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末太平道 > 第四章 冀州的世家们

汉末太平道 第四章 冀州的世家们

作者:挥剑斩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06: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黄天庇佑!过了界桥,甘陵国中的大族,自然首推冀州郡望,东武城县的清河崔氏!”

“一县之内,很少有第二个县望,更不用说郡望了。整个东武城县,沿着清河两岸,崔氏的庄园田地随处可见。弟子粗略估计,怕是有好几万亩,还多是上好的麦田!而清河周围的疫灾,也最为严重。路上的伏尸数以百计,近河的村落不见人烟,百姓病死流亡者难以计数!…”

“清河崔氏并未赈济,只是封了道路自守,不许疫民靠近,否则便会杀人…哎!等这一场大疫过后,人烟阜盛的清河两岸,怕是尽化做百姓的坟丘。而沿岸数百里的水浇沃田,必然都会归入崔氏的名下!…”

说起清河沿岸的惨状,马元义面露不忍,唏嘘长叹。大量患疫的尸体入水,河流就成为了疫病传播最便捷的温床。世家大族的庄园,有独立的水井还好。小户百姓的日常用水,却都离不开靠近的河流,也就免不了取用疫水。

而清河两岸阡陌纵横,又早已开发完毕,可谓是天下最膏腴的地界。周围能樵采的林子都是有主的,乡民们既没有烧开水喝的习惯,也很难得到足够的柴火。如此一来,瘟疫随着疫水,沿河飞快传播。整村整户皆死,惨不可言…

“清河崔氏是郡望高门,本不屑见我。但听说我带了能治疫病的‘符药’,便派了个年轻的小辈出来。他恐怕只有二十岁,叫崔琰崔季珪,待人颇为倨傲…”

“这崔琰不仅拿了符药,还向我索要药方,必须拿到药方才给粮食,我也只能点头应了。但好在,清河崔氏确实不愧为郡望,哪怕连年大疫,手中的存粮也依然极多。这一纸贤师写下的药方,直接从崔氏手里,换来了600斛粮食。其中以晒干的麦子为主,还有小半是耐储的粟米、黍米,全是陈粮,也不知存了几年…”

听到这,张承负抬起头,眼中有寒光闪过。冀州九郡,灾饿而死的百姓数以万计,倒伏以路,求一口吃的而不得。而清河崔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一年年的陈粮存了几年,随便出手就是600斛,够四千灾民吃上半月。若是能打破清河崔氏的庄园,尽取庄中的存粮,又能多活下多少万人来?…

当然,这样可怕的念头,仅仅存在张承负的脑海里。在这世家豪强的大汉天下,只有他心中燃着赤火,对世家毫无敬畏。也只有他,敢这么去想,敢与天下的世家为敌!若是把这想法说出来,哪怕在此时的太平道中,那也是惊世骇俗,难以接受的。

“甘陵国中,除清河崔氏外,另一家世家大族,便是前汉郡望,本朝县望,清河张氏。张氏的主支在南边的甘陵县,听闻闭门躲疫,谁也不见,拜访不得。弟子就带着门徒们,沿着清河继续北上,从广川县入安平国…”

“老师您曾在广川布道施符,救治过好些富户商人。听闻弟子募粮,这些受过老师恩惠的富户商人,也纷纷解囊相助…虽然每户给的粮食不多,但合起来,也有200多斛,主要是粟米和菽豆…”

“广川布道…嗯,那大概是四年前的事了。当年也是元义与唐周与我一起,从广川县继续北上,入了河间国,恰好遇到道奴…”

说到这,大贤良师张角脸上露出些笑容,对粗壮的七弟子高道奴点了点头。魁梧的高道奴连忙还礼,就像守礼的“熊”。而张承负若有所思,咀嚼着马元义话中的细节。

“清河崔氏出的是麦、粟和黍,广川富户们出的是粟和菽。粟是小米,黍是黄米,菽则是豆子。这其中,自然是麦子产量最高,但也最难种。一亩麦田需要的用水,恐怕是小米的两倍以上,产量则是一倍半多…”

“清河崔氏能大量种麦,肯定是占了清河一带,绝大部分的水源。而今年出现干旱、水源紧缺,崔氏要种高产的麦子,必然要和百姓大量争水。周围的小民们,恐怕连种粟田的水都没有!…”

“粟田在整个北方最为常见。春种秋收,对水要求低,对肥力要求也不高。贫户百姓,要么种粟,要么种菽,也就是各种豆子,尤其是黄豆。常见的,是三年种两次小米一次豆子,两者轮种,来回复田间肥力。”

“至于黍米,产量比粟米少,水肥要求却略高,种起来并不划算,百姓也种的不多。黍米唯一的好处,就是粘度大,能用来酿酒和做年糕,祭祀先祖。冀州连年灾荒,百姓饿死无数,也只有世家大族,才会用粮食来酿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天下的民脂民膏,都来自农田,来自水与肥土。而无论是田地还是水源,州郡的世家大族,都永远掌握着绝对的分配权,并且不断扩大着他们的份额。这才是世道崩坏、百姓难活的根源!

