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87章 啊卧槽李明怎么这么坏啊

哗啦啦~

看着被桌面清理大师扫到地上、掉落一地的“机密情报”,唐军诸将默不作声。

李世民陛下如此大发雷霆,大家可太感同身受了。

五千人,那可是整整五千精兵啊!

就算是五千头牛、五千匹马,扔进这千里大山之中,明军也抓不完啊!

怎么化身成牛马之后,就这么乖乖束手就擒,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给大明打工了呢?

劳资供养你们这么久,也没见你们在自己的口分田上这么卖力地干活啊!

众将甚至觉得,陛下疑似有点太温和了。

换作他们,恨不得把那五千头白眼的牛马全都图图了,家人全部连坐,口分田和永业田统统充公。

这倒也不能怪他们太极端,因为性质实在太恶劣了——

花血本派出的五千名士兵,乔装打扮混入敌营,不说是孙悟空在铁山娘娘肚里大闹四方,至少也应该是吕蒙白衣渡江吧?

就算不能让大明的军队土崩瓦解,至少也是四处起火、首尾难顾吧?

怎么算都是大优的局面,可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派出的五千细作,别说和友军里应外合、或者在敌后大杀四方了。

唯一发挥的作用,就是给了些不痛不痒的情报。即使这些情报也毫无军事价值,与其说是“情报”不如说是日记。

但他们对大明发挥的作用倒是不小——个个勤劳刻苦、猛赚工分,能干得很啊!

此值大唐的危急存亡之秋,要抵挡大明百万大军的泰山压顶,应当派五千虎贲南下,派不出虎贲,也当派五千豺狼。

怎么最后派了五千头牛马,去给大明的建设添砖加瓦了?

“起码我军的补给问题得到了部分缓解。跑过去五千头牛马,那也是五千张嘴啊。”

李世民气笑了。但他除了无能狂怒,也只能这么自我调侃了。

五千名生力军,就算在平时也是一支相当可观的军事力量。

而对如今困守小半个山西、死一个就少一个的大唐残余来说,五千人的损失不啻于沉重一击——

虽然那五千人还活着,但是在大唐诸将的心里,他们实际已经死了……不,比死更恶劣!

已经投敌了!

虽然没有直接上战场,但是他们参与了大明在山西后方的建设,干活还挺积极,这和投敌有什么两样!

“明贼真是卑劣又粗俗,居然以鸡腿为饵,诱降我军战士!实在是……”

副将谴责到一半,下意识地咽了口水,才继续说道:

“实在是卑劣!”

现在唐军困守晋阳一城,物资极度紧缺,连太上皇陛下本人都得省吃俭用,而各位将军更是好久不识肉味、天天大米拌小米。

可根据那些大头兵们自己在“日记”里的自白,他们居然能顿顿加鸡腿!

真是卑鄙无耻,哪个干部经受得起这样的考验啊!

我草,李明怎么那么坏啊!

“唉……尔等无需多言,也不必苛责将士们。

“山西被对面实控五个半州,下辖县四十五个。五千人像撒胡麻一样被分配到这些县城,编制早就散了,不能指望他们发挥什么作用。”

“归根结底,还是朕的失策。”

李世民很痛快地把锅接下。

愿赌服输,要不是他大开脑洞,把五千士兵送进了狼窝。

他们也不会被打散编制、被对面的花花世界所诱惑,最后心安理得地开始挣工分。

“实非陛下失策,实乃明贼狡猾啊!”诸将为陛下的自责开脱,并不完全是在拍马屁。

李明气势汹汹地从全国摇来一百万人,让晋阳城内的诸位十分紧张。

以为对方想地堡拍脸,要一波推平晋阳了呢!

可是谁能料到,李明没有把百万好汉送上前线的工地,反而别出心裁地把他们疏散到半个山西!

刚好歪打正着,把大唐送进去的五千细作给内部消化了,无形之中化解了一场将潜在的后方攻势呢!

我草,李明怎么那么坏啊!

