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归义非唐 > 第149章 离心离德

归义非唐 第149章 离心离德

作者:北城二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3: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河陇大捷,凉州、会州、兰州三州收复!”

府内,当王景之将三州收复的消息交代而出后,张议潭及高骈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三州收复了?这……这怎么会这么快?!”

张议潭在惊讶过后狂喜起来,但紧接着又好奇起了为何三州收复速度如此之快。

高骈心里十分惊讶,可一想到近来会州吐蕃十分老实,心里不免认同了几分。

兰州吐蕃衰亡,对于他们被收复,高骈并不惊讶,但凉州和会州的吐蕃可是如日中天,竟然也被归义军消灭了,这就让他感到诧异了。

“常侍,您不知道我们走后的河西到底有多精彩……”

王景之被张议潭拉着走入正堂坐下,将他们跟随张议潭报捷长安后的事情娓娓道来。

他从刘继隆三次东略凉州,前后杀番人上万,甲首四千,攻破番和开始说起,而这些事情都是他在番和时,从酒居延口中了解到的事情。

光是刘继隆三次东略,甲首四千的战果,便让张议潭和高骈都为之动容起来。

要知道大唐对平夏部、南山部党项的战事才结束不到两年,而两部党项不过三万帐,甲兵不过万余,轻骑不过数万。

面对他们的袭扰,大唐派出了宰相白敏中节制数万兵马,耗费八个月才把两部打服,直到如今还在招抚他们。

饶是如此正常战事,也不过才杀俘万余人,甲首不到三千罢了。

眼下张淮深、刘继隆以不到五千甲兵,便杀败凉州吐蕃万余人,甲首四千。

此等功绩若是放在唐军平定党项的过程中,恐怕此二人都要获封县公了。

“还有……”

不等二人回过神来,王景之继续说起了河西的事情。

今年开春过后,张淮深、刘继隆二人领兵出焉支山,收复凉州、会州、兰州等三州之地,杀、俘番兵近两万,获甲一万三千余件。

这前后加起来,可以说是大唐自韦皋十路伐番以来,对吐蕃作战最大战果。

要知道韦皋在战后所获的可是进拜检校司徒,兼中书令,进封爵位南康郡王,并得到了德宗亲自撰写《南康郡王韦皋纪功碑铭》的殊荣。

想到这里,高骈倒吸了一口凉气,心想若是朝廷知道这些事情,恐怕就不好安排了。

“好好好……”

张议潭连说了三声好,随后激动地起身,来回渡步道:“凭此功绩,足以向朝廷请表河西节度使旌节了!”

张议潭这般说着,旁边的高骈虽然也浮现喜色,可心底却担忧了起来。

他比张议潭和王景之更加清楚,朝廷并不想赐予河西节度使旌节,更不想在河陇地区培养出一个强藩。

只是归义军收复凉会兰三州之地的功劳不能忽视,必须想办法安抚他们才是,万一惹恼他们,引得他们作乱就不好了。

这般想着,高骈有些坐不住了,同时也笑着对王景之询问道:“三州收复,萧关路阻自此不再,不知张归义(归义军节度使)何时收复陇西,打通朝廷向河西的五条官道?”

高骈说罢,旁边的张议潭便明白了他的心思,不由眼神隐晦提醒了王景之。

王景之见状,只能暗叹张议潭身处的环境不妙,但却还是如实道:

“节度使曾说河西久不遇安,如今好不容易河西太平,理应休养生息。”

“加之伊州纳职、沙州南部的昆仑山,以及居延海的甘州回鹘,凉州白亭海的嗢末杜部等各方胡虏觊觎凉州,因此安民保境才是当下该做的事情。”

“至于陇西……”王景之顿了顿,随后才道:

“节度使命我来长安报捷,同时请表河西节度使旌节,另外为张淮深、索勋、李仪中及刘继隆等人请表。”

