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40章 倾尽全力的大唐

“咄咄怪事,真是咄咄怪事!”

方甫退朝回到立政殿,李承乾就忍不住向皇太弟大倒苦水。

在协力对抗老十四的过程中,皇储李治积极出谋划策,同时又谦逊有礼,不觉得这很合乎周礼吗,完美符合封建社会对储君和弟弟的想象。

简直让李承乾都想亲自为他写一本《太子范》了,几乎都忘了李治这小子也曾是这场吃鸡大赛的种子选手,有什么拿捏不准的问题都找他商量。

“如今战况胶着,父皇和敌军在山西一线打得难解难分,需要后方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每日的开支都犹如浩瀚星辰,巨大无比。”

李承乾拉着李治的手,喋喋不休:

“而这边厢,为了支撑这场大战,国家已经被掏空。府库空虚,民生凋敝,所有人都疲弊不堪,亟待休养生息。

“再这样打下去,明军还没打进来,大唐的百姓就要先蜂拥四起攻入长安了!江山社稷就要先自己垮塌了!”

李承乾越说越激动,握着李治的手也越捏越紧,捏得他生疼。

但这货不愧是被评价为“仁孝”的角色,硬是忍着不吭声,连嘴角都没有歪一下,仍然一副洗耳恭听的恭敬表情。

“可是,可是那群庸臣却……咳咳!”

李承乾说到了最让他愤怒不已的地方,终于放开了皇太弟的手,剧烈咳嗽起来。

一边咳嗽,还不忘一边控诉:

“他们却把精力,全放在了帝皇家事上!还说什么‘天人感应’!

“父皇在外领兵打仗,换不换后连吾都管不着……咳咳!关他们何事?

“难道父皇不休妻,天下就要大乱,大唐就要亡了?难道换一个太后,一切就会好起来了?!……”

他还没有发完牢骚,就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喉咙里甚至涌出了些许腥甜的血腥味。

真是字面意义上的被气吐血了。

李治全程安静地听着,用眼神示意宦官退下,自己亲自为皇兄拍背顺气,一边和风细雨地劝慰道:

“陛下忧国忧民,其心日月可鉴。

“大唐得君如此,乃百姓之福,上天只会降下恩惠,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又怎会降下责罚呢?”

这话听着就很舒服了,李承乾的气果然就顺多了。

毕竟他也不是老十四那样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对这类天地鬼神的东西,心里多少是有些膈应的。

“只是,陛下过于兢兢业业,以致于大臣们跟不上陛下的脚步,不得不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议题,转移您的火气,让他们得以喘息一会儿。”

李承乾皱了皱眉,听出了李治的弦外之音。

“皇弟的意思是,吾把诸臣逼得太紧了?”

李治恭顺地作揖:

“欲速则不达。”

李承乾郁闷地撇了撇嘴。

作为练习时长半年、刚过实习期的新皇帝,李承乾在和大臣们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他们的一些基本套路。

比如当皇帝的目光集中到大臣们不希望他集中的地方时,群臣便会主动抛出一些不痛不痒的议题。

以此来干扰皇帝的视线,从而达到转移其注意力的目的。

“陛下抛出的难题没人接得住,又怕您问责太严厉,所以群臣只好出此下策,暂时撑过今天的朝会,并非他们真的人浮于事,不关心国家大事。”

李治轻声细语地替惹恼了皇帝的大臣们打圆场。

毕竟活儿还得由文武百官来干,如果把他们全砍了,难道让皇帝一个光杆司令扛着枪,去前线面对李明的千军万马吗?

先维持朝中团结,渡过眼前的难关,秋后算账可以以后再说嘛。

反正如果腹黑李治来当皇帝,他是会这么做的。

“唉……”李承乾苦恼地叹气。

对于和群臣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的复杂博弈,他实在难以把握得当,远不如他的父皇和两位皇弟。

“先不论群臣的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眼前的迫切问题该怎么解决啊?

“父皇在山西前线不断地要人、要物、要钱、要粮,可是国库空虚,民力枯竭,后方已经难以支撑这样的消耗了。”

已经一滴都没有了,怎么大战三百回合?

