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54章 该回到我忠实的长安了

三月三,上巳节。

相传,此日是黄帝的诞辰,是唐朝最重要的三节令之一。

长安已是春暖花开,嫔妃们在后宫的海池边曲水流觞、踏青对诗,扫一扫冬天的阴霾。

热闹的人群边缘,杨氏一人静静地坐在溪边的草地上,与其他人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在十四个妃嫔二十八个群的后宫,杨氏被边缘化实在太正常了。

常言道母以子贵,但换个角度说,如果皇子在外面乱打铁,那其生母无疑是头号背锅侠。

因此,当杨氏家的小宝贝儿李明,在整活之都辽东整出了连本地人都觉得疑似有点太抽象的大活儿以后。

姐妹们就没人和她玩了。

开玩笑,一个涉嫌谋反、气死大臣、还差点气死陛下的小灾星,谁扯上关系都会变得不幸好吧。

因此,九成宫事件之后一下子热闹起来的立德殿,又一下子恢复了清静。

姨娘们整天在门口捉麻雀玩儿,只有那位忠心耿耿的老宦官来常来串门儿。

而杨氏也乐得清闲,在确认李明安然无恙后,天天除了吃饭睡觉陪皇上,就是在家逗弄吉娃娃似的王姨娘了。

她惬意地坐在嫩绿的草坪上,看着清澈沁凉的溪水,思绪飘到了远方:

不知辽东的冰雪是否也消融了,抑或仍旧是冰天雪地的模样……

这时,她听见旁边的妃子们发出一声惊呼。

接着,一只精致的胭脂盒顺着溪水,漂到了她面前。

杨氏纤腰微折,轻轻地将胭脂盒捞起,征询地望向姐妹们。

对上了阴德妃冰冷的眼神。

“哎,不过一只胭脂盒,漂走就漂走了。”阴德妃完全无视了杨氏,与身边的姐妹嬉笑道:

“就当是一年的晦气都漂走了罢!”

嫔妃们也都不看一眼拿着盒子发愣的杨氏,继续聊天嬉闹。

杨氏倒也没当回事,将盒子放在膝边,继续闭目养神。

“那些妇人实在刻薄。”

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让杨氏不禁睁开了眼睛。

是武媚娘。

在感业寺龙场悟道后,这位有些碎嘴的热心才人又重出江湖,在后宫四处串门。

连同被冷落的立德殿一起。

所以,杨氏对她还是有些好感的。

嗯,除了她的嘴实在有点碎以外……

“尤其是那阴德妃,在儿子齐王被过继以后,许是觉得你家李明折了她面子,总是明里暗里针对你。

“真不知那‘德’从何来。”

武才人继续发挥传统艺能,在妃子们面前搬弄是非。

“趋吉避凶,人之常情。”杨氏只是淡淡地微笑着:

“我也能借机歇一歇,让我作诗喝酒,实在是为难我了。”

对杨氏这不温不火的性格,武媚娘也习惯了,嫣然一笑道:

“姐姐大气。”

她翩翩然落在杨氏身边,款款落座,宛如一只火红的蝴蝶。

望着武媚娘的身影,杨氏的眉头有些疑惑地皱了起来。

怎么总觉得,武姨娘好像越来越有女人味了?

感业寺还有这等功德?

日上三竿,当春日的暖意更甚的时候。

一位小宦官静悄悄地来了,俯身在杨氏耳边,说了句什么。

一旁的武媚娘登时睁大了眼睛。

杨氏淡定地点点头,缓缓起身,与发愣的武媚娘轻轻话别,便随宦官离开了海池。

妃子们对此视而不见,等人走远以后,一窝蜂涌到了武媚娘身边,七嘴八舌地问开了:

“那位小寺人是陛下的近侍,三月三陛下突然找杨氏做什么?”

武媚娘似乎仍沉浸在刚才的震惊中,支支吾吾着:

“杨妃,杨妃她……”

“怕不是要被赶出宫去了吧?”阴德妃有些幸灾乐祸。

武媚娘眼神古怪地看着她。

…………

“哟呵,我妈升官儿了?”

