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233章 仓有硕鼠

归义非唐 第233章 仓有硕鼠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3: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狗脚王秋!!”

“滚出容州!滚出容州!”

大中十一年五月,由于军饷逾期半月未发,岭南容州(广西容县)军的数百牙兵在都虞侯来正的怂恿下,将容管经略使王球驱逐出境。

消息传回长安时,已经是六月二十七日,南衙令狐綯、崔慎由、萧邺等宰相为了尽快平定动乱,决定派新上任的安南经略使宋涯为容管经略使,前往容州平叛。

宋涯得知朝廷政令,当即效仿河南道忠武镇的黄头军,令兵卒戴黄帽训练,同时派出参军前往容州,打探容州军态度。

容州数百牙兵拥护都虞侯来正为经略使,向朝廷请表,而宋涯表面答应,实则加强训练,准备在练兵结束后,出兵平定容州军乱。

“便依宋涯所言,一年内必须镇压这些乱兵!”

七月中旬,当李忱得到经略使宋涯奏表后,他当即同意了宋涯的请表。

对于他来说,河北三镇和淄青诸镇已经令其头痛不已,而陇右的刘继隆也小动作不断。

这种时候,朝廷如果连小小的容州军都镇压不了,指不定会闹出多大乱子。

因此对于容州数百牙兵造成的兵乱,他难得采取了强硬态度,为的就是想维持朝廷强势的表面。

不过宋涯调任容管后,安南的位置便空出来了,此事急需解决。

正因如此,李忱目光看向殿内诸臣。

“宋涯调往容管,不知何人可镇安南?”

面对皇帝的询问,令狐綯几人面面相觑,商议过后才作揖道:

“晋州刺史王式,可镇安南。”

“陛下……”内枢密使马公儒闻言作揖道:

“这个王式,早年似乎与王守澄相交甚密,这……”

与当年一样,南衙诸相依旧举荐了晋州刺史王式,而身为四贵的马公儒也如当初的王宗实那般,说出了王式过往的经历。

李忱虽然心里膈应,但想到安南历年来动乱不止,最后还是狠下心来:“过往之事不用再提。”

“既然王式有此才能,便以晋州刺史王式为安南都护、兼御史中丞,充安南本管经略招讨处置等使。”

“陛下圣明……”听到举荐的人终于落地,令狐綯几人总算缓了一口气。

朝廷不是没有人才,只是许多人才都与李德裕、王守澄等人有牵连,而皇帝最忌讳提起这两人,故此才导致许多人才不得重用。

以王式在晋州安抚百姓,抵御鞑靼的才能,安抚安南百姓,抵御洞蛮应该不成问题。

安南和容管的事情敲定,李忱也舒心不少,接着开口道:

“尚书左仆射封敖理应调入京中,朕欲以太子太师卢钧为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

刘继隆和封敖在山南西道的那些事情,自然是瞒不过李忱的。

他不仅知道刘继隆在山南西道买卖人口,还知道他与灵州朔方军的刘潼也眉来眼去。

想到这里,他就有些忍不下去。

他可以安抚刘继隆,但前提是刘继隆不再壮大。

现在刘继隆比起几年前,势力壮大了不止一星半点,倘若再不剪除他的羽翼,日后想要解决他就困难了。

封敖需要处理,刘潼也需要。

“罢刘潼朔方、灵武、定远等城节度使,改湖南观察使,着其驰驿赴任。”

“以唐持检校左散骑常侍、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节度、灵武六城转运使等。”

李忱沉声开口,群臣皆知他是在剪除刘继隆四周羽翼,纷纷作揖称圣明。

如此一来,刘继隆四周相熟的官员全部更替。

刘潼更换为唐持,白敏中更换为魏谟,封敖更换为卢均。

没了这些人与他眉来眼去,李忱倒要看看,这厮还如何发展壮大。

当然,这些人只是开胃菜,真正的主菜还是河西。

“朕听闻安西副都护张议潮数次乞请入朝,闻其年迈,便准其入朝,授右神武统军,赐长安永业田三千五百亩,于宣阳坊赐宅第一区,加官为司徒。”