“请表?”高骈愣了愣,显然没想到归义军都获得了如此大的功劳,仅仅只是向朝廷请表节度使旌节。

若是按照河朔三镇和两淮的藩镇性格,立下如此战功,不仅要拿下节度使旌节,还要向朝廷索要钱粮。

但凡朝廷不同意,他们轻则逐出朝廷派遣的节度使和观察使,重则作乱一方。

张议潮既没有索要钱粮,也没有武力威胁,反而老老实实的请表节度使旌节。

这种作为,让高骈有些吃不准。

他不知道张议潮是真的表里如一,还是暗藏祸心。

毕竟当下局面如此,如张议潮这种白手起家,收复失地的藩镇,正常来说不会那么好说话才对。

“不知张归义准备为张淮深他们请表何等官职?”

高骈试图问出张议潮潜藏的“祸心”,王景之却也不遮掩,光明正大的交代道:

“节度使希望表张凉州为甘凉刺史、河西防御使。”

“请表刘继隆河临渭三州节度使或河临渭三州防御使,兼兰州观察使。”

“请表索勋为会宁军节度使,会州刺史兼防御使。”

“请表李仪中为广武军节度使,兰州刺史兼防御使。”

“请表……”

王景之将张议潮的请表都说了出来,毕竟高骈是朝廷派来监视的人,从他的表情也可以看出朝廷对此的态度。

只是高骈听后面色平静,让人看不出他的想法。

在王景之说完后,高骈才颔首道:

“凭此功绩,这些事情都不难,稍许我去通禀宫里人,不出意外的话,张常侍明日就可以上朝请表了。”

“多谢高都虞!”张议潭与王景之连忙作揖,高骈也笑着摇头:

“张沙州劳苦功高,为朝廷收复失地,这些都是下官应该做的。”

“既然没有别的事,那我先回府,随后派人通禀宫里了。”

客套话说完,高骈便着急把消息带往宫中。

见状,张议潭与王景之也亲自送高骈离开,直到高骈走出乌头门,上了马车后,二人还遥遥作揖:“高都虞慢走!”

眼见马车远走,张议潭这才带着王景之返回府中正堂,随后皱眉追问道:

“刘继隆才干极高,怎么会把他派往兰州?”

张议潭不解局势,他只知道在他离开之前,张淮深和刘继隆还相处和睦,如果他们二人同心戮力,收复陇西也不过就是三五年的事情罢了。

怎么现在张淮深坐镇甘凉,刘继隆跑到兰州去了。

虽说凉州治所姑臧距离兰州治所五泉不过四百余里,可现实毕竟不是平坦的地图,两地相隔祁连山、乌鞘岭和洪池岭、黄河。

从姑臧派塘骑去五泉所耗费的时间,都够姑臧派往敦煌了。

张议潭虽然不知道河西发生了什么,但这种情况,显然是要张淮深和刘继隆作分割。

“常侍,这件事……”

对于刘继隆出走的事情,王景之也十分难受,毕竟他随军见证了刘继隆协助张淮深收复凉州的全过程。

此外,对于刘继隆三次东略凉州的经历,他也十分佩服,可事实摆在眼前,刘继隆不走,始终会被人挑拨离间。

王景之将沙州索忠顗、李恩等人试图挑拨张淮深与刘继隆的事情说了出来。

“娘贼的家伙!!”

得知事情经过,以及张议潮所担心的事情,张议潭拍案而起。

他气得面色赤红,激动道:“天下大事,坏就坏在内斗上!”

“若非安史二贼作乱,我河西何至于失陷数十年?!”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可他们却还要挑拨淮深与刘继隆的关系,这群人都该杀!!”

