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 第51章 林如海:无耻之徒!

扬州巡盐御史府,

一大早,内堂里,两位姨娘持着一册装订精美的书册,看得津津有味。

“竟还发生了这样的事,真是有趣,只是没能亲眼看见姑娘作诗的样子,当真有些可惜了。”

白姨娘微微摇头,叹了口气。

周姨娘在一旁接话道:“这是重点吗?重点是安京侯连诗会都将姑娘带在身边,还助其夺得诗魁,名动江南。江南自有文会开始,哪有女子夺魁的先例?安京侯真是太宠姑娘了,他们好恩爱哦。”

白姨娘也是点头,十分同意周姨娘的看法,“安京侯待姑娘是着实好的,也难怪姑娘不愿意回来。这出入成双,才子佳人的,当真是一桩美谈了。老爷还想将二人分开,我看是没机会了。”

周姨娘回道:“安京侯这么出色,是打着灯笼都寻不来的好夫婿。结为姻亲对老爷仕途都是好事,怎会分开,老爷只是心里咽不下这口气而已。毕竟姑娘只在家里住了六年,素日也是奶奶看管的多,这遭都在安京侯府上住了六年了,连婚事都绕过老爷去了,将老爷放在哪里了?”

“你们在看什么?”

林如海风尘仆仆的从外间归来,近来他的事务可不算轻快。

苏州今年受灾,赋税定然受到影响,改稻为桑的事破产了,也没能给国库补充,反倒造成了损失,这下缺口定然要从别的地方找补了。

每每到这个时候,最富庶的盐务定然是首当其冲。

在两淮为官多年的林如海,这点政治嗅觉还是有的,这些天往来剿灭私盐的同时,也去官办的盐场多看了看,是不是走明账的盐引还是大多数,免得在这种关头被下面的人上了眼药。

离府五日,算着时间,岳凌也该到苏州了,所以林如海也期待着回府能收到林i黛玉的书信,讲一讲近况。

可一入门,却见两个姨娘捧着一本装订精美的书册,正一同读着,还窃窃私语似的讨论着什么。

平日里她们两个都不是好读书的,今日竟然没做些个女红而是在堂上读书,实在是稀奇古怪了些,林如海还以为她们是开窍了。

林如海作为探花郎,当然也爱诗词歌赋,只是以前有贾家大姑娘贾敏在,兼有才情,能琴瑟和鸣。

这些姨娘皆为贫苦出身,只是识得些字罢了,所以林如海也有段日子未曾与人探讨过文采了,而今日两人为了自己的喜好竟有了转变,林如海自然心喜。

见是老爷归来,两位姨娘正要将书册放下,来身边伺候,却听林如海道:“你们继续看吧,平日里多读些书目是好的。”

两位姨娘相视一眼,皆是嘴角一弯,偷偷笑了下。

紧接着,林如海自己褪去了官袍,用门前的水盆净了面,再往里面走着。

一面擦手,一面还不忘问道:“你们看的是什么书?《诗经》还是《离骚》?”

白姨娘收敛起笑意,摇头道:“都不是。”

“都不是?”

林如海望着这薄薄一册,怎么看也不像是《全唐诗》等书目,不由得好奇的走过来,“都不是?那你们这看的是什么?”

两位姨娘让出位子来,引林如海来到中间后,便侍立在两侧。

将装订精美的书册递给了林如海,让他独自观看。

“这是‘沧浪雅会’上的诗册集,老爷可先猜一猜,是谁人夺得的诗魁?”

林如海望着这封面,也没急着拆开,眉头一皱道:“原来是这等书目,今人作诗,不过多为仿古,只用辞藻堆砌,根本不得其意,便是得一佳句也难。你们若当真对诗词有了兴趣,不如去看《全唐诗》的好。”

“至于这诗魁,也是空有泛泛之名罢了。徐家徐耀祖主持此会多年,为得便是他的儿子有朝一日在文坛能有些名声,助力之后在仕林闯荡,想必这诗魁的定然非他儿子莫属了。”

“这些人也是可恨,好端端的诗会,却要成为他们成名的陪衬。”

林如海摇头叹了口气,这等世家大族旁人忌惮三分,他是完全不放在眼里的,只是对文人雅会由他们肆意捏造玩弄,而感到不满。

周姨娘噗嗤笑了一声,摇头道:“不是,老爷猜错了。”

“哦?”

