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404章 大明啊,请等一等你的人民

离开尚药局以后,李明又第一时间回到相府,风风火火地和父皇李世民回合。

“上车,回宫!”

看着东奔西走的好大儿,李世民又好笑又好气,略有埋怨道:

“你倒是挺会使唤人,亲生父亲不远千里到你家,还未歇个脚喝个茶,就替你挽留你的老部下?”

李明嘿嘿一笑:

“能者多劳嘛,阿爷对房相知根知底,除了您,还有谁能够说动房相呢?

“房相乃是天下首相,这可是为天下计啊!相信阿爷您忧国忧民,一定不会推辞的。”

李世民真的被气笑了,伸出不灵便的右手,笨拙地给了幺儿一个脑瓜崩。

“只在有事求我的时候才叫我一声‘阿爷’。所谓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说的就是你。

“程知节、阿史那社尔呢?投降你的唐军文武官员,你也像晾着我一样晾着他们?”

李明对这个问题十分错愕:

“当然没有!我已经安排专人对降将妥善安排,怎么可以冷落他们?”

李世民嘴角抽搐,又赏了皇帝陛下一个脑瓜崩:

“合着你就可劲儿欺负我呗!”

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这对关系甚笃(?)的皇家父子登上了龙辇。

上了车,李明一改在外头轻松活泼的态度,形容颇为严肃,沉声问道:

“父皇,房相他……”

“他不想再替你卖命了。”李世民嘴上不客气,但是语气也颇为沉重。

房玄龄虽然还到不了“千古一相”的高度,但毋庸置疑是一位极其出色的职业官僚。

他如果真的撂挑子,对天下的繁荣、百姓的福祉来说,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但,人各有志,如何能强求……

“唉……房相有透露过致仕的原因吗?”李明微微叹一口气。

“都致仕退休了,还能有什么原因?年老体弱,不想再为竖子卖命而已。”

李世民没好气地回怼一句。

“是么……”李明不置可否道,便望向了窗外,不再言语。

看着突然沉默下来的儿子,李世民的目光逐渐柔和了下去,道:

“是我错了。我刚才还担心你和臣下走得太近,会干扰你的判断,削弱你的权威。

“现在我只想说,对你的臣下好一点吧……”

我真傻,真的,单知道李明对臣下很好,不但待遇优厚,还不摆架子。

谁知道李明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活儿是一点也不少干啊!

能把最有擅权嫌疑的权臣给干到提桶跑路,自己儿子压榨起劳动力来是有一手的。

他都不知道是该为老李江山国祚稳固而感到欣慰,还是应该为老李家的打工仔们感到悲哀了……

“不对。”

李明突然摇头,打破了车厢里的沉默。

“房相不是不想干了。他这样没有意志消沉、没有干劲,是因为饿的,是长期素食导致的。

“只要给他补充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他一定会重回巅峰,再为我大明发光发热,死而后已!”

不如还是让他死了吧……看着儿子动情又铁血的演讲,李世民真真切切地为房玄龄等一众“权臣”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无尽的同情。

连老了病了,都得被违背自然规律拉起来强行打工,细细想来,李明手下的诸位权臣,表面上风光无限,实则一个个悲惨透顶。

真正要害的实权是一点也无的,责任是一分不少的,劳动力是要被压榨到极致的。

这么想来,也就不难理解李明对属下那几近“纵容”的宽容态度,无视、甚至主动鼓励他们享受逾越礼制的待遇。

因为大明群臣的工作真不是人干的,要是情绪价值再不拉满,那大家都得步房相的后尘,争先恐后地跑路了。

“你明主上有德,人才济济,现在又占据天下之广,万民无不愿为皇帝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难道连一个可以代替房玄龄的人才,你都找寻不见?”

李世民一半是调侃,一半是认真地说道。

“除了我留下的班底以外,你自己也发掘启用了不少青年才俊。你是有识人用人的能力的。

“可是为什么,你怎么总盯着一个快成为冢中枯骨的老头子祸害呢?”

对于李世民的疑问,李明掰着手指头:

“能当宰相的人选有的是。长孙无忌之外,老成持重的有杨师道、崔仁师等,青壮年的岑长倩、裴行俭也能接的起班。假以时日,少年之辈如长孙延、狄仁杰等亦能大放异彩……”

这回答让李世民愈发疑惑,忍不住问:

“既然有这么多可堪一用的人才,那你为什么还是不肯放房玄龄退休呢?”

“因为他们都不如房玄龄啊!”李明振振有词地说着:

“换一个人来当首相,固然不至于让国家闹出乱子,但是对百姓的福祉、国家‘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一定是不如房玄龄的。

“让房相这样一位人才闲置了,岂不是浪费?这是‘低效率’的行为,机会成本巨大啊!”

李世民吃力地听取着儿子的发言。

长篇大论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效率”二字。

这让李世民很不解,忍不住打断道:

“你为什么这么强调‘效率’?

“现在全天下都归你所有,百姓也安居乐业,而你尚在……比当打之年都还要更年轻一些。

“你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何必这么着急?难道有什么事情十分紧迫,必须要高效完成吗?”

李明顿了一顿,挠了挠头:

“在近期,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可是土地要分配,土地要开垦,水利设施要完善,道路城市要修建……”

“这些都是统治的日常工作,可以一直做到下一个千年!”李世民的声音越来越高,因为语速快,所以口齿都有些模糊了:

“你何必急于一时,把你自己、你的部下、你的臣民、你的国家,逼得精疲力竭呢?”

