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 第39章 林如海:欺人太甚!

扬州巡盐御史府,

堂上,两淮有头有面的盐商分坐两侧,态度恭谨有加。

林如海居中端坐,沉声道:“今苏州涝灾,盐价时有起伏,本御史责令诸位,该明晰首要,以平稳盐价为本。此乃商道良心,亦是为朝廷分忧。”

下首盐业巨擘,八大盐商之首江家家主江春应道:“御史大人所言甚是。苏州灾情紧急,我等一时也缺少了应对,这遭去苏州的货船已经增加了。”

紧接着,江春又问道:“听说如今京畿之地在大行新法,一时正是动荡的厉害。不知这新法对我们两淮盐商,可有新规没有?”

“长芦盐的官商合办,对我等的冲击已经不小了,若是还有新规,御史大人能早与我等知会一声,让我等早做准备也好。”

林如海作为隆祐帝在江南的代言人,明眼人皆知,只要隆祐帝下定决心要变法整饬,这火就不可能不烧到盐税上来。

林如海神色自若,如同无风的湖面一般平静,“此事,陛下还未有旨意。不过,我等也相处了数十年了,可谓知根知底。”

“眼下的盐税本就有些弊端,私盐又是成风,往后改也是往好处改,未见的就是盘剥你们的家财了,不必忧心。”

众人微微颔首,但也没被安慰到。

适时,林家管家韩大登堂而来,行色匆匆的走近林如海身边,躬身低声道:“老爷,有安京侯送来的信。”

林如海面上显露不悦,皱眉道:“他还敢送信来,要做什么?”

“没说,老爷您看信上说了什么。”

不知所谓的盐商们见得林如海面上有变,都不禁正襟危坐起来,只怕是才谈起盐法,真有宫里的旨意到了。

林如海并未急着拆开,而是前后打量了遍信的落款,心里暗自揣摩道:“果然是从苏州寄来的,算日子他也是该到苏州了。”

信笺一拆,见得信纸头四个字,“兄长如晤”,林如海的眉头皱的愈发深了。

“这货竟还好意思这么说,你可真将我当兄长了没有?”

堂上还有其他人,林如海忍着一口气并未发作,又见岳凌恭维的几句,“圣上赞词”、“吾辈楷模”,心里又是一股火起。

“炫耀圣恩,还炫耀到我头上来了。岳凌,你真是做得好事。”

林如海咬牙切齿,继续翻阅着,见得便是苏州府受灾之事,岳凌欲要借粮赈济。

大是大非之前,林如海还是拎得十分清楚,私情再是不愿,关乎民生福祉,粮还是要借的,但这口恶气真是难出。

“……黛玉于弟左右,身子安养得体。弟日后定再悉心照料,以报兄长之恩。”

最后的这一句,真是将林如海的怒火点燃了,狠狠将信纸揉成一团,怒喝道:“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韩大退后了半步,才欲要奉上茶水,险些被林如海给打翻了。

堂下的盐商们更是色变,面面相觑,不知林如海这是遇见了什么大事。

盐业在两淮当属首重之事,便是坐镇江浙的丞相,都得给巡盐御史衙门几分颜面。

而在这扬州府,巡盐御史衙门更是比知府还特立独行,巡盐衙门还有盐兵呢,谁人能欺负到林如海头上来?

要说能让林如海吃亏受委屈的,除了隆祐帝也再无旁人了吧。

可若真是当今圣上,林如海这般稳重之人,怎会如此大怒。

众盐商额头直冒冷汗,唯恐是自家出了祸事,传到了林如海耳中。

八大盐商之一的鲍家家主鲍志道起身问道:“御史大人,不知是何事惹得您不悦?若是能差用上我家的地方,您尽可开口。”

本来脑中已经在想,许久未见的女儿林黛玉同岳凌已经双宿双飞了,听了盐商的话,林如海堪堪回过神来。

“无碍无碍,是些家事罢了。”

众人大松了一口气。

只是众人还是疑惑非常,都听闻林如海膝下只有一女,也并未有孽子,一个女孩子何至于将林如海气成这副模样?

韩大适时递上茶水,林如海接过润喉,粗喘了几口气,稳住心神。

“天底下还有这样的道理,粮我要借,还得受着你信里的耀武扬威,气还得受?”

林如海堪为怒不可遏,心里又腹诽道:“你且等你北归之时,我必定要将林黛玉拦下,不与你通路,非不称了你们二人的心意!”