听得说他猜的不对,林如海才面色一转,略感到些意外。

“难不成,徐耀祖操劳几十年,还偏偏要为别人做嫁衣,那他就更蠢了。”

林如海饶有兴致的展开扉页一观,便见得前头书了两排大字,“奉安京侯之命,收录沧浪雅会佳作三十二首。”

“难道他们是为了拍岳凌的马屁,给岳凌选了个诗魁?”

林如海摇摇头,只感觉这伙人颇为无聊。

等到翻到了第一页,却见得一首名为《秋窗风雨夕》的乐府诗。

林如海对岳凌的才情还是稍有些了解的,当知晓他的判断又出错了。

乐府诗难度大,《春江花月夜》为千古名篇,何人敢在这等文人集会之地,拟此诗格韵律。

不说这人是狂妄自大,也是太自取其辱了些。

可林如海一遍通读下来,其中用词多为闺阁之物,勾勒出了一个凄苦女子悲春伤秋的形象,更像是有柳三变之态,颇为奇妙。

林如海止不住的颔首,赞扬道:“这首诗不错,倒是能当得起诗魁的名号。近来江南才俊来巡盐御史衙门登门造访的也不少,可大多是求问经史文集的,实在少了些钟灵毓秀之气,我倒没看出何人能写出这等诗篇的。”

“倒不知是何人所作,这等才子,我竟不相识。”

白姨娘笑道:“是相识的,老爷不妨往后面翻翻。”

白姨娘一句话,又增添了林如海几分兴致,翻到诗词后的注释,才见得此诗作者署名为:“两淮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

或许因为是女子所作的原因,故意没在第一页就显露出诗作者的名讳,闺阁小姐又忌讳闺名被外人得知,便也只能如此署名。

大部分人拿到了这一本书目,也是如同林如海一样,先惊叹于诗篇遣词用典的精妙,而后看到为女子所作,便愈发惊叹了。

这就是这册诗册,故意要塑造的一个效果。

历史悠久的沧浪雅集,既然有了一个女诗魁,有这么大的噱头,名声本就不低的沧浪雅会,其中的事迹早就在苏州城广为流传了。

林如海心中也是澎湃不已,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高兴。

可激动之余,又不禁皱起眉头来,“为何玉儿在那雅会上?”

此事注释后面也有写。

“林御史之女与安京侯共同参会,出入成双,恩爱有加,且共同为诗会留下笔墨,冠绝群雄,是为雅会上的第一桩美谈。”

“林御史之女相伴安京侯左右,自京城来到苏州,三千里之遥情意深重,途径扬州府却过家门而不入,随安京侯先奔赴苏州救灾,稳定民心。”

“得如此贤内,安京侯必然能为苏州改换风气,下面请读安京侯所作诗句,《任苏州题沧浪亭》!”

林如海眉头紧皱,显出了一个川字在脸上,双手攥着诗册,若不是诗册是精壮,用纸良好,此刻已经被林如海撕掉了。

“好,好,好,好一个出入成双,恩爱有加呀。岳凌,你做的好事。陛下赐婚也就算了,还没几个人知道,这造将事情闹得这么大,闹得江南皆知,你是想生米煮成熟饭不成?”

林如海气得嘴角抽了抽,拍案起身,道:“来人,备船我要去苏州!”

两个姨娘忙将林如海拉了回来,奉上茶水安慰着,“老爷,您别急呀。如今苏州的情况才稳定下来,您公务也繁重,不能因为一己私欲就去兴师问罪吧。”

“而且安京侯作为如今陛下最为信重的臣子,想必到江浙是有大事要做的,怎会只在意这儿女之情?”

两句话,林如海的气息稍稍平稳了些,白姨娘以为有效,就继续宽慰道:“老爷您仔细想想,您当初赏识安京侯,还为他举荐给陛下,不就是因为您认定他和您是一样的人吗?”

