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98章 西南风雪

归义非唐 第298章 西南风雪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3: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唏律律……”

时入十月,刘继隆最后还是卖了五百匹乘马给高骈,而梁缵也将剩下的钱用来采买挽马。

在付出二十万贯的钱财后,梁缵最终带着五百匹乘马和九千匹挽马南下。

他倒是很有理财的手段,在离开之前,还从陇右采买了价值十万贯的挽马车、炒茶、香料、龙须席、铁锅等商货。

这些东西被他运抵梓州后贩卖,转手便卖出了十五万贯的高价。

如此一来,等同他只用十五万贯便买了五百匹乘马和九千匹挽马。

“刘继隆果然不会贩卖军马给我等,但陇右的乘马也不输番马中的军马,勉强能补足三千精骑所需。”

“这些挽马也能利用起来,将梓州那些兵马编为马军,方便日后反攻。”

总州城内,高骈将梁缵寄来的书信看完,并未露出什么凝重表情,反而十分平静。

王重任见他如此冷静,当即开口说道:

“酋龙亲率兵马至拓东城(昆明)休整,只给段宗榜留下了三万兵马驻守湖津五城。”

“杨酋庆率军入寇岭西,掠田州、邕州万余人口,经略使李弘源正在集结宣武等镇召发的四千戍兵,准备收复田、邕二州。”

“夏侯使相被调往北都太原,崔使君调至西川。”

“眼下虽然即将入冬,但来年必有大战,我们……”

王重任话音停顿,目光复杂的看向自家节帅。

与高骈共事那么多年,他哪里会看不出高骈的态度问题。

拔军北上黔中道时,高骈便不紧不慢的作战。

来到东川就任节度使后,虽说明面上一直在打仗,但实际上一直在打呆仗。

想起这些事情,王重任便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形容。

“节帅,我们还要继续这样打仗吗?”

最终,他还是将想法表达了出来,而高骈听后也诧异看向他,但随后表情渐渐平静。

想来,他也猜到了王重任看出他养寇自重的想法。

他也不着急,而是对王重任教育道:

“这几年我们的经历,想来你也都看到了。”

“若非战事爆发,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担任东川节度使。”

高骈站起身来,走到正堂门口,向天空眺望。

“西川的夏侯孜兵败被罢,虽然能彰显某军略出众,但仍旧无法晋升高位。”

“至尊调崔铉担任西川节度使,无非就是想要收复丢失的黎、嶲之地。”

“但若是至尊瞧见崔铉迟迟无法收复失地,而某趁势收复戎州失地,你以为至尊会如何?”

他转头看向王重任,王重任沉吟片刻后才道:“若是如此,至尊恐怕会调您为西川节度使。”

“说对了一半。”高骈摸了摸自己的短须,接着说道:

“至尊会将戎州交还给西川节制,再调任我去西川为节度使。”

“至于东川,至尊则是会选派官员担任。”

对付大礼,本就是西川节度使的责任。

若非夏侯孜、崔慎由无能,高骈也不会被调来东川,并为西川分担戎州防务。

朝廷调崔铉前来,本就是打着收复失地,接着将戎州交还给西川的心思。

如果崔铉在任上没有功劳,甚至遭遇败绩,那朝廷肯定会另外选调西川节度使。

如果高骈收复戎州,那朝野上下,兴许还真的没有什么人能与他争夺西川节度使的位置。

得到了西川节度使的位置,事后再调入朝中,最少也能得到尚书仆射的高位。

这些事情和结果,便是高骈的谋划。

王重任听后沉默下来,只觉得自家节帅比起当年走出神策军时,变化太大了。

自己明明在他身旁,却没有感受到一丝不对,直到现在才稍微察觉。

养虎为患这种手段,如果王重任记得没错,自家节帅是向来不屑的。

不曾想十年时间过去,自家节帅也用上了这种手段。

王重任不由得在心底叹气,但明面依旧恭敬作揖。

他尽量想要想出一些夸赞的词句,但临到头来,却只能夸句:“节帅英明!”

