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14章 这孩子什么来头?!

“哦?以自身为饵,让刘歆主动暴露破绽吗?

“这……确实不失为好办法!”

侯君集若有所思地摩挲着络腮胡。

“钓鱼执法”对大唐来说,有点超前了。

不过老成如他,立马意识到了这招的高明之处。

李明殿下试图将辽东的官场大换血,不但陛下不乐意,官员之间其实也有意见。

大家拼母胎、拼功名,好不容易当个官。

突然天降一个皇子,硬生生把大家伙连根拔起,是不是有些霸道了?

衮衮诸公虽然平时看不上那些被发配边远的地方官。

但在面对讨人厌的“那位”殿下时,还是难免会物伤其类的。

可如果殿下引蛇出洞,让刘歆一伙自己露出马脚。

那么诸公也无话可说,如此一来,清洗辽东官场的阻力就会少很多。

能想出这种缺德带冒烟、然而又很有效的计谋,只能说不愧是李明殿下。

吏部尚书侯君集表示学到了,必将活用于今年的官员考核。

韦待价有些心里没底:

“就算平州是个下等州,刘歆考核再怎么差,可刺史终究也是刺史。

“如今我们以商人的身份求见,他会见我们吗?”

士农工商,商是最低等的。

再豪气的商人也是贩夫走卒,与芝麻官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别拿刺史不当干部呀。

“这有何难?”

侯君集就比韦待价机灵多了,掏出随身的纸笔,草草写了一张条子,写上侯君集的落款,扯给了韦待价:

“以字条为证,就说我们是吏部尚书的朋友,是来辽东做大生意的,请刘使君行个方便。”

为了面见刺史,侯君集托了自己在吏部的关系。

嗯,这很合理。

李明斜了自己的大司马一眼。

为什么你这么熟练啊,你给别人批条子大开方便之门多少次了啊……

两根老油条就这么带着菜鸟刺史,叩响了平州州府的大门。

说是“州府”,同时也客串着卢龙县衙的职能,看起来颇为寒酸。

只是在百废待兴的卢龙县,这栋小院高墙,多少显得有些鸡立雀群了。

州府门口的皂隶,远远看见三个外地人一头撞过来,便毫不客气地吆喝道:

“呔!尔等何……人?所为……请问各位有什么事?”

他越说底气越不足。

老少幼三人,光鲜的衣着还是其次。

主要是他们仨一身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把他给震慑住了。

“官爷。”

韦待价叉手行礼道:

“我等是长安的买卖人,京城侯尚书的朋友。有些事情想与刘使君商量商量,还请行个方便。”

说着,小手手就不是很老实地往袖子里伸。

袖口隐约露出了黄澄澄的一角,是大串大串的铜钱。

皂隶几乎是立刻答道:

“小的我这就去通传!”

说完,逃也似的溜进了州府。

把韦待价晾在了外面,保持着往兜里掏钱的姿势。

“咦?”

事情的发展,好像与韦待价估计的不大一样。

说好的小鬼难缠呢?

不是应该要个红包润润喉咙吗?

怎么通报得这么痛快?

“别急,在见到人之前,一切皆有可能。”李明安慰地拍拍韦待价。

这三个货不走寻常路,一脸“求刁难,求索贿”的贱模样。

然而并没能如愿。

通传的皂隶很快就回来了:

“刘使君正好有空闲,请三位随我来。”

三人互视了一眼,只得跟上。

说是州府,其实也不大,不过是一间三进的院落而已。

几人沿着走廊前进,韦待价一路搭话:

“官爷,我们初到贵地,有些规矩可能不大懂。”

皂隶抓抓脑袋:

“别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就行。”

“我们在平州人生地不熟,也没个照应。”

“可以雇土人护卫。”

“我们带了很多钱。”

“哦,那可要小心,平州匪患很厉害的。”

不管韦待价怎么搔首弄姿,小皂隶硬是不接招,直接把他们带到了正堂后的书房前。

“刘歆使君就在里面。”

带完路,皂隶一溜烟就没影儿了,留下尴尬的三人。

半晌,侯君集不解地抓抓脑壳: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外地,富商,没根基,有钱。

各种要素都拉满了,对官吏们来说,简直是任君采撷的散财童子。

他们仨也做好了一路大撒币的准备。

可是,怎么皂隶就是不上钩啊?

