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末太平道 > 第一章 符水

汉末太平道 第一章 符水

作者:挥剑斩云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06: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汉灵帝光和五年(182年),二月,京畿洛阳大疫。随后,瘟疫四散传播,冀、兖、豫、青、徐、荆六州,死者不可胜数。而这,已经是灵帝改元光和的五年里,天下间的第三次大疫,也是冀州的第四次大灾了。

“前年大疫,去年水灾,今年又是大疫!不仅到处闹疫死人,还缺雨水。开春以来,两个月都没有一滴雨落到田里。过冬的宿麦全都枯了焦了,也不知今夏的收成,还能剩下多少?可下个月的夏税,官府已经派人提前来催收了,一文都不能少!就连已经病死的人,口钱也要算在整个村子的头上…老天爷,这世道没活路了,没活路了啊!”

“太一神啊!我听人说,要求活路,只有去平乡县的东岳天齐庙…天齐庙有张真人布施符水,驱散邪疫,听说还有布施的麦饭粥…天齐庙有活路!…”

“对!去天齐庙,去大贤良师的道场!只有大贤良师,才会救我们…只有大贤良师…”

五月的风是干热的,刮在脸上,像是扑面的火灰。在短短两个月里,瘟疫已蔓延巨鹿郡全郡十五个县。尸体在沟渠堆叠,火葬的焦臭与未腐的血腥一齐腾起,引来盘旋不去的苍蝇。

而大疫又常常伴着大灾,今年的旱灾,已经很明显了。田地间的宿麦干枯发黄,看不到几个浇水的农人。干涸的井中,也确实无水可浇。村庄里的炊烟断绝,听不到黄犬的叫声。只有远远的哭声断续传来,让行人掩面,避而远之。

“咳…咳!…”

乡道上,巨鹿各县的灾民拖家带口,像是一股股蠕动的蚂蚁,拖曳行向东南。他们大多衣衫褴褛,有的是用破席缝成的裹襟,有的是粗麻编成的短褐,很少能见到穿细麻衣的,更不用说丝绸或者冠带了。

大疫、旱灾与春荒,三种乡间最可怕的事情,叠成无形的大手,把绝望的灾民们驱赶向巨鹿郡平乡县的方向。小儿被绑在母亲的背上,面颊浮肿,咳而无声;老人被抬在担架上,两眼呆滞如死;壮年的男人则挑着一口破锅、一把锄头、一条半袋麦皮,努力拖曳着老弱往前走。

对于这些底层的灾民来说,马车是不可能有的,牛车也非常罕见。这数百里的跋涉,就像是死亡的筛选、不时有老弱病患倒地不起。活着的亲人连眼泪都哭不出来,匆匆掩埋尸体后,便继续往前。谁也不知道,路途的终点,是否真的有活路。或许,这种跋涉只是为了生的希望,不为活得久,只求死得不那么快吧!

“太一神啊!这个大庄子!这个大庄子里,竟然还有水!”

“啊!这么高的墙头,一定是大姓家的老爷…”

众人偶尔路过乡间豪强沿河的庄园,看到上好的河边水浇地,还有用河水灌溉了的青翠麦田,都会忍不住咽口唾沫。

而豪强的家仆数十上百,各个手持武器,背着弓箭。他们用冰冷的眼神,盯着乡道上的灾民,就像盯着林子里的猎物。他们是豪强的爪牙,只要主家的地位够高,杀人就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杀死这种最卑贱的贫苦灾民,也从不会有官府过问。

“咳!咳!走吧,这里什么都求不到的…去天齐庙…去天齐庙!”

随着老人虚弱的话语,一张张蓬头垢面的饥饿面孔,就又一次乖顺的低了下去,步履蹒跚的向前走。

如果说,在农村乡间,有什么比大疫和灾荒,更让乡民们畏惧的,那就只有官府的税册,还有豪强的高利贷册了。前者卖儿卖女也要交齐,后者卖田卖地也还不完。

尤其是大灾过后,官吏与豪强勾结,就到了大并“荒田”,收纳“佃奴”的“好时候”了。至于普通的小户百姓,要么死在灾中,要么沦为佃奴,是注定要被分食的“肉”!

在过去的五年里,天下三次大疫,冀州四次受灾。不知少了多少自耕的小户,只把士族豪强的庄园,喂得阡陌纵横、越发庞大。而朝廷的赋税徭役兵役,从不向士族豪强增加,却加倍压在这些小户百姓的头上。如此年复一年,让更多的小户破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世道就这样快马加鞭,加速崩坏,奔向拼死求活的大汉末年。

“太一神啊!天齐庙…天齐庙就在前面!看…庙外那么多的窝棚…有施符水救人的符师…还有麦饭粥的香味!…”

“看!那些拿黄卷的,是大贤良师手下的黄卷符师!我们有救了…有救了!…”

