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帝国崛起:西班牙 > 第三百四十一章 :俾斯麦辞职

帝国崛起:西班牙 第三百四十一章 :俾斯麦辞职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3: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场战争带来的第一个巨大变动来了。

德皇威廉二世力排众议让德国加入了这场战争,但战争前他和俾斯麦首相的争吵反而成了比战争还要倍受关注的话题。

这位新皇帝可不是他的祖父,因为先天残疾的原因,威廉二世有着极端的自尊心,自然不会容许俾斯麦这种在内阁会议上公开反驳甚至怒斥自己的首相存在。

而对于俾斯麦,他为这个国家付出了一切。德意志帝国的创建离不开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功劳,也正是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曾经的普鲁士王国才先后打败了丹麦,奥地利和法国,建造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掌握德国大权二十多年的俾斯麦首相惊愕的发现,他辛辛苦苦所建立起来的帝国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

对于现状感到失望的俾斯麦首相向德皇威廉二世提交了辞呈,这也算是对威廉二世最后的警告。

威廉二世对于首相俾斯麦的辞呈没有任何回应,沉默在这种时刻往往也代表着默认。

在无尽的失望和悲痛中,德国首相俾斯麦正式向内阁提交了辞呈,并且向威廉二世提交了一份长达六页的辞职信。

做完这一切的俾斯麦首相再也没有任何停留,他愤然离开了柏林,前往自己的庄园隐居。

俾斯麦首相离开德国内阁之后,德国内阁正式被新皇帝威廉二世掌控。接替俾斯麦成为德国首相的是列奥·冯·卡普里维,一个略有资历的军方高层。

其实从这点上也能看出威廉二世逼走俾斯麦首相的原因,主要是俾斯麦首相在德国政府和军方都拥有莫大的声望,这种声望和地位已经对威廉二世的权力造成了影响。

这样的局面和卡洛刚来到西班牙时西班牙的环境类似。不过当时卡洛没有太多的权力,只能猥琐发育。

再加上当时的普里莫首相并没有俾斯麦首相这么强势,普里莫首相在很多方面还是愿意给卡洛这个新国王一定的话语权的,这也让普里莫首相的结局相较于俾斯麦首相来说好了许多。

俾斯麦首相黯然离场成了德国最大的新闻,甚至在短暂的时间里还成了整个欧洲最火热的新闻。

作为19世纪下旬欧洲的风云人物,俾斯麦首相一直是欧洲各国最重视的人。他的离任立刻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关注,像法国这样与德国关系较差的国家,反而为之欢呼不已。

所有人都明白,俾斯麦首相的离任对德国来说是一种削弱。作为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最大功臣之一,俾斯麦首相在德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控制了德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并且一手促成了孤立法国的欧洲局势,让刚刚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成为欧洲四大列强之一,并且隐隐有欧洲霸主的趋势。

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么歌颂俾斯麦的政绩都不为过。在俾斯麦成为普鲁士首相之前,普鲁士只是欧洲大陆上一个普通的二流国家,在德意志地区连奥地利都竞争不过。

而在他担任普鲁士首相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改革让普鲁士很快成为欧洲强国。

也正是因为俾斯麦,普鲁士才能将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之外,自己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为什么说奥地利人也是德意志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奥地利也属于德意志地区。德意志地区在数百年前被神圣罗马帝国统治,而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在上百年前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室。

如果不是俾斯麦的话,如今神圣罗马帝国区域的皇室仍然是哈布斯堡,德意志帝国也就和普鲁士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相较于俾斯麦来说,他的继任者列奥·冯·卡普里维首相就没有那么高的威望和权力了。

威廉二世之所以任命他为德意之首相,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列奥·冯·卡普里维在有一定能力的前提下,还没有任何党派身份,算是比较好控制的人选。

更换了首相之后,威廉二世就向新任内阁下达了命令,要求内阁进行完善的战争准备,争取在这场战争中打垮俄国。

列奥·冯·卡普里维首相一上任,就加快了德国对于战争的投入力度。

之前在俾斯麦首相的统治时期,俾斯麦一直反对德国加入这场战争,这也导致德国对于这场战争准备不足。

虽然已经对俄国宣战,但目前德国能够调动的军队也只有东部边境的20万左右,明显是无法打赢这场战争的。

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列奥·冯·卡普里维首相就拿出了一份完善的扩军计划,并且很快得到了威廉二世的点头同意。

根据这份全新的扩军计划,德国将在这场战争中动用至少50万现役军队,并且动员至少50万预备役军队。

这也代表着在这场战争中,德国的军队总人数将很快突破百万人。德国的目标不止打垮俄国,德国还想占领俄国占领的波兰地区。

从地图上也能看出,俄国占领的波兰地区是一块凸起,正好位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领土之间。

德国的战争计划也很简单,那就是和奥匈帝国兵分两路,直接包围波兰地区,全歼波兰地区的俄国守军,并且直接占领整个波兰。

如果能够占据整个波兰的话,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地区也将得到保障,俄**队再想从这个突出地带进攻德国或者奥匈帝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德国的这份作战计划也注定了,波兰地区将会是德国和俄国主要进攻和防守的地点,也是这场战争最主要的战场。

至于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战争,虽然这两个国家的战争才是挑起这场大战的源头,但这场战争的规模注定不大,毕竟俄国人也无法支援塞尔维亚。

对于塞尔维亚来说,除了能够获得俄国的武器装备之外,他们几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