张议潭说着说着,竟然忍不住流下眼泪。

兴许刚才那番话,他并非是指敦煌的豪强,也是指他当下所遭遇的困境。

明明他们对朝廷忠心耿耿,可不仅得不到支持,还被日夜监视怀疑。

想起自己过去一年的经历,张议潭这才黯然落泪。

王景之见他如此,欲言又止,却又说不出什么话来安慰。

思前想后半响,他这才说道:“来时我见过张凉州,他说等他坐稳河西节度使的位置,到时候再接回刘继隆,与他一起将敦煌的豪强收拾了。”

“不……”张议潭擦了擦眼泪,摇头道:“刘继隆既已出走,怕是不会再回来了。”

“这怎么可能?”王景之瞪大眼睛道:“他能有今日的成就,全靠张凉州拔擢,若非张凉州……”

他话没说完,便被张议潭打断道:“淮深自然对他有提携之恩,但他能走到今日,更多还是靠他自己。”

“等淮深坐稳河西节度使的位置,刘继隆恐怕已经登上更高位了。”

尽管已经对满朝文武失望,可张议潭依旧相信朝廷会赐予他们河西节度使旌节。

不仅是他,就连王景之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此次归义军的功劳太大了。

只是二人并不清楚,朝廷对归义军的防备,远超他们的想象。

在他们还在讨论刘继隆出走事情的时候,高骈已经派人前往了大明宫,将他所获的消息告知了北司的宦官们。

长安城的布局是宫城在全城正北,皇城在宫城之南。

宫城为皇帝所居朝会之所,皇城则为百官衙署所在之地,因此南衙成为以宰相为首的百官衙署的代称,北司成为宫内宦官机构的代称。

安史之乱后,宦官权势日渐强盛,除了掌管宫内各项日常事务外,还直接控制北衙禁军,干预外朝政事。

这种情况,从神策军进驻禁军开始显得更为明显,南衙卫兵更是成了徒具空名的空壳。

北司的强盛,让皇帝本人也常常感到威胁,正因如此,历代皇帝都在压制北司。

为了翦除北司势力,唐顺宗时期王叔文等人曾进行永贞革新,文宗时又发生了甘露之变,但都没能取得胜利。

李忱即位后,尽管摆了北司的宦官一道,可终究还是要依靠南衙北司来治理天下。

好在宦官内部并非完全一致对外,而是分裂为若干派系,这给了李忱制衡的机会。

宦官的人数众多,可最高的位置却只有两枢密使和两中尉这四个位置,正因如此,这四个位置也被称呼为四贵。

当然,在南衙官员的口中,这所谓四贵又被称呼为“权阉四贵”。

渤海高氏出身的高骈,加之神策军都虞侯的身份,无疑成为了北司中比较显眼的存在。

加之他在防备党项时展露能力,因此宦官们才会让他去监视张议潭,而高骈也想从张议潭口中了解河陇的情况,好为日后做准备,因此这场交易就此达成。

马元贽、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王宗实等人都是权阉,地位极高。

高骈虽然不倚靠谁,但主要还是偏向神策军的王宗实,因此汇报的消息也是汇报给他。

王宗实得了消息便立马前往了紫宸殿,将归义军收复三州失地,并请表河西节度使旌节的事情告诉了李忱。

在他抵达紫宸殿时,李忱正在服用太医李元伯呈上的丹药,整个人面色赤红,顿感精神。

“此丹甚好……甚好……”

李忱舒缓一口气,眼神满意的看着李元伯。

“能让陛下舒心,此乃臣之幸也!”

七十多岁的太医李元伯毕恭毕敬的作揖,李忱也感受了下丹药的效果,虽然满意,却还是询问道:“服用此长年药,当真能延年益寿?”

闻言,李元伯连忙解释道:“臣幼时体弱多病,如今能活至古稀,皆仰仗长年药。”

“以陛下龙体之康健,若有长年药相助,延寿数十载亦无问题!”

