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第一国舅 > 第74章 不务正业

大明第一国舅 第74章 不务正业

作者:黑胖的老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4: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学校的发展建设让马寻很满意,他就心满意足的回家了。

看到马寻回来,刘姝宁笑着开口,“夫君,先前让我整理的书卷整理出来了。”

马寻立刻问道,“只是找出来了?没帮我总结一下?”

刘姝宁抿嘴一笑说道,“这些太医院里也多有记载,用不着我多费心,自然有人弄好。”

到了书房后,马寻仔细的看着整理出来的资料。

开放性的伤口缝合,这也是有历史。

隋唐时代,就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清创缝合术外,对缝合伤口的材料亦有了改进和提高,最重要的发明是使用桑皮线缝合肠管和皮肤。

看着这些资料,马寻笑着开口,“省事了不少,我要做的事情就少了一些。”

刘姝宁笑着鼓励,“夫君要忙的事情可不少,也不知你为何有那么多奇思妙想?”

马寻开玩笑说道,“就是闲着没事瞎想,以前穷什么都做不了,现在想到了一些事情就算是做不出来成果,也能试一试,不怕亏了钱活不下去。”

刘姝宁随即也说道,“大都督府也派人送来了火器、战弓名录,大致的制造工艺也送来了。”

看到马寻点头,刘姝宁有些担心的说道,“火药司的人也来了,夫君总不会是要在府中制火药吧?”

“那肯定不会,我也怕炸了。”马寻连忙说道,“火药这东西本身就危险,我现在还琢磨着改良一下弓。”

刘姝宁奇怪的问道,“弓?现在军中的弓和火铳还不够厉害吗?”

明军的火器在如今这个年代优势很大,可以说独步天下。只是北边的蒙古也不差,以前也有不少的火器等,不比明军的装备差。

只不过蒙古有一个游牧民族的特点,那就是一旦被赶出中原王朝,他们很快就会失去一些生产力,冶炼技术会倒退的厉害。

现在的元军就是这样,火铳、火炮炸了等,就没得再用,很难有新的武器补给。而明军这边不一样,武器生产的速度很快,跟得上大军消耗。

被赶回草原的蒙古以后连生产铁锅的能力都不具备,朱元璋也严厉禁止铁器、茶叶等进入草原。

马寻笑着说道,“我们现在的弓基本上注重射程和效率,我就在想要是我加大尺寸、加大弓梢,是不是能让弓射的更远,杀伤力更大。”

刘姝宁仔细想了想之后说道,“只是这样一来,除非是力大之人才能拉开弓弦了,这就不好了。”

刘姝宁这么说肯定没问题,总有一些人是天才、天生神武,这些人可以轻易的突破一般人的极限。用这些人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那也不现实。

就说弓箭,有些人轻松拉开重弓,但是不能要求所有将士都能拉开重弓。

“这就是我在考虑的事情,在不让士卒们更费力的情况下能拉开重弓,能够在军中制式装备,这才是有用。”马寻立刻笑着说道,“真要是找到了两全其美的法子,那就好了。”

虽然撅着屁股拉弓有些不雅观,但是能够杀死敌人就行了。

马寻也希望火器大爆发,可是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的火铳在战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可是也不会一下子取代冷兵器。

火器的发展是经历了数百年,这也是需要一个过程。

而马寻现在在考虑的,自然就是‘清弓’。这种弓弓体巨大、弓梢长并内嵌角片、有明显弦垫,甚至一度可以和早期的火药武器抗衡。

能够大量装备、造价不高、制造难度也不算大,这显然也是非常合适的一个选项。

至于复合弓之类的东西就想一想,耗费极大的力气弄出来了,无非就是马寻这些达官显贵私下拿着把玩,不可能在军中普及。

火器的发展如何,暂时很难看到答案,但是清弓很大概率能够立刻派上用场。

想要让清弓提前问世,这也不是简单的加大弓体、增加弦垫那么简单,想要试制出来,肯定也要多花点心思才行。

刘姝宁看着草图,有些好奇的问道,“夫君,你的这副弓有些特殊。”

马寻就笑着问道,“是不是觉得多了个弦垫?”

刘姝宁不隐瞒自己的想法,“确实如此,和寻常弓箭不一样。”

这就是清弓的最大特点之一了,弦垫应该可以说是大到另类了。

这增加了弓臂负担,但是它能共很好的保护弓臂、减缓弦对弓臂的冲击;并使在射手拉弓时产生等效弓臂变换效果,使射拉开硬弓后更易保持射箭状态。

“这张弓比起普通的弓要大,所以就应该射重箭。”马寻笑着解释说道,“虽然步兵也能用,只是如果骑兵用说不定更好。”

刘姝宁指着弓梢说道,“只是这么一来,怕是有些撑不住吧?”

有这样的担心正常,长弓梢必然增大的弓臂负担,乍一看也会觉得很难拉开这样的弓。

“我这本来就想的是用重箭,而且这里面有个东西叫杠杆作用。”马寻耐心解释,“军中的那些人都勤练弓箭,应该可以拉开这张弓。现在制出来一些弓,先试试再说。”

刘姝宁也没意见,制造弓箭并不难,不管是弓梢还是弓弦等,这都是有现成的,无非就是马寻想要的弓更大,需要的弓臂、弓弦也更长一点。

对于马寻的忙忙碌碌、奇思妙想,刘姝宁也习惯了,虽然有些奇思妙想看起来也不靠谱,或者说根本不明白那些研究有什么用处。

不过刘姝宁也不会反对什么,如果马寻需要她帮忙整理、收集资料,那就仔细的看看书、找一找线索。

这对于刘姝宁来说也有意思,她本来就喜欢读书,喜欢研究天文地理。

马寻现在的研究项目看似比较多,可是他也不会感觉到吃力。

主要就是因为他基本上只负责提供思路,很多细节的完善、工艺的制作等,那就不是他需要去过多操心了。

马寻不是兵器专家,对于冷兵器的制造等更没什么心得。

可是他拿出了图纸,仔细的在和制弓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有些特殊,但是制弓师看似不觉得这样的要求多么离经叛道。

甚至在一些专业的事情上,也可以给马寻提供一些建议,让马寻制弓看似更加顺利。

“舅舅!”朱樉跑进了院里,非常开心的说道,“父皇让我和你说一声,得准备上朝了。”

马寻诧异起来了,“又要上朝?”

朱樉都无语了,“舅舅,你上回上朝是什么时候?”

看到马寻不回答,朱樉就说道,“请封诸王的事可是你首倡,现在礼部那边基本上定下来了,你肯定得去上朝啊。”

听到朱樉这么说,马寻就明白了,“那好,我到时候肯定会上朝。”

朱樉随即有些闷闷不乐的说道,“过两天咱们几个得回老家了。”

朱樉等人对凤阳老家可没有什么感情,但是那里是中都、是帝乡,朱元璋现在也在定规矩,皇子受封前要回乡祭祖。

“回老家也好,正好看看老家的样子,能知道你父皇创业之艰。”马寻就认真叮嘱说道,“老家是根基之地,你们回去也务必要四处走走看看,不要惊扰乡邻,要惩治贪官污吏。”

朱樉忽然觉得长辈们都一个样,就喜欢叮嘱这些事情。

不过朱樉忽然幸灾乐祸起来,“舅舅,你要是上朝之后,父皇和母后肯定要说你了。”

马寻都习惯了,他‘不务正业’呗,不去上朝、不参与政事商讨,偏偏喜欢研究医术,想着要改进一些技艺等,这些事情哪该是一个国舅做的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