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188章 我们是南洋人(第三更,求订阅)

一场奥运会,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南洋——有超过20万各国游客来到了南洋,这或多或少是南洋第一次在短时间内迎接如此众多的国际游客,这当然也得益于过去几年间,世界民航业的发展。

而这些国际游客之中有65%是由C707、C717运来的,喷气式飞机,往往是人们对南洋的第一印象。

而也正是这场奥运会,南洋第一次直观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甚至被放到显微镜下。云集于此的数千名各国记者,差不多是用放大镜来看待着南洋。

没有比赛的时候,记者们都会聚集在酒店的酒吧之中,轻柔的音乐、怡人的温度,再加上冰镇的啤酒,所有的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美妙,人们在那里讨论着的,谈论着的,不仅仅只是比赛,还有南洋。

“真的很了不起啊……”

看着街道上井然有序的交通,盖伊·特立斯用赞叹的语气说道:

“你看,这就是南洋,宽敞的街道上看不到任何拥挤的场景,即便是发生了短暂的拥堵,他们也不会气急败坏的按喇叭或者叫骂,最重要的是……这里很干净!街道上看不到一丁点的纸屑垃圾!”

“那是因为南洋人的素质的非常高,奥运会开幕式结束时,全场10万多南洋人结束时离场,偌大的场地看台上没有垃圾、纸屑,很多人都在主动的捡拾垃圾。”

本·布拉德利,现在还不是那个在十几年后以《华盛顿邮报》执行编辑的身份顶住压力报道“水门事件”的牵头报道人,他只是被报社派到南洋来的采访的罢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以整洁的看台来描述开幕式上的震惊,

“如此干净的原因,是因为南洋人拥有非常高的整体素质。”

听着他们的赞叹声,蕾切尔·卡逊却说道:

“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南洋人的整体素质或许很高,但是,你们不要忘记,在旅行手册上提醒——在这里乱扔垃圾,首次就要处于10元的罚款,第二次处于50元罚款,第三次就是250元!除了罚款,法庭还会发出指令,要求违法者在社区内清理垃圾,时长最长可以达到12个小时。在我看来,所谓的高素质,完全是因为法律上的约束!”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和作者的蕾切尔·卡逊,来南洋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观看奥运会,她还想要探寻南洋的动物保护——“侵略性保护”,将他国濒临灭绝的物种迁往南洋,甚至不惜人为的灭绝本地物种。

“如果没有了法律的约束,你所看到的一切都会消失。”

面对蕾切尔的反驳,本·布拉德利说道:

“或许会,或许不会,但当习惯形成之后,他们就会养成习惯。”

如果李毅安听到他的这番看法,一定会大叫知己,事实上,当年制严苛的法律禁止人们乱扔垃圾,其目标就是为了通过惩罚,让人们形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而在移民培训时,对此也加以反复强调。

埃德·布莱德利立即反驳道:

“本,你要知道,习惯,习惯是以侵犯个人权益为前提的!”

做为在座的唯一一个黑人,他对南洋没有任何好感,毕竟,有关南洋歧视黑人的传闻他听说过太多,而且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在这里采访期间,他每天至少都要受到几次警察的盘查,只差没在他的额头上写上“罪犯”两字。

“我和一些本地的居民聊过,他们说,在这里的社区,他们需要签署居民公约,保证自己的家庭卫生符合标准,如果违反标准,也会受到相应惩罚,从警告到罚款。他们无处不在的管理着你的一切!”

面对这样的指责,本笑道。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在美国不也是一样吗?如果我们的草皮变成杂乱不堪的话,社区也会发警告信的。”

“那不一样,一个是家中,一个是室外!哪怕我的家里变成垃圾桶,那也是我自己的事情。”

无意和埃德争论下去的本,笑了笑,说道:

“没有任何人愿意与垃圾为邻不是吗?”

意识到自己可能有些过分的本,又补充道。

“我只是假设,说到这里的社区,我觉得我们应该去他们的社区里看看,毕竟,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给所有人提供了房子!”