三月中旬的营州,天气仍然有些寒冷。

营州大都督府,李明读着父皇寄给他的家书,顺口感叹一句。

营州官僚班底的大框架算是搭建起来了,临时州府也搬到了大都督府,大家合署办公。

至于之前占领的郝氏家宅,则分给了远道而来的工匠们,让那些在内地住惯了猪圈的贱籍工户无不受宠若惊,感恩戴德。

“阿爷封阿娘为德妃,德妃是个什么级别?”李明翘着二郎腿,好奇地问幕僚们。

后宫之事就有点超纲了,几人面面相觑。

还得是吏部尚书侯君集懂行:

“除皇后以外,以四妃为贵,四妃又依据高低地位依次分为贵、淑、德、贤。”

“也就是说,连升两级咯?”李明把皇上的亲笔家书就这么摊在桌子上,与心腹们商量起来:

“为什么,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后宫和体制内差不多,精髓就三个字:

熬资历。

所以能破格提拔两级,显然是宫里发生了什么大事。

而在经历了这次被误会谋反的事件后,李明也意识到了掌握朝廷动向的重要性。

不能光在辽东闷头种田,也得看看天。

韦待价问:

“贵妇晋级是要下诏的,诏书怎么说?”

李明点点头:

“说是在父皇重病期间,阿娘悉心照料,特进两级。

“所以肯定不是这个理由。”

薛万彻被这突如其来的转折扭到了腰:

“不是吗?”

平州内部治安太平,外有赤巾军拱卫,所以他没有什么事,也一并来营州看场子了。

只是以他粗鄙的脑子,明显跟不上十四党的节奏。

“当然不是,官方承认的都不可信。”

李明给粗鄙老弟科普着常识,拿起家书道:

“父皇还说……”

“停,停!”韦待价立刻捂住耳朵:

“不可泄露禁中语,是要挨弹劾的!”

皇帝私下里给臣子说的话,自动视为机密,不可乱传。

更何况还是家书!

李明殿下也太不拿他们当外人了。

“啧,真麻烦。”

李明撇了撇嘴:

“朝廷那边的意思,是完全肯定了我们在辽东的一切做法。”

“一切?”侯君集有些意外。

“一切,甚至还有加码。”李明肯定地点头道。

刨去一堆关心勉励的客套话、以及提了一嘴杨氏以外,李世民在信里的大致意思是:

搞快点。

李明之前所要求的金属、人口等资源,加速到位。

第一批工匠已经从幽州赶到了。

此外,朝廷对辽东的税收优惠也加大力度。

什么三年两减半,太小儿科了。

朝廷直接免收辽东的地方税,自筹自支,赋予李明几乎独立的财政之权。

真的有点“节度”地方的意思了。

更重要的是,对李明提出的地方职官人选,李世民照单全收。

字面意义的照单,一个人都没换。

此外,李明的禁脔——与高句丽的和谈条款,李世民居然也照单全收了。

同意不打高句丽,今年咱大唐换个倒霉蛋欺负。

在家书的最后,李世民傲娇地提了一嘴:

李明达想他了,问他什么时候从辽东回来,提前通知一下,这样内侍省也可以给他阿娘的册封典礼排个黄道吉日。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李明轻飘飘放下信纸,微笑着对群贤道:

“看来房相的计策起作用了啊,打消了父皇与朝廷对我们的怀疑。”

几人会心一笑。

薛万彻傻笑着挠挠头:“怀疑?什么怀疑?”

“怀疑你乱搞良家妇女。”侯君集敲了敲又差点稀里糊涂被卷入谋反的老薛。

韦待价微笑着问道:

“那殿下打算何时回长安?”

李明一愣:

“啊?现在吗?”

韦待价:“啊?”

不是殿下……

陛下都快把“朕想死你了”写在脑门上了。

甚至还要照顾你的日程,专门安排册封的日期!

一般来说,都是皇帝决定一个日期,你们皇子就算有天大的大事,也特么从外地飞回来好吧!

如果陛下把这封信寄给其他几位在外地的藩王。

他们大概会高兴得当场昏过去,醒来就直接上路,连夜飞回长安好吧!

您还摆起架子挑上了?

“回去是肯定要回的,我当初不当亲王,就是为了能有借口随时回长安。”李明说道。

而且现在想来,这个口子是绝对有必要的。

他才离开长安几个月,京中就谣言四起,各种造谣污蔑他谋反。

要是他在封地一呆呆几年,只怕哪一天醒来,天兵已经上门来查水表了。

“只是,辽东百废待兴,我一时也走不开呀。”

侯君集和韦待价有些无语。

能如此挥霍皇恩的,全天下大概也就只有这么一位殿下了。

“殿下,夜长梦多。辽东可以以后再来,但若让陛下久等,被宵小趁虚而入,只怕又生了嫌隙……”

两人苦口婆心地劝着。

李明抱着胳膊,陷入了思考:

“确实……嗯,将辽东的一些事情扫尾,我便回去。”

老光棍薛万彻什么也没想,只是羡慕当皇帝真爽啊,老婆都得按资排辈才数得过来。

他日若遂凌云志,他也要开后宫。

这时传令来报:

“殿下,人来了。”

“哎呀,快快有请!”

