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263章 南洋制造(第三更,求订阅)

“我们相信,通过两国的的合作,可以让全世界看到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是可以和平相处的……”

看着电视机中发表演讲的帕托利切夫,杨元恺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作长虹电器的董事长,他也接待了这位部长,而且还和他们达成了技术转让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长虹电器向其转让了一条彩色显像管生产线,虽然作价是300万美元,但是苏联并不需要支付现汇,他们可以用石油支付这笔款项。

这笔生意长虹电器赚钱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赚钱了,还把淘汰的15英寸彩色显像管一起淘汰给了他们。

“真想不懂这些俄国人为什么会引进这些落伍的技术。”

杨元恺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15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在市场上已经完全被淘汰了,目前市场上最小的彩电也是17英寸的,而目前南洋的电视机生产商的主流产品是21英寸彩电。

他的话音刚落,一旁的外孙却一本正经的说道:

“我听爸爸说过,苏联人在生产消费品时,需要的并不是先进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是以向民众提供这种产品为基础——只要有就行了!而且苏联人买这些彩电的时候,也从来不计较尺寸大小,只要有就行了……”

李奕杰一伸手,比划道:

“差不多就是这样,有总比没有强。”

对于年少的李奕杰来说,他虽然并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但他的话,却让杨元恺一愣,良久才说道:

“好吧,可能是因为苏联和我们压根就不是一类人吧!”

他之所以会如此的感慨,是因为苏联贸易代表团直接摇身一变,成为了落后技术和生产设备收割商——在南洋采购引进了大量的落后生产设备和技术。

既有彩电,也有电冰箱,当然还有电动缝纫机等纺织设备,而其中最让人无奈的是,他们还以整体引进的方式,购买了一座年产10万吨洗涤用品的工厂——那座工厂原本是联合日化准备淘汰的产能,计划搬往暹罗,可是苏联却直接大手一挥,买了下来。

苏联外贸代表团对南洋的访问成果是什么?

就是在短短几周内,就花费了几亿美元,而这笔钱是南洋以信贷的方式提供的,苏联方面则以石油以及重型机械设备偿还,别看苏联的机械技术落后,可是在某些重型机械设备上,他们的技术水平不仅领先世界,而且价格还相对便宜,对于南洋而言,进口那些重型机械设备,有助于提高南洋的工业水平。

所以,用老旧的技术以及生产线,通过易货贸易的方式,从苏联进口大型设备,无疑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买卖。

这一切,对于杨元恺来说,无疑是极其陌生的,当然,这也让他看到了机遇。

“不过,以后倒是可以把一些落后的技术淘汰到苏联去。”

作为商人,自然要最大可能的发掘产品的最后价值,这是商人的本份。

“也不能的太落后,太落后的话,就没有人要了。”

此时,看着电视新闻的祖孙两人,就这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谈着生意,瞧着身边像是小大人似和自己聊着生意的外孙,杨元恺的脸上尽是骄傲。

虽然这小子还很小,可是几年前他投资的小型磁带以及卡带录音机,已经成为风靡欧美的产品,而今年公司在其基础上推出的随身听,更是风靡了全世界,仅仅只是在美国,就销售了超过1000万台,现在美国的青少年,几乎人手一台随身听。

这小子,在做生意上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直觉,有些像他的父亲。

“是的,所以在把握好尺度,既可以用相对落后的产品发挥最后的价值,还不能太过落后,让对方不愿意采购,当然了,还要避免他们自主研发……”

就在他们两人聊着生意的时候,电视机里出现了韩国总统在太平参观的新闻,看着新闻中那个个头不高,身材瘦削的家伙,杨元恺对身旁的外孙说道:

“奕杰,你看这个家伙不简单啊。”

“为什么?”

“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来我们长虹参观的时候,他曾用极其诚恳的语气恳求我到韩国投资,表示的哪怕只是投资一个小小的录音机厂,一国首脑为了吸引投资,可以做到这个地步,可真不容易啊!”

听着外公的回答,李奕杰问道:

“那姥爷你答应了吗?”

杨元恺摇了摇头,说道:

“只是答应他会考虑一下,在韩国投资,时机还不成熟!”

时机还不成熟!

在过去的一周中,朴正雄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南洋公司负责人们在投资事务上的犹豫。

“真的很困难啊!”

尽管船舱里的空调冷气很足,但是朴正雄的内心却是有些燥热,甚至烦躁。

他来南洋已经一周了,在南洋参观了很多企业,当然,也包括在韩国有投资的一些企业,可是面对他的邀请,这些企业也只是表示会加以考虑。

“这些企业对在韩国投资,压根就没有多少兴趣!”