高骈闻言收回目光,对王重任交代道:

“传令给蔺茹真将、张璘二人,让他们守好驯州和聘州等处城池,将城池加固,以免来年蛮军攻势凶猛。”

“是!”王重任果断应下,之后退出衙门,派人前去聘州与驯州传信。

在东川兵马加强戒备的同时,遭遇惨败的西川兵马,也迎来了他们的新任节度使。

作为西川节度使的崔铉,此刻正带着监军杨复光在成都城外军营中检阅西川兵马。

崔铉站在校场高台上,目光扫过眼前的三千留守兵马,眉头紧锁。

兵卒们虽然有精良的甲胄与军械,可他们大多肥胖,穿上甲胄后气喘吁吁,即便列阵也队列松散,毫无士气可言。

面对如此场景,崔铉心中暗自叹息,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抵御外敌?

他侧头看向身旁的监军杨复光,而他身旁的杨复光虽然年纪轻轻,但目光锐利,显然是个精明能干之人。

面对不似庸才的杨复光,崔铉沉声说道:“杨监军,你也看到了,西川兵马如今的状态,实在令人担忧。”

“兵甲不修,训练懈怠,连最基本的六花阵都需要一刻钟才能结成。”

“成都留守兵马如此,其它地方的兵马又能好到哪去?”

“若是蛮军突袭,恐怕我们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对于崔铉的这番言论,杨复光十分认可的点了点头,神色凝重:“崔使相所言极是。”

“西川官兵连年惨败,士气低落,加之长期缺乏整顿,军纪涣散。”

“若不及时整顿,确实难以应对未来的战事。”

崔铉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我初到西川,便见此情景,心中实在不安。”

“如今东川兵马已经加强戒备,而我们却如此不堪一击。若不尽快整顿军备,提升战力,西川危矣。”

杨复光不是傻子,他明白崔铉这些话是在试探,而他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担心自己这个监军干扰他。

想清楚后,杨复光向崔铉郑重作揖:

“崔使相,眼下当务之急,是立即整顿军纪,招募兵卒,加强训练。”

“西川流民遍地,不愁招不到兵马。”

“当下可先招募三万兵马,统帅南下到嘉州操训。”

“同时还需安抚军心,提振士气。”

眼见杨复光提出了那么多建议,崔铉也大概知道了对方水平。

年轻、心思不少,但知道主次关系。

将杨复光这个人摸清后,崔铉这才点头道:“杨监军所言极是。”

“西川府库,已被我麾下官员点清,足够募兵三万。”

“有此三万兵马,加上境内的两万余败军,应该能够阻敌于大渡河以南。”

“待兵马练成,便是你我二人收复失地,回报至尊的时候。”

杨复光不理会崔铉那些客套话,只是露出与人为善的表情,毕恭毕敬的作揖:“崔使相放心,末将必当竭尽全力,随您收复失地。”

相助和随从可不是一个态度,相助是合作,随从则是主次上下的关系。

显然,杨复光已经摆清楚了自己的位置。

对此,崔铉微微一笑,不吝赞扬道:“有杨监军相助,我心甚慰。”

“只要你我齐心协力,西川必能重振旗鼓,收复失地。”