李元伯在吹嘘自己的长年药,而李忱却对此深信不疑。

这种信任,不仅仅是丹药带来的效果,也有李元伯接近喜寿(77岁)年纪的缘故。

虽说如今天下太平,可能活到古稀之年的人还是极少的,更别提李元伯这种七十五岁还能走能跳,身材健壮者了。

在李忱感受长年药效果的时候,紫宸殿外也走进了一名宦官,小心翼翼禀告道:“陛下,中护军王宗实有事启奏。”

“传他进来。”

虽然被打断了与李元伯的讨论,可李忱还是装作大度的令王宗实入殿。

李元伯见状,当即也起身作揖道:“既然陛下已经服下长年药,那臣就告退了。”

“嗯,李太医慢行。”李忱颔首示意,随后将目光看向殿门。

李元伯向外走去,王宗实也往殿内走来。

虽然官至四贵之下,可王宗实年纪却不过四旬上下,在权宦之中属于年轻者了。

他迎李忱的目光走入殿内,在距离李忱五步时停下作揖:“臣参见陛下,陛下上千万岁寿!”

王宗实自称臣子,而非奴婢,可见其地位。

“平身……”

虽说李忱不喜宦官,可面上依旧要装作大度:“闻卿有急事要奏,不知是何等急事?”

“回陛下,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麾下部将张淮深、刘继隆二人出兵收复凉州、会州、兰州等三州之地。”

“适才张议潮所派使者刚刚抵达左散骑常侍张议潭府中,准备请表河西节度使旌节,以及为归义军几名将领请表官职。”

“军中都虞侯高骈得知消息,急告臣下,臣这才匆忙来禀……”

王宗实将三州收复的消息告知李忱,李忱闻言瞳孔一缩,心里先是惊讶,随后是惊喜,可平静下来后却是担忧。

他养气功夫极好,面上不显山露水,只是淡然道:“嗯,凭此功绩,请表河西节度使旌节倒也不出奇。”

见他这般,王宗实连忙道:“陛下,张议潮虽有功绩,可其祖上也曾降番。”

“臣听闻他如今年纪五十有三,而河西自会昌年间便已动乱,他若有心东归,为何等到四年前才起兵?”

“更何况,臣更是听闻他早年曾与番人相交密切,甚至差点前往逻些拜见吐蕃赞普。”

“在臣看来,此人善于审时度势,眼见吐蕃虚弱不可救,这才东投我大唐。”

“若是赐予此人河西节度使旌节,那朝廷西北便会出现一强藩,于京畿不利……”

王宗实几乎把张议潮的想想往最坏去想,而这也是朝野上下许多人眼里的张议潮。

有人认为他心念故国,起义东征,重回故土。

也有人认为他善于审时度势,只为权势才刻意东归。

李忱不会把张议潮往最坏去想,也不会真的把他当成什么大忠臣。

在他看来,藩镇于朝廷不利,西北出现强藩更是对朝廷不利,不过这种话他不可能说出来,所以就需要王宗实这样的人把话说绝。

眼见王宗实这么描述张议潮,李忱脸上浮现愠怒:“好了!张议潮乃义士,卿怎可如此非议他?!”

“陛下,非臣要这么想,只是河西势大,若是不加以节制,恐怕日后又是个吴元济、刘稹之流。”

王宗实把昔年作乱的吴元济、刘稹给搬了出来。

吴元济太远,可刘稹率领昭义军作乱的事情,距离如今不过八年,事情历历在目。

昭义军距离长安遥远,可河西一旦势大进入陇西,那几乎就是堵在京城门口了,李忱如何能够安心入睡?

想到这里,李忱也感觉戏演的差不多了,当即对王宗实道:

“此事需要慎重,不可让有功将士遭受委屈,理应传三省等卿入朝商议。”

“臣这就派人去传召他们!”王宗实见状连忙派人去传召三省六部的官员入朝议事。

眼见他转身离去,李忱又眯着眼睛琢磨了一番河西的事情。

他不想授予张议潮河西节度使旌节,不过归义军此次功劳太大,如果不作封赏,他担心归义军会趁机作乱。

毕竟凉州、会州都被其收复,倘若他们联合党项霍乱朔方,那以朝廷当下的情况,恐怕难以平定动乱,容易给河朔、两淮的藩镇看出朝廷虚实。

这件事情,只能让下面的人提出来,而不能由他提出来,如此方有缓和的余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