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客户李云龙 > 一百二十五章 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易的媒介

“立功兄不必唉声叹气。”

“虽然你我参军之际的理想不负希望,但全国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也是不错的。”

放下了心里的负担,开始摆烂的楚云飞语气悠闲。

“确实。”

方立功苦笑一声。

局势已定。

除非日本人能集中全力,一举摧毁华北地区的八路军,否则未来大局已经能看到,必然是李云龙那群人得到天下。

只要不是蠢货,都能看出来。

他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他只是有些不适应。

倒不是对党国的忠诚,这玩意他有,但不多,而是一时间对未来的迷茫。

等八路军获得了天下,他该怎么做?

“那条公路,现在到哪里了?”

楚云飞突然问道。

冀南,太行,太岳,吕梁,陕甘。这是八路军根据地,从北到南的布局,百团大战后,如今已经联接在了一起。

而李云龙那伙人,动员五队施工队,每队超过七位数的工人,修建贯通这五个根据地的宽阔公路,可以通行那种太行卡车的公路。

以实现物资运输。

当然,这条公路上个月就贯通了,毕竟如此庞大的人力。

而是近期,这条公路,开始从沿安向南延伸,向关东盆地延伸,而关东盆地,是果脯腹地核心之一。

“抵达白县县了。”

方立功回答。

“白县。”

楚云飞立刻在地图上找到了白县。

广袤的地图上,白县以南,就是关中平原。

“白县。”

看着白县,楚云飞喃喃自语。

从现在开始,庞大的经济攻势,会从白天开始,向南渗透。

···

白县供销社。

“呵··”

田二妞打了一个呵欠,打开了供销社大门。

不,

自己叫田水玲,她心里想着。

她今年十七岁,两个哥哥在八路军服役,弟弟在学校读书,她在通过自学和夜校,拿到了初中文化文凭后,成功应聘上了这个供销社员工职位。

实际上当时有五十个人考试通过,文化水平也都是初中文化,供销社职位很抢手,每月可以拿到两百多块钱工钱呢。但最后只录取二十个人,不过嘛,她两个哥哥在部队参军,所以她第一个被录取了,被派来白县,担任供销社的员工。

在读书识字后,她把名字改成了田水玲。

收拾好东西,她打开了每天的货物统计手册。

虽然根据地不怎么缺粮食,但如今兵荒马乱的,再加上运输能力有限,白县供销社每天的售卖物资是有限的。

尤其是粮食。

因为南边就是关中盆地,这里有数百万人居住,粮食需求奇大,而因为战争,因为经济被破坏,农业生产也被破坏,粮食总是不够。

“今天的粮食··这么多!”

但当田水玲打开手册,发现,今天他们供销社的粮食售卖额度是一百零五吨。

比昨天足足高了一百吨。

其中大米白面细粮二十五吨,高粱四十吨,小米四十吨。

部队控制白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经过大力发展经济,作为相邻关中盆地的县城,如今白县有十个供销社,每个供销社每天售卖的物资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每天白县出售的粮食,就多达一千零五十吨。

以每天每人两公斤计算,足够五十万人吃饱。

“每天一千多吨。”

“粮食价格也很便宜,高粱两毛钱一斤,小米三毛钱一斤,和根据地一样便宜,这样一来,关中平原的老百姓也能吃饱饭了吧。”

田水玲心里这样想着。

“解除限购了?!”

“太好了!”

“我要一百斤白面,五百斤高粱,五百斤小米。”

此时一个人牵着骡子走了过来,拿出一叠冀南币对着田水玲说道。

是一个粮食商人。

“好的。”

田水玲微笑点头。

···

白县对面。

是中央军五七七团驻地。

驻扎关中盆地的军队,自然是嫡系部队,虽然其他部队都大范围人才流失,但五七七团不同,这只部队流失数量极少。

一来,军官都是教导队出来的,对党国信仰忠诚。

二来,也是最主要的,五七七团作为嫡系部队,待遇其实很不错,受到外来压力,近期还有所提升,克扣军饷事件也相对少了很多——高层也不是草包,面对绝望的局势,自然会最后挣扎一下。

不过嘛。

克扣虽然少了很多,但依旧很多。

而且!

