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书籍1339182 > 第十五章:罗秀兰娓娓道说茶马互市

书籍1339182 第十五章:罗秀兰娓娓道说茶马互市

作者:新作者1n3qOm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3: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十五章:罗秀兰娓娓道说茶马互市

刘惠恕

且说重庆城已取初安,杨复盆、董琼英婚后数日,黄义明召集军中众将召开军事会议,议题是如何到中原买得战马。而取重庆,控制由巫山入蜀的川江口水道,再利用长江水道,赴中原买战马,原本即黄义明在这次出师取重庆城前,与诸葛邦格、迟浩云、韩百知、计子善、吴免冠五位副邦长协商一致的平四川战略计划。

在会上黄义明问谁可承担赴中原买马重任时?董琼英道:自己原军中副将罗秀兰是西安骡马市人,武功可以,祖上原即从事贩马一业,可担此重任。黄义明急叫罗秀兰前来议事,但见此女长得膀大腰粗,面露精悍之气,到是块从商的料子。黄义明遂告知欲拨银五万两,准备从中原买马两千匹的计划,问罗秀兰能否承担此重任?罗秀兰对此自无异议。黄义明于是从原董琼英军中点了一百女兵,叫其带领,以便见机行事。后来一想到中原贩马是一件苦活险活,光叫女子不行,就又叫第一军主将俞伯海带上一百男兵与之同行。原第一军军务,由该军副将任克直暂领。这俞伯海也是一名长得五大三粗的汉子,与罗秀兰倒是天生的一对。黄义明原本想叫二人假扮夫妇,一路同行,又问了一下二人皆无婚配,相互间又无歧见,军中事简,原无太多讲究,遂假事真做,介绍二人成了真夫妻,择吉日为二人完婚,让他们各带男女兵一百,同赴中原买马,具体听从罗秀兰指挥。

行前黄义明问及罗秀兰有关骡马市的过往情况及她准备如何买马?罗秀兰答道:我祖上为西安骡马市马王庙巷人,巷中因有庙供奉“马王神”而得名。“马王庙”位巷子中间,每年农历六月十七至十九日,“西五台菩萨圣会”时,“马王庙”也向市民开放三天,以供善男信女朝拜,我家即住马王庙右首。

罗秀兰又向黄义明介绍有关骡马市的历史道: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大将徐达攻克元奉元城(元奉元路路城,唐旧都长安),遂改名为“西安府”。这也是唐旧都长安在历史上首次被称作“西安”。明朝为加强戍边,将西安府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军事重镇,此骡马市旧名骡马店,位于西安市东大街东段南侧,共由水车巷、肋子巷、马王庙巷,戴家巷,惠家巷五条巷子组成,因巷子内多骡马店家而得名。骡马店是专为长途贩马的商贩和马夫而设的,院门宽大,可供车马出入。门前广场有拴马桩,来往骡马可拴在桩上休息。店内与街上均骡马厩、马槽林立,草料俱全,喂养牲口的各种用具不缺,有修理马鞍、镶马蹄等的专用工匠。另有专门的马医,掌握治马的各种秘方,凡属马疾如连疮腿、疱疹、乳腺痈肿以及无名肿毒等症,均能救治。而据《明臣奏议》卷十《马步升:巡抚事宜疏》记载,明弘治年间,有陕西、河南客商,贩卖骡马,每年约有数万匹,俱从潼关经过,然后到河南、山东一带销售。由此可见骡马店的繁华。约至明嘉靖末期,西安骡马店因日趋繁荣而成市,遂有“骡马市”之名,此见于明文献《西安府城图》的记载,其云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此地到处是牲畜交易市场。有关于骡马市的繁华,尚见于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卷四《商贾记》中所记:“河以西为古雍地,今为陕西,山河四塞,昔称天府。西安为会城,地多驴马牛羊,旃裘筋骨,自昔多贾,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往来交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贾多秦人”。