面向下方盐商,林如海努力挤出些许笑容,道:“本官真就有个不情之请,还望诸位能协助。”

“大人之请,我等未敢有辞。”

林如海颔首道:“诸位皆知,如今苏州受灾不轻,缺衣少粮。今安京侯下江南,亦是我……我的友人,于公于私都不得不帮……”

场面话说了,林如海却越是气恼了。

江春接口道:“既然如此,我等便筹备些粮食,与盐一同送去。”

林如海叹了口气,“苏州人口稠密,与扬州府不相上下,至少这一回也得送去三十万石粮食才能救急。”

鲍志道又起身道:“三十万石怕是还不够,怎么也得五十万石吧。我八家出五十万石粮食,资助安京侯赈灾,也是结个善缘。”

“人都传言我两淮盐商,富可敌国了,我们自知没那个本事,但一出手也不能太被天下商号小觑了。”

“怎么样?五十万石粮食,也就是不到一百万两银子,我们八家出不出得?”

众人附和道:“出得出得。”

林如海捱住口气,微笑着向众人拱手道:“那我就替安京侯谢谢各位了。”

只是看在盐商们眼里,这笑容怎得还咬牙切齿的,似是仍有不满。

大伙都是做商贾的,最懂得察言观色,一时都在斟酌,该如何让林如海更满意些。

只有将巡盐御史伺候好了,多放些盐引,日后大家的日子也才能好过。

适时,林如海又道:“这些粮食都是由安京侯个人名义来借的,定会如期奉还,若是他不还,本官会替你们讨要。”

众人忙摆手,“不必不必,这点粮食算不得什么。往年我们出银造桥,兴修水利,所花费的银子,比这个还多着呢。”

又有人道:“极是极是,只要两淮安稳,我等的生意也好做。安京侯能创出长芦盐,若是在盐业上点拨我们两句,那真是比万金还贵重。”

林如海愕然道:“为何不要?有借有还,这是天理,岂有借了不还的道理?”

“御史大人说哪里话,这不是借是我们自愿献上粮食。”

林如海拍案道:“凭什么自愿献粮,你们必须要回来。盐业虽然富饶,可你们也不是没家要养,刚还说了难处,为何如此大手笔给他五十万石粮食?”

盐商们大为感动,哭诉道:“御史大人能体谅我等的不易,我等便心满意足了。这粮定是自愿捐出,无需安京侯归还。”

“只是待安京侯来扬州时,让我们有机会招待他一番就好。”

“还要招待他?”

林如海心里更是不平了,心烦的摆摆手道:“算了,你们先走吧。粮食之事要紧,灾民还等着呢。”

“是。”

盐商们各自退场,毕恭毕敬的与林如海行着礼。

人走得干净,林如海又拍案而起,大怒道:“凭什么好事都让他占了?这群卑贱商贾,怎得听了安京侯一个名头,就无需归还了?”

韩大看着被怒火冲昏头脑的自己老爷,也只是摇头不语。

……

晨雾初散,苏州城北的运河码头,早已是人头攒动、旌旗飘飘。

暖色的日光透过云层缝隙,洒落在粼粼波光的河面之上,仿佛铺就了一层苏锦。

一艘官船由众多小船护航,乘风破浪,缓缓驶进码头。其船上打着的旗帜上,大书金色的“岳”字,昭示着来人的身份。

万千百姓翘首以盼,大昌柱石之臣,岳凌到了。

甲板上的随行士卒身姿愈发挺拔,手中的兵戈,身上的甲胄,在白光的照耀下更为耀眼。随着船身渐近,岸边气氛愈发高涨,人群攒动之中,非但有身着官服、神色恭谨的各级官员,也有身着布衣草履、满脸质朴的苏州百姓。

在众人之前是如今治理苏州的参知政事钱仕渊,身着绯红官袍,头戴乌纱,胸前绣的是神雀,是为正三品官衔。

其身后府丞、通判、推官等一众苏州府的僚属,亦是无不到场。个个正容肃立,手中捧着各类簿册、礼单,预备呈递,彰显着对安京侯到来的敬意。

在官员队列之后,还有来参加“沧浪雅集”的文人墨客,各家名流,也都在此地等候迎接。

今年的雅集正好赶上安京侯南下,便让雅集更添了颜色。

这个享誉大昌的人物,在沧州沉淀了四年,便能将沧州治理的焕然一新,今日众人也期盼着一睹安京侯的真容。

最外围的百姓们,也是人数最多的人。不少人是刚从水患的影响中脱身而出,也期盼着安京侯的到来,能给苏州几桩悬而未决的大案,定下帷幕,还百姓们一个公道。

“来了,来了!”人群中高喊一声。

霎时间,原本的低语嘈杂化作一片屏息凝神。官船稳稳停靠在码头,踏板放下,却只见几顶轿子排排而出。

一手持兵戈的人上前,与当先的人喊话道:“安京侯一路疾行南下,未有停留,因水土不服而染病,不便在人群聚集之处见人。哪一位是孙知府?”

