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华夏远征军之我的团长 > 第六百六十四章 船厂船坞

廖铭禹回到黑河根据地后,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地下指挥室,开始操作系统将基地升级。

这次升级花费了六十万积分点,几乎掏空了这段时间的所有积蓄,着实让他心疼不已。

不过4级系统基地的权限进一步提升,工厂生产线可以再增加两三倍,生产速度加快了三分之一,基地辐射面积也扩大了近一倍之多。

最关键是解锁了船厂船坞,可以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造船厂和码头,这可是廖铭禹梦寐以求的东西。

眼下仰光地区刚刚攻占下,新88军三个师也需要补充休整,暂时无法调动,而方敬尧率领的新军201和202师便接替了南下任务,继续向克拉地峡进军。

他们的任务是进一步清扫日军残余,并控制缅甸连接马来西亚的铁路…伊索达林线。

克拉地峡地形复杂,多为山地丛林,在此行军举步维艰,伊索达林铁路是与马来半岛陆上唯一一条交通线路,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只是这条铁路北起勃固,南至巴郎总长上千公里,特别是南段线路没有什么维护年久失修,其状态非常糟糕。

即便是占领后想要修复也是一件难事,至少短时间内不可能用它来建立交通线,就连当初日本人也是走海陆,而非利用伊索达林铁路运送士兵。

克拉地峡群山连绵,又处于热带区域,雨林毒虫瘴气肆虐,经常遭受台风侵袭,环境恶劣程度比起让人谈之色变的野人山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里如果不依靠火车轨道这类交通工具,想让士兵用两条腿行军的话…非战斗减员会达到一个恐怖的数字。

随着仰光战役的失败,日军认清了现实,准备彻底放弃缅甸,全面退守马来西亚。

南下的铁路短期是指望不上了,这个时候系统基地升级后可以建造的船厂船坞却成了关键。

廖铭禹结束黑河基地的事务后又立刻飞到了仰光。城内及其周边的战后重建工作还在进行,除了征集来的民夫,还有部分士兵也加入其中。

打扫战场,清理废墟,修复重建…安置众多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当地民众,最重要是要修建机场和一些军事设施。

这方面繁琐的工作全都压在了孟烦了身上,把这家伙累得不要不要的,天天在指挥部大倒苦水。

以前都是实行军管模式,用军队那一套管理地方,在战争期间没有办法,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旦进入和平时期,该怎么处理地方政务就让人头疼了。

让那些老兄弟打仗还行,落实到民生建设这方面基本都不是那块料,地方行政的这类人才太缺乏了。

廖铭禹也是没办法,只好先将阿译从后方调过来,配合孟烦了处理这一堆事务。

如今的阿译在作战部队历练许久,已然可以独当一面,后来新军成立又把他调到了黑河基地,负责新兵整训和根据地建设工作,也算是干得兢兢业业。

不管怎么说两人的文化教育程度都很高,配合之下完全能够胜任这些基础的政务工作。

仰光作为海滨重镇,有一座修建于1852年的深水港虽然说是一座内河港口,不过南距安达曼海莫塔马湾只有24海里,泊位吃水达到了十米,涨潮时更深,万吨巨轮也能近港停靠。

日军来了之后又加强了港口建设,增加了好几个泊位,码头线也加宽加长,就连朝云级轻巡洋舰也能靠港。

船厂船坞选在了仰光河右岸,正好和仰光港隔江相望,与城镇相邻,交通和补给都比较方便。

除此之外还要挑选一个分基地的位置,这样才能辐射四周,从基地内部生产必要资源,同时也能加强防御。

分基地准备建在仰光西面60公里外的323高地上,那里也叫达贡山,周围有山脉做屏障,与仰光城区也不算远。

系统还在该区域检测出石油与天然气,分布较为集中,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位置。

分基地由于选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几天的时间便已经悄然完成了建造。但船厂毕竟离城区太近,建筑初步成型状态太过科幻,最好还是掩人耳目一些,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确认好位置后,廖铭禹先是调离了在这附近驻扎的部队,清空方圆数十公里内所有无关人员,再让特务营接手,设立警戒关卡,严密戒严这一区域,还在外围搭建出一圈用铁丝网和木板的隔挡围墙,不让任何人靠近此地。

随后的一个晚上,廖铭禹独自到达目的地,在系统中展开船厂船坞蓝图,并召唤出了上百名系统克隆工人。

不到五个小时,船厂的设施构造便已初具雏形,在凌晨时分基本干船坞建造完毕,内部机械设备也就位,工人可以开始操作设备。

4级基地后的克隆技工比起以前来说更加仿生,寿命从五年增加到了十五年,还拥有了一定的情绪变化的语言逻辑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社交,看上去不再那么呆愣木讷,就算混在人群当中短时间也分辨不出。

只是他们依旧只会执行专业技能技巧,除此之外的事物或感情都没有编程,更不可能像常人那样拥有人生,只能说这是美中不足的一点。

船厂整体占地3平方公里,拥有两个干船坞和两台起吊装置,初期工人一百三十名,后续可进行生产,峰值为1500人。

随着分基地后续的等级提升,船厂船坞也可以进行升级加大干船坞和设备生产线,让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修建完毕后系统主动解锁一个建造单位,一款排水量在2000吨的小型客货两用运兵船,航速11节,可一次性运送800名士兵加上随身装备,这正是远征军此刻最需要的东西。

船厂虽然已经建好,但廖铭禹并没有撤除封锁,反而加大了戒严部队,就怕突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吓到其他人。同时船厂还要继续完善设备和技工,开始全力生产运输船,为南渡安达曼海做准备。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