在侯君集等三人疑惑的目光中,一个邋邋遢遢、浑身臭烘烘的老道,一边揉着屁股,一边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

袁天罡当时正在长安的破道观观想河图,即将有所悟。

忽然冲进来一群官差,把他绑上快马,一路颠了几千里颠到这鬼地方。

大屁股都裂了,气死偶类。

“哎呀,袁天罡袁大师,您可总算来啦!”李明蹭地就从座位上蹦了下来。

韦待价十分疑惑:“殿下,这是……”

“这就是我向长孙延他们保证过的,能帮助我们选拔合格官吏的奇才啊!”

李明难掩激动,握住了袁天罡的手:

“道长,我托您所做的数学题……不,天地大道的推演问题,您都带来了吗?”

袁天罡本来还在嘟哝抱怨,一听小贵人如此诚心求大道,心情立刻美丽起来:

“有有有!”

他还记着李明开出的空头支票,要在辽东这片处女地上开宗立派呢!

从臭烘烘的衣服里,掏出一迭臭烘烘的草纸。

李明瞟了一眼,题目的画风大致是这样的: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试问:三个数字共有几种排列法?”

不算难,给没接触过行测的预备公务员们当做逻辑试题,难度刚刚好。

“不错,很不错。”李明如获至宝。

袁天罡不无得意,同时提醒道:

“小施主,这开宗立派、广纳信徒的事……”

“没问题,我第一时间就让我手下的官吏们研习道长的精髓!”李明信誓旦旦道。

袁天罡嘴角咧开。

韦待价疑惑地凑了过来:

“殿下,这真的能用来……选拔官吏?”

李明肯定地点头:

“只要把里面的玄学内容全部去掉,就可以作为题目给吏员们考了,像科举那样。”

袁天罡刚咧开的嘴角僵在了半途。

把最精华的玄学去掉?

那他的道家法门还剩个啥?

…………

全辽东第一场行政能力测验,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考试每年一次,面对营州和平州的所有人。

十六岁以上,性别不限,只要认字都能参加,择优录取。

这种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形式上与科举几乎无异,所以大家很快就接受了。

加之李明在乡间大力推广教育,农民们在农忙的间隙,争分夺秒地学习。

所以两州的识字率稳步提高,有志青中老年们踊跃报名

同时,营州新纳入“体制”的旧吏员们,也都要参加这次考试。

考试被刷下来的吏员,并不简单地“向社会输送人才”。

而是综合工作实绩,由新设立的“人力资源委员会”逐一谈话。

以去留自愿为原则,想走的,分给田地耕种。想留的,下班后统一组织学习参加培训。

以这种温和的方式,辽东逐步建立完善一套成熟稳定的官僚体系,避免了极端亭长、邮递员和图书管理员的诞生。

“让我看看那不靠谱的道士出了啥科举题目。”

韦待价拿到试卷,好奇地看了一眼,第一道题就不会了:

图形推理,以下四幅图中,请找出与其他三幅不同的图案:

甲、ω

乙、(_)

丙、

丁、(_)

感受到自己的职业生涯遭遇了重大挑战,韦待价不禁冷汗涔涔。

薛万彻瞄了一眼,立刻回答:

“这不明显选甲吗?”

韦待价:“为什么?”

薛万彻:“因为只有甲的图形有两个实心黑团子,其他三个是空心的。”

李明恰好路过,听见两人的对话,惊讶地说:

“薛将军竟有大才,您几乎可以当公务员了!”

薛万彻一头雾水:“他这是在夸我吗?”

韦待价点点头:“大概吧。”

…………

吏治是统治中最重要的环节,李明辽东的吏治上花了巨大的精力。

除了引入公考的先进理念,李明还大幅度提升了吏员工资,正式单列入财政预算。

这并不是因为李明自己曾经也是他们的一员,起了同理心。

而是一种“高薪养廉”的路子。

在近代以前,胥吏、尤其是地方胥吏,一直是拿不到什么工资的。

全看雇佣他们的官老爷良心如何,心善的多给点,心狠的少给或不给。

而生命总会找到出路。

从官家拿不到钱,吏员就会凭着手里的一点小权,转而压榨百姓。

这种潜规则在官场是心照不宣的,还有个专有名词,叫做“陋规”。

相当于朝廷把矛盾转嫁给了职官,职官又把矛盾转嫁给了百姓。

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就是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因为官老爷有正经俸禄,而小鬼们只能靠百姓打赏的“小费”度日。

