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247章 新时代的罗马人(第三更,求订阅)

周末,闲来无事。

写完作业之后,李奕轩就跑进了父亲的书房,一进书房,就看到父亲在那里摆弄着一个汽车模型,于是便走过去问道:

“父亲,这是什么?”

“maz543卡车!”

李毅安又特意强调道:

“世界上最好的特种车!”

这绝对不是夸张,而是事实,毕竟,在另一个世界,无论是后来的白杨或者东风41,其重型发射车的底子都是maz543卡车。

maz543卡车不仅是一款完美的弹道导弹发射车,而且还可以用于火箭发射车、防空导弹发射车。

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没有比它更好的重型军用越野车了。

原本李毅安会提到苏联,只是因为苏联没有良好的道路系统,尤其是从东欧到西伯利亚的烂泥路,他们肯定研制重型越野车的,可不曾想,居然直接把maz543卡车给买了回来,

这玩意,李毅安熟啊,东风快递用的也是它的国产版本。不仅有8*8的,还有16*16的,许多导弹和武器系统都基于这一底盘平台。

总之一句话,这玩意就是导弹发射车的蓝波万。

“maz543?好像不是国产的。”

“苏联制造。”

李奕轩惊讶道:

“苏联?我们需要从苏联购买卡车吗?”

看着儿子那副惊讶的模样,李毅安说道:

“这有什么呢?只要他们的东西够好,我们就可以购买它,你知道开发这么一款重型越野车需要多少钱吗?”

面对父亲的反问,李奕轩显然是没有答案的,不过李毅安倒是给了他一个答案。

“1500万元以上的投资,3年以上的时间,无论是从资金上,还是时间成本上,这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而通过技术引进我们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想了想,李毅安指着那件自己“改装”的模型——其实就是凭着回忆给它加了一个导弹发射筒而已,不过这个就是划时代的构思了。

与这个时代导弹直接裸露的设计不同,李毅安制作的导弹发射车带有专门研制的导弹储运箱,可以为导弹提供基本的防护并抵御天气影响。这种设计在二十一世纪来看起来一点都不新鲜,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极其领先的设计。

当然还有液压支撑架等设计,这些都是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设计,是通过无数次试错得出了来的结论,而李毅安就直接拿来主义了。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至少节省了一年以上的研制时间。

“钱要花在刀刃上……这个导弹就是刀刃,而车嘛……只是普通的运载工具,特种汽车的需求量本身就不大,引进的话,成本更低,在国与国的竞争之中,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需要什么,就研制什么,那么所有的商品成本无疑是极其昂贵的。……”

在冷战期间,苏联几乎要研制所有的一切,从手枪到飞机,从卡车到坦克,从潜艇到军舰,从卫星到导弹,这也是为什么冷战高峰期时苏联实际军费占比约为15%-20%的原因,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军事科研经费,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军费的一部分,但是苏联政府将其塞进了科研预算中,进而“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军事宇航经费也是如此,苏联将其整合进了民用航天经费。

正是这种“负担”一点点的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自主研发,说起来似乎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名词。但实际上是很花钱的,而且花的钱远比想象的要多的多。

所以,要学会抓大放小。

尤其是对于南洋来说,更是如此,毕竟,现在的南洋并不需要全方位的与谁争霸,在美苏争霸的大前提下,南洋所需要的,是用有限的资金去做更多的事情。

“在国民经济中,每一分钱,都是有出处的,我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自己研制一款重型卡车,技术上也没有问题,但是有限的需求,会推高它的研发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这一点上,就是浪费,所以,相比下来,从国外进口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一点,西方世界无疑更占优势,美国和西方世界就是多国合作的套路,欧洲国家从美国引进子系统整合自己的武器,美国从欧洲国家引进子系统整合到自己的武器装备之中,正是这样的多国合作,才使得北约各国用更少的开支,在与苏联的对抗中不落下风。

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事实就是——苏联军费开支在70年代后,常年保持170亿卢布,可实际上这个军费纯粹用来掩人耳目的假账,他们将大量的开支隐藏在其他项目里。可实际上苏联的军费开支,在72年就已经与美军持平,两年后就已经超过美国。

这也是最后,苏联无力进行军备竞赛的原因,毕竟,各个领域的竞争实在是太花钱了!

不是花钱,而是燃钱!

就像一个“暴风雪”航天飞机,就烧了一百多亿卢布,几乎与苏联名义上的军费支出相当。

“这点我明白,就是费效比的问题,就像我们的“永昌级”驱逐舰的主炮以及反潜导弹,都是从美国引进的一样,因为这种采购费效比更高!如果我们研制的话,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和时间,但是通过采购,却可以节省大笔的资金。”

李奕轩的回答,让李毅安笑道:

“确实如此,而且这也是我们置身西方世界最大的优势——可以很便利的从西方各国引进各种我们所需要的技术,美国、英国、法国、甚至意大利,只要需要,都可以引进,而与此同时,我们又不是西方世界的核心成员,所以,我们同样也可以从苏东集团引进一些技术,然后进行相应的整合,这同样也是我们的优势。”

其实,即使是美国在冷战期间,也从苏联进口技术,比如美国的钛合金焊接技术,就是通过与苏联进行技术交换的方式引进的,不仅如此,在冷战期间,美国中情局还通过第三方及空壳公司,秘密从苏联采购钛合金,用于制造黑鸟侦察机。

美国能做,法国能做,南洋当然也能做,而且可以做的更好,

危机!