钱仕渊上前两步拱手道:“在下参知政事钱仕渊,暂领苏州之职。孙知府畏罪潜逃,如今还在缉捕,其中颇有缘由,还需当面与安京侯澄清。”

士兵也不多询问,只是道:“既然如此,还请钱大人早些安排安京侯下榻之处,待病情好转,再与诸位会见。”

钱仕渊内心略有疑惑,但还是侧开身子,与后面的人唤道:“侯爷身体不适,打理出通路来,往驿站先去送安京侯。”

再回过头来,钱仕渊又问道:“不知侯爷的身子能否参加今日的集会?”

“可以。”

得到正面的回复,一应人等皆松了口气。

轿子缓缓落地,由跟随而来的三千京营精锐,护送左右,一路由官道去往城中。

沿路百姓皆是跪地,高呼冤情。

适时轿帘掀起,露出一方侧颜来,与众人挥手安抚着。其中面色如玉,容貌俊美,幸得见者都不禁夸赞起安京侯的相貌来。

“我还以为安京侯纵横疆场是个黝黑的武将呢,容貌竟如此俊美?”

“什么?哪里?我怎么没看到。”

“就是前面打头的轿子,方才掀了轿帘了。”

“真是出人意料,今年的雅集有得看了,都说侯爷文武双全,未必不会留下墨宝,塑成我大昌的佳话呀。”

此时此刻,在轿内的姑娘们,则是紧张的不行。

一个个都是久在闺阁的姑娘,这般大场面之下,心里如何能安稳。

“姑娘,你快把轿帘放下来吧,这外面人也忒多了。”

莺儿偷偷的向外打量着,只见外面乌泱泱的全是人,眼望去就如同潮水一样连成一片。

若不是有官兵在沿路阻拦,似是要将轿子都掀翻了。

薛宝钗心底也是紧张的厉害,开口还是道:“都没出去见面,至少也得与百姓有所示意,不然坊间就要传侯爷居功自傲的流言了。”

“我们为侯爷做事,总不能让侯爷因为我们背上些污名吧?”

同一顶轿子内,是秦可卿在陪着,时不时给薛宝钗补些妆容。

如今对于岳凌的仿妆,秦可卿是颇为得心应手了,便是见过岳凌的人,一时半刻,怕是也反应不出来。

只是薛宝钗的身体太易热了,总是不断的出着汗,妆容打湿了,便得一直补。

“宝妹妹,你身上这么大的香气,到时候该如何遮掩呀?就你身上出汗出得这般厉害,怕是不一会儿,满堂都是你身上的味道。”

薛宝钗无奈道:“这男子的衣服太厚了,再着甲,那就更热了,怎能怪我。再说我身上的味道,也没至于有那么大,到时候堂上肯定有些婢女舞女,再不济还有林妹妹陪着我呢,总没那么容易暴露。”

秦可卿一听,也以为很有道理,默默点点头,继续为薛宝钗补着妆容。

再后面的轿子内,便是林黛玉和紫鹃,雪雁三人。

三人也是掀起了轿帘的缝隙,往外探视着。

紫鹃道:“这人数之众,恐怕能与当时在沧州码头送老爷时相比,老爷的威望完全不减呀。”

雪雁与她一同看着,“真的诶,岳将军还是太厉害啦。”

林黛玉也往远方眺望着,见得灾民颇多,喊冤者无数,情绪都不禁由此低落下来。

她本就怜贫惜弱,内心善良,在沧州见得百姓之艰,黎民之苦,便愈发能够对此感同身受了。

临到岳大哥上任,苏州竟出了这般的乱子,说背后没有故事,是连林黛玉都不会相信。

“不知岳大哥如今在哪,早到的这一个多月里,都查的如何了。‘沧浪雅集’岳大哥让我们去代为参加,应当也会在这场合中与我们相见吧?”

“毕竟这么盛大的集会,各界名流都有到场,我们多半瞒不过所有人的眼睛。”

林黛玉平心静气,放下了轿帘,“等到今日晌午,便能见得岳大哥。”

……

玄墓山,蟠香寺,

草庐中,一身法衣的妙玉,正推着岳凌来到铜镜前,为他盘起头髻来。

岳凌无奈道:“你为自己修容过了也罢,为何连带着我也要一同改了。”

妙玉却振振有词道:“当然要改。我们的身份是受邀的蟠香寺高僧,若是不将你装扮成佛家子弟,如何过那门槛。”

“难道你要去闯那三道题不成?”