“着河西防御使张淮深兼领安西副都护,尽早收复四镇,届时当以其为四镇留后。”

“凉州刺史索勋,备虏有功,今擢授河西观察使。”

李忱的话让众人心惊,张议潮几次乞请入朝,无非是想让朝廷信任张氏,毕竟张议潮的兄长,张淮深的父亲张议潭还在长安呢。

结果现在张议潮是入朝了,可张淮深却只得到了一个安西副都护的名头,连四镇留后和碛西节度使旌节都未曾获得。

不仅如此,凉州刺史索勋还擢升为了观察使,而观察使与防御使本该由一人兼领,而今却分作两人。

索勋与张淮深平起平坐,伊州和甘州、沙州又分别被李渭、李仪中、李恩把持。

三方僵持之下,河西绝不可能留有余力来支援陇右的刘继隆。

这般过后,刘继隆算是彻底被孤立在陇右了。

想到这里,众人唏嘘之余,也不免松了一口气。

继续放任刘继隆发展,这等于在朝廷床榻之侧趴有猛虎,难以入眠。

好在秦陇二州在手,有陇山相隔,好似有铁笼囚禁猛虎。

猛虎再凶,不得出,唯死尔。

众人收敛心神,而长安的圣旨也很快传遍了关内、剑南、山南等道。

陇右留置长安的进奏院,也很快将这条消息传回了狄道。

朝廷的做法,无疑激起了陇右诸将的众怒。

七月末,陇右十三州刺史先后请入临州议事,刘继隆也同意了。

待十三人抵达临州时,已经是八月初七午后了。

“嘭——”

“他娘的头,狗脚朝廷这是明摆着要把我们孤立困死。”

“要我说,就得给朝廷看看我们的拳头!”

“陇右最富庶的地方是秦州,我看我们应该趁机向朝廷索要秦州,若是朝廷不给……”

“娘贼的,受这群腌臜货的鸟气!”

“反了算了,看看他那神策军厉害,还是我们陇右厉害!”

“反了!”

都护府正堂,李骥等人骂骂咧咧,李骥、斛斯光、厝本等人更是直言要动武。

陇右人口不足,唯靠山南西道迁入人口。

现在临近陇右的三个道都被更换主官,显然是朝廷针对他们。

如果陇右无所表示,那岂不是让天下看笑话?

李骥他们骂骂咧咧,陈靖崇、高进达、崔恕、曹茂、李商隐等人也脸色不太好看。

他们了解的情报更多,所以除非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要不然他们说不出与大唐为敌这种话。

李骥他们毕竟脾气大,高进达他们也没想着劝阻,只是等刘继隆出面安抚他们。

好在刘继隆没让他们等太久,不多时刘继隆便带着两名兵卒出现在正堂,而原本喧闹的正堂也瞬间戛然而止。

“我一路走过来,最吵的就是正堂,怎么不吵了?”

刘继隆眉头微皱,目光扫视众人。

“节帅,这狗脚朝廷这么对付我们,我们难道不反击吗?”

斛斯光受不得气,作揖行礼,率先发难。

厝本见状也连忙跟着作揖:“节帅,我们的一切都是您给的,只要您开口,我们立马出兵夺回秦州,占据陇山。”

“没错!”李骥也对刘继隆作揖道:

“高骈虽有实力,可我们也不是吃素的。”

“收复秦州,拿下陇山,依靠火药和投石车,即便朝廷举十几万神策军杀来,我们也有信心挡住他们!”

“节帅……”

李骥、斛斯光、厝本他们正值青壮,最受不得气,更看不得刘继隆受气。

在他们看来,朝廷不让他们发展的更好,那就把朝廷收拾一顿,等朝廷知晓他们厉害,自然会和议收兵。

不过对于刘继隆来说,现在还不是和唐廷翻脸的时候,哪怕他心里也憋着气。

原因无二,唐廷要想继续维持下去,就必须在某些底线问题上足够强硬。

因此在面对一些出头鸟的时候,即便打不过,唐廷也会咬牙把这些出头鸟按死。

面对刘继隆这种体量的藩镇,和议和招抚是行不通的,这只会让其他藩镇看轻朝廷,届时烽烟四起,现有的局势就维持不下去了。

原本陇右还有河陇吐蕃牵制,现在连论恐热都被刘继隆干掉了,那就只能限制陇右,避免刘继隆继续壮大。

如果刘继隆忍下这口气,那朝廷的威望也将提升,事后必然会给予他一定好处,以此来安抚他。

想到这里,刘继隆走上主位坐下,沉声开口道:“我们的人口刚刚突破三十万,三十万百姓好不容易安居乐业,你们就要重启战火,你们是怎么想的?”

