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77章 相对平等

归义非唐 第277章 相对平等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3: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唳——”

时入冬月,高原的地形地貌在冬雪的装扮下,更显得雄浑而多姿。

古老的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

不过再壮阔的自然景观,一旦被人类踏足,便不可避免的被“污染”。

“放!”

“嘭嘭嘭——”

皑皑白雪的高山下,河水已然封冻,而河水两岸的河谷也早已铺上白雪。

河谷的寂静被喊杀声和投石撞击城墙的声音打破,十数万人围绕着一座河谷城池扎营,上万披甲套袄的吐蕃人正在猛攻这座城池。

这是逋租国的国都逋租城,其位置在后世的甘孜与阿坝交界间,是沟通巴蜀与吐蕃的重要通道。

正因如此,逋租国常被吐蕃与大唐拉拢,也常常反复横跳两国之间。

唐强则附唐,番强而附番。

对于当地的羌人来说,这早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了。

不过反复横跳这种事情做多了,自然会遭来厌恶。

正因如此,夏侯孜并未出兵驰援西山八国,而长安也忙于平叛浙东和稳定内部,无心搭理他们。

如今的逋租国及其余西山等国,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孤立无援。

“放!”

“嘭嘭嘭——”

投石机不断作响,哪怕是最原始的人力投石机,但只要数量够多,类似逋租城这种周长不过三里的城池,依旧容易攻取。

在强攻不知道多少天后,逋租城陷落,大量的吐蕃人杀入城内。

对于反抗的羌人,他们通通杀死,而对于不反抗的羌人,他们也会劫掠凌辱一番。

毕竟在高原,能有东西抢的,无一不是贵族,而非他们这群苦哈哈的平民。

大火冲天的逋租城内,番兵不断作乱,直到翌日天明才结束了这混乱的局面。

所有胆敢反抗的人,早已在屠刀下身首异处,留下来的,都是温顺的绵羊。

百余名精骑涌入城内,朝着逋租国的王宫驰往。

说是王宫,其实也不过是较大的院子罢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多看一眼的地方。

尚摩鄢翻身下马,与随行将领走入王宫之中,来到那不足以容纳百人的所谓大殿内坐下后,尚摩鄢开始对将领们布置起来:

“逋租国已经拿下,现在还剩南水国、弱水国、悉董国、清远国和咄坝国等五国。”

“粮仓保下没有,里面的粮食足够我们吃多久,能不能坚持到积雪融化?”

面对他的询问,一名将领走出来行礼道:

“乞利本,粮仓内的粮食最少三万石。”

“南边的山谷还有好几万牛羊,足够我们吃四个月,但吃到积雪融化,应该不行。”

将领回应过后,尚摩鄢颔首道:“既然不行,那就继续往南边打。”

“南边的南水国和弱水国,加起来也不过三万余口,拿下他们,足够坚持到积雪融化了。”

“另外,找找城内有多少汉人,把汉人送往松州去,换成粮食运过来。”

“那些牛马之中,留下足够耕种的耕牛、挽马,将其它的也一并卖给松州。”

“我们的甲胄已经足够,现在需要的是粮食。”

“按照之前的价格贩卖,不要在粮食上磨蹭。”

“是!”这名将领作揖应下,随后另一名将领开口道:

“乞利本,这次攻入城内的奴隶有些多,最少有一万多人,要把他们全部解脱为平民吗?”

“当然!”尚摩鄢不假思索道:

“我南下时说过,鼓声响起,入城者为民,余者继续为奴。”

“把这一万多人安置在逋租城内,将逋租城的人赏赐给他们为奴。”

“城外的土地,由军吏们去统计,五成归你们这群有功之人,剩下的五成归他们!”

尚摩鄢虽然没有在刘继隆麾下打过仗,甚至不知道怎么治理民生。

但为了成为多康之主,他早就明里暗里的派人打探刘继隆在陇右所执行的政策。

他确实没有自己的手段和政策,但他可以抄刘继隆的。

刘继隆能从一个牧奴变成如今的凉陇之主,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他的那些政策,有许多是吐蕃人接受不了的,所以他剔除了那部分,保留了另一部分。

攻入城者为民,而被攻下者为奴,并将奴隶赏赐给刚刚解脱为民的番人们。

这是他在麾下施行的其中一个政策,其它还有很多政策。

他将治下的税收定为牧税和田税,田税四税一,牧税五税一。

所有的番民都有自己的私产,只需要老实登记交税就行。

此外,他将自己麾下的制度更改的偏向唐制,亦或者说是陇右制。

他在多弥、磨禅川、西山等地设置了四个军镇,每镇节制三军,每军节制三团、每团节制三个百户、百户下则是队、十。

他为乞利本,乞利本之下设东本领军镇,东本下设东岱领军,东岱下设节儿领百户,百户下则是队长、十户长。

除了军吏和军医制度,他将陇右的军镇制度和“三五制”都抄了过来。

如今他麾下有四军镇,总兵力为一万六千二百人,有民十万,奴隶近五十万。

只有民可以参军领甲,而奴隶虽然也可以参军,但却没有自己的甲胄可以穿。

不过好处就是他们攻入城内后,他们及其家人都会被赦免为民,还能获得奴隶。

只要有上升通道,奴隶们就会奋勇杀敌,而不会想着如何造反,这是他觉得最好的政策。

想到此处,尚摩鄢看向诸将,当即开口说道:

“拿下西山八国后,我准备将你们有能力的子嗣集结起来,送往松州学习。”

“他们学习的耗费,由卫府出!”