“大唐地大物博,国力难道真的已经枯竭了吗?”李治反问。

李承乾面有惭色:

“恐怕是的。在父皇当政的时期,同样年年对外用兵,百姓家中尚且还能存储几年的余粮。

“而吾才主政几个月,只打了半场战争,贞观年间的积蓄就已经被挥霍一空了。

“有些地方的税赋都已经收到了好几年以后,土地大量抛荒,百姓整乡整里地流亡。

“如果再苦一苦百姓,增加民间的负担,怕是要民变四起,国家危亡了。”

李承乾菜只是相对的,不代表他真的十指不沾阳春水,不体恤民情。

更不代表他不知道“官逼民反”这项常识。

李治眨眨眼睛:

“真的吗?臣看未必。”

李承乾肃然起敬:

“贤弟你想做什么?再苦一苦百姓?

“地皮都快被刮出火星子了,再刮就得刮吾等的头皮了。”

难道贤弟想破罐子破摔,攒起一波流和大明拼了?

劝他还是别动这个心思了。

怕不是会遭到反噬,没被明军打,先被暴民给一波推到主基地了。

毕竟有“广神”隋炀帝这个“珠玉”在前,后世的皇帝们就算无意当儒家理想中的标准仁君,也总得该为自己的皇位和项上人头着想,偶尔与民生息吧。

更何况,今时不同往日。

以前的老百姓没得选,被敲骨吸髓,能忍也就先暂时忍忍了。

现在隔壁多了个大明,像个灯塔似的立在那儿。

老百姓看看那边,再看看一团乌糟的家里,可是会用脚(跑路)和用手(造反)投票的!

“百姓不能苦一苦,那还可以苦一苦别人。”

李治低着头,掩饰自己勾勒的嘴角。

“别人?除了百姓还能有谁……哦。”

李承乾先是一愣,随即也反应了过来。

“对哦,除了百姓,确实还有一类人可以榨出点油水来。”

那个待宰的肥羊,便是——

“士族。”

兄弟俩异口同声,默契地相视一笑。

之前他们就效仿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明皇,割过一波士族的韭菜。

只能说,很爽,早就该割割了。

虽然在细节上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从宏观的层面上,确实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多凑出来的每一文钱都化作了射向李明的箭簇。

因此,食髓知味的兄弟俩也产生路径依赖了。

“可是之前实行的新政,已经让那些土皇帝们有颇多怨言。这次再勒索他们,不会引起反弹吗?”

李承乾冷静下来,担忧地问:

“他们在地方上可都是有武装的呀。”

李治对此倒是毫不担心:

“随他们便。如果大唐亡了,他们就得独自面对李明的铁蹄了。”

“对哦。”李承乾一拍脑袋。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位地主老爷,你也不希望土地被山匪没收吧?

有了外部威胁,在内部推行改革新政的阻力就大大减少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也是老李家父子兄弟联手噶门阀士族韭菜的行动。

“有一些大门豪族的成员在朝中担任要职,在宫廷中也广有关联,例如韦氏、高氏等等。对他们不能随意下手,恐会招致反弹。”

李承乾又说道。

诚然,大唐是建立在过去历朝的基础之上的,不像大明是另起炉灶,屎山代码堆迭,不能随便乱动底层代码。

指不定就系统崩溃了。

“这不难。”李治压低了声音:

“今日在朝堂上,是谁最先出言指摘陛下的?”

“是刘洎。”李承乾恨恨地咬着牙回答。

李治微微点头,在脑海里快速地过了一遍,道:

“刘尚书的家族倒不显山露水,和其他显赫的家族也没用联姻。

“何不拿他开刀?”

李承乾肃然起敬。

这位弟弟,确实够腹黑啊。

…………

次日,是个大晴天。

御史台韦挺带队,抄了刘洎尚书的家。

是因为有人举报刘尚书贪污受贿,和昨天在两仪殿上刘尚书对太上皇的婚事多嘴完全没有关系。

帝王无家事,陛下怎么会因此而给臣下穿小鞋呢。

抄家的结果很是惊人呐,抄出了良田万亩,全都位于刘尚书的荆州老家。

这也是唐朝官员的老传统了,不管自己在哪里任职,发达了一定要在老家买地。

不衣锦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至于查抄刘洎在京城的府邸,为什么会抄出远在荆州的田产。

别问,问就是陛下明察秋毫。

“荆州地方多山水,民无立锥之地,而刘尚书一人竟占地万亩,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呐……”

大朝会上,李承乾陛下专门把这事儿挑出来树典型。

刘洎那个冤啊,简直和十二月飞雪一样冤。

虽然按他的俸禄,确实买不起这么大的地,应该是收了不被法律允许收的钱。

可是法律不允许收,不代表实际通行的“规矩”不允许他收啊!

