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133章 跨越山河的握手(第一更,求订阅)

一架大型的四发喷气式客机,在南亚次大陆上空飞行着。

与普通的飞机不同的是,在飞机两翼有数架米格19战斗机护航,战斗机上的机徽,清楚的表示着它们的身份——印度空军。

但是客机上的红旗标识,却表明它来自另一个国家——苏联!

这正是苏联的第一款四引擎大型客机——图114!

这款发动机后置在远程四引擎大型客机,是图波列夫得意之作,它是在图104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研发,和图104一样采用T形尾翼,后机身左右两侧各并排安排两台发动机。

在半个月前,这款远程客机才刚刚通过验收,虽然现在还没有真正交付使用,但赫鲁晓夫还是兴冲冲的坐上了它,开始了他的南洋之旅。

要知道他前往南洋出访的旅程一拖再拖,就是因为飞机——没有合适的飞机,他怎么能去南洋呢?

难道坐图104去吗?

那样的小飞机怎么能符合他的身份。

所以,他一直在等着这架飞机,等着搭乘它去南洋,向南洋和全世界显示他苏联航空工业的最新成就!

在飞机从印度上空驶过时,飞机驾驶员阿列克谢看了一眼远方的雪山,随后又把目光放在仪表上,除了驾驶员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图波列夫的儿子,也是这架飞机副总设计师和的试飞员。

因为这架飞机刚刚投入使用,所以赫鲁晓夫还有些不放心的,所以在出发前,图波列夫开玩笑说:为了让您感到放心,请把我的儿子阿廖沙带上,对此赫鲁晓夫自然是欣然同意了。

于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副总设计师阿列克谢·安德烈耶维奇·图波列夫就摇身一变,成为了飞行员。

“和后面说一声,我们即将从印度上空飞过,很快就会进入东南亚。”

在知道飞机即将进入东南亚上空之后,赫鲁晓夫将视线投向窗外,隐约的可以看到印度洋。

从沙皇时代一直到现在,他们一直渴望着把俄罗斯的军靴伸进印度洋,去感受温暖的海水。,而现在他们正在一点点的把这一梦想变成现实。

“印度,雅加达……只要再等一等,很快,这一切都会实现的。”

对于赫鲁晓夫来说,最近的几个月,他过得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局势发生了变化。

首先,美国几年前就开始放松对东欧国家的限制,允许移民,允许文化交流,这让很多东欧人接触了西方思想。这种潜移默化的“软渗透”,是美国“演变”计划的开端,是艾森豪威尔政府为改变东欧局面而制定的战略。

和以前激进的武装对抗相比,这种方式的成本更低,而且成功率显然更大。美国对东欧的渗透,让苏联领导层夜不能寐,因为此时苏联国力尚不如美国,而且苏联的经济数据正在从战后重建的狂飙中放缓。

另一方面,苏联看似蓬勃发展,但实则暗潮涌动。计划经济委员会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苏联会有经济问题,农业问题尤其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丢掉东欧的盟友,苏联的外部环境将越来越糟糕。

而现在,赫鲁晓夫更是和南方的东大发生了矛盾,他在东大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这让赫鲁晓夫紧张。所谓“未战而先损大将”,这对苏联的称霸事业是个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频繁对美国释放善意,希望和艾森豪威尔进行对话,先缓和西方的关系之外。改善与其它西方世界成员的关系,也就成了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而作为西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南洋,理所当然的也是改善关系的重点——几个月前,来自南洋的邀请,让赫鲁晓夫看到了机会。

一切只等的图114客机完成试飞。

毕竟,作为堂堂苏联的最高领导,他是不可能乘坐小飞机然后中途转场的。

等了几个月,他终于等到了图114——它的航程足足有10000公里,堪称是这个时代航程最远的客机。按照设计要求,它可不着陆直飞莫斯科至纽约航线。

这不,刚刚完成试飞,赫鲁晓夫就坐上了它,来南洋炫耀他的新玩具了——这可是苏联制造。

“肯定能吓南洋人一跳吧!”

赫鲁晓夫的心里这么想着的时候,图114从印度洋上空飞过马来半岛,然后进入南海,在进入南海上空后,随即有六架超级雷电从左右两翼护航。

“南洋人的飞机,”

看了一眼窗外的飞机,赫鲁晓夫说道:

“和我们米格19差不多,但是远不如我们的米格21!”

