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七十一章 45纳米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七十一章 45纳米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1: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因为是实验性质的,这一批新一代的克隆体并未培育太多,仅有1000名而已。

再度切换身体,试验了每一名克隆体的质量,找到了质量最高的那个之后,李青松的最大意识数再度出现了小幅度提升,达到了500万零2264个。

李青松心中满是欢喜。

“这一次只是实验,后续还会有更为精细的优化提升。预计等技术真正完全成熟之后,我的最大意识连接数还能再涨一些,估计能到510万左右。

现阶段来说,够用了!”

这一刻,那些提前便生产出来,吃干饭吃了少则一个月,长则三四年的克隆体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众多新基地、新工厂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洛神星之上出现,极地、赤道、峡谷、山川、平原,无论位于洛神星何地,只要有价值,就一定会有克隆体出现。

最大意识连接数500万,算上休息、生病、日常损耗等,常用克隆体数量便达到了1000万。

1000万名克隆体,已经足以对洛神星展开整颗星球层面的全面开发了。

在更为充沛的资源和人力供应之下,李青松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技术研发工作。

现代工业体系、现代科学体系所涉及到的任何一个方面,无论理论层面还是应用层面,李青松一个都不肯放过,全部安排了或多或少的克隆体前去研究。

并且,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分支的研究,都在李青松这种特殊能力之下,被融入到了整体之中。

或许只是数学体系之中,有关拓扑的一个极为分支的研究进展,便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化学领域之中,有关绝缘体的一项研究带来了突破;

又或者材料学之中的一个微小突破,结果却带来了光物理学之中的巨大进展。

行业壁障?知识壁垒?不存在的。

于是李青松的整体科技进展再度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态势。

如此持续了数年之后,李青松渐渐察觉到了一个问题。

洛神星上的资源似乎不太够用了。

已经有数千座初期的矿场因为资源枯竭而被废弃。新建造的矿场为了开采资源,更是不得不向地下发展,有时候甚至要向下打几千米深的井,才能勉强开采到一点资源。

就连洛神星的地表也不再是之前那种暗红色,而是变成了浅红色。

因为有太多的托林已经被李青松刮地皮一般刮走了。

但就算如此,资源供应仍旧开始有些紧张起来。

它毕竟只是一颗矮行星,表面积仅有地球的几十分之一,质量更是仅有地球的600分之一而已。

李青松对于资源的使用一向还是比较节省的。

毕竟这些克隆体们又没有什么娱乐需求,能吃饱就行。

但,就算只是科学研究,所需要消耗的能源与资源,也足够庞大。

常常是为了验证一种工艺的可靠性和效率,李青松便会兴建一座大型工厂,耗费数以十亿度的电,和大量的水、化工原料等让它运转;

为了研发一种新型的推进器材料,李青松经常会展开大规模的推进试验,耗费了不知道多少甲烷和氧气。

更不要说有时候对某项关键技术展开攻关的时候,李青松更是会不计成本,直接抽调数百上千座工厂参与,抽调几万几十万名克隆体加入进来,消耗的资源更是惊人。

“科技研发进展不能停,也不能慢。未来甚至还要再次加速。

这样的话,开发敌神星就是必然。

只是要大规模开发敌神星,还需要几项前置技术。

一,更高效率的推进技术。二,更先进的智能AI和芯片技术。三,初级的电磁弹射技术。

那接下来,就优先攻关这三项技术!”

李青松下定了决心。于是,伴随着这三项技术的攻关开始,洛神星上的资源消耗速度不仅没有减慢,反而再度提升了一些。

在李青松建造的芯片工厂之中,采用已经研究成熟的近紫外光刻技术,克隆体们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最终将晶圆放置到了光刻机之中,进行曝光作业。

它所使用的光源的波长约为400纳米。使用这项技术,李青松可以大规模批量制造制程在800纳米的芯片。

虽然相比起人类时代,800纳米的芯片仍旧太过落后,但它总归是实打实的纳米级芯片,相比起之前可谓有了巨大的提升。

这种制程的芯片在李青松的技术发展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提升了所有工厂的自动化水平,甚至还组建出了超级计算机,在科学计算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现在,800纳米芯片已经无法满足李青松的需求了。

要开发敌神星,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AI技术和更强大的算力。

为此,李青松在原有的芯片技术研究基地之外,新建造了一个更大、技术也更先进的基地,全面展开了对下一代光刻机和芯片技术的研究。

长达两年时间的研究之后,新一代光刻机终于制造成型,在李青松略有些激动的心情之中,开始了新一代芯片的试制工作。

高度纯净的硅片被送入到了光刻机之中,完成光刻胶的涂覆之后,采取更高频率的深紫外光源的光刻机,使用波长约为200纳米的紫外线对其进行曝光。

按照之前便完成的芯片设计方案,无数微小的电路出现在了这小小的一枚芯片之上。

再经过后续的掺杂、清洗、蚀刻、封装等工艺,最终,一枚小小的芯片呈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这枚芯片,与之前旧工艺制造出来的芯片,大小一模一样。

但李青松知道,这枚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达到了10亿个。而之前采取800纳米工艺制造的芯片,其晶体管数量仅有约320万个而已。

足足提升了300多倍!

虽然晶体管数量的提升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性能的提升,但粗略估计的话,其性能提升至少也在百倍以上!

不仅如此,它的可靠性、能耗、发热等方面也出现了巨大的提升。

看着这枚小小的芯片,李青松心中满是欢喜。

“45纳米制程的芯片虽然也不是太先进,但至少,总归是摸到了AI技术的门槛,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开发AI技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