林如海瞪眼道:“我和他一样?我没他这么无耻?!我去请帖邀他来,他不来也就算了,先是让玉儿代书请辞信,后又大张旗鼓的宣扬出去,当我是什么了?”

白姨娘颇感压力的揉了揉脑袋,示意周姨娘为林如海按按肩,又开口道:“不是说这方面,在为官上,安京侯是个清正的人,定然以公务为首要之重。这等雅会的小事,想必不是他来做的,定然是下面人揣测之下的胡编乱造。”

林如海轻抿了一口茶水,沉思不语。

林府管家韩大听得动静赶忙来到堂里,却一入门见得两个姨娘都在侍奉,还不断给他打着手势,便又退了出去。

林如海倏忽开口道:“等等。”

韩大又往堂里来,拱手道:“老爷您吩咐。”

林如海问道:“下一次行船剿私盐是什么时候?”

韩大应道:“老爷刚刚回来,不如多歇息下。至于剿盐的事,何千户下午会领兵出去。”

林如海将茶盏往桌上一搁,冷声道:“下午我也去,歇息?越歇只会越生气。”

“我倒要看看,等岳凌来了,他如何解释着一摊子烂事。”

周姨娘在身后安慰道:“老爷还需闹得别太难堪了,毕竟姑娘和安京侯生活的久了,情谊定然不浅的,若是闹开了,姑娘脸上也不好看呀。”

林如海冷哼了声道:“那就看她是向着我这个亲爹,还是向着那个无耻之徒!”

……

京城,丞相府,

一顶轿子匆匆驶入了角门内,从中走出了户部尚书赵公瑾,径直便往书房里走。

丞相府管家在一旁陪着,“赵大人,近来我家老爷偶感风寒,身子不适,太医说老爷年纪大了,需要多休息,不让外人打扰。”

赵公瑾面色急切道:“若不是火烧眉毛,我也不会来叨扰安相!”

管家无话可说,只好缀在赵公瑾身后,跟着他一道去了书房。

书房内,点着清神的熏香,安景钟身上披着一方毛毯,伏在案上,不厌其烦的翻阅着家中子弟的课业,时不时的批上两笔。

赵公瑾推门而入,迈过了门栏,便再无方才与官家时的骄横,跪伏在地,道:“老师,弟子有罪。”

安景钟丝毫没有向下偏移目光,而是挥了挥手,让惴惴不安的管家先出门去了。

年近耄耋的安景钟,体态已经有些龙钟,开口便是苍声,“若是无错,你也不来。”

赵公瑾斟酌半晌,才又开口说第二句话,“老师,弟子主持的改稻为桑出事了。”

安景钟皱了皱眉,放下了手中的纸笔,第一次看向了下方跪伏的赵公瑾,问道:“此事不是议过了,呈上《千里饿殍图》之时,我便让你们收敛一些,如今算着日子岳凌已经抵达苏州,还能生什么事?”

赵公瑾声泪俱下道:“我是传信,让他们不要再做了。可他们利欲熏心,非要执行,还做出了毁堤淹田的混账事!”

“毁堤淹田?”

安景钟咬了这四个字,顿时瞪大了眼睛,苍老的面容上浮现出了惊恐之色,渐渐往后仰倒,靠在了椅背上,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

这般景象将赵公瑾唬了一跳,赶忙上前,将水递到安景钟面前,搀扶着道:“安相,安相,您保重身子,别急,别急。”

安景钟的身子微微颤抖,良久才回过神来,叹道:“不急?你们是要将天捅破了,才将消息传上来?!”

赵公瑾也脸上也是苦涩,“是陛下偏听新党,他们想要做成些事,为朝堂助力搏得陛下的信赖,才不得不在江浙做事,心也是好的。不是有意要瞒着老师,只是怕老师年纪大了,太过担忧。”

安景钟闭目深吸了一口气,不愿再理会赵公瑾了,淡淡开口问道:“书信呢?在哪?”