饥饿的青壮鼓起最后的力气,向前挪步,却连奔走的劲都没有。病重的老人泄了最后一口气,嘴角笑着,就这样轻飘无声的倒下。而那一双双眼睛望向的方向,霍然是一座祭祀“东岳大帝”的砖木祠庙,“东岳天齐庙”。

这座传承古老的祠庙,就建在漳河边的丘陵上,眼下则改立了“黄天神位”,正是“太平道大贤良师”的传教道场。

靠近看去,祠庙外密密麻麻,扎了许多草棚与窝棚,聚集了足足数千灾民。几十上百名系着黄巾,手执黄纸卷的太平道徒,就正在人群中往来。他们有的念诵太平经文祈福,有的布施符水驱邪,有的展开黄卷念咒,还有的背着草席去往山凹。而在他们经行过的地方,灾民们都努力伸出手,去碰触他们粗麻的道袍,渴望着用“仙师”的清气,驱散身上沉重的邪气与病气。

“黄天庇佑!你身体壮实,伤寒入体不深,只是病发的急,才会突然晕倒。眼下发了几天大汗,寒气散了出来,就已经好的差不多了…后面用麻黄桂枝汤…嗯,寻不到药材的话,就把水煮沸,多饮些热水。静神息怒,多多歇息,不要劳作…嗯,罢了,尽量少劳累些!…歇上一月半月后,就能彻底好透。”

“是!是!谢张符师…谢张仙师!…”

精壮汉子激动的跪倒在泥地里,连连向年轻的“张符师”叩首。这个“张符师”看起来不过十四、五岁,面容依稀有些清秀。但他那沉肃严峻的表情,还有那双深邃洞察的眼睛,却让人不知不觉间,忽视了他的年纪。而当他伸出手,抓住跪下的汉子,力气竟然大的惊人。精壮的汉子,便再也拜不下去了。

“啊?张仙师?…”

“你刚刚好些,好好将养。要是有了力气,就帮忙照顾下周围的老人,维系这块营地不出乱子。”

“是!都听您的!”

精壮汉子重重点头,脸上是发自内心的虔信。他敬畏又向往的,看了眼“张符师”手中的黄卷,祈求道。

“仙师,仙师!请您在我额头上画个符,念诵入道的咒文…黄天在上!我愿戴黄巾,加入太平道!…”

听到这加入太平道的请求,张承负神色一肃,注视着精壮的汉子。他仔细端详了会对方的表情,看了看对方比普通乡民强壮的体格,还有那虎口下方的老茧,沉默了会,才回答道。

“焚烧黄纸符篆,引清气之人,归太平正道…这种正式的入道仪式,只有大贤良师、大医与方主们才有资格。我是符师,只能给你画一个善符,劝生导善,算是信奉了黄天的信人…你叫什么名字?”

“我姓柳,单名一个弓。”

“好!你靠近过来,头抬起来些,跟我念诵…‘黄天在上,太平在心。饮我符水,三灾不侵’…”

张承负蘸着符水,念诵了几段咒文,在柳弓的额头上,画了个螺旋的“气符”,代表“清气入体,邪炁自分”。然后,在对方感激的目光中,他低声传了两句简短的祈福咒文,就走向下一个躺着的病患。

“嗯?小腹肿大,汗出如珠,喘而不语,脉极微细…这是?阳气亡尽,将死的脉象…”

张承负跪坐在泥地里,把了会脉象后,看着眼前躺着的青壮农人,低头不语。那农人呼吸浅短、喘的很急,但很是无力。他手腕上的皮肤干瘪裂开,偏偏额头上不断渗出汗珠。而他睁大的眼睛里满是祈求,像是一条垂死的金鱼,努力张开着口。

“仙师!求求您…符水…给我符水…救…救我…”

“嗯。”

张承负点了点头,取出装着符水的水囊,给农人慢慢喂了一会水。接着,他拿出随身的麻布毛巾,蘸了些水,给对方仔细擦了擦嘴角,又好好擦了擦灰蒙蒙的脸。直到白布变成了灰布,他才看到农人干净朴实的样貌。这农人恐怕才二十出头,晒黑的脸上既有着乡土的淳朴,又有着面对死亡的胆怯。

“仙师…喝了符水,我就能活下来吧?”

“...”

“这几年,又是大疫,又是大灾…我家十几口人,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了。我死了,家里就绝后了…仙师,我一定能活下来的吧?…”

看着农人祈求的眼睛,看着那回光返照的脸庞,张承负默然片刻,点头笑道。

“能的,你喝了符水。你能活的。”

“啊!我能活!…我能活…我…能活…”

青壮农人喃喃自语,脸上露出由衷的喜悦。他就这样笑着,念叨着,声音越来越低。最后,他头一歪,靠在张承负的臂弯里,带着最后的笑容,永远地睡着了。

“黄天在上,清气长存。今人辞世,气尽命终。生有苦疫,愿死无痛。生别于斯,安宁于终~~”

