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八十六章 20纳米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八十六章 20纳米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1: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青松采取的演习方式,是有意拖延下达命令的时间,令双方舰队俱都具有约100秒钟与自己的通讯延迟,但其中一方没有战斗AI辅助,另一方有战斗AI辅助。

且战斗AI就部署在了战场附近,没有延迟。

双方一交战,李青松便发现了不对劲。

这是人工智能?这是人工智障吧?

明明一艘战舰在混战之中应该前突,为友方提供火力压制,为其创造发射星际导弹的条件。

但在这100秒钟的通讯延时里,在自己还未下达下一步命令的时候,战斗AI便抢先操纵着战舰直接后撤,仓皇撤退。

它确实是躲过了一发对面的星际导弹不错,但却直接将己方防线撕裂,打破了己方的作战计划,直接便导致对方抓住机会,打了一波齐射,打了足足数百万发子弹过来,让己方损失惨重。

还有一次,这一方明明应该发起进攻的,但战斗AI操纵之下,己方的那些战舰却呆呆停在那里不动,最终导致错过了战机。

这是比较大的失误。其余的较为微小的失误就更多了,数不胜数。

最终,在这一次演习之中,没有战斗AI辅助的一方,在李青松忍受着约100秒钟通讯延时的情况之下大获全胜,“全歼”了有战斗AI辅助的那一方。

“十余年时间,一亿多吨的燃料消耗,数万亿颗子弹的消耗,结果就这?”

李青松简直无法接受。

“不应该啊?怎么可能会这样?”

李青松将搭载着超算的货船从战场调了回来,调取了战斗AI的运算数据,又抽调了数千名克隆体前去,开始分析它的代码运转以及决策逻辑。

这一通分析下来,李青松渐渐发现了问题所在。

自己似乎错怪这一套战斗AI了……

因为自己低估了战场实时操控战舰的难度,以及需要分析、运算的数据量。

并不是这一套AI是智障,而是战斗一开始,数据量太大,计算量太大,结果导致这一台超算过载了,算不过来,出现了大量的延迟和计算错误、逻辑错误,最终才导致了这种局面。

李青松松了口气。

“幸好,幸好不是战斗AI的问题,这十余年的投入看起来并没有白费……”

找到了问题所在,后面就好说了。

既然是超算算力不够,那就研发算力更大的超算!

在并行算法和结构几乎已经到达极限的此刻,想要制造算力更大的超算,便只剩下了一种途径。

研发更先进的芯片!

现阶段,李青松已经掌握了45纳米制程芯片的大规模制造技术。

按照人类世界已经实践过的技术路线,下一代,李青松应该研制28纳米制程的芯片。

但结合这些年来的不间断研究以及技术进步,李青松决定,绕过28纳米芯片,直接去研究更下一代的,20纳米制程的芯片!

一旦20纳米芯片研发成功,单枚芯片晶体管数量将会从约10亿个,直接暴涨提升到40亿个。

单枚芯片的综合性能也将提升约60%到100%之间。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更高制程的芯片,可以适配更先进的并行算法以及配套硬件,单台超算里,李青松可以使用更多枚芯片并行运算,一台超算的算力大约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提升40倍!

前景如此美好,但直接从45纳米提升到20纳米,绕过28纳米,显然意味着巨大的障碍和极高的难度。

计算科技研究基地里,李青松再度抽调了众多克隆体,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一同开始了对更先进芯片的研究之中。

短时间的预研之后,自己所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分成了几个大类,呈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首先,我现在使用的深紫外光源波长太长,分辨率已经到达了极限,衍射效应导致图案模糊,不能刻写更小的晶体管结构。

其次,传统的晶体管在这个尺寸下,短沟道效应明显,功耗和性能难以控制啊。

还有,传统的硅栅极介质物理特性不能满足要求,这个也要改进……”

李青松将克隆体们分成了几个大的团队,分别对各个方面的难题展开攻关。

日夜不休的研究之中,首先是光源出现了突破。

李青松开发出了波长更短的极紫外光源,将光的波长缩短到了仅有约13.5纳米,由此大大提升了分辨率。

除此之外,李青松还改变了之前的工艺,将之前的单次曝光,改为了多重曝光,便能通过增加工艺流程的方式,实现了加工精度的极大提升。

在这之后,李青松还找到了性能更好的材料,使用金属栅极代替二氧化硅栅极,再次实现了技术突破。

此刻已经是半年时间过去。其余大部分技术难题都被李青松攻克,唯有最难,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技术障碍仍旧横亘在李青松面前。

短沟道效应。

当晶体管的长度缩短到一定幅度之下后,电场分布和载流子行为会因为物理规律而发生一定的改变,而这会导致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下降、漏致势垒降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芯片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青松已经尝试了上千种方案,包括优化晶体管分布于设计、提升材料性能、改进生产工艺等等,但最终被证明全部无效。

“别的问题都解决了,就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这真是……”

李青松叹了口气。

此刻,20纳米芯片研究所消耗的时间和资源已经超出了预期,已经影响到了李青松的整体科研计划。

但没有办法,半途而废是不可能的。20纳米芯片对李青松来说太过重要,不仅战斗AI要用,其余的AI,包括工厂智能化设备、飞船智能化控制,甚至于基础物理学和数学、化学、工程学方面的研究,全都离不开更大算力的超算。

这一天,李青松仍旧控制着数万名克隆体展开相关实验,并额外调动了数千份脑力专门对这个问题展开思考。

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念头忽然间从某个克隆体的脑部生成,传递到了李青松的意识之中。

“既然平面晶体管会导致短沟道效应,那么……能不能把晶体管从二维结构改成三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