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帝国崛起:西班牙 > 第三百四十六章 :塞尔维亚崩溃

卡洛本来以为欧洲这场战争要打很长时间,没想到圣普里莫高中开学的时间还有很长,战争似乎就要结束了。

战争的突破口还是在塞尔维亚这里。

没办法,相较于德国和奥匈帝国来说,塞尔维亚的实力太过弱小。

在俄**队无法抵达塞尔维亚的前提下,塞尔维亚就算鼓足了劲,也最多只是拖延战败的时间罢了。

奥匈帝国攻破洛兹尼察只用了几天时间,这也导致塞尔维亚的西部边境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后续塞尔维亚想要反攻洛兹尼察也是为了堵上这个口子,但可惜他们在人数以及武器装备上全面落后奥匈帝国。

反攻失败之后,塞尔维亚军队往贝尔格莱德的方向撤退。他们的本意是好的,那就是保卫自己的首都贝尔格莱德。

毕竟也提到过,贝尔格莱德位于河口的突出带上,三面都隔河与奥匈帝国相望。

如果无法守住贝尔格莱德南部的土地,塞尔维亚的首都将被奥匈帝国全面包围,这对这个面积不大的国家来说是致命的。

往贝尔格莱德的方向撤退固然能够守住首都,但对于西部边境靠南的城市来说,这就不算是一个好消息了。

奥匈帝**队也尝试过向东进攻贝尔格莱德,他们早就领教过塞尔维亚在这一路上设立的防线有多么坚固。

虽然稳扎稳打也能向前推进,但耗费的时间以及人力对奥匈帝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既然贝尔格莱德一线有坚固的防线,那奥匈帝国这边也就不再进攻贝尔格莱德了。毕竟塞尔维亚只是个面积不大的国家,对于塞尔维亚来说,哪里沦陷都十分肉疼。

奥匈帝国南部战场的南路军队经过商讨之后,决定继续向东南,进攻塞尔维亚西部边境非常重要的补给城市瓦列沃。

瓦列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位于塞尔维亚西部边境的靠中部位置,能够辐射到整个西部边境。

也正因为如此,塞尔维亚在这里囤积了大量的物资,以这里为中转站,源源不断的运输到西部前线。

如果能够攻克瓦列沃,不仅能够切断塞尔维亚西部边境的补给,也能让奥匈帝国的军队彻底走上大路,为接下来的进攻打好基础。

瓦列沃向北连接着贝尔格莱德,向南连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乌日采,战略位置相当重要。

在塞尔维亚的反攻发动之前,这里还是有着重兵防守的。

原本洛兹尼察及其以北的边境只有2万军队,而瓦列沃这座补给城市就拥有接近2万人的守军。

但随着塞尔维亚策划反攻之后,这里的大半守军都被抽调到北部,策划对洛兹尼察的反攻。

反攻失败之后,3.5万塞尔维亚军队慌慌张张地向贝尔格莱德方向撤退,瓦列沃这座补给城市也就被塞尔维亚军队忽略了。

现在瓦列沃剩下的守军不足1万人,其中的大半都是战争后才被临时动员起来的。那种真正具备战斗力的常备陆军几乎不存在,这对奥匈帝国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奥匈帝国方面自然也知道塞尔维亚几斤几两。既然塞尔维亚有能力组织反击,也就代表着像瓦列沃这样的中部城市防守力量是相当空虚的。

在塞尔维亚的防守战失败之后,奥匈帝国在洛兹尼察留下了大约2万军队进行防守,又从波斯尼亚地区抽调了2万军队,重新组建了4万人的军队向瓦列沃发动了进攻。

这座重要的补给城市瓦列沃在奥匈帝国的进攻之下,只坚持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被攻破。

奥匈帝国在攻破瓦列沃之后没有过多的停留,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守瓦列沃之后,剩下的兵力又继续向南进攻交通枢纽城市乌日采。

对整个西部边境来说,肯定是补给城市瓦列沃更加重要。但要是对塞尔维亚来说,那肯定是交通枢纽城市乌日采更加重要了。

乌日采位于三岔路口,向北就是瓦列沃,向南是塞尔维亚的南部边境,向东则是塞尔维亚腹地。

如果奥匈帝国能够攻破乌日采,塞尔维亚的腹地城市将对奥匈帝**队不设防。

这对塞尔维亚来说是相当要命的,可偏偏此时的塞尔维亚军队已经没有多少兵力能够动员了。

瓦列沃以北的西北塞尔维亚,聚集着超过8万人的军队。再加上西部边境南部的军队,这几乎已经是塞尔维亚目前所有的主力军队了。

剩下的士兵要么还躺在医院不知死活,要么就是刚刚动员起来还没有训练的士兵,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在得知瓦列沃被攻破,并且奥匈帝**队向南进攻乌日采的时候,塞尔维亚政府彻底慌了。

