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跟着莫大游历笑傲江湖 > 第164章 太湖

跟着莫大游历笑傲江湖 第164章 太湖

作者:青梅绿茶杀手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2:04:45 来源:小说旗

回到船上,已是黄昏。在江阴一连待了五日,也是时候继续启程了。

赛龙舟就不看了,主要是不能参与。人家参赛的都是各乡各镇的青壮组队,训练多日团结一心配合无间,根本不缺人,外乡人挤不进去。

对长养在岳阳的师兄弟几个来说,光看很没意思,撸起袖子下去划才算参与,才算是真正的热闹刺激。

而且洞庭湖上更精彩的都有,屈原可是楚国人,荆楚大地上的人民只会更敬仰爱戴他。

在黄昏日落中,大家解下缆绳,摇橹划桨。两条船一前一后,在夕阳的红霞下,在闪动的橘波里,缓缓去向莽莽苍青的远山阙隙。

两条船并不好划,人手不够,又请不到愿意出远门的船工,大家只得买下五个奴隶,让他们帮忙干划船摇橹张帆扫地这种粗活。

不过伙食和待遇可不是人伢子那里能比的,猪肉鱼虾米饭顿顿有,大家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此外还发了新衣被褥和工钱,不按奴仆对待,只拿他们当做雇工。

沿五泻水直入太湖,五泻水也称“泾河”、“运河”、“漕河”,是长江入太湖的主要水道之一。

太湖是海迹湖,原是一处海湾,不过在长江带来的流沙堆积之下,海湾被封闭,离大海越来越远。水质也逐渐淡化,最终成为了一个淡水湖。

到太湖,就不得不说鼎鼎大名的太湖石了。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

这是苏轼的话,梅、竹、石,三者并列,都是园艺中的常客,也是文人雅士最喜最爱之物。

郑板桥也言: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石的地位可见矣。

苏轼又言:

“米元章(米芾)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

作为景观石,太湖石的“皱、漏、透、瘦”是其有别于其它景观石的特点,通透玲珑,姿态万千。

宋人爱太湖石,米芾跪石称丈,拜石称兄,抱石而眠。曾几也写诗称赞:

“济胜初无具,搜奇只此间。飞来太湖石,坐我洞庭山。面面成窗户,峰峰出髻鬟。寓居端欠此,颇欲载之还。”

“颇欲载之还”,石头太重,曾几想搬却搬不动,可是皇帝可以啊!

徽宗更爱太湖石,虽是帝王,却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文人心态。

他的一生山水花鸟成痴,书则瘦筋,画则花鸟山石。工笔重彩,取向细腻写实,精致庄重,却又不失意境,给人诗意与灵性。这样的他自然和米芾一样,抵抗不了奇石的魅力。

他的《怪石诗贴》如今正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殊状难名各蔽亏。高低崒屼鬪巍巍。直疑伏兽身将动。常恐长蛟势欲飞。□裂几层苍桧(氵齿)。凝岚四接老松围。名封三品非无美。饮羽曾令壮奋威。”

(有一个字已经缺失,辨识不清,有个字则打不出来,应当没有收录进现代字典之中。)

赏石玩石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也是不断发展的。初是赏玩石之形,后则更进一步,品味石之意,“得意”而“忘形”,“得鱼”而“忘筌”。

从美学观点上讲,是以意相石,移人之情致于石上,石则是诱使人散发情致的钥匙。

“‘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这是郑板桥的话,“丑而雄,丑而秀”。可凡是丑怪之物,多为人所厌憎,太湖石为什么能获得人们的喜欢?因其奇?奇到能引发人心中潜藏的诗性诗意?

不止如此,既受广爱,丑吗?根本不丑!丑石论是爱石论,爱石而不说爱字罢了。

太湖三白也是名满天下了,白鱼、银鱼、白虾。吃太湖三白,以春夏之交、初秋之际最好。此时已是农历三月十六,也差不多是时候了。

白鱼是肉食性鱼类,肉质鲜美紧致不腥,很受欢迎。不过出水即死,要想吃得好,还得坐在船上,等鱼一出水就立马放血抠腮刮鳞去肠上锅清蒸,

银鱼也是出水即死,其小巧剔透,熟制后晶莹洁白。其无骨无刺无鳞甚至“无肠”,食用十分方便,捞上来只需用清水冲一下就可以下锅了。

银鱼适合煎炸,炸完后外焦里嫩,有金黄色鱼皮锅巴的焦香又有鱼的鲜香嫩爽,下饭又下酒。

白虾和银鱼一样,活的时候通体透明,死了则会变得莹润洁白。其皮薄而肉多,滋味鲜甜亦不腥。只要不怕寄生虫,生吃活嚼都十分过瘾。

可捕鱼可不是份简单的活计,银鱼太小,想把它们捞上来必须要用细密的小网。

可网眼小了,编网的线也必须够细才做得到。古人织网通常用麻类纤维,可麻类纤维寿命却不行,泡水易坏,所以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想要网不坏,就得及时晒干。

想要编织细网,在材料受限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就是把网编出来了,又能用上多久?网到一条大鱼,那就是一个大洞。

可这个时代缺大鱼吗?根本不缺!所以银鱼不好买到,同时也很贵。若想吃到最鲜活的,那还得是自己现捞。

林风庭把船靠岸,便花了高价从一处渔市上购得一张捕银鱼的好网,又买了三个竹编的虾笼。

还别说,这虾笼编得还不错,又结实又美观,和绿竹翁的手艺有得一拼了。

不过洛阳城外那个老篾匠已经不在,不知道那片竹林和那处竹屋有了新的主人没有。也或许已经破败,落满风雨尘埃。

捕鱼捕虾要到晚上了。白虾昼潜夜行,至少要等一夜才可以起笼。银鱼白天不好网,可以在晚上用火光吸引。

不过大家不熟悉太湖,那些老渔民也不会轻易告知外人哪里鱼虾多。想要捕到鱼,就得趁傍晚,厚着脸皮跟着湖上渔船的火光走。

这是李叔捕鱼的经验,老渔民最懂老渔民,无论是太湖还是洞庭湖。

到了傍晚,湖面上远远就可望见点点火光。林风庭他们也轻轻划船跟着火光走,哪里火炬最多最亮就去哪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