“三位找刘使君?”

一个老师爷从书房里探出脑袋。

“是的。”韦待价满口称是,手又顺滑地伸进了衣袖。

“稍等。”

老头只是点点头,便进屋通传了。

过了一会儿,书房里传来一个疲惫的声音:

“进来吧。”

三人又互视一眼。

能这么顺利地见到刺史,这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李明朝里撇撇脑袋:

“百闻不如一见,姑且先会会刘歆。”

…………

“所以,你们是侯尚书的……朋友?想在平州经营皮毛药材产业?”

平州刺史刘歆高坐主位,看着韦待价呈上的、吏部尚书侯君集刚刚批的条子。

他是一个长相平平无奇的中年人,两眼无神,头发稀疏,充满了中年男人的油腻和无力。

一看就很“官僚”。

今天有辆很“炫酷”的马车入城,这事城门官已经向他禀报了。

他早已有登门拜访的意图。

所以,当马车的主人来找他时,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平州像是被大唐遗忘了一样,鲜有贵客。

难得来了几个一看就很有来头的富商,自然是要拨冗见一见的。

作为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他当然知道农业才是国家根本,商业是末流。

然而,平州的广大百姓,无本可作。

因为平州的耕地,都被“那一家”给占据了。

如果能多来几个商人,带着一穷二白的百姓们捞点偏门,让日子过得下去。

他这位刺史也就安心了。

舍本逐末就舍本逐末吧,被同僚笑话就笑话吧,官员考核差就差吧。

作为父母官,他总不能眼睁睁坐视大家饿死。

或者落草为寇,加入“那伙贼人”吧?。

“如使君所说。”韦待价点头,打断了刘歆的思索。

“我们初来乍到,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还请使君指教。”

“不明白的地方?”

刘歆抬起视线,颇有官威地打量着来者。

就算有求于对方,但他也是堂堂刺史,不可能对商贩之流卑躬屈膝……

可看着看着,他的“官威”就弱了下去。

因为两位商人,态度不能说不恭敬。

但不知为什么,透着一股很……难以明说的气质。

好像是久居人上的上位者一般。

刘歆的气势一下子就弱了几分,把目光放到了一起带来的亲戚小孩身上。

可这一瞅,更是让他万分不自在。

因为那孩子也正直勾勾地盯着自己。

亮晶晶的眼睛里,闪烁的不是孩童的好奇,而是充满了考校和挑剔。

好像是上司在品评考察下属一般。

不知为什么,这三人之中,反倒是这位孩子的“官味儿”最浓。

不是他的姿态有多优雅,或举止有多高贵。

而是一种官员本能的戒惧……

刘歆忽然觉得自己的座位有些烫屁股,让他坐立难安。

“几位请坐!”他急忙礼貌地伸了伸手,回头向仆役吆喝:

“来人!你们怎么不为三位贵客看座奉茶?”

堂堂刺史,对“不务正业”的商人这么尊重,这令三人有些意外。

侯君集和韦待价下意识地望向李明。

李明微微点头,三人这才坐下。

这一系列小动作都被刘歆收入眼底,让他更为困惑。

那孩子到底是什么来头?