当然,这种陋规是不可能在辽东存续的。

李明实质上打破了“职官”与“胥吏”之间的藩篱,把朝廷的职官当成上议院老爷那样的摆设,将其职能和工资预算都分给了胥吏。

再辅以严格的纪律审查,虽然这样不可能杜绝贪官污吏的存在,但也算部分刨除了胥吏压榨百姓的制度性土壤。

至此,辽东的统治框架彻底搭建完毕。

剩下的,就是发展了。

涌入的大量人口,除了种地、垦荒和打灰建设外,还有大批人力可以大炼钢铁。

而辽东,可是全国煤铁资源最丰富的的地区之一。

举个例子,唐山就在此地。

有文科地理拉满的李明,有积极性拉满的工人,有合理科学的轮班和工资制度。

一定能把辽东建成全国钢铁中心,用廉价钢铁制品,一举冲垮高句丽国内的冶炼业!

“大山啊,全是树……”李明面对茫茫燕山抓瞎。

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他明明知道,这里的山下储藏着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

但就是不知道藏在哪座山下。

他又不是学勘探的,在他眼里,每一个山包都长一样。

就在他在山脚下怀疑人生的时候,遇见了同样怀疑人生的袁天罡。

老袁本以为能借力传播道家思想,广纳弟子。

没想到,李明取其糟粕、去其精华,把他的思想改造得面目全非,当成了科举的道具。

“道长有何顿悟?”李明搭话道。

“哼。”袁天罡都懒得看他一眼:

“辽东的地脉就像您治下的辽东一样,不合常理,连风水罗盘都紊乱了。”

李明没心思聊什么什么地脉还是人脉的,他一心只想找矿脉。

嗯,铁矿的矿脉。

罗盘是磁针。

磁针,铁……

李明忽然发现了华点:

“道长你说什么,罗盘紊乱?”

难道地下有铁矿?!

袁天罡对这问题不屑地一呵:

“贫道也不是吹牛,风水堪舆之术,还是会一点的。

“在贫道眼里,您治下的辽东,到处都是地脉紊乱之处……

“您怎么了?”

袁天罡说到一半,发现李明在朝他招手,便自然地俯下身子。

李明拍拍他肩膀,语重心长道:

“你来当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长,专职找矿。”

袁天罡:???

…………

就这样,在一个道士的带领下,辽东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不但全民数学功底大涨,煤铁矿也不断被勘探发现。

由于李明规定的煤铁矿公有政策,辽东迅速囤积起了一大批钢铁资源,导致铁器价格狂跌。

商人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就在无以为继、准备关门大吉之时。

长期居住本地、富有经商头脑的粟末人,发现了一条倒卖的捷径:

高句丽的铁价仍然高企,与辽东形成了巨大的价格差。

可以在高句丽高价转手啊!

更棒的是,虽然历代中原王朝严格限制中原与周边蛮夷的铁器限制,只能通过走私倒卖一些。

但李明反其道而行之,完全开放市场,甚至支持商人们走出去,输出产能。

而高句丽由于和约的原因,也对大唐商人不设限。

便宜又大碗的珍贵铁器,谁不用谁傻。

于是,在市场无形大手的引导下,大批辽东商人被引导入了高句丽国境,导得到处都是。

而当第一批商人踏上这块北方的热土时,却发现,另一件“辽东特产”已经捷足先登,率先占领了高句丽的空白——

《平壤快报》。

…………

“尉迟循毓,那几个投奔我国的高句丽战俘,已经能够写作了?”

李明来到了新建的长安报社辽东分社,仔仔细细地询问工作细节。

负责辽东情报和渗透工作的小黑炭头点点头:

“虽然还需要报社同仁润色一下。”

李明赞许地点头。

自由贸易和自由新闻,是他颠覆高句丽的两个主要抓手。

而要让和平演变的文字能打动广大高句丽人,离不开那些高句丽润人的“本地化”修改。

毕竟,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高句丽。

“吏治、耕作、采矿、经济、情报、渗透……”李明在心里点数着。

时间来到四月,治理辽东的几个重要方面,他都已经打下了基础。

剩下的,就是发展、积累,等待量变引起质变。

“在辽东暂时没什么事了。”

李明望着天,自言自语道。

该回长安,见见亲人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