罗秀兰又道:而导致骡马市繁荣的原因,是因为明代实行茶马互市制度。在明朝,由于实行“以茶易马”的戍边制夷政策,陕西边防地区享受一种特殊优惠政策。如洪武五年(1372年)以陕西茶易西番马,“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由于中原地区茶价低廉,而致西北暴涨,因此陕西商人以陕西为中心,奔走于西北、西南,输茶于陇青,贩盐于淮川,运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号称“陕西商帮。”而终明一朝,马匹并无定定价,总的趋势是:凡太平岁月马价低,至荒年、战乱年马价高。如见于《明会典》卷一七九所记:明洪武年间,南京的马价“钞800贯”,当时钞(纸币)不值钱,一贯约合铜钱13文—14文。而钞“钞800贯”,按每贯铜钱14文计算,仅能折铜钱3200文,而在明代,一两白银折1000文铜钱,钞800贯,即折银3.2两,由此可见马价之低。当时一两白银(1000文铜钱),能够购买400斤大米。也就是说:当时一匹马的价格,不过相当于1500斤左右大米的价钱。明永乐时期(1403—1424年),一匹马才卖4两银子,从蒙古购买了一批蒙古马,均价约4.35两白银。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北京的一匹马价需“银6—8两”,各地马价多在白银10两左右。而马价后来日贵,当与边疆打仗有关。嘉靖时期,一匹马要卖13-18两银子(3900-5400元)。另见于《明世宗实录》卷四九二记载,嘉靖四十年正月,巡按直隶御史建议平抑马价,“请以江南江北马匹尽折准改折每匹马征银二十四两”。而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在北京买一匹马需钱银15—20两,买一匹好马则需银三十两。时至明中晚期,一匹马价约在70到80两白银之间,但当时南北方马价并非完全一致。在北方,马价稍廉,因为每五户人家,能养马一匹。而在南方,马价较贵,因为每十户人家方能养马一匹。此外,当时一个专门养马马夫的佣薪,约年40两银子,较一个正七品知县,年薪约60两白银,差距不是很大。其原因是马料耗资甚多,见于《宛署杂记》一书所记,当时养一头牛,养二十月,用草料银一两六钱,而养马的费用当为此倍数不止,因为养马需喂豆料。而明代一个普通人要弄到马匹的唯一办法,就是去关外采购。按压低价算,崇祯年间(1628—1645年),50两银子可买一匹马,500两银子可买10马,5000两银子可买100匹马,5万两银子只能买得1000匹马。

上述崇祯年间的马价,约相当于当今马价,但尚未计算用马的人力成本。如折算用马的人力成本,明代买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做婢女,价格在15到20两白银之间(一说买一个15岁的丫头回家,仅需银4两)。一个普通佣工,月薪多为2两白银。一亩上等水田,五口农家耕作一年,所得收银约七至八两。一个正七品知县,年薪约60两白银。是以在明代大街上能够骑马者,多为富人。明代名将戚继光手下的一个军人,一年的军饷才五两银子左右。而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最高的时不过两千多万两白银。当时崇祯皇帝一天的御膳费用约在300两白银,此与之前的万历皇帝与天启皇帝相比,其宫廷费用还是低的,此见于《五杂俎》、《国榷》、《明史》等文献的记载。

而计算明代马价的对于我军现赴西北买马的意义,其在于可折算出我邦以马养军的成本。如比较文献所计,其大致情况为:

明末的骑兵军饷,往往和家丁军饷同额,都是一年18两白银左右。万历四十八年(1619年)以来,明驻辽军队(包括外地援军)的军饷都家丁化了。总兵要用约4-5个步兵的军饷,去养一个家丁——实际也就是养一个骑兵。骑兵军饷高,是因为其需要有精湛马术及弓射精准,此外还需要有专业养马知识和每日饲马,比步兵要辛苦得多。此外,骑兵尚另需盔甲、武器,一个骑兵的盔甲价约折15两白银,兵器亦折15两白银。亦即以军马20两一匹计,一个骑兵养兵费为:20两军马费,另加18两以上的军饷,另加30两左右的盔甲军械费用。但此非全部。养一匹战马,真正贵重的是每天所需的马料费:一天至少三升豆、一束草。如果要养九万匹马,则一年要吃掉97万石豆子、2160万束草。仅马料费一项,即折银约300万两(明代一石折150斤,一束草价格格为24-25文铜钱)。明末辽东战争,通过海路运输的军粮已经是成本高昂,运去的米还多被海水泡烂。

而当时马料成本,具体见于崇祯二年的一份报告,其对于问题的答复是:民穷力尽在告困,尚不知采买于何方?搬运以何法?当时明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仅600斤左右,风调雨顺的时代,民众可勉强维持温饱。至于一遇饥荒,要另外供养大量肥壮军马,谈何容易?这是因为明代农业以牛耕为主,养马除了军用和承担部分运输任务外,几乎全无经济效率。征之实例,1627年西北大旱;1637年全国大旱;1641年,因旱江南地区的官宦人家都口粮不足,更惶及百姓,以致一些地区已经人相食了,更无喂马的马料,于是战马就比人尤先被饿死。而到松锦大战前夜,据关宁铁骑指挥官祖大寿的报告,其手下骑兵拥4803匹战马,巳有5个月没有领到豆料,只能给军马吃荒草。这个报告意味着:当时的关宁铁骑,实已丧失了骑兵战斗力。