他一直打着肚皮官司,直到亲眼见到三人都落座喝茶,这才下意识地松了口气,得以大大方方地坐在位子上。

奶奶的,明明我是主他们是客,怎么搞的好像是我在求人办事似的……

刘歆心里嘀咕,脸上依然维持着官威:

“几位是侯尚书的朋友?本官在侯尚书那里,也有几分薄面。

“当年本官考取功名,远赴平州之官以前,侯尚书便亲自握着本官的手,叮嘱本官要好生治理此地。”

“呵呵,那可真是巧了。”侯君集皮笑肉不笑,嘴角微微抽搐。

“那是自然,本官在京中也有几分薄面。”刘歆的感觉起来了,开始滔滔不绝地吹起比来:

“京兆韦氏,三位知道不?韦氏与我刘家是世交。正是通过韦御史的这条线,我才结识吏部的侯尚书。”

“哦,是吗?”韦待价好奇地扬起眉毛,静静地看着他装逼。

李明掩嘴笑道:

“刘使君是不是在太极宫也有几分薄面?”

“这个自……不,这个真没有……”

刘歆在送命题前打住了。

不知为何,他不敢责怪这毛头小孩随意插话。

只当是童言无忌,干咳了几声,转向了三人中最好说话的貂毛商人阿韦。

韦待价继续刚才的话题:

“如刘使君所见,我们是外地来的,借宝地做生意求财,规矩不是很熟。”

“规矩?”刘歆眉头微皱:

“平州也是大唐,平州的规矩,与长安无异啊。

“如果几位要在平州设摊收购药材皮毛,那在监市办理相应手续,按贞观律纳税经营便可。

“接下去便是诚信经营,各凭本事。

“其他做生意的规矩,就算几位向本官请教,本官也回答不出来啊。”

这一番滴水不漏的回答,把韦待价给整不会了。

侯君集懒得纠缠,直接图穷匕见,从怀里掏出一锭金子。

刘歆的眼前闪过一丝精光,硬是压了下去,闷声道:

“几位是什么意思?”

侯君集也不扭捏,直言道:

“意思意思。以后我们将常在平州做生意,少不得父母官多关照关照。”

唉……刘歆叹了口气,苦笑着摇头: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本官虽家境不富裕,但托陛下洪福,俸禄足以糊口。

“收了你们的钱财,本官又不能多吃一顿饭,多娶一房姨太,睡觉也不能多占一张床。

“可却要从此担惊受怕,怕自己被人弹劾,怕你们没赚到钱向侯尚书告状。

“贪腐的钱财不过是过眼云烟,实际的好处没有享受,坏处却一大堆,这种蠢事本官不做的。”

刘歆有气无力地说着,带着杨伟中年人特有的无欲无求。

他也许无能,但正因为无能,反而活通透了。

啊?这……

一番话,反倒把老贪污犯侯君集说得面红耳赤,行贿的手又尴尬地缩了回去。

韦待价也是难堪万分。

本想钓鱼执法,好家伙,居然钓了个清官出来?

正尴尬的时候,李明小嘴一撅:

“我和同窗交朋友以前,都要送礼哒。

“刘使君不肯收舅舅的礼物,这是不把我们当朋友?”

商人和官员做朋友,在古代属于不自量力的高攀了。

但李明很好地利用了“童言无忌”的优势,顺利地替两位没用的手下解了围。

刘歆一怔,不禁抚须大笑:

“不,只要付出真心,谁都能是朋友。”

接着,他对韦待价和侯君集正色道:

“平州物产丰饶,且都是中原没有的好东西。

“诸位采购物资时,若能为当地百姓让点利,那就是我刘歆的朋友。”

韦待价和侯君集面面相觑。

李明眨巴着好奇的大眼睛:

“刘使君刘使君,平州有什么物产呀?”

“那可多了,辽东的物产都得经过平州。”刘歆如数家珍:

“除了人参鹿茸皮毛,还有木材、雪蛤、蜂蜜等等,而且也产米。”

李明顺着这个话题问:

“那为什么平州人丁稀少,只有三千一百一十三户、二万五千零八十六呢?”

刘歆脸色微变。

哪个孩子聊天,随口一扯就是人口户籍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