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49章 李治的财务小妙招

原本像雕塑一样木讷的乞丐,看着那位蝴蝶一样的少女,看着她身上昂贵的绸缎和珠宝,立刻活了过来。

男女老少呼啦啦地涌了上来,那渴望的眼神,就像在沙漠遇难之人找到了唯一的绿洲。

“小娘子行行好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

“我小女儿饿死了,大儿子也快了,求求您了。”

“我全家都饿死了……”

乞丐还未走到那少女的近前,不知从何处,突然呼啦啦地冲出一群全副武装的精兵,组成一道人墙,蛮横地将男女老少推开。

确保再也没有脏东西可以惊动尊驾以后,领头的将领回头便向那位少女单膝跪地,道:

“属下护驾来迟,望公主殿下恕罪!”

那位少女——李明的另一个姐姐,晋阳公主李明达——抿了抿嘴唇,到底是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轻轻地吩咐一句:

“给他们吃的。”

乞丐们登时感激涕零:

“要到饭了家人们!菩萨保佑您!”

李明达厌恶至极地扭过头,向着朱雀门加快了脚步。

…………

“明达妹妹!菩萨保佑,幸好你平安无事……”

李明达前脚还没踏进立政殿,她的皇帝哥哥已经先迎出来了。

“你怎么又擅自出宫了?而且这次还变本加厉,甩开了左右武卫。你不知道吾有多担心你吗?”

李承乾充满了担忧和责备。

“不敢让陛下费心,臣罪该万死。”

李明达低着头道歉,不敢直视她的亲哥哥。

自从这场战争爆发以来,原本就身材纤细的永庆皇帝,这身子骨是一天比一天瘦弱下去。

北方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唉,你这是什么话……”

看着妹妹这么消沉的样子,李承乾也不敢再责备。

“吾没有怪罪你的意思,只是担心你的安危。

“你知道的,最近城里不太平,鱼龙混杂……”

李明达低着头听着,忽然道:

“陛下有亲自出宫巡查长安街头的情况吗?”

李承乾轻叹口气:

“未曾,国事、战事每天都堆积如山,哪有这个时间出宫。吾心系天下,怎么能只着眼于一城呢?”

李明达回道:

“正是如此。太上皇多次教育臣等,要体恤民情。

“陛下日理万机,所以臣愿成为陛下的眼睛,替您看看外面真实的样子。”

李承乾愣了愣,仔细端详眼前的这位妹妹。

老实说,自从即位以来,他还真没有单独和李明达好好聊聊。

在他印象里,阿兕子还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大家的掌上明珠。

没想到,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工夫,就突然长成了成熟的晋阳公主了……

“如今的长安城并不鱼龙混杂。恰恰相反,天下首善之城快变成一座空城了!”

李明达将亲眼所见的萧条景象,一五一十地都和皇帝哥哥汇报了。

李承乾听着听着,眉头渐渐拧起。

他单知道局势不容乐观。

但不知道,局势竟然已经糜烂到了如此地步。

手下的大臣也没人告诉他啊。

唉,就当是文臣担心他的身体,所以善意地选择隐瞒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吧……李承乾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现在的他已经被外患逼到了极限,没有这个精力再处理文官集团了。

整个大唐都负担不起这个代价。

“吾知道了。”李承乾姑且应和着:

“但是,外面终究是危险的,而且一个公主怎么能像野人一样随便出人现眼呢?不合礼数。

“从今天起,你不可擅自离宫。”

李明达可不答应,软软地顶了回去:

“臣是陛下的双眼,双眼闭上了,陛下如何能得知民间的真实疾苦呢!”

“你……”小妹妹都学会文官那套扯虎皮的叙事手法了,把李承乾都气乐了。

“不必你多此一举,朕还没有那么闭目塞听,不至于需要动用一位公主去做一个探子的活儿。”

李明达下意识地嘟起了嘴,不经意地露出了自己“阿兕子”的那一面。

“一切的原因都是这场战争。我们为什么要自相残杀……”

听到这里,李承乾的脸色冷了下去,生硬地说:

“是‘那厮’挑起的战争,让天下生灵涂炭的罪魁祸首是他,吾只是被动应对而已。

“还是说,你希望他当皇帝,把吾的头砍了?”

