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 第673章 钢铁产量

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第673章 钢铁产量

作者:白白是只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1: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按照现在华夏对钢材的巨大需求,刘韬丝毫不怀疑,只需要五六年时间甚至更短的时间,华夏钢产量绝对很有可能破2亿吨。

从1890年华夏第一家汉阳钢铁厂的创建,一直到到共和国成立,59年的时间华夏产钢量共为760万吨(包括机械厂的钢产量在内),其中达到最高年产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万吨,而且绝大部分产量还分布在日本侵占的东北地区。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1949年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

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钢产量就达到535.5万吨。而到了现在,我国钢产量已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124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真正实现‘赶英超美’。

共和国仅仅用了40年时间,钢产量增长640.76倍!

钢产量突破亿吨,这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

刘韬很有信心,全国钢产量很快就会突破2亿吨、3亿吨、4亿吨

至于为何有这份信心,就是他还记得,华夏那不计算瞒报在内的钢产量曾经突破10亿吨大关,成为全球第一个钢铁年产量达到10亿吨的国家。

那时候曾经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说法,那就是全球钢铁产量第一名华夏(除冀省),第二名华夏冀省(除唐汕),第三名华夏冀省唐汕市。

而这里面的钢铁产量瞒报,可是绝对不少。

不信的话,去看看马科长的采访视频。

这几年几个钢铁厂发展速度都非常凶猛,而这些钢铁厂的发展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就像冀省的发展速度很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钢铁厂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带动了整个冀省的发展。

而且现在华夏钢铁工业的发展可不仅仅体现在产量的巨大变化,在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那可是也非常明显,各种特种钢材产量可不低。

华夏钢铁产量迅猛,水泥产量同样也非常迅猛。

翌日早上,刘韬去了一趟京城理工大学,却是他受邀开一个讲座。

虽然刘韬头上挂着京城理工大学教授头衔,但是实际上他不需要给本科生讲课,一年也就只需要开一两个讲座即可。

刘韬带的研究生,则是主要挂在京城理工大学以及西南联大。

这是与他关系最为紧密的两所大学。

也因为兵器工业系统发展状况好,使得京城理工大学的发展也非常好,目前在全国仅次于清华、北大、西南联大三所大学,稳稳占据全国第四位。

目前整个华夏,清华、北大、西南联大是属于独一档的,西南联大虽然建校晚,但是起步非常高,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费多,所以在全国非常的强势。

而且西南联大还有自主招生的权力,每年提前通过自主招生,便吸引走了一部分优秀生源。

刘韬此次获得‘图灵奖’,京城理工大学便多次邀请他回校给学生们开个讲座。

毕竟‘图灵奖’乃是世界计算机界最高奖项,号称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作为华夏首位获得‘图灵奖’,这不仅仅是刘韬的荣誉,也是让作为母校的京城理工大学也沾光了。

京城理工大学大礼堂,此时已经人满为患,座无虚位,但凡能够站人的地方,都有人在。

几乎每个学生,手中都拿着笔记簿和笔,他们小声地议论着。

如果说哪位教授的讲座最受欢迎,那么毫无疑问是刘韬。

虽然每年刘韬在京城理工大学开的讲座次数很少,但是每次开讲座,都是最受欢迎,学生抢着座位。

甚至连周边的大学的学生,也会抢着来听讲座。

“刘教授真是厉害,连国际上最高的计算机奖项都拿到了,真是我辈榜样。”

“听说奖金很多钱,大部分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我就期待着,什么时候刘教授也能拿到诺贝尔奖。”

“我不关心刘教授拿什么奖,我就关心今年盘山集团会在我们学校招几个人,还有刘教授今年招不招研究生。”

“最好能够进入盘山集团,听说待遇超好,国内独一档,比进入部委要来得强。”

“我有小道消息,听说盘山集团总共要从学生招聘200人,要学习成绩优异的,品学兼优!”

“真的假的?还要招聘200人?去年不是也招了200人!?不会是骗人的吧?”

很多人聊着聊着,聊到了招聘的事。

在之前,大学生是包分配的。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已经不能称之为包分配,或者说已经不完全包分配了,是双向选择,各种国企、研究所、机关单位等到学校来要人,有不少其实是定向地要人,供需情况各专业不等。

毕业分配,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或中专毕业生就业按国家下拨的计划指标进行统一安排。毕业分配制度强调的是‘服从国家’,对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就业要求等不太重视。

毕业分配在特定时期内,起到了推动人才流动和资源调配、协调不同行业和地区利益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弊端愈发显现。

比如统得过死,包得过多,毕业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不能事先了解、互相选择,容易造成人才配置与岗位的不适应,不利于调动三方积极性。

比如对用人单位来说,只有接收的义务,没有选择的权利。不管是否需要,全部按计划分配,容易在造成人才积压浪费的同时,又难以得到急需人才的指标。

比如对学校来说,统一分配毕业生,隔断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结构可以不考虑社会需求,教育效果难以得到实践检验。而对学生来说,一进校门就捧上‘铁饭碗’,成了当然的‘国家干部’,毕业即就业,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分配时处在‘听天由命’的被动地位,无法按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爱好选择合适的工作。

所以,就有了双向选择的改革,从而去解决包分配的弊端,让各方都有选择。

甚至于也有学生选择不去国企、研究所、机关单位等,而是选择去民营企业,毕竟民营企业虽然不是铁饭碗,但是往往工资会比较高,也比较自由。

甚至有的学生有野心,毕业后选择创业,去社会闯荡。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能够去好的单位自然是最好不过的选择,而盘山集团毫无疑问是最好的去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