看着众将沮丧的样子,李世民苦恼地揉揉眼睛,苦笑着说:

“不过,此番折腾虽然折损不少,但也不是全无收获……

“士兵传来的情报,至少让我们知道了李明在利用民夫干些什么。”

修桥、铺路、开荒、烧山……

李明那厮是真没把自己当外人,把战区当成了国土,正儿八经地开始治理了啊!

我大唐主力可没有折损,现在还在边上看着呢!

踏马的,被看扁了啊!

唐军将领们很生气,但是并没有什么卵用。

有本事打出去啊,脱离固若金汤的水陆防御体系打出去啊!

但是冷静一想,李明如此目中无人,在客观上对唐军是有利好的。

“那……这也就是说,对面并没有在修筑堡垒?

“明军并没有打算利用堡垒战法破晋阳城?”

诸将渐渐反应了过来。

“是的,没错。”李世民无奈地苦笑一声。

“李世绩那倒霉见的,又被李明欺骗了,给我军传递了假情报。”

牢李也是被骗得够惨,以为明军是把百万好汉都堆在了前线,打算一路修堡垒修到晋阳,稳稳地困死唐军,把晋阳城的诸位吓得够呛。

结果发现,原来李明送人过来不是为了攻城,而是为了开发啊。

还好还好,只是虚惊一场。

虽然丢了五千人有点心疼……

“总之,尔等继续巩固防线。

“河面上的铁索,给朕绷紧了。受潮的纵火船,给朕重新添补燃料。陆地上的守军更不准擅自脱离防线。

“不论外面传来什么牛鬼蛇神的情报,都一概不听,站好自己的岗位!”

李世民最后交代几句,便将诸将打发走了。

偌大的书房只剩下他一人,眼神空虚地看着一地的“绝密情报”,心思不知飞到了哪里。

下人不敢现在来收拾,生怕打断了太上皇的思路。

“造桥铺路,开荒烧山……呵,如果单论治国,那家伙干得还挺像模像样。”

李世民的表情柔和了下去。

他就知道,李明那货虽然看上去脑洞大开、不大靠谱,其实算计得比谁都精。

像这种在自己核心国土上盖碉堡的操作,听起来靠谱,实则耗费巨大,平定天下以后还得花钱花力拆除、以免被山贼或反贼利用,烦得很。

这种两头赔钱的一次性奇观,以李明日常“大米拌小米”的性格,是断然不会开建的。

虽然李明一边烧山毁林、一边又植树造林的操作,看起来有点抽象。

但是小李做事还是很考究的,他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不像某些看上去还像个正常人的隋炀帝们,做起事来一个赛一个的不拟人。

天下能有个能干靠谱的接班人,这让他这个当爹的十分欣慰。

“不过他也着实骗惨了李世绩,也骗过了朕啊。那可是历经多次战火的五千精兵……

“要是知道李明是将民夫分散使用的,远离前线,朕不可能派这么多人前去潜伏破坏。

“要不是李世绩轻信了行商的一面之词,朕也不至于异想天开……

“唉,归根结底,还是朕的原因。

“朕还是低估了那厮胡来的程度。”

李世民扼腕叹息。

五千人的损失,对他来说还是很心痛的。

但他并不为此埋怨李世绩,即使那倒霉蛋传来的假情报,直接导致了此次乌龙事件。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李世绩确实犯了轻信的错误。

但是站在当时的角度,牢李已经做得挺周全的了。

从行商嘴里打探情报,是古已有之的手法,李世民自己也经常使用。

明军纪律严明,捕俘又少,在短时间之内,李世绩只能以行商为突破口。

他随机抓取大量商人审问,已经在拼命试图规避敌人故意放出的假情报,不能算是听信“一面之词”了。

李世民扪心自问,在当时牢李那个位置上,自己未必能做得比他更好。

按理说,李世绩这么做没毛病。

除非……

“围绕我军的所有行商,全都是李明的奸细?”