话说得重到这份上,李明达也懵了,不知该如何回答。

“将公主置于险境,此乃守卫的严重失职。

“臣以为,若晋阳公主再次离宫,就将监门卫斩首示众。”

另一个声音,平平淡淡地插入了李承乾和李明达之间的对话。

是李治。

“阿兄你……”

晋阳公主气得满脸通红,冷冰冰的样子再也绷不住了。

雉奴阿兄最坏了,根本猜不透他。阿兄不可能真把无辜的守卫砍了,但阿兄把无辜的守卫砍了是有可能的。

“不过你为祖宗江山的一片苦心,相信陛下已经心领了。”

李治的表情柔和下来,温柔地抚摸妹妹的脑袋。

“辛苦你了。你发现的问题,我会辅助陛下处理好的。”

李明达下意识地鼓起了脸颊,躲开山鸡哥的手,一板一眼地说:

“男女授受不亲,望皇兄注意宫中礼仪。”

鼓着脸颊,哼哼气气地走了。

两位皇兄看着她一扭一扭离去地背影,不约而同地苦笑起来。

“公主本意是好的,只是不懂做事的办法。是臣没有当好弟妹的表率,请陛下不要怪她,要责罚就责罚我吧。”

李治说话一如既往的好听。

李承乾叹息一声,微微摇头,眼睛里充满了温柔和不忍:

“阿兕子天真烂漫,是皇子皇女中最重感情的。

“可是如今……你也知道,父子相攻、兄弟阋墙。

“也是让她受煎熬了……”

最敬爱的阿爷和最宠爱的阿弟相攻相杀,而主战场还是在晋阳,她这个公主的封地!

对一位刚刚踏入花季的少女来说,这未免也太残酷了。

兄弟二人短暂地沉浸在感慨之中。

“咳咳。”

李治干咳一声,向永庆皇帝深深长揖,恢复了君臣之礼:

“臣有要事上奏。”

该说正事了。

皇帝的神情也威严起来,低沉地问道:

“皇弟所为何事?”

“启禀陛下。”李治顿了顿,郑重其事地禀告道:

“太上皇陛下多率的我军健儿,与叛将李靖多率的叛军主力,在朔州城下爆发了激战。”

李承乾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

“战况如何了!”

“还很胶着。”李治微微摇头:

“太上皇陛下本打算在朔州城下伏击敌军,却被诡计多端的李靖识破,提前退却。

“我军奋勇追击,双方短兵相接,胜负还难分。”

李承乾满脸焦急,喃喃自语:

“好不容易抓住,不能放跑了他们啊!”

国家现在这幅鸟样子,他自己也知道是苟不久了。

要想翻身,还是得靠老爹在战场上一波梭哈,干掉大明的八万主力。

赢了还能接着苟,说不定还能混到翻盘,输了直接完蛋!

“我军还有多少部队可供动用?全部向山西支援!”李承乾的焦急之色溢于言表,急吼吼地发布敕旨。

既然要赌国运,那就赌个大的,把筹码全部押上去!

李治却是摇头:

“回陛下,在关中、中原的部队,能调动的野战军已经都支援上去了。”

李承乾对弟弟的回答表示质疑:

“可当地还有好些卫戍部队呢,后方收拢起来,应该还能有个十几二十万吧?

“他们不上,难道就坐在老家干瞪眼?”

对于皇兄的离谱要求,李治也无奈了:

“陛下您也是知道的,卫戍部队训练不足,没有野战能力。

“上了战场不但没有用处,友军还得照看着他们,万一接敌崩溃了还会带崩整条战线,拖累整个战争进程……”

“他们至少可以巩固后方战线!前线多一个算一个!”李承乾的声调越来越高:

“还有江淮、湖广、巴蜀、岭南的野战部队,他们也别坐在大后方干看着了。全部往战场调过来啊……咳咳咳!”

李承乾说到激动处,忍不住剧烈咳嗽起来。

对于皇兄近乎歇斯底里的要求,李治其实也能理解。

毫不夸张地说,大唐一朝、祖宗江山、乃至他们自己的项上人头,都系于这场千里之外的大战。

能多一点人,就能多一点胜利的概率,这是很朴素的想法。

但是,战争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游戏。

“这就是臣要向陛下禀告的第二件事。”李治沉稳地说道:

“前方的补给已经接近告罄。”

“补给”两个字像针一样,扎得李承乾一阵头疼,让他冷静了不少。

“我朝豪门士族心系国家危亡,不是慷慨解囊了吗?怎么还是不够钱?”

