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137章 给美国文学界一点小震动

8月24日,2005年的“国际写作计划”正式开班,开班仪式在爱荷华大学主楼的一间会议室举行。

爱荷华大学校长、自2000年起担任IWP主任的诗人克里斯托弗·梅里尔主持了仪式。他的讲话比较简短,主要回顾了IWP的历史,提到许多外国作家来此驻校写作,例如中国的于华、默言,土耳其的帕慕克等等。

张潮忽然想起来,帕慕克应该明年就获诺贝尔文学奖了(《我的名字是红》),默言则还要等上几年。

梅里尔还提到这里同时也是美国作家的写作圣地,弗兰纳里·奥康纳和雷蒙德·卡佛都曾在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专业求学,迄今有40多位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和7位桂冠诗人曾就读于爱大或在此任

开班式结束以后,卡尔森带领作家们来到IWP的办公室Shambaugh House,把这3个月的日程安排发给了大家。

IWP不是学习班、培训班,需要上的“课”不多,主要由各种参观活动、作家们的主题演讲和分享构成,每个作家会被安排4到5场演讲分享会,除去周末,算下来每天大概有2场——当然不是每场必去,可以自主选择。

这里也不会有考试之类,但是会询问你个人的写作计划,然后安排一些协助项目,比如翻译。

张潮看了下日程表,自己的第一场演讲被安排在3天以后,主题很宽泛,只要介绍一下中国的文学和自己的写作就好,不由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几天,是IWP安排的自选活动,有参观爱荷华城的作家名人纪念地、观看影片、逛农贸市场等,张潮的写作任务重,还要准备演讲,所以只选了2个在校园内就能进行的项目,其他时间都专注在写作上。

演讲却不是在Shambaugh House,而是在草原之光书店的二楼,位于名流社交活跃的城市南区。

今天来的除了IWP的作家以外,还有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一共50多人。

张潮演讲的主题是“在中国写作:遗泽、困境,或是诅咒?”

“在中国从事写作,可能比在其他国度更加艰难。漫长而连续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这既是馈赠,但也是诅咒。”

“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在600年以前就将古典汉语的表达边界探索到了极限。少年的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因为父亲征服了太多土地而发愁,生怕自己继承王位以后无法再开疆拓土。”

“这个困境在欧洲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寓言,但是在中国文学的领域,却真实演绎了数百年。”

“许多想要从事文学创作的中国年轻人,往往会觉得笔上压着千百斤的重物,背后还有许多眼睛在看着自己。古典汉语,是一种‘体积很小但质量极大’的语言。”

“它的一点点遗泽——例如成语——都让现代作家感到巨大的表达压力。如果细读中国现当代最优秀的或者散文作品,会发现许多作家们默契地集体抗拒在表达中使用成语。”

“很少有哪个国家的作家会像中国作家一样面对如此苛刻的评价环境。无论是白话文的还是诗歌,都不免被拿来和那些已成不朽的作品对比。”

“所以汉语的表达需要改变。古典时代的辉煌,并不能掩盖其走向僵化的现实。但是处在列强侵略、内忧外患中的我们,已经没有时间等待古典汉语从内部发生变革,像英语或者法语一样通过自我更新,完成向现代性的转变。”

“很幸运的是,现代汉语的表达规范,是由一群在那个时代,掌握了最优秀的古典汉语的文学家们完成的。他们是如此决绝,几乎是在古典汉语基础上,新造了一种语言,并且用非常出色的文学作品,为这种新语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张潮这次讲述中国现代文学的角度非常刁钻,不是对文学史的简单回顾,也不是对作家或者作品的泛泛评价,而是从语言学角度,对中国现代作家面临的创作处境进行了回顾。

不过大家觉得新鲜也是正常,本身这种用语言学去观照文学史的方法,即使在十多年后也算是冷门,要不是张潮当年做过一些专门的研究,写作一篇论文,这次也讲不了这么透彻。

IWP为他安排的翻译是杨宇哲。这个人不管别的方面怎样,文学功底和双语能力还是很强的,加上事前张潮把讲稿发给过他,所以又准又快。

张潮的新颖观点很快就引起在场作家和学生的讨论。这时有个一头酒红色头发、打着鼻钉的女生提问了:“欧洲同样有着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古希腊、古罗马甚至中世纪都留下了许多著作,为什么欧洲作家没有这种困扰?”

张潮很快答道:“语言仍然是重要的因素。欧洲语言的分化造就了多样性。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边界,其实就是思想的边界。

不同的语言环境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创作手法。欧洲、美洲,以及南亚的作家往往本身成长于双语种甚至多语种环境当中,所以很难察觉这种语言环境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但是中国作家不同,我们通常只能从方言当中去发掘这种不同。但是方言毕竟也只是汉语的一个分支,很难从本质上去颠覆自己的思维方式……”

不知不觉,今天的演讲成了张潮的独角戏。本来那位来自巴铁的剧作家尤斯曼是下一个演讲人,但是他主动和活动的主持人表示,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延后,他也对张潮所说的内容十分感兴趣。

时间过去了1个半小时,主持人才不得不打断大家的讨论,让意犹未尽的尤斯曼上了台。

活动结束以后,坐在人群后排的一个白头发的大胡子老头叫住了张潮,并且给他递上了一张名片,自我介绍道:“我是《纽约书评》的专栏撰稿人哈罗德,我对你的观点和你的作品很感兴趣,我可以对你做一个访问吗?”

杨宇哲有些惊喜和兴奋地向张潮介绍道:“《纽约书评》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类杂志,在上面出现的作家和作品,都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美国文学界讨论的风向标。”

张潮略迟疑了一下,便同意了。访问就在草原之光的一个角落进行,形式很轻松,两人面前各自摆了一杯咖啡,一边喝一边聊。

张潮比较系统地向哈罗德阐述了自己的创作观点,也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哈罗德则对张潮的年轻表示了惊讶,并且为美国读者还不能看到张潮的作品感到遗憾,同时想把张潮的这篇演讲稿推荐给《纽约书评》。

张潮同意道:“那我回去整理、补充一下。”

访问结束以后,哈罗德很高兴,笑道:“几乎每年的IWP我都会来,但大家的发言大多很无聊、很官方,只有很少几个人是有趣的。这个访问是我五年来最美好的收获。

我有预感,你的演讲和我们的这次访问,可以给死气沉沉的美国文学界一点小小的震动。”

回到宿舍,张潮查看邮箱时,看到了苏珊发来的邮件。不过三天时间,她的大作就完成了一个草稿,但是标题差点让张潮差点打翻桌上的茶杯——

《一路向西》

他马上回了个邮件道:“方向倒是没错,但能不能换个标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