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141章 被光改变的世界(第三更,求订阅)

人生有时候,就是如此的奇妙。

一次偶然的相遇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很多人的命运都在不经意之间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有时候,他自己都不曾意识到。

但和很多人不同,高琨却知道,他的命运应该是在那个周末改变的。

五七年元月的第一个周末,他和三十六名年青的硕士研究生,收到了官邸的邀请,在官邸的抽烟室,这些来自南洋各个大学的年青学者们和阁下一起谈论着科学,从化学到物理,从电子到生物。

从那天起,官邸的抽烟室,就成为了很多年青学者们向往的地方。

并不是因为那里是官邸的抽烟室,而是因为阁下——阁下就像是启发者一样,总能够在他们的学术领域内,给予他们一些启迪。

对此,高琨有着非常直观的体会,当时,他正在探寻如何用光波来传送信息。

和很多专家学者一样,高琨也认为,用光波传送的信息量和速度,都将远远超过目前所有传送方式。

因为国王试验室早在五五年就研制成功了红宝石激光,于是他就结合激光的特性和正研究的波导管技术,然后提出了一个“激光导管”的设想。

有了设想,接下来就是验证之路。

这时候高锟也发现了激光确实不能作为载体运输,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但其它的还是一片茫然。

那天晚上,在官邸的抽烟室里,高琨提到他的研究后,当时阁下一边抽着雪茄一边思索着,然后,说道:

“既然用光传送信息,激光不能充满载体,那就再找个载体就是了!”

“将光由A点射到B点不行,那就意味着需要一种导体,以保证和保持光从A点到B点时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导体!

当时阁下的建议,让高琨的眼前一亮,尽管,在导体的选择上,他当时还是一头雾水。

可总算是是有了一个方向。

而且阁下还提出了利用透明材料作为激光的传输介质。

然后高锟就开始对透明材料进行研究,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透明材料衰减率过大,根本达不到远距离传输,但高锟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石英纤维传输中的衰减率过大的原因是因为透明材料中有杂质,不纯净。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超纯净的透明材料——也就是超纯净的玻璃纤维,那么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

高锟把这个大胆的猜想写成了一个研究结论发表在了专业期刊上。

他在论文中提出:光在光纤中的传输损耗主要来源于材料中的杂质,而不是纤维结构的不完善;玻璃必须加以提纯,高纯度的石英光纤传输损耗可以降到很低。他还具体计算出光在这种光纤中的传输距离可达100公里以上。他认为制造一种前所未有的透明玻璃是可以实现的,虽然当时还不清楚具体应该怎样做。

当很多专家看到这篇论文后,都没有太大的反应,毕竟高锟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研究员。

而且他的设想不可谓不大胆。

毕竟,玻璃一般就是制作装饰品和器皿,根本没有超纯净的玻璃纤维。

为了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的东西,也很少有厂家愿意花费人力和物力去研究纯净的玻璃纤维。

这让他的研究陷入了被动的状态。

但仅仅一个月后,他接到了永宁的肖特玻璃公司的电话,他们愿意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愿意进行高纯度的玻璃纤维的研发,于是高锟就给他们讲了高纯度的玻璃纤维要达到的标准。

肖特玻璃公司是德国最负盛名的玻璃生产商,生产包括光学玻璃在内的多种玻璃产品,当年在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占领了耶拿期间,和蔡司公司一样,除了部分设备被拆迁,还有上百名技术人员也一同到南洋,肖特和蔡司一样,在公司的支持下,于南洋建厂。

于是也就有了永宁肖特。

有了亚洲第一流的玻璃公司。

而肖特公司的加入改变了一切。

在过去的近两年里,高琨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研究之中,即使晚上离开实验所回到家里,怎样提高玻璃的透明度,用什么方法进行实验,如何运用复杂的数学运算证明自己的理论,始终萦绕脑际,不论醒着还是在睡梦中,种种问题仍挥之不去。

直到几个月前,肖特公司终于制造出了高锟所要求的高纯度玻璃纤维。

之后高锟再次投入到实验研究中。

现在,在大学的实验室中,在红色的激光穿过玻璃纤维时,高琨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是否有上帝?这不重要。

光改变了人类!

