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 第76章 继续加担子

大明第一国舅 第76章 继续加担子

作者:黑胖的老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4: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上朝,没想到遇到了权力斗争,这让马寻有些诧异,但是不算太意外。

朝堂之上本来就有权力斗争,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可以说很正常。

只是杨宪和胡惟庸好像有些太过着急了,他们急着斗倒汪广洋、急着想要将中书省捏在手里,想要彻彻底底的替代告老还乡的李善长成为大明丞相。

既然进了仕途,很多人都是一心向上爬,他们想要品尝到权力带来的快感。

一个小太监悄然出现,“国舅爷,陛下召见。”

马寻只能和刘伯温告别,然后朝着武英殿而去。

朱元璋就像没有看到马寻一样,在认真的批阅着奏章。而马寻好像无所事事一般,站在武英殿发呆。

抬眼看了一眼马寻后,朱元璋也忍不住叹气,他的这个小舅子性子太稳了,就算是想要施压,有些时候都没办法奏效。

如果是去年刚给他找回来的时候这招肯定有用,稍微表达一点不满,小舅子肯定小心翼翼。

但是那时候不能用这招,因为马寻太谨慎,和自家人还生疏。

而现在经过了一年,小舅子的胆子变大了,可是那个沉稳的性子还是没变。刻意的将他晾在一边,这招就没用了。

朱元璋开口了,“弹劾汪广洋的事情,你知不知道?”

“不知道,我刚刚也问了,我岳丈可能也不知道。”马寻就实话实说,“不过他到底是真不知情还是假不知情,我也不敢保证。”

看了看滑头的马寻,朱元璋又问道,“你是怎么想的?”

马寻仔细斟酌后说道,“我对朝政之事本来就不熟,真要我说,我觉得肯定是有人在斗。”

朱元璋都笑了起来,“你要是有点心思,朝堂的事情也能帮帮忙。偏偏一门心思去读书、教人本事,你怎么想的?”

“陛下让我管国子学,我就去看了。”马寻十分坦然的说道,“领着都督府的官职,我就想法子照料伤兵。”

这么说绝对没问题,不知道的还以为马寻马国舅就是大明最为尽忠职守的,一点都没有偷懒。

朱元璋下意识的觉得有道理,随即哭笑不得,“行了,照你这么说,还真要给你升官、给你奖赏了!”

“中书省的事情你别掺和,俺还要看看这些人到底什么心思。”朱元璋随即开口说道,“听说杨宪前些天去找过你?”

马寻也回答说道,“嗯,当时他就邀我弹劾汪广洋,我没答应。”

朱元璋沉默片刻才说道,“这个杨宪胆子倒是不小,我倒是要看看他到底想做些什么!”

对于杨宪,朱元璋还是比较信任,这也是跟了他十多年的老班底了。而且在有些位置上,这么个钉子也能起到作用。

只是这样的信任也在降低,以前的杨宪虽然看似胆子不小,可是不像现在这么得意忘形。

继续看看杨宪的表现,看看他执掌中书省后是不是原形毕露。还有一些事情也需要他去办,朱元璋需要新的中书省格局。

朱元璋随即问道,“这些天在瞎忙些什么呢?”

马寻回答道,“在盯着那些医官的训练,我觉得能用得上,朝廷的战事还没有消停。”

朱元璋没有表态,虽然觉得现在的医官、医士够用了,不过如果真的能教出来更有本事的,那也不是坏事。

马寻也继续说道,“火药的事情还在研究,只是头绪不清晰,可能得花点时间。”

朱元璋就要再次叹气了,自家这个小舅子真心不喜欢在朝堂上何人争斗,就想要当个工匠、郎中。

看到马寻还要开口,朱元璋说道,“国子学多去一去,和礼部也多往来,明年国朝第一次开科取士,你当主考官。”

马寻愣了一下想要推辞,“姐夫,我虽然识字,可是才学肯定不如那些人。”

“又不是让你下场科举,你就是个主考官。”朱元璋立刻说道,“不能让宵小乱了规矩,大事小事你盯紧了,这事情也只能是你去做。”

马寻这就推辞不了了,他只是负责会试,不需要他批卷、阅卷等。

而大明虽然是第一次科举,不过很多的事情也都可以借鉴,北宋时期的科举就定下来了足够完善的规矩。

糊名考校法就是在北宋时提出,尽可能的保证科举的公平性。

而明朝现在初步定下会试三年一次,每次是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场进行。

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而对于大明的第一次科举,朝廷上下虽然都非常重视,可是大多数人心里实际上并不太看好。

北伐还没有完全结束,四川、云贵也没有收回来,乱世甚至谈不上彻底结束,这个时候的文教自然谈不上多好。

不过不管怎么说,该科举的时候还是要科举,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忽然又多了一个任务的马寻有些压力,“老二昨天去我那,请封诸王的事情还没有定下来?”

“你明天继续上朝,不管怎么样明天都要奏报。”朱元璋就说道,“老二几个先回老家一趟,过些日子就给他们定王号。”

马寻也不提藩王之类的事情,因为明初的藩王看似是有封地,可是这些藩王和西汉初年的藩王有本质区别。

他们在封地没有行政权,就算是有所谓的藩王三护卫,不过兵权实际上还是在皇帝、在朝廷手里。

最重要的是藩王镇守要地,这也是乱世刚刚结束后有必要的举措,这也是为了将兵权彻底从那些骄兵悍将手里给收回来。

看到马寻似乎要溜,朱元璋忽然说道,“在家里头造点小玩意儿没事,别在家门口造火药。”

马寻赶紧说道,“我有分寸,肯定不会在城里造火药。”

朱元璋有些不满意的说道,“缺弓、缺甲胄就说,自己造能造出来什么好东西?你是俺弟弟,舍不得给你刀枪、弓箭了?”

马寻的一举一动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秘密。

马寻就立刻说道,“姐夫,我这不是想着还要打鞑子吗?我想制出来硬弓、重弓,要是能给鞑子连人带甲的给钉在地上就好!”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元璋就笑了起来,觉得马寻是异想天开。

宋就有大黄弩这类重武器,可是弩床太重不方便。而现在的手弩等,也不见得比火器、弓箭更方便。

冷兵器的发展就是如此,汉唐时的武器在当时厉害,可是放在明朝就算不上先进。

马寻想要制出来一张连人带甲的弓,这没问题,军中有些悍将能开硬弓。可是大规模的列装、让普通士兵去用,那就是想多了。

看到朱元璋不相信,马寻也不会多解释。他要制的弓不算难,很快就可以初步试制出来,到时候就可以看到成果了。

到了那时候,就可以有足够的发言权了,到时候就是事实胜于雄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