张承负低下头,为死去的年轻农人,念了会安魂的太平经。随后,他阖上对方睁大的眼睛,用草席把对方的尸首包了,背到丘陵后的凹地。

丘陵的凹处,背山面阳,是块安息的好地方。几十名太平道的青壮信徒,正浑身冒汗,用木头的铲子挖着大坟坑。而细细看去,这样的大坟坑至少有十几座。一个大坑中则能埋上百具尸体,有的合上了,有的则等着合上,有的则刚开始挖。

在这个时代,对普通的农人来说,挖掘坟坑也是一件苦活。不能在松软的河边挖,会污染水源。不能在就近的田地里,周围的田都是有主的,会被田主掘开。所以,坟坑就只能在有石头、种不了地的丘陵里挖,还得挖的深些,免得被野狗刨出。等盖上了土,一般还要再种上些什么,最好是松柏梓树,愿魂魄长存。

在这样的大疫之年,贫民们想要有一块安宁的坟地,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得指望着太平道的“仙师们”,才能做到。

“张符使,您又亲自背尸体来了?这要是染上疫气…”

“黄天庇佑!我送他们最后一程。嗯,放心吧!我从小经历的疫气多,身体已经有了抵抗…”

“啊!也是。您是大贤良师亲自赐过符箓的弟子,自然有清气护体,邪疫不侵!在大贤良师的八名弟子里,就数您和高道奴最壮实,好像那个清微天帝的黄巾力士附体…”

“嗯。”

张承负点头应了声,跪着把农人埋进了坟坑里。而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傍晚。柳弓上前恭敬说了两句,他才知道,这几天仔细照顾过的一个赵姓老汉,也熬不住,眼看着回光返照,要不行了。听到这个消息,他停下站了会,抬头看了眼煮麦饭粥的火灶,才再次走向自己负责的营地。

“赵阿公,喝点符水吧!闻到麦香了没?晚上的麦饭粥,很快就好了,很香的!…”

“咳…咳!张符师…老汉给你行礼了…”

“别!你坐好…坐好…这是煮过的符水,趁着温气喝。”

“咳!…谢符师赐水。”

赵老汉接过符水,只喝了一口,道了声谢,就没有再喝。他倚坐在一颗大树下,那树下半截的树皮,早都被灾民割走吃了,倒是光滑好靠。

张承负也坐了下来,坐在赵老汉旁边,并肩靠着树。他沉默着,不知说些什么。倒是赵老汉笑了笑,看着他的眼睛,轻咳着问道。

“咳…张符师…”

“阿公,叫我承负就好。”

“咳…承负符师…你说,人死了以后,能看到家里的人吗?”

“阴阳两隔,生死两分…恐怕是看不到的。”

“咳…他们都死了,都死啦!等会我也死了…是不是,一家人就能团聚了?”

“...”

听到这,张承负失了声。好几息后,他才低声道。

“是。能见着的。”

“好哇!好!…”

赵老汉用力点了下头,老脸上露出些笑。他喘了几口气,咳嗽慢慢停了下来,脸色很红润的,又问道。

“承负…大贤良师有没有说过,人死了以后,会去哪?”

“阿公,大贤良师教导的《太平经》上说:人死之后,魂升天,魄归地。灵魂入黄天乐土,居于太平之气充盈的天界…从此无病无灾,永享安宁。”

“好哇!安宁好哇!那,黄天乐土里,有吃的吗?”

“有的。那里五谷丰登,年年都会丰收。没有洪灾,没有旱灾,更没有大疫!”

“好哇!丰收好!真好!…”

闻言,赵老汉的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慢慢地阖上眼睛。但片刻后,他突然又着急起来,努力睁开了眼。他的气息已经很微弱了,但还是用尽最后的力气,抓住张承负的衣袖,急着问道。

“承负,仙师…黄天乐土里,有官府吗?有赋税和徭役吗?”

张承负怔了怔,看着赵老汉祈求一样的眼睛,立刻用力摇了摇头,肯定答道。

“没有,都没有的!黄天乐土,没有吃人的官府,只有太平和安宁!…”

“好哇!黄天乐土,太平安宁…真好哇!…”

赵老汉松了口气,安心地闭上了眼睛。他衣衫破烂,枯瘦如柴,手足厥冷,面色也是灰白。唯有那张合眼笑着的老脸,布满了三十年田间的风吹日晒。乡里的农人一向显老,和庄园里的贵人没法比。他说是老汉,其实才四十出头而已。

“愿黄天乐土,愿太平安宁!…”

夕阳在西边照着,麦香在东边升起。张承负垂下眼睛,念了会太平道经,这才把赵老汉用草席包了,背起来走向山凹。这背上的分量轻飘飘的,对他格外壮实的身体来说,并不沉重。但背负的这些死亡,却让他一步一步,走的步履蹒跚。

残阳如血,黄巾系在额上。张承负就这样弓着腰,背负着与他一样出身的黔首尸体,一步步登上山丘,身影消失不见。而他年轻沙哑的声音,就从山丘后飘来,飘向巨鹿的原野。

“苍天已死尽,人命如尘土。何日太平开,免去生灵苦?…甲子太平开,免去生灵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