这不是故意炫耀,而是事实——米格21战斗机这款两倍音速的战斗机已经进入了苏军服役,而南洋的同类战斗机还在试飞中。

所以,在这一点,他们是领先的,当然……除了导弹!南洋的响尾蛇导弹是全世界最好的近距离格斗导弹。

看着机翼下悬挂的响尾蛇导弹时,随行的一些苏联军官的眼睛中流露出些许羡慕,但是更多的是渴望。

就这样,这架图114客机一路向东,终于在抵达长安长空时,和所有从西方飞来的飞机一样,它先向东北方向飞行一段距离,然后调整航向向西南降落,而这恰到好处的将整个长安显露在他们的眼前,看着海天交界处耸立的摩天楼以及电视塔等建筑,摩天楼的玻璃幕墙上反射着各种光彩,让整个城市都笼罩一种莫名的如梦似幻的光怪陆离的幻境之中。

从机窗向城市看去,蔚蓝的大海、现代的都市,就这样在海天之间互相交汇着,赫鲁晓夫的忍不住抿了一下嘴唇,然后嘟嚷道。

“这就是资本主义式的城市,属于资本家的摩天楼……”

很快,飞机就降落了,在这架大型四引擎客机降落时,在机场外围的卫星转播车上,赵敬业透过屏幕可以看到飞机着陆时机轮与跑道接触的瞬间,摩擦生出了青烟。

飞机降落了!

图144飞机在长安国际机场降落的画面,随之通过卫星传递到全世界。

在飞机降落时,李毅安的心里略带着些许遗憾——怎么不是螺旋桨的图114呢?

另一个世界的图114可是是史上最大的螺旋桨客机,外形彪悍,由大名鼎鼎的图-95熊式改装而来,当年赫玉米棒子访问美国的时候,由于机身太高,美国机场没有合用的梯子,大家只好用逃生梯下机。

据说美国和苏联当时都认为“自己赢了”,苏联说美国穷得连个长梯子都拿不出来,美国人则认为苏联人考虑不周,狼狈的模样非常可笑。

总之,大家都是“赢”。

所以,“赢学”是源远流长的,不是一家独有。

终于,舱门打开后,赫鲁晓夫走出了机舱,他站在登机梯的顶部,刻意的停了一下,似乎是想要感受一下热带的阳光,然后,把目光落李毅安的身上,这才走下去。

终于,两个人又一次见面了,在相隔两三米的距离上,两个人几乎同时伸出了右手,然后,展露出热情的笑容。

“欢迎你来到南洋。”

“我们终于又见面了!”

两个人都显得很热情,两人握手的画面,也被摄影师记录了下来,向全世界进行直播。

这是一次跨越千山万水的握手。

随后两人共同检阅仪仗队,在军乐队奏响的国歌曲乐中,两人从仪仗队前走过,看着那些手持毛瑟K98K,身穿德式军装的仪仗队,赫鲁晓夫的心里忍不住一阵吐槽。

标准的第三帝国残余。

在很大程度上,南洋军队无论是外在形式上还是内在上,都深受普鲁士军事传统的影响,毕竟,在其军中有大量的德裔教官、军官。但看在外人的眼中,这显然就是第三帝国残余。

不过,他也就是仅仅在心里吐槽一下罢了,随后,两人便同乘一辆汽车,离开了机场,在前往酒店的路上,赫鲁晓夫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背靠着靠背,而是用打量的眼神注视着窗外的城市。

而李毅安则在一旁含笑不语,只是静静的等待着赫鲁晓夫打破沉默,在汽车从一栋栋摩天楼中穿过时,看着路边如川流不息车流和如织的行人,看着路人脸上祥和且满足的笑容时,他的心内显得有些复杂。

良久,赫鲁晓夫才说道:

“在西方,很多人喜欢用南洋奇迹,来证明西方世界的优越性,他们说的并不夸张,这似乎是一个事实。”

这确实是事实,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短短十几年内,就成就这样的奇迹。

南洋奇迹!

早就震撼全世界,现在同样给赫鲁晓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我去过英国、法国,但是他们都远远比不上南洋,而且你们是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成就这一切……”

扭头看着李毅安,赫鲁晓夫由衷的说道:

“你们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惊人。”

好吧,这是来自大洋另一端的认可,对于此……李毅安是不是应该感到受惊若惊呢?

但是,就他的了解,赫鲁晓夫不会只说这几句好话的。

果然,他又继续说了下去。

“但是,你们所有的成就都是建立在人压迫人的基础上的,正像你本身,你本身就是一个大资本家,这里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你。

在南洋繁华的的背后,所有人都在为你工作,都遭受到你的压榨,在这里,所谓的繁荣背后,除了空气是属于他们的,还有什么是属于他们的呢?”

赫鲁晓夫的语气是认真,听着来身边的批判,李毅安沉默了下来。

但是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立场,他都不能沉默,非但不能沉默,而且还必须立即回应。

于是他立即说到:

“尼基塔,生活本身就像颜色一样,世界是五颜六色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是,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苏联有苏联的,南洋有南洋的,我们不必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人。

我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可以亲眼看到南洋人的生活。或许生活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它就像空气一样存在,每一天的生活都在改变,变得更好!”

面对回应,赫鲁晓夫说道:

“这就是我来到这里的目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