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客户李云龙 > 第一百零三章无线电!新式坦克,

“中佐。”

北评。

无电线作战室。

一位参谋走进来,叫醒了趴在桌子上睡觉的无线电专家柴田猾。

“特高科让我问您。”

参谋问道:

“现在可以定位敌人的导航信标信号么?”

“昨天,又有八架运输机降落在北评附近,有一百多名反抗帝国的民国知识分子被八路军接走。”

“特高科还是这么废物。”

被叫醒的柴田猾看了一眼参谋,冷笑一声。

但随着枝子山大桥之战,独立团拿出了12.7毫米重机枪,配合钨合金穿甲弹,打的鬼子最好的九七式中型坦克成了废铁。

再好的机器设备,也需要人来操作,而人,就是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漏洞。

只有他们这些真正的技术人员,才能知道,如今蝗军和土八路之间的技术差距,有多大。

一辆坦克,正在营地内,巨大的体型,粗壮且长长的炮管,代表着这是一辆迥异于日本目前所有坦克的新型号。

但显然,

在和土八路地下党的交手中,帝国特高科显然处于下风,五个多月的战斗,依旧未能缴获八路军的导航信标。

“技术啊!”

甚至,操作人员还会定期开关。

加剧了定位的难度。

最终,随着大量的废旧钢材抵达,机器设备,甚至外购来的技术抵达,以及南下战略的定向,德国人的结盟,最终促成了这一台新式坦克的诞生。

否则一百多人,不可能同时顺利离开,而不触发帝国的警戒。

···

41年一月。

印证了中国人的那一句古话,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多么的令人绝望。

北评。

因为,土八路的导航信标,依旧是每秒五十次跳频,而且跨越频率之大,一度超过了帝国最强大的无线电追寻仪器。

“我们命名为三式中型坦克。”

虽然帝国无法破解甚至定位敌人的信号,但在研究和攻克敌人的技术过程中,自身的技术反而是大幅度提升。

鬼子高层就深感帝国装甲坦克的薄弱,生出了发展装甲更厚,火力更强的坦克想法。

二十七师团驻地。

当然,

而随后到来的,百团大战之初,独立团拿出了PAK75毫米反坦克炮,将这一想法,迅速推进。

他能想到的,只有从人入手。

不过近期被收买的帝国人,多如牛毛。

随后,他摇了摇头,回答:

“定位导航信标信号?”

受限于时间原因,目前只制造出五架原型。

帝国军方高层的命令,

要求各机关科,加强对反抗帝国的民国知识分子看管,必要时候,甚至进抓捕看管软禁,就是为了避免这些人才落入八路军手里。

甚至连连续发现都做不到。

“嗨。”

在如此严令之下,

一天之内,居然还能被八路军接走一百多人。

参谋低头离开。

诺门坎之后,BT7坦克的快速和火力搭配,就让鬼子就深感帝国装甲力量的不足,于是加强了装甲的研发与投入。

“告诉特高课,除非他们能给我三到五个导航信标的实物,然后再给我几百万美元的经费,以及回到本土研究三五年,否则我无法定位土八路的导航信标位置。”

“这是帝国最新的坦克。”

鬼子技术军官颇为自豪的介绍。

必然是机关科内部出现了漏洞。

不过,当时苏日签订不侵犯条约,民国压力低,所以这次加强研发,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

甚至有方面军的参谋吐槽,八路军获得帝国机密情报的速度,比他们参谋部更快。

帝国倾尽全力,甚至请了德意志的技术专家帮忙,依旧无法定位八路军用来标定运输机夜间导航的信标信号。

尤其是无线电加密技术,可以说短短几个月,提升了数年幅度,破译难度,加了好几倍。

这份技术,甚至被海军和陆军第一时间同时应用,堪称帝国军方奇迹,足以见技术提升之大。

参谋离开后,柴田猾默默感慨了一声。

虽然鬼子称为三式中型坦克,但作为应急产物,即便使用了来自德意志的技术,其本质依旧是一式中型战车的改进产物。

发动机相同,依旧是二百四十马力的发动机,车体结构相同,但增大了炮塔,因为重量增加,所以速度降低。

同时加强了装甲,前装甲来到了五十毫米,足以在任何距离挡住12.7毫米的重机枪射击,哪怕是钨合金穿甲弹,再近的距离,也无法击穿。

“前装甲厚度五十毫米。”

鬼子技术人员的介绍,引起了周围鬼子的一阵惊骇。

“利害!”