这个认识让李世民背后一阵冷汗。

若果真如此,那大明的谍报系统,有点东西啊!

在军队附近讨生活的行商,李世民自然是知道的。

推着个“强军战车”,像小蜜蜂一样在军营内外穿梭。

如果这些人,全都是大明的细作……

那唐军对敌人岂不是单向透明?!

大唐方面的一举一动,尽在李明的眼皮子底下?!

不仅李世绩如此,他李世民也可能如此……

“也就是说,我方派出五千细作的事,也在李明那厮的掌控之中?”

这就很细思极恐了。

李明将百万民夫分散安置的骚操作,到底是无心插柳,还是故意为之?

“或者说,二者皆备?既开发了山西,又顺道解决了五千细作的问题……”

李世民捋着胡须,神色变幻。

成年人都知道,“既要又要”不现实。

但是李明不是成年人,他可以不受这条规则的限制,他全都要!

不得不说,家里的老十四确实有点实力在的。

只可惜,这份实力也毫无保留地用在了暴打老爹上。

李世民嘴角抽搐,不知自己该做出什么表情。

…………

“我们那些关中来的朋友,过得可好?”

“干活十分卖力,几乎比得上一位合格的大明工人了。”

“不错。士兵们饿了几个月肚子,只要能给口饱饭,自然不会闹事。但要时刻注意那几个军官,不得让他们私下串联。如有必要,采取断然的肃清措施。”

“好的明哥,没问题明哥。”

天气一日日地热了起来,眨眼已是初夏时节。

明军军帐之中,李明和一位浑身黑漆漆的壮汉一问一答,君臣之间平和亲昵,全无拘束。

壮汉便是他的御用情报总管(之一),尉迟循毓。

过去的那个春天,尉迟循毓就像春笋一样,唰唰地拔个子,已经长得颇为威武了,喉咙也粗粗的,颇有乃翁之风。

黑炭头也长大了啊,已经青春期了啊,以后不能叫他小黑炭,得升级为中黑炭……李明心中不禁感慨。

“明哥,这些唐军细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虽然他们现在大体上还挺老实的,但总是个隐忧。而且那五千人之中,也不乏蠢蠢欲动之人。”

尉迟循毓担忧地问道。

李明把思路从中年人的人生感悟中拉了回来,随意地耸耸肩:

“都是些日子人,无需为难,只需看好那些不稳定因子即可。”

李世民猜得没错。

大明这边,早就通过执失步真的“商会”特务机构,掌握了大唐塞过来五千细作的内幕消息。

然而一开始没人敢相信这则情报,包括李明。

这想法也太脑洞大开了,连一向沉稳又保守的李明同学都不敢轻易采用。

不过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李明一边整肃内部严加防范,一边赶紧向平州大本营摇人。

摇来了在反谍报方面更为专业的尉迟循毓。

结果一查,循毓小老弟也吓了一跳。

大唐人真实在啊,还真送来了一大群口音可疑的人,不玩虚的,五千人一个不少。

这就让李明小老弟也冷汗直流了。

如果他真的玩什么“堡垒战术”、在靠近前线的地方集中大量民夫,那还真就正中唐军下怀!

这五千细作真闹将起来,让百万民夫陷入混乱,还真能把明军本阵也给带崩了!

不愧是李世民,下手稳准狠啊!

对于送上门的业绩,尉迟循毓有过大胆的想法。

不过被仁慈的李明陛下给劝阻了。

都是普通人,何必斩尽杀绝呢?

况且那可足足有五千人欸,杀得干净吗?

榨干他们的剩余价值不好吗?

于是,就有了如今这一出——

假装那五千细作不存在,把这一百万五千人一股脑儿全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山西大建设中。

这样可以一举三得。

一来,搞大基建本来就是大明的基本国策,反正早晚都要开挖,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二来,将细作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低成本、高收益地解决了他们带来的问题。己方多了五千劳力,敌方少了五千士兵,此消彼长,赢两次。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

这是在为最后踏破晋阳做准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