朴正雄有些懊恼的说道:

“去年,南洋的企业在马来亚、暹罗、棉兰老以及泗水的投资接近50亿南元,而在韩国仅仅只有不到2亿南元,相比之下,南洋对韩国的真的太少了。”

“总统,或许是因为太远了吧!”

“距离是问题吗?他们在九州的投资都超过10亿南洋,九州那可是非常富裕的地方!他们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投资。”

提到九州时朴正雄的眉头一锁,在半岛战争中,九州接到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单,其经济也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日本还处于战后的贫困中时,九州已经率先摆脱了贫困。现在的九州是东亚地区经济最好、收入最高的地区。

“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是同胞吧!”

大使的一句话,把朴正雄直接干的说不出话来了,他知道这些国家是什么——都是唐人。

南洋的企业家更愿意投资自己人,在南洋影响力最大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之中,暹罗接受的投资最少。

“哎……在很多人的眼里有钱的是同胞,没钱的就是外国人。可是对于南洋来说,无论贫富都是同胞,他们更愿意帮助自己人……”

长叹一声,朴正雄把目光投向了窗外,周围到处都是茂密的雨林,现在他们正进入太平的腹地,在雨林的深处有多座大型煤矿,太平是南洋的能源工业中心,不仅有油田,而且还有煤矿,南洋煤炭几乎都是露天开采,太平和永安的产量占南洋煤炭总产量的 90%以上。

感慨之余,朴正雄走出了船舱,游艇正沿着太平河一路逆流而上,这里的煤矿大都是雨林深处,而且都在河道附近,所以运输全部依靠水路。

也正因如此,他们前往煤矿考察也需要乘船前往。这时,远处十几艘满载着煤炭的驳船映入视线中。

“总统,您看,这就是南洋的顶推驳船,它们从煤矿把煤炭运出来,就近送到发电厂,然后变成电力通过供电网输送到各地……”

金德康手指着驳船介绍道:

“南洋最大的顶推驳船,可以装载两万吨煤!像这种一推十二的驳船,差不多可以装12000吨煤,当年为了保障煤炭运输,南洋从美国引进了顶推驳船技术,在太平、永安,这样的驳船很常见。”

“沿太平河两岸以及其支流,有37座大小不一的煤矿,煤炭产量去年就突破了亿吨,同时还建有12座电厂,拥有1000万千瓦装机,年发电量超过720亿千瓦时,是南洋最大的电力基地,而且,根据通商产业部的规范,到七零年,太平的煤产量将达到1.5亿吨,火电装机生产能力将达2000万千瓦,年发电量是1500亿千瓦时。”

听着金德康的介绍,朴正雄想到了沿途看到的发电厂,那些大型发电厂就建在河边,高耸的烟筒和巨型的冷凝塔看起来极其壮观,而更为壮观的是高压输电网。

“去年南洋的煤炭产量已经突破了2亿吨,充足的煤炭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证了南洋的工业生产,总统先生,没有电……是不可能发展工业的。”

金德康之所以特别提到电力,是因为现在韩国全国的发电设备装机不过只有区区20万千瓦,甚至还比不上南洋的一台大型机组,年发电量不过只有十几亿千瓦时,而且设备大都是日本殖民时代兴建的。

“或许,这才是南洋企业不愿意到韩国投资的根本原因,没有电,工厂怎么生产呢?”

想到沿途看到的电厂,联系到经常停电汉城,朴正雄深吸一口气,说道:

“没错,就是个原因,我们电厂是落后的,那我们就先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电厂吧!”

现在,朴正雄终于明白,为什么南洋人推三阻四了,根本原因是……电不够!

至于钱从哪里来?

当然是从南洋借了!

南洋的政府开发援助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提供基建贷款,而发电正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韩国还可以争取南洋的电力公司到韩国投资。

就在朴正雄盘算着如何在韩国建立现代化的电厂,解决工厂的用电问题时,他们搭乘的客船,终于停在了一座码头旁,码头旁边,早早的就有一群矿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在等待着他的到来。

下船行一行人便乘坐勇士越野车前往矿区,汽车驶出码头后不久,突然,一个巨无霸由远而近的驶来时,让车上的朴正雄一众人,无不是看傻了眼,他们惊愕的看着这辆巨型的,足足有两三层楼的巨无霸以一种极具压迫感的方式,轰鸣着从车旁驶过。

看着足足有几层楼高的矿车,惊愕的合不拢嘴的朴正雄问道:

“这,这是……”

坐在副驾驶上陈树海,这位煤矿经理,用极其得意的语气介绍道:

“总统先生,XTR100矿用车,世界上第一辆100吨级电传矿车!”

接着,他又特意强调道:

“南洋制造!”

在话音落下时,一辆辆巨无霸就这样闯入他们的视线之中,这些满载着煤炭巨型矿车,就这样轰鸣着朝码头驶去,此时,大地甚至都在震颤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