“五十毫米装甲?”

“这次终于不用怕土八路的重机枪了。”

百团大战中,鬼子坦克部队四面出击,但损失很大,核心原因在于,部队装备了大量12.7毫米重机枪。

区区二十五毫米的正面装甲,十二毫米侧面装甲,使得在使用钨合金穿甲弹的情况下,几乎可以在五百米距离内,就能击穿侧面。

三百米内,也能击穿正面。

甚至在五百米距离,如果使用密集机枪火力覆盖,也能在正面,击毁一辆鬼子坦克。

“能挡住八路军的反坦克炮么?”

但一个尖锐的问题被提了出来。

顿时,

场地内一片安静。

土八路的新式反坦克炮,型号已经被情报部门调查出来,是德国人的PAK40反坦克火炮,但因为技术更先进,所以威力更强。

五十毫米能挡住?

“挡不住。”

鬼子技术人员诚实的回答。

“问题不大,敌人这种火炮数量不错。”

有军官为蝗军挽尊。

众鬼子对视一眼,对这个说法纷纷不置可否。

敌人反坦克火炮确实不多,估计也就七十到八十门,只是,帝国的新坦克挡不住敌人的炮弹别说,数量也更少。

都还没服役呢!

···

美利坚。

麻省生物化学实验室。

“真是··不可思议。”

弗克莱斯博士看着手里的一瓶进口胰岛素,语气中满是惊叹: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自胰岛素被发现并确定功效后,制备一直就是医学界的头号难题。

起初是从动物胰腺中提取。

但一吨动物胰腺,只能提取五克胰岛素,产量低,价格昂贵,而仅仅美利坚,就有超过一百万人需要胰岛素,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而且,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存在细微的氨基酸结构差异,会造成免疫反应,造成药效降低。

以及提纯工艺难以做到取出全部杂质,从动物提取胰岛素中,掺杂的杂质,有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甚至造成动物传播感染。

但即便这样,市面上胰岛素依旧一剂难求。

自1921年,提取动物胰岛素被用于医学后,弗克莱斯博士以及其导师就一直致力于人工胰岛素的合成研究工作。

但至今为止,连胰岛素的基本结构都无法解析。

更别说合成。

所以,此时看见纯粹的,完美的胰岛素药用结晶,弗克莱斯博士心里万分惊叹——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弗克莱斯博士的震惊其实很正常。

事实上,

后世,56年,才完成了对胰岛素的氨基酸结构解析,人类才真正看清楚胰岛素的结构。

然后,

到了65年,国内才首次完成了对牛胰岛素的化学合成,因此甚至差一点获得诺贝尔学奖。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国际上的大药企才实现了工业化的化学合成人胰岛素。

不过,

化学合成效率依旧十分低下,导致生产胰岛素成本极高,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基因重组技术成熟,才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胰岛素,自此,胰岛素价格降低,走进平民百姓家。

所以,

此时弗克莱斯博士看到眼前的胰岛素是何等的震惊。

“哎··”

许久之后,弗克莱斯博士长叹一声,低头看着一份翻译文稿,神色怔怔,长叹了一口气。

翻译文稿是关于胰岛素的生物结构。

细分到每一个氨基酸。

而这份关于胰岛素氨基酸结构的图表,是弗克莱斯博士和他的导师,追求了十余年的目标。

但如今,这一份终极目标,就摆在他眼前。

以至于,

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一年前发表出去,诺贝尔奖必然是他的。

但现在···

每一份胰岛素包装的说明书里,都有一份。

这不是某个天才能做到的。

这需要一套完整的先进研究设备和体系。

是超先进工业化的结晶。

“难怪。”

这一刻,明白了为何,政府高层会如此放松太平洋局势,正常放宽美日商贸。

以管窥豹。

透过这一份胰岛素氨基酸说明书,弗克莱斯博士,就能看见,这份说明书背后潜藏的一套完整的,他几乎无法想象的先进技术研究体系。

这是美利坚难以望其项背的生物化学研究体系。

先进至少二十年的先进技术。

那么,

研究并生产出如此纯度的胰岛素,以及百分之九十纯度的青霉素钠盐,高血压药,抗抑郁药物的势力,到底多么强大?

世界上竟然潜藏着如此一个可怕势力。

怎么能不让美利坚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