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帝国崛起:西班牙 > 第三百四十二章 :军火贸易

帝国崛起:西班牙 第三百四十二章 :军火贸易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3: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虽然通过英国和西班牙的接连声明有效阻止了这场战争的继续扩大,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欧洲局势在德国和俄国进入战争之后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皇同盟彻底成为过去,接着走来的就是德奥同盟与俄国之间的对抗。

虽然德奥与意大利将三国同盟条约保护得很好,但意大利与德奥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什么秘密。

不只是西班牙,包括法国,俄国甚至英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都认为意大利已经和德奥之间签订了一份不为人知的同盟条约。

这份同盟条约签订的目的也很简单,德奥是为了弥补损失俄国之后的空缺,毕竟意大利也是一个列强国家。

而意大利则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大腿可以抱,毕竟意大利陆军的表现欧洲各国众所周知。

别看意大利的人口比西班牙多很多,但在欧洲大陆的话语权方面,意大利是如何也比不上西班牙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比较差。西班牙军队哪怕在波旁王朝统治的最后阶段,其战斗力也算得上是中等以上。

经过卡洛的多次改革以及改进武器装备之后,目前西班牙陆军的战斗力不说是欧洲顶尖,也绝对是欧洲各国陆军中最强的那一批了。

虽然意大利的陆军战斗力较差,但德奥同盟拉拢意大利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首先就是意大利的农业和工业规模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工业规模比不上其他欧洲列强,但相较于非列强国家也是相当优越的。

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相邻,奥匈帝国又与德国相邻。这样的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代表着在战争时期,意大利的物资也能通过奥匈帝国运往德国。

之前也提到过,德国位于中欧的四战之地,东西分别是两个强大的列强法国和俄国,北边就是波罗的海,北海和丹麦。

再加上德国的海军力量相较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并不具备优势,这导致德国在战争时期很容易被切断后勤补给,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意大利明显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虽然在军事方面无法对德国提供太大的帮助,但在其他方面也能证明自己作为列强的底蕴。

面对已经隐隐展现自己的三国同盟,德国人就算再看不起意大利,也不得不为了三国同盟而寻找其他的帮手。

虽然英国的警告让法国打消了加入这场战争的想法,但对于和俄国的逐渐接触,法国人是不打算放弃的。

反而可以不在这场战争中达成同盟条约,但一定会在这场战争中靠拢和俄国的关系。

如果是俄国赢得这场战争,或许还能减缓法俄同盟组建的进度。但要是德奥同盟赢得这场战争,或许在战争结束之前法俄同盟就已经有相应的条款了。

和这些都有自己的盟友或者要有自己盟友的国家不同,英国和西班牙在结盟事件上就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

当然,真正尴尬的是英国。

因为英国与法俄都有较大的矛盾,而另一边的德奥意同盟又有三大列强参与,这也代表着英国不可能加入其中任何一方,他们更多的会平衡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实力差距,从而让英国这个特殊的存在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而对于西班牙来说,只要西班牙愿意,就可以加入任何一个军事集团当中。

首先是西班牙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其次就是西班牙的综合实力并不弱,甚至比意大利还要强一分,差不多和奥匈帝国处于同一级别。

奥匈帝国是因为国内主体民族数量并不多,匈牙利等邦国独立性太强这才影响了国家综合实力。

如果奥匈帝国的几千万人口全部是奥地利人,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未必会弱于德国。

而西班牙的缺陷就是人口相对太少,甚至还不如意大利这个后起之秀。

西班牙可是数百年前就纵横欧洲的老牌强国,而意大利是在卡洛成为西班牙国王之后才统一全国的。

按道理来说,西班牙的人口怎么着也要比意大利多。但实际情况就是,西班牙的人口不仅落后于其他列强,也远远落后于意大利。

不过因为自身综合实力的原因,人口方面的差距也到被其他国家忽略了。

相较于西班牙来说,英国人的处境就略显尴尬。

英国固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英国人的光荣孤立政策让他们和欧洲大陆越来越远。

再加上英国人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拥有最富庶的殖民地印度,这也让欧洲国家和英国之间有着较大的沟壑。

纵观所有欧洲列强,还真没有发现和英国有着较好关系的国家。英法英俄矛盾自然不用多说,英国和西班牙之间也有着深仇大恨。

倒是英国人和德奥同盟之间的关系没有那么差劲,这或许也是英国唯一有可能加入的同盟势力。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英国人在19世纪末差一点就和德国人达成了同盟条约,如果这样的同盟条约能够达成,一战的结局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可惜的是,奉行保守和孤立主义的英国首相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极力反对张伯伦所提出的与德意志帝国结盟的建议,最终让有可能的英德同盟直接流产。

当然,这里的张伯伦指的并不是二战力推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阿瑟·内维尔·张伯伦,而是他的父亲约瑟夫·张伯伦。

此时的张伯伦家族在英国政坛也算是新贵,约瑟夫·张伯伦虽然没有问鼎首相的最高职位,但他在历史上也以反对派首领的身份搅动着英国政坛的风云。

除了阿瑟·内维尔·张伯伦这个二儿子成功成为英国首相,并且被世界历史所记载之外,他的长子奥斯丁·张伯伦也在20世纪初期多次进入过过英国内阁,并且担任的还都是财政大臣或者外交大臣这样的重要职位。

虽然英国人目前的处境很尴尬,但对英国的尴尬处境表达关注的,实际上也就只有英国人了。

在欧洲大陆,大家更关心的是这场战争的情况。

正如从西班牙和奥匈帝国签订了相关的贸易协议,法国和俄国也在战争爆发后加快签署了一份贸易协议。

这份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法国向俄国输送俄国所需的战略物资,毕竟想要靠俄国自己的工业抗衡德奥两个工业强国的工业,未免还是有些太过勉强。