他们一边命令腹地城市动员的军队紧急前往乌日采,另一边又加急破坏乌日采以北和以东的道路,避免奥地利军队借着这两条道路快速突击塞尔维亚的其他城市。

其实战争打到这里已经很明朗了,塞尔维亚根本无法抵抗奥匈帝国的进攻,他们再怎么尝试也只是拖延奥匈帝国进攻的速度罢了。

特别是在瓦列沃被攻破的前提下,塞尔维亚的战败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这座补给城市对塞尔维亚的西部边境来说相当重要,从奥匈帝国攻破瓦列沃的那一刻起,就代表着塞尔维亚辛苦经营10多年的西部边境彻底被瓦解。

没有了西部边境那坚固的防线,塞尔维亚的内部可没有什么好的地形能够防守奥匈帝国的进攻。

随着时间来到4月份,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军队在乌日采又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攻防战。

奥匈帝国的军队高达4万人,借着攻破瓦列沃的机会,奥匈帝国乘胜追击,可谓士气大盛。

而塞尔维亚军队这边,被运往乌日采的士兵要么是还没有怎么训练的农民,要么就是医院里轻重伤被重新赶回前线的,明显是被放弃了的士兵。

指望着这些人守住乌日采,倒不如指望着俄国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击败德国和奥匈帝国,从另一个角度结束这场战争。

这场规模并不小的攻防战的最终结果也很明朗了,奥匈帝**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就拿下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交通枢纽城市在一周多的进攻中完全沦为了一片废墟,这片废墟中埋藏着上万名塞尔维亚和奥地利士兵的尸体。

但现在完全来不及为这些阵亡的士兵哀悼,因为接下来迎接塞尔维亚的,将会是比这还要残酷的地狱场面。

攻克乌日采对奥地利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好消息,这也成为了当天奥地利和匈牙利报纸的头版头条。

欧洲各国也或多或少地派出了自己的军事观察团,这也导致这一消息几乎毫无延迟的被报道在了各国的报纸上。

对于德国和奥匈帝国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了。

但对于塞尔维亚和俄国来说,这就如同死神的催命符,预示着这场战争他们离失败已经不远了。

俄国方面紧急改变了自己的战略部署,决定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前打一场好仗,为自己和谈时增添几分筹码。

至于塞尔维亚政府,俄国此时也已经管不上了。

这场战争让俄国看到了德奥同盟的强大,更让俄国看到了孤身作战带来的坏处。

对俄国来说,塞尔维亚这样可有可无的盟友已经不重要了。不管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俄国必定要在战争结束之后找寻更多的盟友,签订法俄同盟条约。

只有法俄同盟才能对抗德奥同盟,这也是亚历山大三世和俄国官员的唯一想法。

西班牙这边,卡洛也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得到了乌日采被攻破的消息。

卡洛稍稍有些惋惜,这代表着这场战争即将结束,也代表着西班牙军火产业的扩张即将结束。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将会改变欧洲的格局。

已经完全能够预料到,同盟国和协约国的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将会更早发生。

甚至如果不是英国人在这场战争刚刚爆发时就强调了限制战争规模的重要性的话,恐怕俄国和法国已经在讨论着如何在这场战争中打败德国人了。

英国这么做确实阻止了这场战争往世界大战的趋势演化,但对于英国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往后的欧洲格局将变成德奥同盟vs法俄同盟的局面,意大利明显是德奥同盟这边的,这也让英国人史无前例的在欧洲变成了彻底的配角。

这可不是之前英国人故意营造的那种不参与事务的配角,而是英国人想参与欧洲事务也参与不进来的配角。

两大军事集团任何一方都比英国更加强大,这对英国来说就是最致命的消息。

卡洛也想过英国人会在这样的要命关头如何选择,甚至也考虑过英国人会不会来找西班牙缔结同盟条约。

毕竟此时的欧洲列强中,没有明显立场的也就只剩下英国和西班牙了。

不过想了想,卡洛还是抛弃了这个想法。

毕竟英国和西班牙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英国人愿意放弃直布罗陀,否则西班牙是不可能和英国结盟的。

就算西班牙想要选择一个国家结盟,西班牙也有更好的选择。

对于即将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来说,西班牙都会是很好的盟友。

法国需要西班牙来保障自己的南部边境,德国也需要西班牙来给法国的南部边境制造一点麻烦。

西班牙的陆军和海军虽然都不能进入世界前三,但也都保持在世界前五的水平,综合来看军事实力还是比较不错的。

这也代表着西班牙在未来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局势中将会成为香饽饽,是双方都要拉拢的存在。

这和英国人的尴尬场景不同,这也是卡洛在这种局面中丝毫不慌的原因,因为西班牙还有的选。

和西班牙不同的是,英国方面的选择就比较局限了。

本身英国奉行的孤立政策和地区平衡政策就让他们不可能在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时候亲自下场。

