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436章 大明官僚体系的完全形态

“长孙监国,中原灾区天气转凉,需要提前置办衣服被褥。”

“着中原诸州州府先行采购,不足之处由掌管仓库的太府寺拨给,同时令工部督造被褥,随时补充库存。”

“监国公,剑南道和岭南道边疆告急!边民遭受南蛮侵扰已愈一年,这次真腊**队来势汹汹,百姓苦不堪言,恳请朝廷伸出援手!”

“天杀的南蛮!怎么在这个节骨眼上……唉,坚定守住,就有办法!天降大灾,国力捉襟见肘,朝廷也没有余粮了。请他们再坚持一会儿,等到渡过这段艰难时期,天兵必至!”

“监国阁下,灾区开始流行一种古怪的疫病,罹患者呕吐不止,各州刺史请求朝廷多多派遣医者大夫支援。”

“京城、长安和洛阳的医馆都已经空了,能派的医博士都已经驰援灾区了!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么多年都是这样的好吧!那些刺史不要就只会睁着眼乱喊穷,有时候多找自己原因。这么多月了尸体有没有及时掩埋,有没有撒石灰?要把防疫救灾的理念先搞懂,不然再多的医生也不顶用!陛下的金口玉言你们都当耳旁风了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地方刺史们都做到了吗?!”

“长孙公,救灾钱粮不够……”

“出门左拐,找房遗则——哦不对,现在午时,房遗则回府上给房首相带饭去了,你等下午再去。”

唐州,国务衙门。

监国长孙无忌忙到原地起飞。

大明河山纵横万里,民数千万,平时的事务就已经十分繁多了。

现在国有难,上下级官僚更是超频使用,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

“……卑职知道了。”

向长孙无忌请求拨款的下级官僚——就是萧瑀老哥——下意识地挠起了脑袋。

作为房玄龄的一生之敌(自认),他也一大把年纪,原本打算退休的。

但是在老房提前内退以后,压在萧瑀头上一辈子的山终于走了,老萧突然觉得自己行了,硬是咬牙撑在工作岗位上。

没想到,在“鸡胸肉疗法”的几个疗程下来,萧瑀的精力还越来越好了,可以继续发挥余热。

然后,就给他摊上了“救灾”这档子事了,统筹负责物资采购。

采购嘛,就需要钱。

大家都是官场老黄鳝了,一个个滑溜得不行,萧瑀能不知道钱的问题得找计相房遗则?

可他这不是没能从计相那里敲出竹杠嘛。

所以这老滑头才转头找上长孙监国。

希望先从监国这里糊弄一张批条,再拿条子鸡毛当令箭,施压计相给钱。

只不过,这点小花花肠子哪能逃过长孙无忌的法眼?

他又被原封不动地踢回了计相那里。

没有钱,采购个毛线物资啊……萧瑀闷闷不乐地离开,临到门口时还是不死心,扭头问:

“长孙公,救灾乃是头等大事,为何计相抠抠搜搜的,不肯多批钱呢?

“您是否知道些什么?”

长孙无忌自然知道萧瑀的难处,抿了抿嘴,道:

“陛下,恐有事于外。”

萧瑀一下子就炸了:

“中原人民还在吃草,怎么陛下又要对外用兵了?!

“我看陛下不是有事于外,而是在萧墙之内也!”

众所周知,“有事”就是“打仗”的委婉说法。

大灾之年,过分了啊。能这么用词,说明长孙无忌自己也很心虚。

“陛下总是有自己的考虑……”

“陛下有考虑,可计相怎么就依着他呢?克扣救灾的钱款用在军事上?”萧瑀不依不饶地问。

长孙无忌看着他,只说了两个字:

“征倭。”

“哦?哦~”萧瑀一下子就理解了。

大灾之年,打仗是不好的。

打倭人除外。

这是全国人民的共识。

所以,再痛恨打仗(主要是痛恨军费开销)的房遗则,也愿意省出一块开支。

金钱就像时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

“既然计相为了征倭腾而挪军费,那就难怪了。

“赈灾的物资,我再想想办法。”

萧瑀说完,脚不点地地离开了。

这就是衙门诸君最近的工作状态,走路风风火火,办事雷厉风行。

务求让工作效率再提高一点,让灾民尽早得到纾解,让大明这个新生的国家,能活得更健康一些。

“那根喜欢摸鱼的老油条,也变得有担当了啊。”