话音落下,崔铉便走下校台,坐上了马车。

杨复光紧随其步伐,而崔铉从太原带来的三百骑兵,则是保护他上任的最大助力。

三百河东精骑虽然并未经历过战事,但起码操训得当。

在他们的护卫下,载着崔铉与杨复光的两辆马车开始走出军营,往成都城走去。

从军营到成都外郭城的城门有八里左右的路程,军营周围五里的范围还算太平,但来到军营五里外的官道上后,所见场景便令人骇然。

一眼望不到边的流民如枯木般蹲坐在官道两旁,衣裳裤子都已经变卖,不少人赤裸着那干瘦的身体,勉强用枯草遮蔽关键部位。

十月的西川气候寒冷,不少人已经在枯坐中冻死,还有的则是抱团一处,用祈求的目光,向官道上来往的车马看去。

他们的身影在秋日的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们吹飞。

男人们低着头,双手无力地垂在膝上,眼神空洞,仿佛已经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

女人们紧紧抱着怀中瘦弱的孩子,孩子的哭声微弱而断续,像是随时会断线的风筝。

至于老弱,他们早已成了尸体……

官道旁的树皮已被剥得干干净净,甚至连草根都被挖得一干二净。

经过这段路程时,崔铉略微皱眉,杨复光则是十分淡漠,唯有河东的少量精骑们面露不忍。

车马路过,尘土飞扬。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形容的酸腐气味,那是尸体霉烂的味道。

远处,几只乌鸦在枯树上盘旋,发出刺耳的叫声,仿佛在预示着这片土地的绝望与荒凉。

流民们蹲在那里,像是一群被遗弃的影子,只求路过的车马能丢下些能够果腹的食物。

他们不知道,从他们面前经过的马车中,便坐着他们视为希望的成都尹、西川节度使崔铉。

“成都外,到底聚集了多少流民?”

闻着那难闻的空气,崔铉眉头微皱,而驾车的官员则是回应道:“应该不少于三万……”

眼见崔铉没有发作,官员继续试探说道:“整个西川的流民,应该不少于十万。”

其实他还是说的保守了,但这也足够让崔铉提起精神了。

“三日后,派人在军营开设粥棚三十处,同时招募丁壮为兵。”

“西川流民逃入陇右的事情,本使在北都便曾听闻了。”

“待某从流民中募兵三万,届时十余万流民便都得了利,想来不会再有百姓逃入陇右。”

崔铉话音落下,但他也知道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思绪间,他的马车驶过三里长的官道,不多时走入成都城内。

待马车驶入城内,他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就连坐姿都松懈了几分。

他目光朝街道看去,但见城内街道人头攒动,可许多百姓却面有菜色,身形消瘦。

他自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也知道不解决百姓头顶的赋税问题,便杜绝不了流民的出现。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做不做又是另一回事。

直到如今,崔铉都还记得当初自己劝先帝立储,结果被罢黜去淮南的事情。

这天下又不是他崔氏的,自己即便奏表,但又有谁能保证自己能有好下场呢?

既然如此,不如好好扫好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

想到这里,崔铉的心态也渐渐放平。

待到他返回成都尹的衙门中,他不忘交代杨复光募兵的事情,随后便开始研究起了南边的战事。

事实证明,杨复光确实很有想法。

在崔铉吩咐他后,不到两刻钟的时间,他便写下了告示,并命衙门官员派轻骑将告示贴满成都府境内的各州县。

西川流民数量不少,而成都府的人口近西川三成。

只要能安抚成都府的流民,其它州县的流民就算鼓噪,崔铉也有把握将他们镇压讨平。

几日时间转瞬而逝,成都城外的军营也开始开设粥棚募兵。

不少流民在吃了两日粥食,恢复了些许力气后,当即便参加了选拔,从而成为了西川将士的一员。

崔铉想的也周到,他给每个参军的将士,先付了三个月的军饷。

军饷不是给将士的,而是让将士们给他们的妻儿,以此让他们放心随自己南下。

三个月的军饷也有五贯,足够买五石粮食,供给五口三月所食,能帮助军属们渡过最难熬的冬季。

待到来年开春,崔铉则是可以根据大礼军队的动向来布防。

做好这些安排后,崔铉便安静等待募兵数满。

在他做足准备的同时,长安也收到了西南各镇的奏表。

不过这些奏表的内容大同小异,基本都是来要钱要粮的。

“西川原有兵卒二万四千余,如今崔使相又募兵三万,想来能在来年开春后,将大渡河北岸土地守住。”