而当时的后金政权,亦即满清先祖,在入关之前,共控制和掠夺了几百万汉人为奴,至其入关之时,所剩汉人不到20万众。所缺之人,除了被杀,更多则是被饿死了。而这些尤先被饿死的汉人,正是被后金政权所掠种粮养马的人。用人粮养马,正是当时满洲八旗集团的基本生存之道。而由此联想到八大王张献忠入川后,何以要屠蜀民养军,原因也就不难得知了。因为八大王入蜀,其军队是以骑兵为主,由于养马成本高昂,是以八大王要屠蜀民以养军,这如同后金政权要屠汉民以养马的政策同出一辙。所以当时的后金政权,人丁虽不旺,却从来不缺战马,得以成功入关。这不仅是因为其占有草原地利,同时也是因为其实施极端野蛮的以人养马政策。因为后金政权可以寡人,但只要其有马,就可以掌握战场优势,到处杀掠。而当时的明末政权,其生存环境虽与后金政权同一,但因其不能采取相同的以人养马政兼,这便最终导致了大明政权的败亡。

罗秀兰言说及此,黄义明问道:按罗姐所说,五万两白银是买不到二千匹军马的?罗秀兰答道:如果仅以现今一匹马价值50两银子计,五万两白银仅可买马一千匹,如果再加上买马所需人力成本、客栈中转费用,实际所能买马之数还得减半,亦即只能买得500匹战马。但此事如处理得宜,以五万两银子,不但能买到一千匹战马,甚至还能买到两千匹战马,而且在买马途中之人力成本费、客栈中转费用,以及我军将使用战马之养军费用均可省抵。

黄义明问道:此话又怎讲?罗秀兰答道:这就要涉及到对明代所行“茶马互市”制度的说明了。终明一朝,茶价高,马价低,以茶易马,获利甚大。而元帅要我入关买马,若想要获得成功,即以5万两银子买得2000匹马回归,也只能采取此策,即采取茶马互市制度。

黄义明道:愿听其详。罗秀兰道:我西南地区产茶叶而无马,西北地区产马而无茶叶,我出行之初,可先赴西南地区采购茶叶,再赴在西安设中转茶马客栈,出西口以茶叶易马。而以此法持久互市,所赢之利不仅可以如数买马,甚至可以之赢利养军,

黄义明道:愿听其详。罗秀兰道:要弄明白这一问题,先得知晓在明代茶马互市制度的设立及茶与马的价比。其概况为: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废旧元河州路(治枹罕县),置河州卫(治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区临夏市),属西安行都卫。并于该年在河州地区设立茶马司,总领当时中原地区与西北边疆地区的茶叶与马匹的贸易,称之为“茶马互市”制度,此见于《明史》所记:洪武四年(1371年)“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今西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另据《河州志》所记,该年为洪武五年,至洪武十六年(1383年),罢洮州茶马司,以河州茶马司总之。或云明初有四大茶马司,后为五司,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又从五司变为六司,“部议西宁、河、洮、岷、甘、庄浪六茶司交马共九千六百匹,著为令”。

关于明初茶马司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壮军力、驭番民,隔强虏。”此见于《洮州厅志》所记:“马政之善,无如榷茶羁番矣,说者以为有三大利,捐山泽之毛收騋牡之种,不费重资而军实壮,利一;羁縻番族俾仰给我而不背叛,利二;遮隔强虏,遏其狂逞,作我外篱,利三。”但从这一制度实施的后果来看,则是促进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繁荣,使河州成为“秦陇以西、繁荣称首”的“乐土”。并养成了河州人酷爱饮茶的习俗,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款待客人,还是走亲访友,茶是河州最好的见面礼,河州人甚至把“订婚”叫做“送订茶”。