天灾与**总是并存,若是小民们不起来反抗,那就只有坐地等死。而要把小民们凝聚到一起,除了宗教信仰,除了太平道、五斗米道,又能靠什么呢?

张承负有些恍惚,前世的记忆模糊又遥远,像是迷雾中一点依稀的星火。等他回过神来,就听到马元义的声音,已经从甘陵国讲到了安平国。

“安平国的第一大族,自然是郡望博陵崔氏。博陵崔与清河崔的关系…嗯,武帝时,齐国贵裔后代,崔公崔意如有两个儿子。长子崔业定居清河东武城,为清河崔。次子崔仲牟定居于博陵安平,为博陵崔…”

“安平县是安平国治所,博陵崔氏家业极大,与清河崔氏相当,恐怕也有数万亩田地,数千仆役。而博陵崔氏大兴讲学,门生故吏众多,在郡中也颇有清名…”

“对!博陵崔氏是真正的清流士族,受到党锢影响,目前没有嫡系出仕。弟子前去求粮,博陵崔氏态度很好,但似乎族中余粮不多,只拿出400斛粟米,换了治疫的符药。而弟子旁敲侧击,听说是安平王刘续苛待百姓,搜刮盘剥甚重…”

安平国既然称“国”,自然与甘陵国一样,有分封的汉室藩王。甘陵国的藩王是刘忠,有位声望极高、大名鼎鼎的宗亲国相,刘虞。而安平国的藩王刘续,就没人能管了。灵帝那种死要钱的做派,上行下效,地方上的藩王就没几个不贪鄙的。传言中刘续“苛待百姓”,在士族中的风评并不好。

当然,这里苛待的“百姓”,恐怕不只是底层的民人,更包括藩国内的士族。想想也能猜到,安平王刘续治所安平县,与郡望博陵崔氏同在一地。哪怕只是为了争夺县里的赋税、田地与佃户,两者也不可能毫无芥蒂。

“弟子也求见了安平王刘续。安平王刘续拿了200斛粮食出来,其中大半是麦,而剩下的小半,竟然是朝廷赏赐下来、专供藩王祭祀的上好稻米!这稻米可是精贵的好粮,远比麦饭好吃…但刘续有个条件,对老师的占卜望气之术很感兴趣。他想让老师去安平见他,为他占卜一二…”

说到这,马元义苦笑一声,摇头道。

“这位安平王…弟子既不敢明确拒绝,也不敢擅自答应。只是含糊应了下,就离开了安平县…弟子私下里琢磨,这安平王想要占卜的,恐怕是…是…”

“元义,此间并无外人,直说无妨。”

“是!老师,安平王想要占卜的,恐怕是‘天子气’…”

“占卜天子气?”

听到这,张承负怔了怔,抬头看向张角。张角也有些吃惊,随后摇头失笑,感慨道。

“皇帝失德,先有地震日食,又有大疫大灾…天人感应之下,这刘氏的藩王,就一个个都坐不住了。之前党人王芬,也曾请我看过几位藩王,看谁有天子气。我实在推辞不过,也只得看了…至于这位安平王,连安平国本地的士族都安抚不住,弄得民怨载道,又何谈什么‘天子’?…”

“党人王芬?看天子气?…”

张承负眼神闪动,若有所思。两汉最重谶纬与天象,巫道方士的活动,绝不仅限于底层,在上层也有不俗的影响力。而像大贤良师张角这样天下闻名的“仙师”,更是藩王、宦官与世家大族的座上客!

若是不为了百姓举事起义,大贤良师张角最后的地位,必然能与五斗米道的天师们等同。他不仅能有生前的荣华,更能开宗立派、建祠立庙,有死后千百年的香火供奉,成为道门祖师之一…

“也罢!看在200斛麦稻的份上…等灾疫过后,我会亲去安平国一趟,为安平王占卜一二。留两句卜辞,再募些粮食回来,让你们也都多尝一尝稻米。”

片刻沉吟,张角笑了笑,应下了这个占卜的请求。他看向马元义,马元义就点点头,把这次募粮的经历说完。

“从安平县南下,两日便是南宫县。南宫并无世家,但有豪族高氏,也拥田数千亩,武装了数百仆役。高氏对老师的巫道医术,很是敬畏与尊崇。他们出了300斛粟米,求取了符药、符水、辟邪符,立了供奉的黄天神位,又送了弟子30辆运粮的牛车…可谓是愿为太平门徒,虔善至极了!…”

“地方豪强,南宫高氏,信奉黄天…”

张承负又记下了一个名字。比起世代高门、自矜疏远的世家大族,这些新兴的地方豪强,对太平道的亲善态度,就有些值得琢磨了。

他们有的是虔信鬼神,有的是希望利用太平道扩张。而更多的,则是受过太平道医治的恩惠,或者在旧有的体制中举不了孝廉,想要野心勃勃的再往上走。

在太平道根本的冀州之外,各地三十六方的渠帅方主,其实很大部分,都是这种加盟的地方豪族。毫无疑问,他们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他们真的是可靠的力量吗?