“冀南币。”

五七七团看着手里的新冀南币,也被叫做边币的货币,面色阴沉。

这是这个月的军饷。

是五七七团的军饷。

自从北方就是那伙人的根据地靠近关中,如今,整个关中使用的都是这种货币,法币少有人问津,如果不是山城还定期组织法币兑换冀南币。

是的,兑换冀南币,如今的法币,以冀南币作为锚定。

法币估计都被淘汰了。

但即便这样,法币兑换冀南币,也降低到了两千五百块兑换一块钱。

与之对应的,是关中地区,两百法币才能购买一斤劣质高粱,而两毛钱冀南币,就能购买一斤优质高粱。

而法币还在快速贬值中。

不得已,高层只能将军饷,从法币换成了冀南币。

“国贼。”

五五七团团长咬牙切齿。

在他看来,那伙人就是一群国贼,连果脯的财政权力都盗窃了,居然发型货币,夺取了法币的货币主导地位,这不是国贼是什么。

只是···

为什么?

为什么中央银行,为什么果脯高层会放任这种事情发生?

为什么不阻止?

纯粹军人出身的五七七团团长很是不理解。

为何,自家高层会放任经济大权旁落别人?

“团座。”

突然,参谋长跑步过来,对着五七七团团长汇报道:

“近期关隘,发现大量商人,向盆地运输粮食!”

‘粮食?!’

五七七团长心里一惊,虽然就是欣喜。

浓浓的信息。

虽然这里是关中盆地,号称中原,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后方生产秩序开始混乱,粮食供不应求,造成了粮食价格高涨。

是八路军根据地的三倍,导致他五七七团,都存在士兵吃不饱的情况。

如今大量粮食从对面运输过来,必然可以降低关中地区的粮食价格,然后···

五七七团面色陡然僵硬。

然后···

粮食也就被人控制了?

“命令··”

他下意识的想让部队拦截,将粮食堵在外面。

但话还没说出口,就再次整个人怔住。

拦得住么?

而且就算拦截住了,就能解决问题么?

当仅仅一山之隔,粮食价格就是三倍差距,那些民众会怎么办?

只是!

当八路军的廉价的,优质的粮食进入果脯核心控制区,关中盆地,他们这里还能挡多久?

“还有什么消息?”

五七七团厉声问道。

“根据消息。”

犹豫了一下,参谋长回答:

“他们打算以每个月一百块的工资,招募二十万工人,修筑公路,修筑水利设施。”

“每月一百块!”

五七七团吞了吞喉咙。

他麾下的部队是五七七团,是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财政拨款和装备都是最高优先级,但基层士兵,也仅仅每个月只有五十块军饷。

但对面八路军招募工人,一天就给一百块的工钱。

一百块!

在八路军根据地,可以买到五百斤上好的高粱米,可以买到三百斤上好的小米,可以轻轻松松的养活一家三口人。

而且,即便是他手里的士兵,也不一定能及时和按量得到军饷,少一些,和晚几个月是常态。

五七七团团长一屁股瘫坐在椅子上。

他很清楚,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

别说是关中盆地的人,就算是他手里的兵,恐怕也挡不住诱惑。

不过··

五七七团团长很快恢复了精神。

首先,得是八路军不是在咋呼人,是真的每个月给一百块。

“对了,他们的军饷是多少?”

五七七团问道。

“他们那边叫津贴,参军津贴。”

再次犹豫了一会,参谋长才回答:

“根据情报,在八路军根据地,参加八路军的士兵,民兵每训练一天,可以得到五块钱训练津贴,正规士兵每个月可以拿到一百五十块津贴。”

“但实际上,八路军士兵,只要是正规军士兵,每个月最少可以拿到两百块钱。”

“两百!”