没有人不渴望知识,尤其是尚摩鄢麾下大部分都是部落头领和平民。

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获得知识,因为只有知识才能让他们的富贵长久,让他们成为贵族。

“乞利本天恩!”

“乞利本万岁!”

“乞利本……”

众人纷纷献媚,没有他们这群曾经的吐蕃中下层,更渴望成为贵族。

大唐之所以能成为各国百姓心中的白月光,也是因为其文化、强大。

对于高原上的许多人来说,象王转世刘继隆治下的陇右,就是曾经的大唐。

“先别急着道谢,能被送过去的人,也是有标准的。”

“只有节儿及以上的将领子嗣,才能被送往松州,每名将领限制一名子嗣。”

尚摩鄢这话说完,诸将纷纷顿住,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对尚摩鄢感激涕零。

瞧着他们的模样,尚摩鄢更加得意。

他相信凭借“就学松州”这个政策,就能让许多中下层将领奋勇杀敌。

反正西山八国还剩五个,而且南边还有广袤的土地等着他去征服。

拿下整块多康后,他或许也能向吐谷浑和更广袤的疆域扩张,取代如今的吐蕃,建立一个新的大吐蕃!

尚摩鄢的思绪已经飞远,不过他的想法,却通过松州的官道,送往了临州的狄道城。

“就学松州,他还真是敢想。”

冬月下旬,刘继隆身穿棉袍,站在临州大学的朱门前,脸上饶有兴致的阅览这封来自尚摩鄢手写的书信。

尚摩鄢的想法,就是组织一批学子去松州学习。

以每人每年二十头牛的学费,在松州就读小学和大学。

除此之外,每个月还将送二百只羊前往松州,作为这群学子的吃食开销。

“节帅,您不会真的同意吧?”

站在刘继隆面前的参军崔恕忍不住询问,脸上写满担忧。

对此,刘继隆则是笑道:“有何不可?”

“唯有文化,才能替我们征服整个吐蕃。”

“可若是他们学了我们的东西,然后来对付我们……”

崔恕眉头紧皱,十分担忧。

相比较他的紧张和担忧,刘继隆却并不担心。

“趁机将书上“百族同源”的概念灌输给他们,然后拉拢其中值得培养的学子,扶持有能力的学子,这难道不好吗?”

“不过你担心的也有道理,所以部分学科是不能让他们接触到的。”

“这样吧,到时候我让斛斯光重新修建一座学校,专门用来教育他们。”

“物理和地理、化学这三门学科,我会适当删减,只让他们学到吐蕃现有的层面。”

说完,刘继隆将书信合上,递给崔恕道:

“告诉他,可以送来,但第一批人数必须限制在三百人以内。”

“是!”崔恕应下,随后试探着看向临州大学的朱门,似乎想透过这扇门,看到门内的景象。

临州大学已经修建招生四年了,距离毕业只剩一年时间。

这所学校的生源,都是刘继隆亲自从各所小学招募而来,被选入的概率很低。

第一届不过五十余人,第二届一百余人,第三届二百余人,第四届同样二百余人。

看似倍数增长,但其中容纳的人数有限,崔恕觉得在不扩建的情况下,这所大学最多能容纳一千人。

想到这里,崔恕很好奇这所每年只能走出二百人,明年甚至只能走出五十余人的学校,究竟有什么魔力,竟然能让自家节帅沉迷做了四年教习。

“好奇?”

刘继隆忽然开口,崔恕反应过来后,当即摇头道:“没有,下官只是看看。”

“呵呵,没事,好奇是正常的,他们距离毕业也没有多久了。”

“等他们毕业之后,你就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了。”

话音落下,不等崔恕继续询问,刘继隆便要转身走入学校之中。

见状,崔恕连忙作揖道:“节帅,长安的进奏院送来了消息。”

“什么消息?”刘继隆驻足回头,崔恕闻言说道:

“至尊以兵部侍郎郑颢为河南尹,荆南节度使白敏中入京为相。”

“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萧邺兼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

“此外,昭义军节度使毕諴担任宣武军节度、宋亳观察等使,杜审权为礼部尚书。”

随着李漼掌握权力,他自然是要用那些曾经支持过自己,且有能力的重臣。

他所选用的这些人,都算是不错的官员,哪怕能力平平的杜审权,也素来以清廉闻名。

不过白敏中与郑颢不和,所以李漼将郑颢调离长安,将白敏中调入长安。

白敏中重新为相,这对于刘继隆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当初他在西川时,就把陇右弄得有些难受,偏偏他还不把事情做绝,不给自己任何把柄。