“天下失德,这些豪强想要的是什么呢?真的是太平道吗?甲子开太平,免去生灵苦。这真正渴望太平的,只有最底层的百姓啊!…”

张承负阖上眼睛,世间的迷雾散去,真正的道路清晰可见。而大师兄马元义已经讲完了这次募粮的经历,笑着说道。

“老师,幸不辱命!弟子这次募粮,合计募得1700斛粮食,应该足够赈济前来的灾民了!等辛师弟再募粮回来,应该还能攒下些余粮,当成种子,发给本郡的门徒夏种…嗯,今年这缺水的情形,种麦是不用想了,种粟也够呛。我看,还是把豆子都留下来,让信徒种一季菽,也恢复下田里的肥力!…”

“不错!元义,你辛苦了!…”

张角伸出手掌,触了触马元义的额头,严肃的脸上也露出了少见的笑容。随后,他又问道。

“元义,新到的灾民数量众多,疫病也很重。我让你收购的治疫药材,你收了多少?”

“噢!老师,药材…”

听到这一句问,马元义面露苦色,声音也低了下来。

“连年大疫,药材腾贵,很是紧缺。市面上的药材,基本都收拢在世家大族手里,只能靠门徒辛苦采集。而我们调配的符药,也大多拿去,和世家大族换了粮食…”

“黄天庇佑!解表的麻黄、桂枝、柴胡,我收了一千人份。清热的石膏、黄芩、黄连,也有八百人份。温里的干姜、附子,大概能凑出两百人份。至于补益的人参、甘草,则是普通医者最常用的太平方。我是一点都寻不到,都被大族收尽了!…”

“元义,百病之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我观这次大疫,与上次相近,是外感热病生出的‘伤寒’。外邪在皮者,汗而发之。邪入里化热,就需清热。因此,在这次大疫里,解表与清热是重中之重!只要能让病人,熬过那一口最凶的厉气,就能慢慢好转…至于温里、补益,却是熬过凶邪的后话了。”

说到这,张角蹙起眉头,额上的川纹深深,肩膀也低了下来。

“只是,这解表清热的草药…才一千人份不到?”

所谓一千人份,就是只能救治一千人。每当大疫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医疗资源极为有限,只够救治很少的一部分人。

而在这个时代,一旦出现大疫,往往连吃的都不够,更不用说药材了。甚至于,天齐庙外聚集了这么多灾民,就连烧热水的柴火都很难凑齐,得去数里外樵采。所以,用烧开的符水布施给百姓,也就成为了无可奈何之下,唯一的办法了。这已经是太平道能做到的极致…

那么,这仅有的一千人份草药,又该如何调度,如何去分配呢?多少存下来,多少发出去?多少分给豪族富户,多少施给平民百姓?

在场的弟子们,几乎同时想到了这个关键的问题。六师兄伍登立刻膝行一步,重重叩首行礼。他并不擅言辞,只是用力磕头,恳求道。

“师父!请把元义师兄带回的草药,尽、尽数分给我后勤营中!天齐庙外的灾民们,多少人都强撑着最后一口气,等着符药救命、命!仅仅是布施符、符水,十个人里,七个都活不下来的!…”

“不可!师父,请把草药先行入库,由我清点完毕,再调制成符药。按照惯例,分一部分给伍师弟!…”

看到这情形,二师兄唐周也赶紧上前,跪下行礼道。

“黄天所见!这些草药调配出的符药,总得先存些保底的下来,留给门人和弟子。然后,再拿出大半,优先给信奉黄天的豪族富户!…这九郡多少地方大户,都在疫病中惴惴不安。若是派门徒前去,不远上百、数百里,把我太平道的符药送给他们。那这些地方大户,必然能心存感激,成为我太平道的臂助!…”

“一家士族,胜过数千灾民。而一家大户,至少也胜过百户贫民!这些贫民信奉了黄天,连余粮也拿不出来,还要我太平道的帮扶。而那些大户信了太平道后,随手捐出的粮食,就够数十人支用!”

“孰重孰轻,当有取舍!还请师父明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