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我的客户李云龙 > 第二十七章高粱!

我的客户李云龙 第二十七章高粱!

作者:扑街写手路人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3: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家,贾家已经动手了。”

“抵押了仓库里的粮食贷款后,继续大规模向市场上收购粮食,今天市场上粮食价格已经涨到三块一斤。”

“但苏家等几家还没动手。”

“···”

听到干事的汇报,冀南根据地经济战负责人忍不住摇了摇头,

一时间,他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件事。

抵押土地卖粮食,然后抵押粮食继续卖粮食,循环往复。

杠杆已经开始了,

并且一直在加大。

一旦粮食跌价,恢复到五月份的价格,这群地主,倾家荡产后,还要欠一屁股债。

别说土地粮食,恐怕连所谓的祖宅,也会被收缴。

在布置这个计划之初期,经济战负责人其实心里十分没底,陷井如此的直接,目标直指地主们视为命根子的土地。

这些狡猾奸诈的地主,真的会上当么?

但如今计划执行到现在,

现实情况告诉他,

正如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所说的那样,

当利润高到一定程度,资本就会失去脑子。

这群狡诈的地主,在和部队减租减息斗争中,狡猾奸诈宛如老狐狸,让他屡屡吃大亏的地主们,一个个蠢的简直不像有脑子的人。

他挖了一个坑,丢了一些银元,一个个就主动的向坑里跳。

前赴后继,

有时候,他甚至还没有进一步引诱,就有不少地主主动跳进去了。

比如,

王家,贾家。

“那位苏老太爷还真是老狐狸啊!”

经济战负责人嗤笑了一声。

“有脑子,但不多。”

一位参谋嗤笑了一声,说出了来自李大团长的一句名言。

如果有脑子,就不会囤积粮食了,也不会和部队对着干了。

这么明显的陷阱,都自己跳进来。

“开始吧。”

经济战负责人命令道。

为了让冀南根据地,那些残存的遗老遗少地主心甘情愿的把土地交出来,他们还需要最后一招。

···

当夜。

辽县。

“这是,高粱?”

沈泉看着今天要运输的粮食,忍不住眨了眨眼睛。

高粱也是粮食。

还是主食。

但高粱吃起来很味道很涩,吃多了还会有些肚子不舒服,营养也远不如大米和白面,所以高粱是粗粮。

之前不一直是白面和大米的么?

怎么变成粗粮了?

“六十辆卡车?”

“每一辆都装满。”

看到卡车数量,沈泉忍不住再次眨了眨眼睛,十分惊讶。

部队马上要打通向吕梁山根据地和边区的运输通道,

虽然公路不可能马上建设好,但预计动用三十辆卡车,和五万民兵和十五个主力团,三万匹骡子向边区运输粮食物资。

目标是每月运输五万吨。

毕竟,陕甘边区是部队的核心,抗大就在这里,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

李云龙搞来的的那些先进知识,先进军事理念,管理体系,如今都被抗大编纂为教材,为部队培训先进技术人才。

为此,不仅仅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海量资源。

银元好运输,

双翼运输机多飞几趟,就能运输足够多的银元,从而繁荣陕甘边区的经济。

但粮食不行,

只能靠陆地运输。

考虑到运输损耗,每个月向陕甘边区运输,需要消耗大约十万吨粮食。

分配给冀南根据地的粮食,只有每天一千吨,

但一次性六十辆卡车,即便不算骡马运输队,每天也是近两千吨粮食。

是高粱的原因么?

沈泉思索着。

虽然心里思绪不停,但沈泉手里动作也不停,安排好装车后,立刻带着运输队出发。

随着公路和桥梁的加固,如今,通行六十辆卡车车队,已经不是问题。

···

“高粱是粗粮。”

“口感差,从健康角度看,不适合长期使用。”

“所以,一斤细粮,可以换十斤粗粮。”

复述了一遍资料中关于高粱的描述,李云龙语气得意洋洋:

“只需要分出两万吨细粮,换成高粱,就能彻底解决粮食不足问题。”

在再次向系统申请提升粮食额度失败后,李云龙当即换了一个思路,将细粮换成粗粮。

“陆老板大气啊!”

赵刚忍不住感慨一声。

高粱虽然是粗粮,但可以作为一种主食,营养价值是差一些,但也差不到哪里去,能吃饱,也能吃好。

很多穷苦人家都以高粱为主食。

一换十,

这明显是每月二十万吨粮食后,无法继续提升的情况下,故意留下的漏洞让独立团钻了。

市面上,高粱价格也只有细粮的一半而已,还是进口的有优质包装的细粮。

“高粱好啊!”