“节帅……”李骥忍不住上前作揖道:

“不是我们想带着百姓们重启战火,只是这狗脚朝廷欺人太甚!”

“他们自己安抚不了饥民,我们出钱安抚,难不成这也有错?”

“他们要是能让天下百姓吃上饱饭,那我们即便有心招抚饥民,也没有人会愿意背井离乡。”

“对!”斛斯光也跟上作揖道:

“说到底,还不是朝廷不得人心,我们起兵是顺应民心!”

“荒唐!”刘继隆皱眉呵斥三人,随后才道:

“起兵?你们起什么兵?”

“别忘了,我们是陇右归义军,而不是得了势就逞能的草寇!”

“朝廷虽然限制我们,但毕竟几次支援钱帛给我们,对我们有义。”

“我们若是起兵,天下人会怎么看我们?”

刘继隆把三人说的哑然,毕竟唐廷前后给了陇右几十万贯的钱帛,不管目的是什么,但东西确实到了他们的手上。

眼见他们三人说不出话,刘继隆也宽和了脸色,随后开口道:

“天下局势如此,动乱在即,我知道你们都能感受到,但现在不是逞能的时候。”

“朝廷更换官员,难不成就能遏制我们?”

“魏谟上任快三个月了,可剑南道每个月还不是有数百饥民迁入陇右?”

“剑南道如此,山南道能好到哪去?”

“我们仍然在发展,只是不如以前快罢了。”

“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但你们不用担心,属于我们的机会,很快就会到了!”

刘继隆发展到如今,可不是为了给谁当臣当狗的。

他之所以忍住脾气,主要还是知道枪打出头鸟,而陇右的底蕴更不足以当这只出头鸟。

唐廷虽然虚弱,但会昌中兴的老底还没吃干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陇右也不算骏马,顶多算马驹。

等南诏这个外敌与唐廷撕破脸,而内患的起义和叛乱将大唐力量消耗差不多,那时候才是他们登上舞台的时候。

“我同意你们来狄道,就是为了骂服你们,你们如果有谁不服,可以站出来和我辩驳,谁能驳倒我,我就同意造反!”

刘继隆瞧着众人,直白的把自己目的告诉了他们。

不过面对刘继隆的直白,众人却显得十分拘束,都不敢与他辩驳。

他们知道自己辩驳不过,也不敢与他辩驳。

眼看他们不开口,刘继隆冷笑着从案上拿出了一本册子,丢在地上道:

“这是高长史今早交给我的册子,上面记载了临州十二名贪墨税粮的官吏姓名。”

“马成、陈靖崇、李骥、张昶,这上面还有你们几个人的老部下呢……”

刘继隆这话像是调侃,但众人都知道,他这话更像是嘲讽。

“临州三百多名官吏,一下子就抓出了十二名贪墨税粮的官吏,这说明什么?”

“去年我就问过了,我们之中有没有我在话本里写的那些贪官墨吏?”

“当时你们都和我保证说没有,结果现在稍微一查,就查出了十二个人。”

“我都不知道,如果真的和朝廷打起来,会有多少人在后面捅自己人的刀子。”

“不对……他们不是捅自己人。”

一席话,将众人说的脸红,其中李骥几人更是把头埋低,根本不敢去捡文册,更不敢看里面的内容。

“怎么?不敢看?”

刘继隆起身走出桌案,捡起文册后将其打开对众人示意。

“你们猜猜看,他们是用什么办法来贪墨税粮的?”

刘继隆拍拍文册道:“你们觉得他们蠢,实际上他们聪明得很!”