岳凌偏头,“对于我来说,便是三道题考教,也未见得有多难。”

妙玉摇头道:“还是走这个方便的路子吧。师父有请柬,今年我下山做法事,在城中也小有名气,也被邀前往。正好师父病卧,她的请柬我用,我的请柬你用,我们便一道进门了。”

“只是将你的发髻盘起来,别的也不碍事。”

“也罢,你说的不无道理。”

听岳凌松了口,妙玉便上手来解了岳凌的发带,为其篦起头来。

发丝缠绕在指尖,妙玉的心思有些飘飘然。

除了邢岫烟,妙玉还未曾摸过第二个人的头发,是连师父也没有,而这第二个人竟是个男子,而且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去摸,妙玉从前是做梦也不敢想。

细心的一条条梳理着,岳凌也倍感舒适,以为这妙玉的手法很是柔和,有种过去做头疗的感觉,若是能再按一按就更恰当了。

当然这要求就有些太过分了,只是目前,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尼,为俗家之人梳理发根,想必佛祖见了都得说有辱门风吧。

岳凌心里颇为怪异,总感觉近来相处之中,两人比以前真是亲近了不少。

转移着思绪,岳凌问道:“你总说你师父病卧在床,到底是生了什么病,可寻郎中瞧过?”

妙玉提着梳子,注意力都只在岳凌的发间,随口应答道:“其实是老毛病了,请过几个郎中都说是消渴症,只能控制饮食,静养在床,身体虚弱的很。”

“原来是消渴症。”

岳凌也暗暗叹了口气。

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在现代医学的条件下都不是好治疗的病症,更不论当下了。

这也没有测量血糖的仪器,也没有胰岛素来缓解症状。

消渴症会刺激人多饮、多食,而多摄入糖类,就加重了病症,实在是难以控制。

不过,作为修行中的女尼,餐食清淡,病症应当也不会太过严重了。

“那你拿了你师父的请柬,可与她说了?”

妙玉坦然道:“师父她从来不去那场合,甚至很少下山。若是我说了,她不会让我去的。所以,她连请柬也没见到,完全不知道此事。待我们拾掇好了后,下山便是了。”

“额,这样好吗?你下山不必告知你师父?”

妙玉道:“我师父是个老古板,说了她不会同意我下山的。”

“那你师父有什么特征没有,长什么模样?”

“模样?”

妙玉不知岳凌为何问起这个,一面垂头理着岳凌的鬓发,一面思索着答道:“若论起相貌,其实早年间师父收养我的时候,还不算年老呢。只是我不知师父多大的年纪了,或许当时有四十岁左右?但看面相也不错呢,也就比我差一点吧。”

两人混得熟了,同岳凌说起话来,就如同和邢岫烟的语气一般。

“只是如今年老色衰,面黄肌瘦,怕是由此也不想下山吧。皮肤虽不精致了,但五官还在呢,便是今日也能看出她丹凤眼,翘鼻梁,年轻时定是削肩膀,水蛇腰的美人。”

“丹凤眼,翘鼻梁?”岳凌嚅嗫着道:“那你看这个是不是你师父?”

岳凌又指了指铜镜里面。

妙玉猛然一惊,慢慢转过头,果然是师父正立在她身后。

妙玉似是撞到鬼了一样,惊叫着跳开了脚,躲到了床榻边,蜷缩起身子来。

老尼嘴角抽了抽,道:“在你眼里,师父就是那般模样?”

妙玉惨淡一笑,“师父,我不是有意的,我也说了,您年轻的时候是大美人呢。”

老尼咽下口气,问道:“佛门中人,看什么皮囊?且说你为何要下山?”

妙玉望向岳凌,一脸苦色,“师父,你身子无恙了?”

老尼咳了几声,“怎会无恙?你也别看这位少年,就说你下山做什么事?”

妙玉不知如何开口,还是岳凌打圆场道:“这位师父,是我请她下山的。今日是沧浪雅集,是将那些贪官污吏一网打尽,揭露事实的好机会。我作为江浙巡抚,不能错过这次机会。”

“你,江浙巡抚,你是安京侯?”老尼问道。

岳凌颇感意外,老尼也知晓外面的事。

“是,我是安京侯。”

老尼问道:“戴权那老家伙还活着吗?”

岳凌愕然道:“活着,前不久陛下还曾召他入宫,不入宫的时候在清扫皇陵。”

岳凌喉咙微动,又问道:“师太,您认得戴总管?”

老尼笑笑不答,“你这孩子,比那孽障懂些人情世故。罢了,你们下山去吧。”

最后老尼指向一旁呆坐的妙玉道:“你若不回来,我便下山去打断你的腿带回来,休要以为我管教不了你了!”

“没出息的东西,你以为你是他的发妻吗?就篦起头来了。”

妙玉脸颊上似火烧,低垂着头,不敢吭声。

岳凌也颇为尴尬的偏开了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