随后赵刚就是对高粱的夸赞。

高粱是粗粮,口感不佳,市面上对这种粮食需求量不高,商人也不愿意把高粱运输到其他地方销售。

如此一来,高粱就能维持一个非常稳定的价格。

能让真正需要粮食的老百姓,低价获得足够的粮食。

···

第二天.

冀南地区,泽县。

天一早,王一五日常来到根据地的粮食售卖点,收购粮食。

此时粮食售卖点已是人山人海。

因为限购,每人每天只能买五斤进口细粮,还必须持有根据地身份证明才能购买粮食,以及最重要的,一直没有变化的一块钱一斤粮食。

所以购粮队伍很长很长。

在王一五看来,如果不是进口细粮是五斤一包的最小密封包装,不然限购会更加严格。

所以,他只能在粮食售卖点蹲着,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那些买到粮食的人,然后囤积起来,或者卖给其他大商人。

再或者,分批运输到日本人控制区售卖。

虽然八路军严查将粮食运输到日本人控制区,但也规定了,根据地内的居民,单人携带十五斤以及以下粮食出根据地,是不违反规定的。

这条古怪的政策,让王一五那商人的本能感觉到了不对劲。

既然是强硬的限制粮食价格,为何还要开放单人十五斤不违法?

直接禁止流出不更好?

还能更好的控制粮食价格。

虽然单人只有十五斤,

但人多一多,流失的粮食也不是小数目。

这样一放松,虽然大粮食商人无法通过向日本人运输粮食获利,因为单人限运十五斤,以及根据地工钱很高,前往日本人控制区路途遥远,难以管理等因素。

雇人运输到日本人地盘根本不划算。

但普通老百姓却可以通过倒卖粮食获利,因此还吸引了大量鬼子控制区的老百姓过来定居。

甚至还放出豪言,今后都使用市场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创建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王一五确实感受到了,根据地的行政人员,都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让他做买卖都很方便。

但也让不少商人有机会囤积粮食,尤其是那些大地主,

他都知道了,八路军没道理不知道。

那些大地主,

想到这里,王一五顿时瞪大了眼睛。

是故意的?

八路军是故意的。

可目的是什么?

难道··

世代经商,跟随父亲走南闯北的王一五敏锐的感觉到了一丝背后的可能。

八路军在钓鱼?

以及,

这真的是一支老百姓的队伍?

思绪到这里,王一五就看见,那张平时写着今日出售粮食数额的黑板上,字迹出现了变化。

没等八路军工作人员诵读,他当即认真看去。

“今日出售精品散装高粱四万斤。”

“每斤三毛钱!每人限购五斤。”

“高粱?”

王一五心里一惊。

高粱虽然也是粮食,可以当主食。

但市场之所以对八路军放出来的粮食需求如此巨大,根据地都涨价到三块三冀南币一斤,日本人控制区涨价到六块钱冀南币一斤。

根本原因是之前八路军放出来的,都是大米和白面,玉米面等细粮,好吃易消化,而且有精良的密封防水包装,能长期保存且不易损坏。

实际上,散装的进口细粮,要比精美包装的市场价差一块多。

现在高粱··可不会这么受市场欢迎。

当王一五买到几斤散装高粱后,更坚定了心里的想法。

高粱质量很不错,都是上品,但高粱是粗粮,口感不佳,再加上散包装,包装不密封防水,不适合长期保存,注定了市场不会怎么受欢迎。

但作为粮食,确实不错。

王一五也是吃过高粱的。

高粱能吃饱饭,能让人有力气干活。

“每天四万斤。”

“现在冀南根据地一共五十个粮食售卖点,每个四万斤,那就两百万斤,是一千吨!”

“真的是给老百姓谋福利?”

王一五有些发楞。

四百万斤粗粮,已经能满足全冀南地区人们的粮食需求了。

如此一来,

作为商人,他走过南闯过北,见惯了掌权者的各种嘴脸,克拿卡要习以为常,但真正为老百姓的,还真实第一次见。

而且,

这里的经商环境,也真的不错。

新冀南币,和银元一样坚挺,自从发行以来就没贬值过,比法币好太多了。

“要不要,就在这里扎根下来?”

他心里突然泛起一个想法。

这兵荒马乱的,鬼子势力,果脯中央军,晋绥军,还有土匪,干游商太危险,他现在也存了一些本钱。

在冀南根据地做一个小生意,比当游商安稳多了。(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