除了与俄国达成相关的贸易协议之外,法国还和俄国签订了一份贷款协议。这个时候已经还清50亿法郎赔款的法国政府还是相当有钱的,俄国贷的那几亿法郎对于法国政府来说只是洒洒水而已。

法国人的支持也是俄国继续打这场战争的信心所在。要是光靠俄国自己的经济和工业支持,恐怕没几个月的时间俄国国内就要宣告破产了。

对于法国在背后支持俄国的事情,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有着法国给俄国加血,论消耗战德奥还真不一定是俄国的对手。俄国比较欠缺的就是经济和工业,法国正好能够弥补这个缺点。

而俄国自身拥有上亿的人口,一场规模并不大的战争对于俄国来说,损失多少万人都能接受。

而对于德国和奥匈帝国来说,他们肯定不能接受在这场战争中损失太多的兵力。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人口加起来还没有俄国的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更是远远落后于俄国。

在人力方面的消耗,哪怕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士兵能够与俄国达成1:3的战损比,对于德奥来说都是比较亏的。

特别是奥匈帝国,作为主体的奥地利人是有限的,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这也代表着这场战争对于德奥来说只能谋求快速获胜,否则就只能寻找和俄国和谈的时机了。

法国不断的给俄国输血对西班牙来说反而是一个好消息。这其实也代表着,德奥想要打赢这场战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战争持续越久,对于作为中立国家的西班牙来说,能够赚到的钱和拿到的好处也就越多。

在战争的前一个月里,参战的德奥俄三国基本都处于紧急动员状态。

大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被调动到前线,许多预备役和壮年男性也被征召入伍,紧急开始为期几个月的训练。

随着三国都扩大了军队,他们的武器也迎来了极大的缺口。

就以奥匈帝国来举例。

奥匈帝国的战前常备陆军人数只有27万人左右,一个月后这个数字已经来到了接近40万人。

虽然各国也会囤积一定的武器装备进行战略储备,但对于常备陆军只有27万人的奥匈帝国来说,他们是不可能囤积太多的武器装备的。

毕竟这个时代的武器更新换代还是很快的,囤积太多的武器装备如果没有战争爆发,在武器更新换代之后,这些淘汰的库存武器可就成了废铁了。

奥匈帝国所有的军火仓库加起来囤积的武器装备也就只有不到10万支步枪,在全部武装的军队之后,奥匈帝国内部居然还有超过3万支步枪的缺口。

这些缺口自然被奥匈帝国的盟友意大利和西班牙弥补,其中贡献最大的就属西班牙了。

西班牙对外出售的步枪一共有两种型号,第1种就是现役步枪马克沁M1884式步枪,另外一种就是已经淘汰的落后产品维塔利M1872步枪。

这两款步枪的性能表现还是有着较大差距的,在价格方面的差距也很大。

西班牙目前拥有的维塔利M1872步枪基本都是近卫军,皇家陆军和殖民地军队淘汰下来的二手步枪,售价更是只有新枪的一半不到。

而另一种全新的步枪马克沁M1884式步枪因为是现役步枪的原因,能够买到的大部分都是皇家军工厂生产的最新产品。

这也导致一支马克沁M1884式步枪的售价几乎是维塔利M1872步枪的三倍,搭载了无烟火药的步枪子弹也是黑火药子弹造价的两倍以上。

在与奥匈帝国的军火贸易当中,奥匈帝国并没有选择两支步枪的任何一种,而是选择了同步购买两种步枪装备自己的军队。

那些比较精锐的由奥地利人组成的军队,他们获得的武器肯定是最先进的马克沁M1884式步枪。

至于剩下的捷克人,匈牙利人和其他民族的士兵组成的军队,他们就只能拿着二手武器维塔利M1872步枪稍微凑合凑合了。

不过因为黑火药子弹的造价比无烟火药更便宜的原因,这些拿着二手步枪的士兵也能获得一个好处,那就是在子弹供应方面比拿着新步枪的士兵子弹供应更加充足。

仅仅是在战争爆发的前一个月里,奥匈帝国就向西班牙订购了超过2万支步枪,向意大利订购了超过1万支步枪。

也正是这场战争,让西班牙开始了对部分殖民地军队的换装进度。

能够最早换装的也就只有殖民地军队的几个师,这几个师的战斗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对非洲土著的作战中,殖民地师发挥的作用远超殖民地守备团。这些殖民地师也都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如果未来欧洲大陆发生战争,他们也能在西班牙战场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较于奥匈帝国,德国的武器装备空缺就没有那么严重了。

一方面是德国自己的军工产业比较强大,另一方面就是德国的预备役人数更多,对于武器装备的库存也比奥匈帝国多得多。

事实上,奥匈帝国20万的常备陆军,囤积超过10万支步枪已经相当夸张了。

而德国人拥有接近50万的常规陆军,他们囤积的步枪数量已经接近20万支。

再加上德国国内军工厂加急生产提供给军队,这让德国在战争的前一个月里扩张了数10万的军队都没有面临任何武器装备不足的问题。

甚至德国还有能力提供给奥匈帝国一部分武器装备,包括奥匈帝国极缺的轻型火炮。

虽然波兰地区是一大片平原,但在奥匈帝国和波兰的交界处,还是有着很多山脉山地地形的。

这些地形就不适合大口径的重炮加入战场了,反而那些小口径的火炮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小口径的火炮炮弹更方便运输,后勤补给充足的情况下,火力是那些大口径的火炮比不了的。

其次就是小口径的火炮便于转移,前线战场局势相当复杂,重炮很有可能来不及拆卸,从而导致被敌人缴获。

轻型火炮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如果愿意的话,士兵们随时可以拆卸火炮搬到新的阵地中。

4200字第一更,稍后还有一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