自己好不容易利用郑颢将他赶到荆南去,现在他又回到了长安。

如果大唐局势稳定下来,这厮肯定要开始针对自己布局。

想到这里,刘继隆饱含深意道:“我们这位新至尊,似乎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可下官听闻这位至尊登基不过三个月,先帝国丧未过,便已经在宫内豢养怜人与乐班了。”

怜人与乐班,这算是晚唐及五代十国这段时期里,十分活跃的一群人了。

宠信怜人导致灭国的人不在少数,李漼虽然没有导致大唐灭国,但他铺张浪费的举动,确实加快了大唐的衰败。

不过性格是性格,能力是能力,就李漼任用裴休、白敏中这点来说,他算是选对了人。

只是裴休和白敏中毕竟年老,又能为他裱糊几年呢?

相比较晚唐的名将,宣宗之后还比较出名的臣子,数量可以说少的可怜。

或者说,由于世家对科举的把控,以至于庶族都很难出头,许多有才学的人都难以冒头,这才导致了晚唐名臣凋零。

刘继隆摇了摇头,不再想唐廷的内部制度问题。

毕竟相比较唐廷的内部问题,他不如想想陇右自己的内部问题。

“国子监那边情况如何,现在每年小学毕业的学子有多少,大学的又有多少?”

刘继隆询问崔恕,尽管这不属于崔恕管理的范围,但由于李商隐就任凉州刺史,所以国子监的事情,也就需要他出面分担了。

“在学者四万五千四百余人,其中小学毕业后的学子数量为八千人左右”

“其中毕业后就读大学的学子为三千二百余人,其中六百余人就读临州大学,余者分散各州。”

“剩余四千八百多人,基本在毕业后投军或从吏、从医了。”

“今年岁末后,小学应该毕业六千人,明年五千人,后年一万四千人,再往后都是一万人左右。”

陇右的人口基本稳定,每年就读的学子数量在一万人左右,随着人口增长而不断增加。

为了培养自己的读书人,都护府每年在这上面的投入很大。

哪怕书本书桌一代传一代,可教习总归要俸禄,更别提学校还包午饭了。

“教习数量有多少?”

刘继隆询问起来,而崔恕也不假思索道:“二千余四十六人,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不少教习都去读大学去了。”

陇右的基础教育很薄弱,很多小学教习,实际上就是当初大字不识的兵卒。

他们伤残后,要么担任直白,要么担任教习。

尽管他们在军中经历了扫盲,伤残后又加紧学习了不少时间,教习的同时也半工半学,但学识始终是薄弱的。

部分有远见的,都选择了申请大学就读,毕竟他们有抚恤,足够他们读大学。

“另外传令各学校、军队及衙门。”

“三年后,兵卒需要小学学历,小学教习及直白等工作,需要大学学历。”

刘继隆新颁布了一条政策,不过这条政策对于大部分陇右百姓来说,并不容易。

在均公田的政策下,除了近三年新加入的百姓,其余百姓基本每户拥田三十亩。

尽管大学也不需要书本及学杂等费用,但却需要自己交粮来换粮票,买笔墨纸张和被褥、衣服。

交粮食换粮票,而粮票又分饭票、菜票、肉票。

一百斤粮食换一百斤粮票,一斤粮票换两斤饭票,或一斤菜票、四两肉票。

除此之外,正常的笔墨纸张,一年最少需要二百斤粮票。

如果再算上每年的冬夏衣,供养一个大学生,基本需要一千二百斤粮食,接近十亩地的产出。

哪怕是经历过早期分地的百姓,也需要勒紧裤腰带,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更不用提后来者了。

一家五口参与开垦公田中,起码五年才能均到四十亩耕地。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人口增加后,开荒难度会逐渐变大。

先加入的百姓开垦河谷时,五年能开垦四十亩荒地为熟地,但后来者就被挤到山脚开垦,五年都不一定能开垦三十亩。

陇右的耕地潜力很高,这不假,但那是因为先前的人口少。

刘继隆刚刚拿下陇右全境时,人口不过二十余万,而今却足有五十六万。

正因如此,刘继隆的这项制度宣布后,许多为了儿孙的百姓,恐怕都会勒紧裤腰带,最少供一个孩子读大学。

此外,那些后迁入的百姓,也会鼓足力气开荒,为了自己和儿孙努力。

即便如此,有限的生产力下,陇右能供养的学子数量也不会多。

刘继隆的这项政策,打破了原本的“平等”。

只是对于当下的生产力来说,绝对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

刘继隆能做的,只是在时代生产力下,做到相对的平等。

轻缓吐出一口浊气,刘继隆看向崔恕道:“辛苦了,去办事吧。”

不等崔恕回答,他转身走入了朱门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