老刘作为首席宰相,收黑钱还没他的下属收得多,简直是清廉的典范啊!

陛下为什么非但不表彰,反而还要抄他家,治他罪呢!

刘洎心中很是不服,在朝堂上理直气壮地张望,试图寻找盟友。

但是上次小朝会上和他攻守一致的同盟,现在全都避开了眼神。

现在大家都知道,陛下是在抓典型。

还是别触这个霉头,献祭掉一个牺牲品让陛下息息怒吧。

反正老刘是寒门出身,和大族并没有什么瓜葛,大家都懒得出手保他。

“刘侍郎,你还有什么话要说?”李承乾威严满满,中气十足,咳嗽也不咳了,显然心情大好。

刘洎意识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瘫软地坐在席位上,不情不愿地叩首:

“臣……负皇恩,任凭陛下处置。”

一听就不是很服气的样子。

把你家抄了天就晴了,这是不是某种天人感应啊……李承乾拼命忍住开嘲讽的冲动,装作宽宏大量的样子。

“朕念你劳苦功高,就不重罚你了。

“职位不动,品秩降半级使用,贪腐所得的田地充公,罚俸三年。”

只罚钱,不抓人,作为一门专门拿到大朝会上来公审的案子,可以算得上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了。

这也太轻了,让在座的老狐狸们觉出了一丝非同寻常的味道。

本来他们还等着刘洎跌倒,自己能递补上这个空缺呢。

结果没想到,陛下不是冲着人,而是冲着钱来的啊!

这是什么意思,是否代表着上头又想出了什么折腾他们的新主意?

大家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略过龙榻上的皇帝,落在了一边静静坐着的皇太弟身上。

刘洎不知该说什么,只能跪谢:

“谢主隆恩……”

“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李承乾露出了自己继位以来最灿烂的笑容,笑眯眯地转向座下群臣,故作苦恼道:

“最近国库空虚,与大明帝国的战争几乎无以为继。

“诸位爱卿,如之奈何呀?”

得,果然是为了钱……大家懂了。

看着大家警惕又肉疼的表情,李承乾话锋一转:

“如果这场仗我们败了,李明就将接管整个大唐,按他的意图重分天下土地,铲除所有豪门大族了。

“诸位爱卿,你们也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吧?”

此话一出,太极殿里的风向就开始转变了。

是啊。

现在出点血让点利,只要大唐还在,这套制度还在,他们迟早可以再赚回来。

可是如果让李明那家伙霍霍了,那就好比海水倒灌,土地都变成盐碱地,他们家族从此以后就别想在土地上捞到什么好处了!

不得不承认,唐初的士大夫们,还是比某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朝代末期的虫豸有格局的。

明末那帮清流文官,死到临头还抓着钱不放,到最后被东北老铁一顿图图就老实了。

但在大唐永庆皇帝一朝,诸位贵族仍然乐意慷慨解囊,共赴国难。

有捐钱捐地的,也有自减俸禄的。

他们积极响应皇帝陛下的号召,各尽所能地展开自救。

大唐,还远远没有烂透。

…………

山西前线,并州。

唐军主力云集于此,每天车辆、牲畜、人员来往巨大,把这山间谷地整得比京城还要热闹。

大军就像一头饕餮巨兽,每天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没有这无数条脐带运送养分,撑不了多久就会饿死。

在收复了晋阳城以后,唐军一度士气高涨,准备趁势北上,收复整个太行山以西,顺手把叛匪都给剿灭了。

然后,就挨了李靖的当头一棍,前进的势头被打断,两边在并州一线展开了拉锯战,久久僵持不下。

所幸,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战略目的,但是将士们的士气都还保持得不错。

除了天策上将治军有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勤补给十分充足。

“哦?大郎和九郎为了筹措军费,居然想出了这妙招?让世家大族主动掏钱?”

充作大本营的晋阳府中,李世民眉飞色舞地读着后方传来的消息。

军费不足,朕所恶也;士族跋扈,亦朕所恶也。

没想到皇帝和皇储能让两害抵消,用士族的钱来补充军费。

那两人,也是成长了许多啊。

“不过,这势头不大妙啊……”

读着读着,李世民的脸色凝重起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