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197章 超新星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197章 超新星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2-15 22:15: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科学研究便是如此奇特。

在其余大部分领域,错误通常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而在科学领域,错误却通常意味着进步。

李青松立刻抽调了一部分脑力,加上一部分蓝图科学家,投入到了对这一奇特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之中。

在大部分较为剧烈的天文现象之中,中微子总是会先一步逃离出来——因为中微子具备更高的穿透性。

想象有这样一颗炸弹,其具备极为坚韧的外壳,需要等内部爆炸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将外壳炸破,外界观测者才能看到这一次爆炸;

但中微子却可以在爆炸酝酿时期,尚未真正发生之时,便抢先一步依靠自己更强大的穿透能力,穿透外壳到达外界。

如此,外部观测者便可以通过中微子来判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炸弹是否会爆炸。

很显然,观测到了符合标准的中微子,这颗炸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就必定会爆炸。没有观测到,则不会爆炸。

由此,观测到了中微子,确定了方向与坐标,李青松便可以提前调集天文望远镜瞄准那个方向,等待爆炸的出现,以完整观察整场爆炸,获取到完整、详尽的数据。

但这一次,李青松再度失望了。

他仍旧没有找到光学对应体。

“不应该啊……这种程度的中微子辐射,必定会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不可能没有光学对应体的……”

李青松百思不得其解。

同时,在对于这些中微子数据进行进一步观察与分析之后,李青松发现了更多奇怪的事情。

首先,李青松已经确定,这些中微子应该是源自一场II型的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分为许多种类。

有恒星超新星爆炸的:大质量恒星到达生命末期,核心聚变出铁元素且积蓄到一定程度后,核心部位会忽然间失去支撑力。

大质量恒星自身引力极为强大。如此庞大的质量,全部依靠核心强大的聚变能量支撑才得以不坍缩。

而铁元素的聚变并不释放能量,反而要吸收能量。

此刻,大质量恒星自身压力如此之大,核心却因为聚变出了铁,骤然失去了支撑,会发生什么事情?

很显然,外部所有质量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都会迅猛向内部坍缩,其速度甚至能达到每秒钟十几万公里。

如此强大的动能,会瞬间将恒星核心压缩成一颗致密的星体,中子星。

外部坠落而来的质量则会受到内部巨大压力的反弹,骤然向外冲击。

由此,整颗恒星会被炸的粉身碎骨,组成这颗恒星的大部分能量都会被抛洒到宇宙之中,除了核心的那颗致密中子星之外,什么也不会留下。

如果恒星再大,甚至会在核心形成一颗黑洞。

这便是II型超新星爆炸,也称之为核心坍缩型超新星爆炸。

依据爆炸类型的不同,恒星超新星爆炸又会细分为几个种类。

除了恒星超新星爆炸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基于白矮星的超新星爆炸。

白矮星也是一种致密星体。

典型中子星通常仅有10公里的半径,但质量却高达太阳质量的1.4倍左右。

想想看,将足足相当于1.4颗太阳的质量压缩成半径仅仅为10公里的球体,这颗球体的密度将高到何等程度。

相比起中子星,白矮星的质量和密度都更低一些,但同样远超任何常见物体,同样不可思议。

典型白矮星的半径约为6700公里,与地球相当,但质量却与太阳相当。

这便相当于将太阳体积压缩百万倍以上,可想而知其密度与引力有多高,自身性质又有多么极端。

Ia型超新星便来自白矮星。

如果白矮星存在一颗伴星的话,白矮星便有一定概率不断掠夺伴星的质量,在自身表面堆积,增加自身质量。

质量高了,内部压力和温度便会提升。

白矮星通常由碳、氧等元素构成。它自身的质量、温度和压力原本是不足以支撑这些元素聚变的。但现在,来自伴星的质量提升了它的温度和压力,于是碳氧元素也能开始聚变了。

而碳氧元素的聚变,会进一步增加白矮星内部的温度和压力,让聚变速率更快。

这原本不算什么,对于普通的恒星来说,内部温度和压力高了,很显然的,它会开始膨胀,从而降低内部温度和压力,由此达成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的状态。

但这种机制在白矮星上失灵了。

因为白矮星密度太高,太过坚硬。普通恒星像是一个气球,可以轻易变大变小的话,白矮星就像是一颗石头,没办法变大从而降低自身内部温度和压力。

后果便可想而知了。

碳氧聚变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最终失控,最终,组成整颗白矮星的所有碳氧元素会同时聚变,同时释放出能量。

于是,相当于一整颗太阳的白矮星在这失控的剧烈能量释放下,猛然爆炸,整颗星球都被炸的粉身碎骨。

这便是Ia型超新星。

超新星爆炸存在许多种不同的种类,但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无论哪种类型的超新星爆炸,都会释放出强烈到难以想象的能量,堪称宇宙之中最为剧烈的能量释放过程。

超新星爆炸的能量会360度无死角的向周边所有空间倾泻。它在短短几秒钟内释放的能量,甚至比太阳整个生命周期,约100亿年时间里所释放的所有能量加起来还要多。

当超新星爆炸发生的时候,在那几秒钟时间里,便连整个银河系,数千亿颗恒星加起来的光芒都会被它暂时掩盖。

但这样猛烈的爆炸,李青松却在同一个地方连续观察到了两次,且,两次都没有找到光学对应体。

似乎这两次超新星爆炸是“黯淡”的,不发光的。

但这怎么可能?

以及,中微子的数量似乎也不对。

李青松通过中微子的能级确认了辐射源为II型超新星爆炸,但自己观测到的数量太少了,远远少于正常的超新星爆炸模式。

这似乎意味着……这一次超新星爆炸,其能量仅有少部分通过中微子释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