危险之中贮藏着机遇!

这一点用在南洋的身上倒是再适当不过。一场柏林危机,双方的剑拔弩张,让南洋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不仅把F2战斗机成功打进了西欧市场,而且还利用了肯尼迪急欲给苏联几分颜色的心态,把军事力量的扩充摆到了台面上。

同时,又利用苏联想要缓和关系,从苏联进口了一大批的技术,不仅仅只是卡车,将来也可以引进钛合金的焊接技术,甚至还有某些工业上需要的巨型压力机。

“机遇!”

放下手中的导弹发射车模型,李毅安看着儿子说道:

“我们必须要善于抓住机遇,机遇……其实,南洋的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和我们抓住机会,有着很大的关系。”

随后,李毅安便提及了旧事,从最初,在英国时如何抓住机遇,购买北婆罗洲公司开始,一直聊到盟军特遣队的成立。

“那个时候,成立盟军特遣队,既是为了支援抗战,也是为了获得人——毕竟,开发婆罗洲是需要人的,在抵达德国后,又抓住了德国的人才,后来,我们从欧洲到了东南亚,从棉兰老到婆罗洲,我们又抓住了战后的窗口期,运了大量的移民——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提到这几个“关键节点”之后,李毅安颇为感慨的说道:

“这也就是2300多万劳动力了!算起来比英国、比法国的青壮年加在一起都要多。

有了这些劳动力,再加上我们从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等国引进的科学技术人员和设备,有了技术,有了人,有了机器设备。

最后再加上抓住用战后特殊国际市场需求的几个消费风口,南洋自然是一飞冲天了。

其实,所谓的“南洋奇迹”是存在许多偶然性的。”

在和李奕轩分析着南洋崛起的原因时,李毅安一边说话,一边往地图走去。站在那副世界地图的面前,他说道:

“可是我们不能够拿偶然当成了必然,我们可以“打南洋奇迹牌”,但是自己必须要明白这种奇迹是不可复制的,毕竟,没有哪个国家还会碰到那种持续持续好几年的单纯卖方市场,像那样几千万人差不多同时退役,然后结婚、生子带来的市场需求,同样也是不可复制的……嗯,市场,特殊的市场环境,造就了南洋的奇迹。”

“南洋奇迹”从来都只是一个宣传工具,说难听一点……就是忽悠人的,不可复制的产物,自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但一直以来“南洋奇迹”都是是南洋手里最大的王炸,可是当着儿子的面,李毅安却直接了当的告诉他——这是骗人的。

果然,李奕轩一下子愣住了,显然他没有想到,这居然是假的。

“不要觉得很惊讶,这就是政客,总会把自己的那一套吹成全世界最好的,过去英国这样,现在美国人、苏联人也是这样,其实,家家的情况都不一样,那有什么最好,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所以,一定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别人走的路能成功,那只是他们的成功,换到我们身上,肯定就不行……就目前而言,我们的路子走的很对。”

简单的说了几句之后,李毅安手指着地图说道:

“我们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但是必须要做好提前规划,比如,就像他们担心的“人口大爆炸”,这有他们的担心的道理,毕竟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个国家都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资源上的紧张,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提前布局,确保我们的人一直可以过着发达国家的生活。”

其实这也正是一直以来李毅安在谋划的事情,他需要通过提前布局安排好南洋的一切。

看着地图想了想,李奕轩问道:

“父亲,这也就是我们在非洲以及南美等地设立谷物公司的原因了?”

点了点头,李毅安说道:

“谷物公司,矿业投资,前者关系到南洋人的饭碗子,而后者关系到南洋的钱袋子,南洋的资源总归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海外投资来保证这两点,只要我们做好这一点,即使是南洋的人口达到4亿,这些也都不是问题。”

这并不是夸张,美国拥有45亿亩耕地,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每年可以出口几亿吨粮食,而相比之下,非洲可以提供更多的耕地,只不过受限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非洲的农业潜力一直没有得到释放。

其实非洲的土地还是非常肥沃的,只要投入相应的技术,引进现代化的农业,非洲必定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粮仓。

这是另一个世界的经验——在另一个世界,与欧美从非洲掠夺不同,东大在非洲是建设性的,在苏凡以及埃赛俄比亚等国,东大的农业水利专家帮助当地兴建了大量的现代农业设施,正是靠着这些设施,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芝麻出口国。

这还仅仅只是稍微开发了一下,就显现出如此良好的效果,要是全部加以开发的话,那还不原地起飞吗?

所以,对于非洲的农业李毅安一直都是非常看好的。当然,这个目标靠非洲人自己肯定不行。

那些人干活肯定是不行的,就像另一个世界,非洲人在35亿亩土地上生产出了2亿吨粮食。

“虽然非洲拥有极其广阔的土地,但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原始的靠天吃饭,限制了非洲的农业发展。

所以,南洋所需要就是成立谷物公司,去开垦非洲的土地,把当地的土地变成我们的农场,开发当地矿产,把它们变成南洋的矿山,而这些,都需要人……”

听着父亲的解释,李奕轩立即明白了过来,就像父亲曾多次说的一样:

“需要的是管理人员吗?就像罗马人一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