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345章 新时代的大门(第四更,求订阅)

太平省,是南洋三省之一,与北婆罗洲公司相邻,其首府太平市,就是曾经的巴厘巴板,一座以石油工业为主的城市,不过伴随着经济发展,未来石油产业将不会再是其核心产业。

太平大学虽然是太平省内高校,但按照规划却和南洋大学、沙捞越大学、永宁大学以及永安大学,是婆罗洲五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与其它几所大学一样,这里同样也是以德裔教授为主,学生主要来自内地,毕竟内地每年都数十万中学受限于大学规模,而无缘于大学,南洋的大学招生规模之大,远远超出国内数倍。

唯一的问题就是英语,因为南洋各所大学都用英语授课,以至于国内的中学生纷纷重视英语,以期望他日来南洋读书。

在很多人看来,其实到南洋读大学,和在国内读大学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坐船而已,甚至连船票都不用买,至于大学,同样也是免费的。

7月是太平大学的开学季,在短短两天内,就有数千名来自唐山的青年来到这所大学,而老生们则协助他们办理各种手续,其实,这些老生,也不过只比他们早了一学期而已。

“在这里大学并不免费!”

把刚从国内过来的新生领进宿舍,冯清云指着他们床铺下方的书桌说道。

“这张书桌,还有图书馆关系到你们的学费!”

“学长,这是怎么说?”

提着藤条行李箱唐祈胜问道。

“很简单,而学而食皆是民脂民膏,既然如此,若是我等不能认真学习,反而将心思放诸于学业以外的杂事,又岂能对得起百姓?”

宋坤扶了下鼻梁上的眼镜,不屑道。

“什么是学业外的杂事?莫非这边真的像报上说的那样“莫谈天下事”,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莫谈……”

不等宋坤把话说完,他身边叶云涛便把布包裹往贴着名字的铺位上一放,说道。

“天下事又关你屁事,要是天下那么好,你又何必来南洋?既然到了南阳不就是为了好好读书吗?想要问天下事,回到伱的天下去。我只想读好书就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叶某人能谋个大学读,是上辈子烧了高香,谁妨碍我读书,我他妈第一个饶不了他!”

话说狠,目光中同样也闪着一丝狠劲,打量的其他的时候似乎在告诉他们,如果你要是影响我读书——老子是有脾气的。

这家伙现在身上还穿着军装呢,他刚从军中退役的,是上过战场,杀过鬼子的。

这样的人绝对是不好轻与的。

然后他的脸色一变,冷冰冰的脸上又堆着笑容说道。

“冯学长,你瞧,我们只顾得说,把您给忘了,您给我们说说,这招生简章上不是说,南洋的大学免费嘛,这怎么又要收钱了,学长,我可真没钱,那几个遣散费早花完了。”

那副模样就只差在脸上写着我没钱,你可别框我。

“叶同学,你别着急,南洋所有的大学确实免除学杂费,而且提供伙食,但是有一个前提,”

看着室内的四人,冯云卿解释道。

“就是,学费与成绩是挂钩的,如果有哪位同学的成绩低于平均绩点,那么不仅要补缴付本学期,下学期就读也需要交学费,还需要补缴伙食、住宿等一系列的费用。也就是说,只要你的成绩达标的话,那肯定就不用掏学费,反之,嗯,那就必须要掏学费了。”

公平吗?

这确实是非常公平的,至少告诉所有人他们的大学——需要付出努力。

“哎呀,刚才吓死了我了!我还以为真要交钱呢!”

原本一路上都没说话的王理,终于打破了沉默,说道。

“只要是论考试就好,论成绩就好……”

说着话,他就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本华英字典学了起来,另外三人见状,心头无不是一紧,要是家境好,谁来南洋啊,不对,也有家境好的愿意来南洋读书的,无他,南洋的这些大学里,都是来自德国的名师,甚至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甚至还有唐山的教授弃学跑到这当学生的。

卷!

初来乍到的学生们,在第一天就感受到了压力。

压力是有形的——就是钱。

这里的学费不便宜,一学期要好几百美金呢!

得,什么事都没有读书更重要!

甚至都不用人去督促,初来乍到的学生们就纷纷全力以赴投入学业之中。

学生卷,教授讲师们同样也不见得轻松,因为支持纳粹的关系,在德国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大学教授被禁止任教,在德国,很多教授在工地上搬砖呢!

所以,在教授的选择上,南洋有很多选择权,如果他们不够优秀,又怎么能对得起,每天六美元的薪水呢?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六美元的薪水,很多讲师,只有三美元,正在物理系试验室内作着试验的赫伯特·马塔雷,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即便是三美元,对于他来说,不仅仅只是让家人摆脱了饥饿与寒冷,还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而现在,他所希望的就是能够做自己的工作,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在过去的几个月,他一直在和学生们继续研究他二战期间的一个发现——当时他在锗整流器中看到的一种“干涉”现象:如果两个触点足够接近——距离在100微米之内,其中一个触点上的电势就会流过另一个触点的电流,他并不知道,这与美国的布拉顿在锗材料中观察到的一致。

原本历史上这个研究,马塔雷要等到47年,被西屋电气在法国的子公司雇佣后才会继续进行下去,但现在却发生了一些改变,去年九月,经历过投降后第一个寒差点没冻死的他,终于想通了——来南洋!

他很幸运,正好赶上了南洋的大学扩建,在太平大学获得了一份教职。

几个月前,马塔雷带领着小组实现了不定时的电信号放大。

“我们应该需要更纯的锗。”

几乎下意识的,马塔雷想到了在来婆罗洲的船上见过海因里希·韦尔克,战争期间,在他参与军方的雷达研究时,韦尔克侧在慕尼黑进行了提纯锗的工作,他们在船上住在相邻的舱室,曾多次探讨过学术上的问题,知道韦尔克曾进行过这方面的工作,他现在也在太平大学任教职。

于是马塔雷直接给韦尔克打去电话。

“海因里希,你现在还在进行锗的提纯研究吗?”

答案是肯定的,毕竟作为一名半导体专家,他一直致力于硅和锗晶体提纯工艺。很快,韦尔克就让助手给马塔雷送去刚刚制取的纯锗样本。

解决了材料问题之后,研制的速度被加快了许多,一周后,马塔雷就使用韦尔克生产出来的高纯度锗样本得到了可持续、可重现的结果。

在实验笔记上,马塔雷按捺住内心的激动,一丝不苟地写道:“电压增益100,功率增益40,电流损失1/2.5……”

肖明杰、祝瑞新和肖培武等人,作为助手的他们全程参与了研制,现在面对实验的结果,他们无不是用兴奋到有些发颤的手,分别在马塔雷的笔记上签名,以示认同和证明,他们并不仅仅只是学生,同样还是马塔雷的助手。

在试验室里马塔雷和助手们一起为这一结果而欢呼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天——47年7月21日,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

他们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根晶体管!

在历史上,马塔雷的发明,仅仅也就是比布拉顿等人晚了一个月而已,哪怕现在他所研制出来的是那种笨拙的点接触式器件,它很快就会被结型晶体管所替代,但现在它仍然是世界上第一根晶体管。

这一天,他们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