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季汉当兴 > 第五百五十二章 东吴迁都

季汉当兴 第五百五十二章 东吴迁都

作者:军师中郎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4: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九月的武昌已经完全消退了暑气,微风吹拂在人的身上不冷不热,很是舒爽,孙权一个人走在前头漫步在吴宫的后园之中,此地布满奇花异草,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一众内侍宫女远远地落在后面,轻手轻脚,不敢发出太大的响动。孙权游玩了半个时辰,走得有些累了,进到假山背后的凉亭,坐下歇息。宫女们连忙将茶水点心送上,殷勤伺候。

「太子和上大将军还没到么?」

侍立在左右的小黄门急忙回道:「禀陛下,还没有。」

「那就再派人去催一催。」

「诺。」

隔了一会儿,太子孙登和上大将军陆逊先后赶到,二人大礼参拜,孙权抬手赐座。

孙权抿了口茶,润了润嗓子,首先说道:「建业那边的宫殿和各衙官署基本上都已修筑完毕,朕意在本月下旬开启迁都,今天唤汝二人进宫是为了商议武昌这边的留守安排。」

微微一顿,侧头看向左下首的孙登问道:「子高,汝以为朝廷迁都建业后武昌这边应该如何安排?」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今年刚满二十岁,身姿挺拔,相貌英俊,为人谦和,处事得体,东吴朝野上下皆对他推崇有加。

孙权本人也对这个儿子非常满意,年初称帝后的第二天就旋即下诏立孙登为太子,可见孙登的储君身份十分稳固,若无意外,他就是东吴无可争议的下一任帝王。

自十八岁以后,孙权就开始让孙登参与政事,两年历练下来,孙登对时政颇有些独到的见解,此刻听到父皇发问,心知这是对自己的考校,稍稍在脑海中整理了一下思路,朗声答道:「父皇,儿臣以为迁都建业虽然主要是因为朝廷战略和天下形势变化的缘故,但武昌的地位亦是十分重要,必须挑选一位德高望重、能力过人的重臣镇守。

当然朝廷各官署也应留下部分人员驻守武昌,确保国家对荆州和大江中上游的掌控。再则我大吴讨伐曹魏从荆州出击亦是一条极其重要的进军路线,在武昌留下重臣和适当人员,也便于兵马、粮草、军资调度。

因此儿臣建议让上大将军掌武昌留事,留在这边与建业遥相呼应,如此一来荆州民心可安,我朝整个防御部署也会更加牢固。」

自孙权从其兄长孙策手中接过江东基业后,为了适应天下形势的变化,东吴的治所先后变迁了四次。

建安五年,孙策被刺客杀死,孙权接掌江东,治所设在吴县。建安十三年,为了就近指挥赤壁之战,孙权把治所迁至丹徒,号称京口。

建安十六年,为了抵御曹操从合肥、巢湖一线攻来,孙权又把治所迁到了更靠北的秣陵,当然这里面也有传言金陵有天子气的缘故。东吴治所迁至秣陵后,孙权下令修筑石头城,并改秣陵为建业。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为报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之仇,御驾亲征东吴。为了抵御汉军和加强对新附领土荆州的掌控,孙权又把治所从建业迁到了武昌。

今年年初,汉吴两国订立盟约平分天下,东吴西线压力顿时大减,孙权遂决定把都城从武昌迁回建业。

当然除了外部形势变化的影响,孙权迁都建业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内部原因。

首先,东吴朝中最大的势力当属江东士族,以吴郡四大姓陆顾朱张、钱塘全氏、阳羡周氏、吴兴沈氏为代表,其中陆姓在朝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陆逊,顾氏的代表人物是丞相顾雍,朱氏的代表人物则有朱桓、朱据、朱异。

钱塘全氏的代表人物是卫将军全琮,阳羡周氏的代表人物则是石亭大捷的第一功臣周鲂,吴郡张氏的代表人物张温虽说现在受到贬谪,但家族势力仍不可小觑。

这些名门望族、朝廷重臣的根基都在

江东那边,之前为了掌控荆州以及防范季汉的进攻,短时间来到武昌这边还勉强可以接受,但眼下季汉和东吴的矛盾已经得到缓解,他们自是不愿再长时间地远离故土。

况且孙权本人的家乡也在吴郡富春县,他内心其实也十分愿意回到江东、衣锦还乡。

其次,东吴的钱粮多半由江东那边供给,手工业、纺织业、造船业也是江东那边更为发达,此外吴国掌握的屯田区也主要集中在海昌、上虞、新安、湖熟、江乘等地,而这些地方都离建业比较近,吴国朝廷就食起来更加便利。

再次,地理位置也是孙权迁都建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立国依赖于长江天堑和强大的水师,尽管武昌和建业都在长江以南,但武昌北边是大别山脉,没有什么太大的湖泊和河流,水师往来不甚便利。

而建业的左上方和右上方则有巢湖、太湖两个大湖泊,建业位居其中就仿佛被两个前出的拳头拱卫着一般,且巢湖和太湖与长江相连,舟船来往非常便捷。

此外建业西上可支援荆州,北上可进攻徐州,又靠近出海口,南下交州也极其方便,从掌控全局形势方面来看,孙权把都城设在建业也比武昌更为合适。

由于这些原因,孙权和陆逊、顾雍等人考虑再三,决定把都城迁回建业,但这并不代表武昌的位置不重要。对于武昌的安排,孙权需要做好周密的部署,方能安心地迁都。

他见孙登的回奏与自己多有不谋而合之处,心中很是满意,笑着对陆逊说道:「伯言,太子推荐你留镇武昌,不知你意下如何?」

「陛下,太子殿下如此器重,臣不胜惶恐。武昌虽不再是我大吴都城,但亦是国中第二重镇,非臣子可以镇守。

臣以为最合适的留守人选应该是太子殿下自己,陛下与太子一个在建业、一个在武昌,二位至尊同心合力,定能保我大吴基业永固。」

「哈哈,伯言你啊总是这么聪明。」孙权道:「不过朕的心思你只猜中了一半。」

「臣惶恐!」陆逊闻言赶紧离席伏拜在地,背后内衣已被冷汗浸湿。

孙权将他扶起,惊讶地说道:「伯言这是做什么?赶快起来。卿与朕心神无二,朕高兴得紧呢。」

「是,臣失态。」陆逊坐回原位,脸上惶恐之色未退。

孙权似乎并未发觉他的异常,自顾自地说道:「子高,朕意让上大将军辅佐你留镇武昌,你觉得如何?」

孙登道「父皇有旨,儿臣万死不辞。上大将军辅佐,儿臣更是求之不得。」

「很好。」

「伯言的意思呢?」

陆逊拱手回道:「臣定当竭心尽力,辅佐太子守好武昌。」

「好,那就这么定下了。」孙权看向孙登说道:「上大将军是股肱重臣、朝廷柱石,太子留镇武昌必须事事尊重上大将军的意见,绝不可肆意妄为」

「父皇放心,儿臣谨记。」

孙权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和孙登、陆逊二人商议留守的细节,直到诸事敲定,方才散去。

九月下旬,孙权留太子孙登、皇子孙虑及尚书九官留镇武昌。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

孙权自己则率领大部分文武百官迁都建业,厉兵秣马,窥伺徐、淮。

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