当激光穿过玻璃纤维时,即便是作为发明人的高琨,也不知道,光与玻璃的结合,会如何改变这个世界。至少在五九年二月,是世人不曾知晓的,就像是两年前,在李毅安于斯德哥尔摩发表获奖感言时,在GAD公司,张敬业和六名合伙人,第一次使用光线照射的方式,获得了第一块光刻集成电路。

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接触式光刻机。顾名思义,接触式光刻机,就是简单粗暴地将光掩模盖在硅片上,光掩模与光刻胶图层直接接触,再打光照射,直接曝光,类似于照相机。

然而这种光刻方式的失败率和成本都很高,一张光掩模最多只能用个十几次,所以,GAD生产的芯片价格往往非常高昂。

但是航天事业拯救了它,尽管GAD生产的集成电路,每块价值上千元,但对于航天事业来说,这不算什么——无论是人造卫星,还是太空飞船或者火箭,都需要运算速度更快、更小的电子计算机。

于是,靠着南洋航空航天局的支持,GAD公司生存了下来。

但是,作为公司创始人的张敬业,很清楚公司产品的弱点——太贵。即便是航空航天局,也嫌太贵了

“我们需要一种更好的光刻机,它应该可以提供更廉价的集成电路!”

在获得第二轮风险投资后,张敬业在招兵买马的同时,也开始了新的研究。

“蔡司工程师,什么时候到?”

在办公室里,张敬业有些焦切的问道。

“约的时间是上午十点。”

秘书回答后,张敬业先看了一下手表,然后点头说道:

“9点50的时候,你提醒我一下。”

随后,张敬业便翻看起了手中的资料,两年前,他们发明了接触式光刻机后,南洋又有几家公司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他们的加入,在加剧竞争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工程师们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加了可水平和垂直移动的平台,以及用来测量光掩模和硅片间距与套刻的显微镜,让光刻时两者尽量接近但又不直接接触,这就是渐进式光刻机。

经过改良后的光刻机避免了光刻胶玷污光掩模,但是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由于光的衍射效应,光刻机的精度下降了,光源波长越长,衍射现象也就越严重。除了受限于光的衍射效应,光掩模与光刻胶的距离也决定了光刻的精度,间距越大,硅片上的投影与掩膜上图形的误差也就越大。

而为了进一步改进光刻机,张敬业想到了蔡司公司,他们是光学仪器的行家,也许,他们能够给予一些建议,帮助公司走出眼下的困境。

就这样,翻着手中的资料,时间过的很快,在秘书的提醒下,张敬业到了楼下,这边刚走出电梯,蔡司工程师也到了。

“鄙姓徐,徐会川。”

徐会川自我介绍道,虽然他很年青,但却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光学工程师,这也是公司派他过来的原因。

在简单的寒暄后,他们就一起走进了电梯,一进电梯,张敬业说向对方介绍着他的想法。

“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尽量减弱光的衍射效应,嗯,我差不多明白了,这并不困难。”

作光学工程师的徐会川,人还没出电梯,差不多就明白了对方的想法,也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张敬业诧异道:

“不困难吗?”

“应该很简单,实现它,应该很简单,就是通过光学镜片的组合,在投影过程中减弱光的衍射效应,这并不复杂,我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思路……”

走出电梯之后,徐会川就解释起了他的构想,他的构想其实并不复杂,事实上,大多数技术都是如此,在一开始的时候,其技术难度是非常低的,另一个世界甚至直到八零年代,由于光刻机在当时甚至不如照相机复杂,所以,光刻机生产厂商多达数十家,很多光学企业都参与其中,包括日本的尼康,尼康的初代光刻机在八零年推出时,出现了许多问题,但在多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攻克了技术问题,使得尼康在八二年能够向美国卖出高性能的光刻机,其稳定性和自动化程度甚至比GCA更加优异。到了八零年代末期,尼康和佳能便已经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而那会的ASML才于荷兰埃因霍温飞利浦办公室附近的漏雨厂棚里创立不久。

无论如何,很多技术一开始的时候,门槛是非常低的。

就像现在,仅仅只是三个多月之后,在徐会川和永宁蔡司多名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他们为光刻机配置上了配套的光学镜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遮蔽式光刻机!

光,就这样,再一次悄无声息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光会把人类带到什么样的世界……无人知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