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 第215章激情燃烧岁月

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第215章激情燃烧岁月

作者:白白是只猫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1: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华、陈平等新来的干部,来到合成旅第一天就被震撼到。

按照合成旅的要求,每个战士一年打靶子弹不得低于500发子弹。

要知道在野战军中,每个战士一年打靶子弹不会超过10发,至于像独立师这样的,战士打靶子弹一年不会超过5发。

可是合成旅的要求却是每个战士一年打靶子弹不得低于500发子弹,甚至于干部都一样的要求,这是纳入考核指标的。

而合成旅编制6000人,也就说一年至少要打掉300万发子弹。

这还不包括各种机枪子弹、炮弹!

还有他们的工资,竟然比原来的多得多!

原先的工资,甚至可以说只是基本工资,其他的还有各种津贴,甚至上战场都有额外津贴,他们的工资至少都是原来的两倍。

除了超高的工资,其他待遇也都好到爆炸,伙食方面,顿顿有肉。

甚至于他们的家属,都可以在盘山机械厂有一份工作,他们每个礼拜都有一天时间和家人在一块。

虽然说,现在他们还没有住的地方,但是盘山机械厂已经在盘山之外建设合成旅家属小区。

所以合成旅大部分人都是新加入的,目前却已经归心,没有出现什么乱子。

刘韬一一认识这些干部。

一下子记不住那么多人没关系,后面时不时过来,便认识了。

当然了,现在这里只是旅指挥部,整个合成旅6000人,这里可没办法摆得下这么多人。

整个合成旅,目前临时驻地就是在天竺山。

天竺山虽说比不上盘山,但是却是可以作为一个合成旅的驻地,那里有山有水,地形也比较复杂,可以作为合成旅的训练地。

而且天竺山离盘山并不远,就在隔壁乡镇。

再过一段时间,旅指挥部也将搬移到天竺山。

刘韬发现,在营、旅这一级,上面支援的都是有丰富经验的干部,副旅长、参谋长等都是在各个师的,营长、副营长甚至是之前部队的团长。

比如炮兵营营长,之前是炮兵团团长。

而连这一级,都是比较年轻的干部,少有超过30岁的,甚至还有大学毕业生过来担任排级干部。

现在整个合成旅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武器装备则是还有比较大的缺口,不过这需要时间来慢慢添加补充。

至于枪械,则是第一时间都补充到位。

见过了这些干部,刘韬也准备带着老婆孩子返回京城了。

大包小包的,刘韬他们坐着吉普车离开盘山机械厂。

这一次刘韬专门让人到周边乡镇买了一些野货,各种菌菇、老山参、三七、铁皮石斛、野生灵芝、雪莲、当归、冬虫夏草等等。

这些都是好东西,纯野生无污染。

很多对于滋补身体都有很大的好处。

刘韬现在不缺钱,每个月的工资足够家里怎么花都花不完,更不要说国家给予的奖金。

这些东西自然是大量的买,就像这一次,足足花了几千块钱。

当然了,哪些孕妇能吃,哪些不能吃,刘韬专门列了个单子。

司机直接送着他们到机场,刘韬拿着大包小包,朱淋抱着孩子,大概十分钟左右,终于进入候机室。

当坐着飞机抵达京城机场的时候,刘振邦专门开着车过来接。

外贸工作组去年的时候,便专门配了一辆车。

将大包小包放到车上,直接前往四合院。

什刹海,傍晚的时候,人已经很多了,特别是今天乃是周五,来什刹海玩的人更多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陆,在京城也在不断地发生着一些变化。

刘韬他们抵达四合院,却见四合院挺干净的,显然有人打扫过了。

四合院大门口,刘韬刚刚下车,就看到了母亲陈芳和几个人。

有一个女人,和母亲陈芳有些像,刘韬有些恍然。

“姐!”

“弟弟!”

那个女人,正是刘韬的大姐‘刘红英’,今年刘红英三十岁,但是已经有着岁月的沧桑,脸上都出现皱纹,手也粗糙,显然在北大荒吃了不少苦。

当年刘红英和其他人一样,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北大荒参与建设,这一去便是十来年。

当初刘红英离开京城的时候还是少女,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身上穿的绿色军装,也不知道是穿了多少年,可以看到很多补丁。

在刘红英的介绍下,刘韬也见到了大姐夫‘钱华强’。

钱华强也是京城这边的,父母在三机部,比刘红英大了两岁,当年同样是响应国家号召前往东北支援北大荒。

将东西搬下来后,众人便进入四合院。

大厅餐桌上,已经摆满了一桌子饭菜。

刘韬将东西放好后,去取了两瓶茅台,一家人吃喝着。

孩子很快就吃完,便在院子里面玩,刘韬他们则是聊着天,钱华强喝了两杯茅台后,话也多了起来。

“当年我们满腔热血离开京城,出发前往东北,可是刚刚抵达北大荒,看到北大荒后,我们脸上没有期待,只有茫然。”钱华强好似回忆起当年前往北大荒的场景,“我们都如雕像般静默着,没有交流,仿佛青春已离我们远去,面对浩瀚烟波,思忖着不可知的未来”

北大荒现在是全国出了名的粮仓,可是当年却是荒无人烟,可以说是用了一代人的代价,斗天斗地硬生生地开辟出这个大粮仓。

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都伴随着城市知识青年的身影,他们踏着第一代北大荒人的足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智慧和牺牲开发北大荒,开垦荒原,屯垦戍边,传播城市文明,为国担当分忧,功不可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把北大荒当成第二故乡,这一去便留在北大荒。

过去二十多年,从四面八方前往北大荒的知青,足足有70万人之众。

他们的精神让人佩服,可是同样的,那里的环境艰难困苦。

他们每一个都吃了不知道多少苦,北大荒流淌的都是他们的汗水。

相比刘红英、刘红蕾等人,刘韬无疑是幸福的,可以读大学,毕业后可以去国营厂,成了技术工人,一开始就是干部,刘韬吃得苦对于刘红英、刘红蕾等人,完全不算什么。

以后人们说起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会向往之,但是他们绝对想象不到这激情燃烧的岁月背后的艰苦。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