是的,不仅是李明和李明周边的人。

李世民通过自己这一路的观察发现,整个大明都时刻处于一种神经紧绷的状态。

动作一丝不苟的士兵、干练的船员、大街和漕运上穿梭的货车货船、还有市井街巷里马不停蹄的人流……

景色虽然和大唐无甚区别,但是李世民敏锐地感知到,大明的社会氛围与大唐迥然不同——

大明的子民,不论高低贵贱、也不论从事何等职业,永远都是雷厉风行的,永远都在忙碌,手里永远都有忙不完的活。

永远都在追求“效率”。

与之相比,即使大唐长安、洛阳东西两都闹市区的商人,都显得像是在闲庭信步似的。

至于大唐其他地方的人,更是被衬托得仿佛在混吃等死一般。

一个国家的特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国皇帝的特质。

李世民就不明白了,李明把他的国家、他的天下搞得这么累,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

李明被老爹问住了。

他发现,自己和父亲之间有着代沟。

也不大,也就是“农业时代”跨到“工业时代”的那种。

出生在二十一世纪、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卷效率”是镌刻在李明基因底层的源代码。

他只要稍有懈怠,“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已经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解放发展生产力”等字眼就自动浮现在眼前,刺激着他继续开卷。

这几乎让他忘记了,自己正身处于一千多年前的公元七世纪,身处于靠天吃饭、按农历作息的农业时代。

在他看来,卷效率、时刻发展生产力,是自然而然的本能。

可是在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看来,这行为难免令人疑惑——

只要不违农时,在农闲时期躺平休息,乃是自然之理。

何必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十二时辰,都倾注于“生产”,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呢?

“要说你好大喜功、透支民力吧,可你做的都是民生工程。和秦皇隋炀不是一路人。”

李世民继续道,语气中带着点纳闷。

“可要说你体恤民力、与民生息吧,哪有这样的休养生息?”

他指了指车窗外。

现在是夏天的午后,许多工人正顶着毒辣的太阳,辛勤地铺设着道路。

“有人热晕倒了!”

工友们喊着,熟练地将某位中暑的工人抬出工地,抬到树荫底下扇风灌水。

路边的人群川流不息,没有人朝事故现场看一眼。

不论是工人们娴熟的动作、还是路人们见怪不怪的态度,都表明,干活干到中暑在大明属实稀松平常。

而在李世民这个“外人”看来,这是非常不可理喻的。

首先,有什么路一定要在大夏天非修不可呢?

而且还是在大战刚过、民力疲惫的“这个”夏天?

好大儿李明到底是爱民还是恨民,分不清,他真的分不清啊……

李世民追问:

“勤政是没错,但是也得讲求天时人和。

“现在天下既定,我国并无内忧外患,你又为什么这么用力地‘发展’,把你和你的国家逼到极限?”

李明就不懂了,反问:

“让国家富强、百姓富庶,难道还需要原因吗?”

李世民:“可是代价呢?”

李明:“代价就是百姓失去了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自由。”

两人说话越来越大声,到最后几乎是争吵了起来。

听得赶车的车夫是战战兢兢,只恨自己生了一双耳朵,千万别听到什么一深究就会死的不可名状的大恐怖。

“反正国家是你的,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管不到你了!”

李世民不知是第几次说出这句六字真言了。

不想管就别管,有的是人管,典型的小农经济思维……李明在心里嘀咕。

不过他没有说出来。

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沉默。

前头赶车的皇家车夫如坐针毡。

那对爷儿俩是怎么了啊,刚才吵得不可开交,现在又突然一声不吭。

很可怕的好不!

“我这是,为了什么……”

冷静下来以后,李明无意识地嘀咕起了老爹的疑问。

他打记事开始,生活就被各种各样的“目标”驱动着。

读书的时候为了考大学,考完大学要读研考公,上岸了又得要买房找媳妇生子……

而穿越到大唐以后,他的生活也依旧被“目标”给支配着。

从最初的“求被废”、“在宫中求生存”,到出走辽东建立远离宫廷风暴的“安全屋”,直到裂土分封、独立建国、改朝换代、统一天下……

李明忽然发现,能实现的目标都已经实现了。

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这是很危险的。

因为目标达成,就意味着达到了顶点。

而众所周知,历史是不可能终结的,顶点之后,就是一路下坡的王朝周期律了。

衰退的速度是很快的,从贞观之治到安史之乱,也才一百年出头。

所以,李明几乎是下意识地卷起了效率。

就算因为时代和能力局限,没法攀科技,他也想让国家的国力和经济尽量向上攀登。

说白了,就是订立一个目标,给自己、国家和人民找点事做。

以免承平日久,天下人渐渐懈怠下去,最后踏入失速的漩涡,毁于内外部矛盾的集中爆发。

可是,李世民说的也不无道理。

封建王朝的顶级帝皇或许不懂工业,但一定懂农业社会。

这么卷效率,在短期凭着刚建国的热情还可以维持。

可是,人都是趋向于躺平的。

在没有科技大爆发、人口大爆炸,外部又缺乏强敌的情况下。

大明这个国家失去了强有力的目标,总是会不可避免地趋向保守、陷入内耗的……

“我对你的施政横加指责,你也不生气?”

过了许久,李世民主动打破了两人之间的沉默。

他也同样冷静了下来,进行了一番思考。

好大儿的做法或许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年轻人操之过急,也是情有可原。

他本意是好的,是为了天下万民的福祉的,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也没有执行歪。

作为手下败将,作为交了权的太上皇,他实在没有立场对儿子的施政纲领指指点点。

换位思考一下,要是太祖李渊在秦王当政时敢这么和他说话……

“不生气,因为我向来闻过则喜。”李明耸了耸肩膀。

“你不怕我干涉朝政?”李世民追问,直视儿子的双眼。

李明几乎秒答:

“怕个蛋。皇冠就在我头上,你想要,就自己来取。”

李世民愣了愣,露出衷心的微笑:

“你小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