他低沉地问道。

李治顿了顿,长出一口浊气。

“战争是个无底洞,何况现在我军大规模机动,离开了位于晋阳的大本营,在敌军控制的朔州进行激烈的战斗,消耗相比原地驻扎更是成倍增加。

“募捐的这些钱如杯水车薪,还不够前线几天的消耗。”

李承乾眼神一厉:

“他们不愿共赴国难,不愿捐钱,那就向他们强行征收!”

别管什么统治基础动不动摇,只要能打赢这场仗,他也可以谈,他也可以坚定反封建。

李治只是摇头:

“关中大批农民、佃农逃难,只怕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啧,榨不出油水了嘛……李承乾擦擦牙花。

“那就向南方摊派。他们的百姓,他们的士族,怎么能置身事外呢!”

李治赶紧阻止陛下大胆的想法:

“李靖在南方有着深厚的根基,陛下,别官逼民反呀!”

皇太弟可是深刻领教过南方蛮子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所以对待当地问题相当谨慎。

经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淮水的南岸和北方分离太久了,捏合在一起才十几年。

人家还留着大唐的招牌、正常给长安纳税,已经给你面子了,别蹬鼻子上脸。

如果南方士族真宣布光荣中立,对北方两虎争霸持观望态度,甚至直接跳船、宣布造反,长安的朝廷又能如之奈何?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来就是和朕说这些的?”

李承乾被残酷的现实连扇耳光,整个人又消沉了下去。

李治低下了头:

“非也,是太上皇陛下来信,催促军粮补给。”

消沉的李承乾也是冷静的李承乾,他注意到了对方的潜台词。

“父皇只要军粮,不要增援?”

李治顿了顿,答:

“未曾提及。”

李承乾嘴角一抖:

“那看来是朕多虑了……速速按需拨付吧。”

全程欣赏老哥破防失态的某位腹黑小李,决定再给我见犹怜的老哥补一刀:

“这又回到刚才的问题了。关中缺粮,南方不愿为国分忧。”

李承乾快把嘴唇咬破了:

“有多少送多少!关中乃天府之国,中原更是自古富庶之地,难道连一粒米也腾不出来了?”

这是不可能的,这场缺粮就透着诡异。

说个地狱点的,这个年纪的大唐人都是见多识广了,谁还没有经历过饥荒时代?

根据经验,在官府粮食耗尽以前,民间早就大片大片地开始饿死人了。

然而这次是个例外,并没有传来哪个地方“岁大饥人相食”,关中还算平稳地度过了贞观的最后一个冬天。

问题来了,民间并没有“那么”缺粮,那粮食去哪里了,怎么官府一点也搜刮不上来?

“粮食都被大明的奸商买去了。”

李治沮丧地回答

“他们自己国内不使铜钱,所以有充足的良钱,高价采购粮食布匹等基础物资。百姓短视逐利,在金钱的诱惑下,配合外敌掏空国家。”

大明奸商……这个答案让李承乾绝望了。

唐、明争霸是场全方位的战争,经济战当然也是play的一环。

只不过面对李明左凯恩斯、右哈耶克的攻势,整个大唐——包括李世民本人——只有被动招架的份。

长安朝廷当然宣布中断对大明的一切商贸活动。

但是宣布归宣布,粮食是老百姓种出来的,朝廷管得住他们把粮食卖给谁吗?

朝廷连眼皮子底下的花花草草被盗挖走了,都管不住啊!

大明破局的办法很古老也很简单,就是走私。

海量的粮食通过形同虚设的关卡,运出了关中,直接导致大唐后方空虚,前线吃紧。

军队开销虽大,但和哈耶克无形的大手比起来,那还是相形见绌的。

“也就是说,你来是告诉朕,父皇正在前线为了国家存亡而战,而我们在后面既不能出人也不能出粮,除了在感业寺日夜祈祷,别无他法?”

李承乾咬牙切齿,眼睛有血丝。

为什么是感业寺……李治压下心中无关紧要的疑问,压低声音道:

“臣还有一计,可以在短期内筹措到一笔军费。”

就知道你小子爱卖关子……李承乾神情稍松。

“贤弟有何妙招?不要藏私,快快告知罢!”

李治深深看了一眼皇兄,却吞吞吐吐了起来。

“只是,此计策充满争议,在朝堂上贸然提出,必然掀起轩然大波,需要皇兄首肯。”

李承乾愈发猴急了:

“只要能解决前线缺粮的燃眉之急,其他都好说!”

李治顿了顿,这才一字一句地说出了那四个字。

“卖官鬻爵。”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