正因为英国人和西班牙的接连声明,导致欧洲各国都放弃了干涉这场战争的想法。

罗马尼亚位于塞尔维亚和俄国之间,他们也宣布中立不干涉这场战争。这就导致俄**队无法从罗马尼亚借道,俄**队也就无法支援被隔起来的塞尔维亚。

在战争爆发大约半个月后,西班牙的军事观察团正式抵达了奥匈帝国,并且计划前往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地区,详细观察德奥俄三国的战争局势。

相较于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小规模战争,西班牙的军事观察团明显更加关注三大列强之间的战斗。

而这三大列强之间的战斗也没让西班牙的军事观察团失望。在军事指导团抵达加利西亚和陆东梅里亚地区的当天,德奥俄三国就在这里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役。

因为俄国动员速度较慢的原因,俄国在边境处于防守的姿态,进攻方是奥匈帝国和德国。

德国和奥匈帝国在波兰南部准备了超过30万的军队,这支军队的任务正是从波兰南部北上,切断俄国在波兰驻军的退路。

另一支人数不到20万的军队将会从波兰北部南下,和这支南部的军队合围波兰地区。

波兰地区的攻防战较为清晰地展现出了三**队不同的特点。

军队战斗力方面,德**队的战斗力是最强的,装备也是最精良的。实际战损比也能看出,德国士兵的训练程度更高,在战争中没有太多的慌乱表现。

相较于德**队,奥匈帝国的军队和俄**队处于同一水平线。虽然俄**队整体战斗力比较糟糕,但边防军队还是值得肯定的。

特别是德俄边境的军队,这些军队都是俄**队的主力,在战斗中的表现还是值得肯定的。

奥匈帝国的军队比较精锐的也就是奥地利人组成的部分,剩下的由匈牙利人,捷克人或其他民族的士兵组成的军队战斗力就一言难尽了,水平可以说得上是参差不齐。

这样的军队在防守战的时候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进攻战的时候作用简直可以说是没有。

如果不是德**队的表现太过骁勇,恐怕德奥联军也无法将战线推进多远。

因为处于前线的原因,军事观察团对于战争的情况还是比较清楚的。

整个波兰地区德国和奥匈帝国一共调动了超过50万军队,而俄国这边的军队只有不到40万人。

虽然俄国还有大量的军队正在向前线赶来,但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在源源不断地进行着动员。

从这方面也能看出波兰会战的结局,胜利的天平已经逐渐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倾斜。

这也是俄国最大的缺陷,那就是战争动员速度确实太慢。不仅战争动员速度慢,俄国的交通环境也是欧洲列强中最差的。

再加上土地比较辽阔的原因,从各地动员的军队想要赶到前线,花费的时间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好几倍。

这也注定了俄国会在任何战争的前期处于劣势,除非在战争前俄国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动员也进行的差不多,或许才能改变战争前期的劣势。

很明显,这场战争对于俄国来说是突然爆发的。这也导致俄国在战争前的准备根本不足,不仅军队动员速度慢,就连各种战略物资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运输到前线。

对于这场战争,卡洛还是比较重视的。

西班牙派出的军事观察团由两部分军官组成,一部分是比较年轻的校级将领,另一部分就是刚从军校毕业没几年或者还在军校学习的年轻军官。

这些人都是西班牙军队的未来,他们之中或许会诞生很多未来的军队将领。卡洛对于他们也寄予了厚望,希望他们能从这场战争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汲取更多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纵使卡洛封锁了和机枪有关的信息,欧洲各国对于机枪还是有着自己的探索。

德**队就装备了一些类似机枪的自动枪械,这些枪械也在战争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世界上第一挺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是马克沁设计的,但在马克沁之前,美国人加特林就已经设计出了手摇式的半自动机枪。

欧洲各国明显也关注过这种半自动的手摇式机枪,并且根据这种机枪的原理在探索着全自动机枪的设计。

作为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的军队也有这种机枪的出现。不过明显能够看出德国的机枪和奥匈帝国的机枪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这也代表着两个国家对于机枪的研发都有着自己的进度。

和德国以及奥匈帝国不同,俄**队就完全没有看到关于机枪的踪影。

俄**队装备的还是老两样,也就是制式步枪和大炮。因为波兰地区和德国以及奥匈帝国都紧邻着的原因,两个国家完全是在家门口作战,后勤补给也是相对轻松的。

但对于俄国来说,虽然俄占波兰是俄国自己的领土,但这片土地距离俄国的核心实在太过遥远。

波兰地区和俄国的首都圣彼得堡间隔着近千公里的路程,与其他城市的路程则更加遥远。

这也导致虽然是在自己的国土作战,但俄国的后勤压力反而比德国和奥匈帝国还要大。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俄**方除了后勤补给的烦恼之外,他们在军费方面也有不小的烦恼。

虽然俄国的人口更多,但经济环境相较于德国和奥匈帝国来说,还是要差很多的。

战争拖得越久,俄国的后勤压力和经济压力也就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俄国来说也是一场不能拖的战争。

在西班牙的军事观察团到达前线的一周时间里,德奥俄三国在波兰地区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仅仅一周时间,三国的总计伤亡就已经超过了10万人。这也完全能够体现出战争的残酷,任何一场战争对于各国民众来说都是相当大的损失。

俄国方面承担的伤亡是最多的,光是死亡的俄国士兵就有上万人。

在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不断进攻之下,俄国在波兰地区的防线也在不断的后退。随着一封又一封的捷报传回柏林和维也纳,德国和奥匈帝国对于这场战争也越来越看好。

同为三国同盟的意大利对于这场战争,有的就只有惋惜了。如果意大利早一点加入这场战争的话,他们现在也是胜利者的角色。

而且能够通过加入战争的方式索要更多的好处,意大利也能踏足巴尔干半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继续萎缩在亚平宁半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