长孙无忌看着老萧风风火火的背影,不由得微笑摇头。

可以了,今天浪费的时间已经够多了,他要把精力放回到正事上。

各部门上下级官员,就像一套庞大的有机体。

之所以能互相配合、高效运转,全靠长孙无忌这颗大脑在统筹分配。

所以,他必须一刻不停地工作、思考。

“洪水退去,灾区情况稳定,接下来要全力复工复产,否则下半年就得喝西北风了。

“中原、黄淮灾区的重建也要提上日程。住宿条件太恶劣,现在大家还能勉强坚持一会儿。如果真的冻死人,老百姓是要造反的。

“陛下还要求疏浚大河故道,让它在年底时离开汴水,改道回去。

“这样虽然能让损失最小化,可是改道工程的钱从哪里出?

“如果今年征倭,资金和资源真的捉襟见肘啊……

“话说南方诸州在干什么?怎么还没有将夏收的税收报表统计上来?”

长孙无忌的大脑飞速地旋转。

咚咚。

房门敲响,一位面色平平的吏员闪身入内,道:

“监国公,请筹措赈灾的钱粮。”

“我不是说了吗?钱粮之事出门左转找房遗则!”长孙无忌的语气有些暴躁。

他和李明不一样,作为资深老贵族,他还是喜欢讲排场的。下级没等开口请就擅自进门,真是岂有此理!

“你是?”

可是一看清楚来者何人,长孙无忌却不由得顿了顿。

来者是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五官没有任何特点。

他初见监国,却没有任何局促不安,脸上挂着温和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他这个级别的胥吏,按道理是到不了这扇大门以外的,甚至连国务衙门都进不来。

事出反常必有妖,也就是说,对方是一个无需讲道理的人。

能有这般气度,能不经请示就进入任何官员房间、而不会被守卫丢出去的,只有一类人。

“你是……肃反委员会的?”

长孙无忌脸色有些变化,一直不停歇的大脑短暂空白了一会儿。

这帮来俊臣的爪牙最喜欢突击行动,在官员开会办公的时候突然从天而降,将贪官污吏绳之以法。

这人难道是来……

“下官奉陛下之命,将密信抄送给监国公。”

眼看对方的脸色越来越不对劲,来者赶紧如实禀告道。

呼……长孙无忌无声地舒了口气。

老实说,他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

做官做到他这个层级,是不可能干干净净地站在干岸上的。

陛下或者政敌如果要搞他,秋后算账的理由可多着呢。

“可是陛下给我送信,为什么找肃反委员会?”

长孙无忌心里纳闷,桌子上突然凭空多了一封信。

而那位特务也已经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门外。

这身手,若取的是我项上人头……长孙无忌额头上的冷汗唰地就下来了,缓了好一会儿,才颤抖着手,将信拆开。

读着读着,他双手颤抖的幅度越来越剧烈。

“南方……也发洪水了?

“大江上游突然在深夜涨水决堤,下游所有人都躲避不及。

“连州府都被冲垮了,刺史多人下落不明……

“呵,呵呵,呵呵呵……”

长孙无忌随意地将密信扔在一边,仰头大笑起来。

笑容满是苦涩。

难怪南方各州一直没吭气,还以为造反暴动了呢,原来是都不吭气(物理)了啊?

哈哈哈……

“唉!”

长孙无忌重重地一拍桌子。

难受,想哭。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黄河改道的事情还没处理完,长江又闹腾起来了。

长江和黄河可不一样。

黄河会改道,会玩花活,长江不会。

长江只会用充沛的水量,默默地毁灭两岸的人类而已。

一个是机制怪,一个是数值怪。

黄河改道,哀鸿遍野。

长江洪水,什么是哀鸿?哪儿来的鸿雁,还特么遍野?

也难怪南方各州没有传出什么动静。

巨量的大水一冲,整片土地上都没人了,自然发不出什么声音。

某种程度上,灾民就像小孩儿——

不怕灾民哭嚎,就怕灾区什么声儿都没传出来。

因为后者往往意味着团灭。

“连官员都被冲散了,那老百姓不就更……唉!”