五七七团团长眉头深深皱起。

他这里每个月五十块,人家那边每个月两百块,而且大家都是中国人,是个人都知道该怎么选,该去哪里当兵。

至于八路军能不能给每个月两百块,五七七团团长不怀疑。

这伙人是真富裕。

再说了,货币都归人家控制了,而冀南币,还从来没贬值!

“团座无需慌张。”

参谋长劝说道:

“根据财政部的会议,虽然八路军不知道从哪里搞来大量银元,但预计,他们的冀南币,即将开始大规模贬值。”

“虽然有银元,但他们花钱也太大手大脚,如今市面上,有大量冀南币,市场需求大增,虽然粮食不会涨,但其他物资都会涨。”

“因为其他物资供应不足。”

“有什么用?!”

五七七团团长摇了摇头。

那伙人发行的冀南币成为国内货币,唯一流通货币,已经是事实,即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那又如何?

“党国啊!”

许久之后,五七七团长叹一声。

即便是黄埔四期的他,也为党国的命运感到绝望。

····

太岳根据地。

榆县。

三八六旅,于七月彻底占领榆县,至今已经过去十个多月之久。

而榆县,也是太岳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自然,这里也是太岳根据地经济发展中心,最繁荣繁华的地区。

“这就是新的制衣厂?制鞋厂?”

看着眼前巨大的,坐落在钢筋混凝土厂房内的巨大工厂,张万和,老总,以及根据地经济发展计划负责人等一行人齐齐瞪大了眼睛。

此时出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连串厂房,和厂房内一台台机器设备。

厚实的钢筋混凝土厂房,足以挡住鬼子空袭。

再说,

坐落在附近山顶的雷达,也能发现两百五十公里内,任何胆敢靠近的敌人飞机,部署在附近的五架歼一战斗机可以再五分钟之内起飞,击落敌机。

很安全。

此时,厂房已经开始运作。

在工人的忙碌下,一件件衣服,从生产线鱼贯而出,不一会,一件件崭新的衣服堆放在了众人眼前,宛如一座小山峰。

有棉麻衣服,还有纯棉衣物,还有御寒大衣···

质量极佳。

“每天能生产多少件?”

老总问道。

眼前的制衣厂,是来自李云龙背后支援者的直接报销,设备先进,据说有不少自动化技术设备,生产速度极快。

“榆县制衣厂规模最大,在蚕丝,棉花,棉麻等原材料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每天可以生产十万套夏装,或者生产冬装可以生产五万套冬装。”

“等辽县制衣厂,长市制衣厂,等其他是个制衣厂建设完毕并投产后,合计每天可以生产五十万套夏装,或者二十五万套冬装。”

“等技术工人熟练后,产能还可以增加。”

张万和回答。

“好!”

根据地经济发展计划负责人顿时大喜:

“好啊,好啊。”

“这回可是解决了根据地最大的问题了。”

虽然依靠银元,稳住了冀南币的局势,依靠充足的粮食,稳定住了粮食价格,但根据地商品,依旧难以控制的增长。

究其原因,是因为随着老百姓手里的钱包富裕之后,市面上却没有足够的商品。

有了钱,吃不愁之后,能买的东西却不多了,求大于供,自然价格就会上涨,这是最朴素简单的经济规律。

从外界进口商品,根据地一直在做,但效果很差。

如今问题终于得到了极大解决。

每天五十万套夏装,二十五万套冬装,不仅仅解决了根据地的衣服需求,还能大量出口。

“立刻组织原材料供应。”

根据地经济发展计划负责人说道。

棉花这些虽然李云龙能搞到,但数量严重不足,更别说工厂需求还有棉麻,还有染料,这些要么从外界进口,要么,想办法根据地自己生产。

还能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