“东川募兵后有兵三万七千,其中精骑三千,马军一万二千,骡军五千。”

“岭西李弘源率戍兵四千将邕州、田州收复,修葺城池并加固,请表朝廷再发戍兵三万。”

“安南王式言其治下有兵一万七千余口,皆以操训两载,师兵可战。”

“黔中道宋涯召兵七千与播州、矩州,言南蛮难入黔中。”

咸宁宫内,乐工与伶人们跪坐殿上两侧,而殿中则是前来奏表政务的裴休、蒋伸。

白敏中依旧卧床,政务的担子都压在了裴休和蒋伸身上。

五份奏表,表面看都没有提到钱,但又都提到了钱。

不管是东、西川的募兵,还是黔中、安南的备边,亦或者岭西的召调戍兵……

这些事情都需要用到钱,而如今的裴休二人也需要和皇帝好好商量,如何应对明年度支的问题。

“王式竟有敢战之心,甚好…甚好……”

金台上,李漼满意点评了王式的事情。

毕竟王式只有一万七千兵马,而且还需要防备南边的林邑和真腊。

这种情况下,王式还能奏表这种主攻的态度,可谓难得。

“陛下,仅安南一处兵马,即便敢于出战,恐怕也难以取得成果。”

“东川、西川的兵马若是练成,两路大军南下收复失地,才是朝廷现在该做的事情。”

裴休不卑不亢的向李漼表达自己的态度,李漼也没有怄气,只是点头道:

“裴相言之有理,不知东川与西川的兵马,需要多久才能练成?”

“这……”裴休沉吟,这种事情他还真不好说。

他不是没有面对过兵卒,但他面对的,大部分都是北兵,而剑南道的东川和西川,无疑都属于南兵范围。

在南兵之中,巴蜀之地的兵卒给人印象,唯有“孱弱”二字。

这倒不是裴休瞧不起巴蜀的兵卒,而是在此之前的历史印象所得。

巴蜀天险,却不足以守住巴蜀。

历代蜀中政权,除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外,其余政权就没几个打出去过,多是守天险而失巴蜀。

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地利都占优的巴蜀却不断失守,这只能怪到人身上去了。

正因如此,历朝历代对蜀人、蜀兵的评价就是“脆弱”。

李渊跟李世民说过“蜀兵脆弱”,而李世民在位时期,更是有大臣上奏:“蜀人脆弱,不耐劳剧”。

这种刻板印象,算是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来了。

在裴休看来,淮西及河北、河南、河东、关中、关内、陇右等北方的兵卒善战,秦岭长江以南的则大多孱弱。

崔铉、高骈以蜀人操练为兵马,需要的时间,很难说得准。

因此裴休沉吟许久,末了还是决定往长了说。

“陛下,练兵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

“臣以为,恐怕需要练兵三年,方才有收复失地,击破蛮军的希望。”

“三年?”李漼露出不满之色,但还是忍住了想要发作的脾气。

“三年就三年……”李漼深吸口气,郑重道:

“朕希望三年后,能看到收复失地的捷报!”

“这是自然。”裴休不假思索的附和,蒋伸反应也不慢,连忙对李漼唱声英明。

在二人的点头下,李漼也渐渐松懈下来。

在与裴休、蒋伸聊了一些度支上的事情后,李漼便拂袖让二人退下了。

待他们离开咸宁宫,李漼这才看向田允:

“派人去白相公府上,询问下白相公对西南兵事有何看法。”

“奴婢领谕。”田允依旧老实应下,并在之后走出咸宁宫,派人前去试探白敏中。

两个时辰后,试探的人返回了宫中,进一步汇报了白敏中的情况。

明明是简单的风寒,可白敏中就好似霉神附体了般。

不等风寒转好,他的足部又因痹病(痛风)而无法行走,只能继续卧床。

得知白敏中又患痹病,李漼皱了皱眉,但并没说什么,只是收敛目光,继续观赏起了咸宁宫内的伶人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