长孙无忌苦恼地用手撑着额头。

本来还指望南方来帮衬帮衬北方。

结果现在,南方自己也是水灾的难兄难弟了,而且遭的难比北方更大!

救人、赈灾、运粮、筹款、重建、防疫、复耕复工……

一模一样的流程,还得再来一遍!

“这……嘿,嘿嘿!”

长孙无忌又傻笑了起来。

他忽然觉得,如果刚才那条来俊臣的走狗能把自己带走就好了。

在地牢里吃点苦算什么?

也好过在这位子上受刑啊!

“监国的位置,不好坐啊!”

终于成为了自己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大权臣,长孙无忌可一点也没有享受到权力的快感。

相反,都快被沉重的义务给压垮了。

南方北方一齐闹了灾,这可如何是好……

苦思冥想之际,走廊外传来略有焦急的脚步声。

书房门又开了,这次没有人敲门。

长孙无忌猛地抬头,露出释然的笑容:

“果然,是你来了。”

房玄龄在好大儿房遗则的搀扶下,急匆匆来到自己的老位置上坐定,也不客套,直入主题:

“看来征倭一事得延后了。南方的事情听说了吗?大江洪水,城乡被毁。”

长孙无忌点头:

“刚才从肃反委员会得到消息。房公也是如此?”

“是的。”房玄龄轻叹一声:

“还得是陛下思绪敏锐。

“老夫刚怀疑南方有异样,陛下早已派出来俊臣暗访南方,并将消息传回辽东了。”

刨去路上和调查的时间,也就是说,在南方各州文书迟到最多不超过三天,李明就察觉到了异常,并果断做出了应对。

这份嗅觉,简直恐怖。

而且选择的调查人员也很有讲究,来俊臣也许吊儿郎当,也许没法解决问题。但论发现问题,那货绝对是天下第一人。

事后想来,接二连三的台风能把北方霍霍成这样,那么南方一定更加遭殃。

不过这是事后诸葛亮。

在事前,除了李明大帝谁能想到呢?

“不幸中的万幸,陛下已经提前做出了初步应对。

“除了向唐州,他还同步向关中、江南、闽越等没有遭受洪灾的地方发出命令,第一时间驰援受灾最严重的大江流域。

“而且南方人口少、经济差,不至于像中原那样,损失太多……”

房玄龄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拭去桌面上的浮尘。

太久没来了呀……

与此同时,他的好大儿正在殷勤地给老爹煮茶。

房玄龄不由得眉头一皱:

“计相,现在能把时间浪费在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吗?

“泡茶让下人去泡,你就坐在这里,和我们合署办公。”

我不要和两巨头一起办公啊……房遗则感到自己压力山大,悻悻地在角落里坐下。

“房相公归位,内阁终于有主心骨了。”

长孙无忌向久别重逢的老同事客套一声,语气里多有埋怨。

房玄龄面无表情地回答道:

“惭愧惭愧,因为事态紧急,所以老夫才从病榻上惊坐起,来此叨扰监国阁下,请阁下见谅。”

其实无需解释,想来也知道。国家南北都遭了大灾,房相怎么可能在家里呆得住?

六十岁正是打拼的年纪,怎么睡得着的?

“不不不,哪里哪里。”长孙无忌呵呵一笑。

“关于目前的近况,下官要向首相阁下汇报……”

“不不不,您才是监国,一切以监国公为主轴。”房玄龄赶紧谦让道。

两人推推让让,一派和谐的工作氛围。

一旁的房遗则忍不住嘴角抽搐。

这哪里是将相和啊,他分明看见了两条互相甩锅的老狐狸。

或许正是老狐狸之间的博弈,塑造了大明官僚体系的完全形态吧……

“几位都在啊?正好。”

这时,门外传来温婉的女声。

三人同时抬头一看。

只见皇太后殿下正笑盈盈地立在门口。

晋阳公主李明达跟在姨娘身后,手里捧着碗。

宫中女眷可以抛头露面,此乃大明新朝雅政,不可不品尝。

“国有难,几位为国家鞠躬尽瘁,吾一位女儿身帮不上什么忙,只能为几位亲手熬了些银耳汤,也算为黎民百姓略尽一份薄力了。”

杨太后一边说着,一边自然而然地坐在了书房的中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