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 第329章三十年后人们依旧记得你对祖国的贡献

刘韬觉得‘银河’超级计算机不算什么,他用的电脑,性能远远超越了‘银河’超级计算机。

但是对于朱淋而言,没有接触过机密的,却是为此感到振奋人心。

这个时代,改革开放,国门再次打开,大家睁眼看世界,发现与欧美、苏联的巨大差距,那种落差感是十分巨大的,普遍是不自信的,总是期盼能够获得荣誉,得到肯定。

国家女排克服重重困难,夺得世界冠军,这是华夏首个大球项目夺得世界冠军,所以极大的振奋国人的心。

国家女排甚至成为了英雄!

每次有什么军事装备或者科技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或者世界领先水平,总是能够激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

‘银河’超级计算机也不例外。

刘韬没有告诉朱淋真实,因为那些都是机密。

对他而言,那些都不是机密,但是对于朱淋而言就是机密。

这种机密,朱淋只是普通人,越是不了解,对朱淋越是一种保护。

这天,他们带着孩子,一家子离开四合院,前往人民广场。

这里是很多人都会来的,因为这里是神圣之地。

很多人会在这里看一眼天安门,看一眼那鲜艳似火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刘韬和朱淋一人推着一个婴儿车,刘红英等人看着孩子,免得走丢了。

此时人民广场这里有不少人,六点左右,天气也没有那么热了。

“华夏现在真是繁荣昌盛了,现在的华夏我已经不认得了,鹿希啊,你说华夏发展这么迅速,过个三十年后还有人会记得我吗?”一个男子感慨道。

随着他的话,出现了断断续续的哭泣声,他身旁的女子不断抽噎的说道:“会的,一定会的,稼先你为祖国的贡献祖国不会忘记的。”

刘韬只是听这个声音,已然明白他们的身份。

望去,便看到了那一对夫妇,那男子已经显得很虚弱了,显然算是到了病入膏肓程度。

“别说三十年,就是一百年、三百年,祖国都不会忘记你做的贡献!”刘韬走过去,朗声地说道。

刘韬充满着肯定,非常地坚定,丝毫不怀疑。

因为事实证明,四十年后,祖国依旧记着他的贡献,人民依旧记着他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邓家先,华夏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华夏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在今年刘韬与领导一块的时候,刘韬曾向领导建议,给予在‘两弹一星’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颁发奖章。

就在不久前,这些人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了‘八一勋章’,以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全国总工会为奖励在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而颁发的荣誉奖,是华夏工人阶级最高奖项,今年是第一届!

‘八一’勋章,这是1955年根据全国高官会决议,授予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自从1955年颁发以后,后面就没有再颁发了,今年上面重新恢复了这一勋章,这也成为了军队最高荣誉勋章。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也是国家专门设立的勋章,用于表彰在‘两弹一星’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可谓是科学最高荣誉,奖金高达500万。

今年这三大荣誉,全部都授予了这23人!

他们的名字,以前很多都是高度保密的,随着被授予荣誉,大名名传全国,名传世界,为无数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所熟知。

刘韬之所以向领导建议,便是因为觉得,应当尽可能地在他们都还活的时候颁发,而不是等到以后再追授,那会是一种巨大遗憾。

可哪怕是如此,赵九章、姚桐斌、郭永怀三位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也依旧未能在生前享受这一至高荣誉,他们都在1968年时便去世了,现在只能追授他们荣誉。

而眼前的邓家先,便是其中之一。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家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他现在的状况,却是因为1980年在一次试验中,身体受辐射影响。

但是哪怕如此,他仍坚持工作。

对于这位科学巨匠,刘韬保持着敬意。

想当年,邓家先也是属于顶尖人才,26岁便获得了博士学位。这种人才,在美国可是能够获得优渥生活,拿美国国籍轻而易举。但是在共和国建立的消息漂洋过海,邓家先却选择放弃美国更好的科研条件、更好的生活条件,回到一穷二白、完全是一片废墟的华夏,参与国家建设。

邓家先循声望去,看到了刘韬,邓家先脸上露出了微笑,“刘韬委员,好巧。”

“邓家先委员,要保重身体!”刘韬紧紧握住邓家先的手。

两人在1980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便认识。

想起三年前初见时的场面,再看看现在,仅仅三年时间,邓家先的身体糟糕了非常多。

恐怕以现在的情况,都不一定能够再坚持三年!

“刘韬委员,伱说我们祖国,是不是能像欧美那样繁荣昌盛,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巅!?”邓家先轻声地问道。

刘韬重重地点头:“会的,一定会的!我们一定会再次站在世界民族之巅,我们的祖国一定会繁荣昌盛!”

三四十年后的华夏,绝对邓家先等人而言,绝对是属于真正的繁荣昌盛。

而刘韬相信,这一世的华夏,一定会走得更顺、发展得更快、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邓家先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那我想,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任何遗憾了。”

他们这一代人,是华夏处于亡国灭种的悬崖边,一个不慎,华夏便会亡国灭种。

救亡图存,这是他们每一个都在做着。

所以哪怕在美国可以有着优渥生活,邓家先等人都放弃了国外优渥生活,选择了回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邓家先他们那一批专家学者,足足有两百多位。

而在共和国成立时,侨居国外的科学家人数大约5000余人,但是到1956年底已经有2000名科学家回到了祖国大陆。

之后,又有一大批科学家陆续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正是因为这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才使新中国的科学事业群星璀璨。

哪怕是到了现在,这一批归国科学家,依旧是华夏科学事业的中流砥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