本的建议,让众人无不是一阵赞同,在座的这些记者,大都是各大报社的名记,他们来这里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报道奥运会,赛场上的比赛,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报道的,毕竟,有电视摄像机对准着赛场,相比于赛场,他们更关注赛场之外。只有如此,才会更吸引读者。

就像本的那篇报道一样。

他的建议的立即引起了众人的赞同,很快一行人就乘出租车去了郊外的一个社区,和所有南洋的社区一样,一栋栋房子散布在如茵的绿地上,社区看起来整洁极了,在本看来,即使是美国的高档中产社区,也无法与之相比。

埃德·布莱德利打量着空荡荡的社区,说道:

“我们来的时间好像不对。”

“这个时候,可能都在工作,在这里,女人们也是需要工作的。”

蕾切尔·卡逊用充满讽刺的语气说道:

“他们甚至制定了法律要求人们必须工作,嗯,法律,这里到处充斥着法律。”

随后他们就在社区里逛着,和所有的地方一样,社区街道上没有一点垃圾,屋前的草坪修剪的也极其平整,又走了一会他们看到一个社区送报点,那里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正在清点着报纸,将报纸按客户的需要整理好,于是几个人便走了过去,通过翻译告诉对方,希望能够和聊一聊。

瞧着这几个洋人记者,虽然手头的活还没干完,但冯大海倒也没拒绝,直接和他们聊了起来。

“这么说,你来这里已经十三年了!”

“十三年,整整十三年!”

“你刚来这里的时候,这里是什么样子?”

“什么样子?”

将手里的报纸往地上一搁,冯大海说道:

“还能是什么样子,到处都是雨林,雨林里头到处都是和大腿一般粗的蛇,那时候,我们来到这里,只觉得这地方压根就不是人呆的,要不是在这里能吃饱饭,还有肉吃,有钱拿,孙子才呆在这里……但是,当我们拿上工具,开始改造这里,建设这里的时候,它们就彻底改变了。”

他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段狂热回忆中,

“十几年前,还有整个五零年代,我们都朝着同样的方向……感谢阁下,我们有了这样的机会。你谈论梦想。见鬼,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梦想是前人从来没有的。你看这里房子,我们祖祖辈辈都没住上过这样的房子!

过去,能吃顿饱饭,就是老天爷保佑了!在那里,我们就是牛马!世世代代都是牛马!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累死累活,也就是勉强糊口,甚至还要饿死。

可是在这里我们是人,我们就是开拓者!我们开创出来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世界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

这个世界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冯大海说不清楚,这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他能够感觉到这里的不同,这正是他所渴望的样子。

此时的冯大海是狂热的,而且是骄傲的!

这种狂热是发自内心深处,对南洋这个国家的狂热,这是美好生活所带来的狂热。而骄傲是源自于身为南洋人的骄傲,也正是这种骄傲,让他们在官方的宣传下,希望把南洋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全世界。

短短的十四年后,这个从原始密林中走出来的国家,迎来了全世界瞩目的盛会,这是一次千载难逢树立南洋形象的绝佳机会,也是走出厚重历史,实现自我认同的窗口。

“南洋人”这个观念,也在这样热烈的大环境下,得以进一步刻印在每一个南洋人的心中,在媒体的大量报道下,南洋人认为他们在经济、科技及文化各方面均已达成骄人的成就,民族自信心达到一个高峰。

也正因如此,他们才会看到没有一片垃圾的体育场,看到整洁的社会、有序的街道,这种干净整洁,团结一致甚至奉献精神,其实,都源自于一种自我认同——南洋人的自我认同!

而作为这一切的亲历者,或者说,作为一个经历过饥饿、战乱的老人,冯大海的认知是更为清楚的,他回想着过往说道:

“在这里,我们所有人都是亲人,都是家人,没有什么是我们不愿意为彼此做的。照看婴儿,捎别人一段路,甚至帮暂时困难的人支付贷款,我们愿意为彼此去做……”

将目光投向远处,看着眼前的这片整洁的社区,冯大海的神情中充满了骄傲,因为自己是社区中的一员而骄傲,更多的是因为他是“南洋人”!

看着站在门边,凝视着社区的冯大海,本拿起了相机,拍了一片照片,照片上的男人指中夹着香烟,凝视着前方,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的前方整洁社区绵延起伏……

几周后,这张照片被刊登在《时代》杂志上,标题是——《南洋人》。

在一行人离开这个社区时,他们一行人在路过一间托儿所时,看到托儿所里嬉戏玩耍的孩子,在一行人若有所思的看着他们时,蕾切尔·卡逊则把目光投向一旁的公告栏,那里有一篇用中文和英文书的布告。提示大家周三将进行DDT喷洒杀蚊,要求大家在喷洒时间内离开喷洒区。

显然,这就是热带地区的一种生活方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