茶与互市制度得以成立,按明初士人的说法是:“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以茶给番,“固番人心”。所谓“采山泽之利而易充厩之良”,“戎得茶不能为中国害,中国得马足以为我利,计之得矣”。“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者”。“番人以茶为命”,“国初散处降夷,各分部落,随所指挥地方安置住札,授以官职,联络相承,以马为价,使知虽远外小夷王官王民,志向中国,不敢反叛”。一方面以显爵拢之,另一方面以日不可缺的茶制之。“一背中国则不得茶,无茶则病且死,是以羁縻之,贤于数万甲兵矣。此制西番以控北虏之上策,前代略之,而我朝独得之者也”。“番地多马而无所市,吾茶有禁而不得通,其势必相求,而制之机在我”。

上述是当时人的说法。但是茶马互市制度的设立,对我邦现今购马安邦的意义来说,则是它确立了茶价高于马价的比价,使我邦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比价,出较少的钱,买到我邦急需的两千匹战马。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明初所订立的河州茶马互贸的价比是茶高马低,大致情况为:“凡上马一匹给茶四十斤,中三十斤,下二十斤”。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上马30篦(每篦约3斤,合90斤),中马二十篦(合60斤),下马十五六篦(合四五十斤)。而在明初70余年中,或是一年一征,或是一年数征,或是三年一征,征马数量,一年数百匹,或是数千匹,但大部份时间征马7705匹。仅在河州等地粗略计算,合计约在20万匹以上。而延至今世,马价已抬高至:上马易茶100斤左右,中马易茶80斤左右,下马易茶60斤左右。

但茶价高马价低的价格仍未改。以实例为征:

见于明嘉靖版《福宁州志•食货•贡辨》一书所记:当时芽茶84斤12两,值价银13两2钱2分;叶茶61斤11两,价银1两4钱7分9厘。而至万历九年(1581年),每斤芽茶估银0.08两,叶茶0.02两。

当时的银价是一两银子,折铜钱1000文钱,能够购买400斤大米。而当时在边贸市场上,缺粮的蒙古人,只要6-8两银子就可以把马卖给明廷(有时甚至不用付钱,以粮易马即可)。而以万历年叶茶每斤折银0.02两为基数估价,买上马一匹给叶茶40斤,仅需银0.8两。如以芽茶计每斤折银0.08两为基数估价,买上马一匹给芽茶40斤,仅需银3.2两。但直接用银子买马,同样在万历年间,在关外买一匹马,需银均价20两,买一匹好马,需三十两银子,买普通的马,约需银十五两(当时华北地区一匹马是20两银子,从山西到北京,基本都是这个价)。由此可见其中差价之大。

言说及此,罗秀兰又道:上述所说是明万历年茶马互市时,以茶易马获利空间之大。但万历年间关外一匹马的均价是银20两,而现今已涨至一匹马均价50两银子,而以茶易马的比价却未曾大变,由此可见到关外以茶易马获利空间之大,因此说元帅要我赴中原买马,若想获成功,只能采取茶马互市的方子,出边关买马。若此,不但能以5万两银子买得2000匹马回归,而其间获利空间,不但能充抵买马的人力资本,甚至也能补充军资。

听罢罗秀兰所述,黄义明大笑道:看罗姐身材,五大三粗,似练武的料子,不意讲起贩马一事,却满腹经纶,年少时必读书不少。

罗秀兰答道:我年少时家中有钱,家父乃西北马商,花钱请私廓先生教我识字。我生性玩劣,喜习武而不喜读书,为此挨了不少先生戒尺和家父鞭打,但在家父与私廓先生逼迫下,我也读了不少书。此外祖上一直在西北以贩马为业,耳濡目睹,是以颇熟悉西北贩马旧事。

黄义明听罢问道:双亲现何在?罗秀兰答道:均死于清虏入关征剿之战,我随逃难人群自汉中入川,投靠琼姐为生。众人听罗秀兰所述,一时皆神色怆然。黄义明道:往事已不可追,原以我辈努力,为蜀地落难民众造福,共创大同伟业。众人一齐说好。

黄义明又问罗秀兰如何具体安排行程?罗秀兰答道:我欲与夫婿俞伯海携二百兵众先化装成商队,由重庆下长江,在沿途湖广,安徽、江浙等产茶地,以低价收购茶农手中茶叶,然后顺大运河、淮河、颍河、黄河故道过河南,抵西安。在西安重寻家父故人设茶马栈屯茶,同时派人赴西北河州地区以茶易马,再通过西北陆路与黄、淮、长江水路,陆续将所购得之马匹运抵重庆。

黄义明道:罗姐此计甚妙,只是不知重庆何时可见马?罗秀兰道:如计划进展顺利,所购得的头批马约两个月后可见。黄义明与军中诸将一齐道好。

2023年9月9日校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