再加上英国和这些欧洲列强的关系都不太好,就算英国人想选,这些列强国家也不一定愿意让英国人加入进来。

虽然英国的加入会让同盟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但这也代表着以后同盟获得任何好处,英国人也会分一杯羹。

英国又是最强大的那个国家,这也代表着分蛋糕的时候,英国人分的是最多的那一份。

可英国偏偏又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这也代表着就算战争爆发英国人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真让英国加入同盟当中,说不定最终战争胜利了,唯一获得好处的就只有英国人。

在得知前线已经成功攻克乌日采的时候,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亲自向前线的将领们发去了电报,表扬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并且表示会在战争结束后亲自向他们授勋颁奖。

老皇帝的亲自夸赞让这些将领们充满了干劲,他们打算将自己的战绩变得更加丰富,好在战争后的论功行赏过程当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这也是君主制国家的优点,爵位和土地都可以作为奖励,赏赐给那些在战争中有优越表现的军官和士兵。

君主制和贵族阶级在欧洲传承了上千年的时间,贵族的高贵在欧洲民众心中早已深入人心。

面对着能够直接成为贵族阶级一员的机会,大部分军官都会相当动心。那些不太动心的大概率已经是贵族的一员,而且爵位高到军功也无法再提升的地步。

相较于奥匈帝**队这边的士气高涨,塞尔维亚军队这边的事情就相当低落了。

因为欧洲各国都在报道这样的消息,塞尔维亚方面就算反应再过迟钝,也都清楚了前线接连战败的事实。

如果塞尔维亚是单纯的被侵略还好,侵略战能够带给民众更多的士气和民心的鼓舞。

但问题是,这场战争打响的原因是塞维亚对波黑地区反叛军高层的包庇,这一点是被奥地利的媒体大肆报道并且传播到塞尔维亚的。

如果战争胜利,这对塞尔维亚来说当然不是什么问题。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呢?

波黑地区的民众难道就不算塞尔维亚的同胞了吗?保护自己的同胞又有什么错。

但要是战争失败的话,这对塞尔维亚政府来说就是极大的问题和责任了。

如果不是塞尔维亚政府包庇这些反叛军的高层,这场战争也就不会打响。如果战争不会打响,塞尔维亚民众也就不会因为这场战争而失去自己的亲人。

塞维亚民众为了这场战争失去了自己的亲人,结果还被敌人打到家里来了?这让塞尔维亚民众怎么能忍。

塞尔维亚的糟糕局面并不止西部边境被全面攻克,北部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处境也相当糟糕。

首都超过一半的面积被奥匈帝国的火炮犁了个遍,这场战争让数十万塞尔维亚民众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就这么个情况,塞尔维亚民众怎么能不愤怒呢?在乌日采被攻克的消息传回贝尔格莱德的第一时间,贝尔格莱德的南部城区就爆发了**。

塞尔维亚民众聚集在一起,他们对挑起战争但却无能的政府相当不满,并且不愿意再让这样的政府祸害自己的国家。

民众的游行让塞尔维亚政府相当头疼,他们还没有解决奥匈帝国的军队,就要面临国内民众的问责。

可偏偏此时这两个问题一个都解决不了。奥匈帝国的军队是无法打败的,除非此时塞尔维亚能够再变出10万以上的军队。

但这明显是不可能的,这或许只有传说中的上帝才能做到。但很明显,就算有上帝,上帝也不会偏爱塞尔维亚。

至于第二点就更无法解决了。如果是在平时,民众游行的解决办法还是很多的。

要么就派出官员好言相劝,答应这些民众的请求让他们快速解散。要么就动员警察或者军队武力镇压,然后再控制舆论就能解决麻烦。

此时的情况已经不是好言相劝能够解决的了,民众对塞尔维亚政府的能力相当怀疑,他们对战争中塞尔维亚军队的糟糕表现也十分不满。

除非此时的塞尔维亚军队能够打一场胜仗,否则这样的信任危机是无法被解决的。

动用警察或者军队武力镇压更是想都不用想。贝尔格莱德周边有限的军事力量都被派上了前线,此时想要调动警察或者军队是根本无法办到的。

就算有武装力量能够调动,这样的局面他们还能真的去镇压游行吗?

军队打不好战争反而将枪口调转向民众,这不是在加快民众推翻政府的进度吗?

文的不行,武的也不行,这让塞尔维亚政府没了好办法,只能当做缩头乌龟。

但缩头乌龟明显只是临时的解决办法,无法彻底解决民众游行的危机。

更要命的是,前线的局势对塞尔维亚来说越来越差。内忧外患之下,塞尔维亚首相几乎在一夜之间白了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