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105章 10纳米(求订阅!!)

在完成了位于木卫三的第一条太空电梯的建设之后,那庞大的零号纤维的生产并未停下,反而愈发加大了生产力度。

在这漫长的生产时间里,李青松也一直在对生产工艺流程、效率等进行优化提升。

原本略显粗放简陋的生产设施渐渐被更加先进且稳定的设备代替,整条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也慢慢提升。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迭代之中,现如今,每条生产线的零号纤维日产量,已经从之前的两吨,提升到了此刻的2.6吨。

不仅如此,它们生产出的零号纤维的性能也在慢慢提升之中。相比起最初生产的那些,也再度提升了约10%左右。

别看仅仅只是0.6吨的产量提升和10%的性能而已,但整体来看,却已经可以视作为代差了。

于是,整座零号纤维生产基地的年产量便从之前的146万吨,提升到了此刻的190万吨左右。

大量的零号纤维搭载一号太空电梯,从木卫三运输到了木卫一、二、四之上,其余三条太空电梯开始同步建设。

总计耗时6年,木星系统的四颗大卫星总算全都有了太空电梯作为地表与太空的物资中转站。

彻底解决了整个木星系统的物资运转障碍,李青松对于木星系统的开发便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到现在为止,李青松来到木星系统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时间。

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李青松不仅完成了四条太空电梯的建设,还完成了相当于当初洛神星和敌神星加起来,三倍还大的工业设施与科研设施建设。

四颗大卫星上,十几颗小卫星上,以及木星环、星际空间之中,李青松总计拥有了二十多万座庞大的工厂、实验室或者基地。

来自木星系统的充沛资源源源不断的被开采出来,经过工业系统的加工,如同洪水一般涌入到各个科研设施之中,化作了推动科技研发工作的养料。

甚至便连木星环之中,李青松都建设了庞大的资源开采体系。

在木星环的不同节点,李青松建设了10座超算和100座矿产初级冶炼设施,投放了超过100万台自动探矿与加速设备。

它们的外形像是一个扁扁的长方体铁盒子,自备动力的同时,上面还装备有精密的探矿设备。

它们就整天混迹在充斥着尘埃、碎石的木星环之中,通过自动扫描探矿设备,精准分析每一块碎石的元素构成。

一旦发现具备价值的石块,便依据目标的不同大小,采取不同的捕捞方式。

太小的石块直接放弃。较小,但具备了足够价值的石块,这种探矿设备便会自动规划路线,灵巧的绕过其余石块来到它身边,探出一张金属网将其束缚住,然后自动加速,带着它脱离木星环,将它直接“扔”到最近的太空冶炼基地里去,让它在那里接受处理。

如果石块较大,譬如有几十米,一百米以上的尺寸,它便会召唤临近的采矿设施一同前来,自动绘图,分析重心,选择受力点后,多台采矿设备便会自动附着在这块石头的不同部位,同时开启加速,将它拖出来,再扔到冶炼工厂那里去。

位于不同节点的10座太空超算为空间采矿AI提供着充足的算力,10个AI相互协作,共同指挥着100万台以上的采矿设备终日不停地对木星环展开勘察。

位于那些太空冶炼工厂之中的总计约万名克隆体,则在李青松的统一连接之下,负担起了这一整套流程的优化、维护和维修以及决策工作。

木星环之中的矿产,产自其余小卫星的矿产,产自大卫星的矿产,搭乘或大或小的货运飞船繁忙的穿梭着,最终汇聚到四条太空电梯之中的一条,卸货,让货物搭乘太空电梯来到地表。

地表这里,无数条铁路线上重载列车轰鸣着。铁路线之间,庞大的重卡车队在荒凉死寂的大地之上飞驰,某些不方便去的地方,还会有空天两用型飞船解决最后一段路途的运输任务。

整个木星系统,在李青松以及这1500万名克隆体的控制之下,在一艘艘飞船、一列列火车、一个个车队,以及最重要的四条太空电梯的链接之下,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基础工业系统全部完成,且达到了此刻的真正巅峰状态。于是自然而然的,李青松的科技再度开始出现突破。

在过去的这十几年时间里,伴随着工业系统的建设,各种工艺的优化、生产线的调整、各种材料与设备的性能提升等较为微小的科技进步就已经在频繁出现。

李青松略微统计了一下,便得出了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

所有工业领域与科学领域的微小进步加起来,总数量甚至已经突破了一千万!

虽然没有一个是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但不要忘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也是要在基础的不断夯实和进步之下才能出现。

现阶段,伴随着各工业体系的全部建成,所有科研基地的资源和脑力供应全部到达巅峰,这种微小的,有时候小到仅仅只涉及某一种牲畜患病率下降0.5%的进步,其总数量再度出现暴涨。

短短三年之内,其总数再度突破一千万,与过去进行大规模建设之时,长达十几年时间的总数量持平。

在这一个接一个的微小突破之下,第一个巨大的突破终于来了。

芯片技术终于再一次突破了!

在引入了多重曝光技术、鳍式场效应晶体管技术,以及一系列新材料和新工艺,还有整体结构和生产流程上的优化之后,最新一代制程达到了10纳米的芯片,终于在实验室之中,被李青松小批量的造了出来。

相比起之前所使用的20纳米芯片,10纳米芯片的晶体管数量再度提升了2.5倍,从之前的约40亿个,直接暴涨到了100亿个!

晶体管数量的提升,同样意味着性能的巨大提升。简单评测之后,李青松得到了结论。

芯片性能比起上一代至少翻了一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