赵公瑾立即将怀中的书信取出,奉了上去。

安景钟将书信摊在案上,躬身扫视着。

赵公瑾还不忘解释道:“如今杭州改的小有成效,陛下也曾在朝堂上褒奖过,这是我们的机会。只是苏州突然冒出个朱怀凛,非要反对此事,江浙是我们的老家,在此地做成了事是最大的功劳,宫里也都看着呢。”

“任何事只要能统一口径,都没有办不成的,他们便想借此以河堤失修为名,淹田改桑,可谁知又有个漕帮协助赈灾,出来搅局,大义上就占理,还没办法管他们。”

“改稻为桑推不下去,如今安京侯又到了苏州查证,他们危在旦夕啊。”

安景钟看着这个多年的弟子,皱眉问道:“他们远离朝堂看不明白,难道你也看不明白?陛下和先帝不一样,陛下有他的做事标准,他要是的清正能臣。”

“已经不是先朝只求成效的时候了,便是结局是好,将来翻起案卷,谁能善终?”

“这……”赵公瑾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是好,重复道:“新党主持清查土地,在朝中内外得罪了不少的人,若是此刻我们做成了改稻为桑,那将会有大批的人都转而支持我们。”

“江浙是我们经营了几代人的老家,这不能丢啊老师。”

安景钟瞪眼道:“你知道毁堤淹田的事?”

赵公瑾颔首,如实道:“知道。”

“蠢材!”安景钟忽得怒道:“从眼下开始,你就不知了,明白吗?”

赵公瑾愕然的望向安景钟,“老师,那他们?”

“让他们自求多福吧,谁也保不住他们。”

说着安景钟背着手起身,“折腾吧,我没几年好活了,看看你们还能折腾多久。”

待安景钟离去,赵公瑾仍旧站在原地,久久难以回神。

一旦江浙事发,毁堤淹田,谋害知府的大案都会揭露出来,江浙的这一大旋涡,能够让留存在江浙的守旧党全军覆没。

而且江浙是他们的老家,这种事情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若是发生,守旧党会彻底在江浙失势,再无法与新党竞争了。

倘若失了大势,如今国库亏空之下,隆祐帝未尝不会不念旧情,向旧党人拔刀。

毕竟真正一本万利的买卖是抄家。

赵公瑾的双脚微微发颤,才要走出门去,却又将桌上方才老师批阅的小儿课业上,用红笔深深圈着了两个字。

作为科举高中的甲榜的进士,赵公瑾的记忆力相当好,方才他来搀扶老师的时候,桌上还没有这个圈。

“有用?”

赵公瑾深思片刻,若有所悟。

……

苏州府,枫桥驿,

好生休息了一夜的岳凌,在小姑娘的环绕下,也是穿戴了整齐。

小姑娘们都让开了,林黛玉来到岳凌的身前,最后为他整理了下衣襟,才笑着道:“岳大哥去忙吧,怎好整日只陪着我们嬉戏玩闹,外面还有苏州城的百姓,在等着岳大哥来主持公道!”

岳凌揉了揉林黛玉的脑袋,如此乖巧,实在让他心中一暖。

“好,待将此处都打理好了,我便带着你们往外走一走。”

“一言为定。”

林黛玉抬起了手,习惯性的想和岳凌勾一勾手指,但是当着众多小姑娘的面,她不好做这个亲昵的动作。

毕竟前一晚才说了别人,她怎好自己就违背了,当着别人的面,自持二字要铭记于心。

林黛玉背下了手,还是盈盈笑着,望着岳凌。

“对了,你到了苏州,也该往家中写封信了。跟林大人也说一声,虽然舟车劳顿了,身子也无恙,免得他担忧。”

林黛玉微微颔首,“好,都听岳大哥的。”

岳凌转身离去,接过下人备好的马匹,便骑马而去。

林黛玉站在庭院内,望着岳凌离去的背影,暗暗叹出了一口气。

“姑娘,要写信吗?我去研墨了?”雪雁偏头打量过来。

直到再望不见岳凌的背影了,林黛玉才撇撇嘴应道:“写封信而已了,不急的。”

而后揉了揉小腹,“我好似又有些不舒服,还是先回去歇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