“一亩地一石粮的产出,本该收粮二斗,结果他们收二斗半,把衙门的二斗交了上去,自己留下半斗。”

“这还是我在临州发现的情况,真不知道其它十二个州是什么情况。”

“要是每个州都有十二个这种人,那岂不是说陇右二千八百官吏里,有起码一百五十六人在干贪墨税粮,盘剥百姓的事情?”

“怎么,才从奴隶变成几天的布衣,现在就把自己当成主人,想当过去的吐蕃贵族了?!”

他把文册合上,朝着众人看了一圈,见他们把头埋到怀里,恨不得变成鹌鹑。

“朝廷想限制我们,这是必然的,也是我们肯定会经历的。”

“我们如果沉不住气,那才是中了朝廷的计策。”

“朝廷的吏治如此腐败,即便长安的朝臣有心限制我们,却也得想想他们能不能管住他们下边的人。”

“我们和朝廷如果真的为敌,那比的不是前线谁的将兵更勇猛,而是看谁后面捅刀子的自己人更少。”

“我们现在才多少官吏,多少将兵,多少百姓?”

“现在是官吏贪墨税粮,后面是不是将领喝兵血,吃阵亡弟兄的抚恤,吃孤身弟兄的绝户?!”

“节帅!”李骥忍不住起身道:

“弟兄们不会这么做的……”

对于陇右诸将而言,喝兵血和吃孤身弟兄的绝户,这几乎是他们的红线。

当初他们跟着刘继隆从河西出发,大部分汉卒都是孤身,他们阵亡后,活下来的许多人都忘不了他们。

正因如此,吃孤身兵卒的绝户这种话,单是说出来都让他们受不了。

“怎么,受不了了?”

刘继隆冷哼,将文册丢到案上:“你们倒是还能记得那些孤身阵没的弟兄,但你们下面的人能记得吗?”

“今年中元节,我听说不少将领和官吏都告假了。”

“是真的有事告假,还是心里有鬼?”

众人表情各异,张了张嘴,却最终没能说出什么。

刘继隆见状,目光看向曹茂说道:“曹茂!”

“在!”曹茂下意识站了起来,而刘继隆开口道:

“你自己从军队、衙门中选二百人,即日成立都察院。”

“你和你麾下这二百人不用做别的,就给我巡访陇右各州县军队、百姓,直到把我说的那些人都揪出来为止!”

“是……”曹茂嘴里苦涩,他知道自己接了个得罪人的差事,但他也知道这件事必须有人做。

自己和李骥、马成他们相交最久,许多将领也都认识自己,所以这件事由自己来办最好。

他作揖应下,缓缓坐回椅子上,而李商隐见众人不开口,只能硬着头皮自己开口道:

“节帅,这十二个犯了事的……”

他话还没说完,刘继隆便冷眼正视他,让他将下面的话憋回嘴里了。

不过他也清楚,刘继隆这是在保护他,因为这种话不应该由他开口。

只是众人都不开口,他才想着开口来着。

“都不开口,让义山这个后来的开口,然后一起针对他?”

“节帅,我们不是……”

刘继隆质问众人,众人连忙辩解,但刘继隆却打断道:

“知道你们都舍不得,但这件事必须要有着落。”

他深吸一口气,双手背负身后,死死攥紧。

“犯事这十二名官吏连同其家眷,尽数走大斗拔谷道迁徙河西!”

陇右都护府人口图籍:

六万二千五百三十八户,二十九万四千三百三十四口。

临州:五千四百五十四户,二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口

河州:七千四百一十二户,三万四千九十五口

岷州:七千二十六户,三万一千六百四十二口

渭州:六千八百二十四户,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口

兰州:六千三百二十二户,二万八千七百口

成州:五千二百户,二万四千八十五口

武州:四千八百二十三户,二万二千四百七十一口

鄯州:四千七百一十六户,二万九百六十五口

廓州:三千九百五十二户,一万九千三百口

洮州:三千八百六十户,一万八千七百七十七口

叠州:二千八百三十五户,一万四千六百五十二口

松州:二千六百六十二户,一万三千五百二十口

宕州:一千四百五十二户,九千四百六十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