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 第五百一十九章 先帝出殡,百万臣民,震慑四方(第四更)

永惟元年,八月二十三。

初阳东上,一片红紫。

长安城中,处处缟素。

皇宫之中,哀乐已经响了起来。

今日是先帝太宗文皇帝出殡之日。

宫中每一名士卒的身上都披上了白麻丧服,手中的长槊上,也绑上了白色的束带。

千秋殿东偏殿。

一身生麻丧服、头戴高冠的李承乾,半蹲在地上,将一对护膝亲手绑在李象的膝盖上,然后抬起头,神色难得温和的说道:“今日手脚小心一些,尽量避开小石子什么的,别磕着碰着,知道吗?”

“儿臣知道。”李象神色有些茫然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微微苦笑,说道:“这种事情,你经历过一回之后,就知道其中的感受了。”

“陛下就不要故弄玄虚了。”苏淑从一旁抬头,她已经帮李厥和李隅绑好了护膝,没好气的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后才对李象说道:“象儿,按丧仪,先帝灵柩每过城门和桥梁,都要停下来叩首祭拜,从长安到昭陵一百四十里,如果不做准备,膝盖会很疼的。”

“哦!”李象抬头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点点头,笑着说道:“父皇当年送你皇祖母去昭陵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注意,所以才疼了好几天才好的。”

李象没有说什么,只是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李承乾拍了拍他的额头,然后才又看向一侧的苏旖,说道:“旖娘你今日和孩子们坐在马车上,不必步行,今日你可是比朕还重要的人。”

“陛下说的哪里话。”苏旖忍不住的咬了咬嘴唇。

李承乾笑笑,但眼神中依旧满是关心。

今日是他父皇的葬礼,苏旖恰好在这段时间被诊出有孕。

在一些特殊的人的眼里,苏旖肚子中的孩子多少沾了一些先帝的特别气运。

她今日随同一起去昭陵,若是不出事,那么自然没什么人关注,可是她一旦出事,立刻就会被天下人认为不吉。

这种事情,多少会影响一些人心。

所以,李承乾很注意。

李承乾抬头,整个东偏殿中,都是他的妃嫔和孩子们。

“皇后。”李承乾看向苏淑,说道:“今日内外人多,回来的时候,记得将人都收拢好,张阿难会帮你的。”

“陛下放心。”苏淑认真的点头,今日苏均和苏良嗣都在,她不缺人用。

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然后点点头道:“我们走吧。”

“喏!”殿中众人齐齐行礼。

李承乾转身,从东偏殿中走出。

偏殿之中,依旧满满当当是诸王,公主,驸马,王妃,还有他们的子嗣。

百官站在稍后一些的地方。

只有房玄龄,长孙无忌,窦诞,李神符和李袭志站在棺椁一侧。

看到李承乾,所有人齐齐躬身道:“陛下。”

李承乾点点头,目光看向殿外。

整个长安所有九品以上官员,还有魏征,萧瑀,高士廉一众致仕老臣,以及诸外番使者,甚至还有为数众多的外命妇,密密麻麻的人影蔓延出去几乎都看不到。

“人都到齐了吗?”李承乾看向对面的长孙无忌。

“都到齐了。”长孙无忌点头,然后看向李承乾道:“陛下,可以开始了。”

李承乾对着长孙无忌点点头,长孙无忌立刻侧身。

不远处的太常寺卿赵元楷,重重的敲击在钟謦上。

连续九下,清脆的钟謦声立刻传出皇宫之外。

太宗皇帝葬礼,正式开始。

……

哀乐鸣响,清香袅袅。

一身金红色僧袍的玄奘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然后将三本经文递给李承乾,合十道:“陛下,这是贫僧亲手翻译的《瑜伽师地论》,陪伴先帝,护佑幽冥。”

《瑜伽师地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法相宗的根本论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

甚至民间有人在说,此书是弥勒菩萨口述,相传下来的经文。

“多谢大师!”李承乾郑重接过《瑜伽师地论》,然后转身放进了一旁的棺椁之中。

一身紫色道袍的尹文操真人上前,将一本手写的《道德经》递给李承乾,然后躬身退下。

李承乾温和的对着尹文操点头。

相比于玄奘,尹文操真人做此事也不是一回了。

《道德经》是楼观道的根本经典。

李承乾转身亲手将《道德经》放入到棺椁之中,然后缓缓起身。

站在李承乾身后的长孙无忌,将一卷画轴递给李承乾,低声说道:“陛下,这是先帝最喜爱的《兰亭集序》。”

李承乾转身看向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微微抬头,眼神询问。

李承乾平静的点头,然后转身毫不留恋的将《兰亭集序》放进了棺椁之中。

他对于这些字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

相比于用《兰亭集序》来收买三五文人的心,还不如将它放入先帝的棺椁中,当做陪葬品,送入地下彰显孝心,对他治理天下更有好处。

李承乾闭上眼睛,然后后退三步,嘴唇轻轻地颤抖起来。

长孙无忌立刻开口高喊道:“合棺!”

“吱呀”一声,先帝的棺椁被缓缓的合上。

李承乾闭着眼睛,听着耳边棺椁被彻底钉死的声音,脸上的泪水忍不住的流了下来。

“先帝啊!”轰然的痛哭声在身后响起,哭声响彻整个皇宫内外。

……

程知节,尉迟敬德,张士贵,常何,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钱九陇和樊兴等十六卫大将军全部身穿黑衣黑甲,骑黑色高头大马,头绑白色束带,手按千牛刀,行在最前。

身后是郑仁泰,李安俨,柴哲威,李客师,李孝同,李孟尝,杜君绰,公孙武达,左匡政,粱建方,薛孤吴仁,田仁会等一众十六卫将军,同样骑黑色高头大马,头绑白色束带,手持长槊,长槊上绑着白色的缎带。

紧跟着是由孙武开,薛仁贵,李玄嗣,丘神勣,殷元,辛獠儿等数十位十六卫中郎将,手持长槊,步行在后。

在他们的身后,是三十六名挽郎,拉着太宗皇帝的灵车,缓缓的走出了朱雀门。

李承乾一身生麻丧服,跟在灵车之后,手里捧着太宗文皇帝的神主灵位,一步步的缓缓步行。

在更后面是苏淑,太子李象,还有诸王,公主,王妃,驸马,全部步行跟随。

行走之间,全都低头痛哭。

先帝的灵柩将出朱雀门,然后从朱雀门走朱雀大街,出明德门,至一百四十里外的昭陵。

从朱雀门到明德门,在整条朱雀大街上,李承乾,还有诸王公主,甚至满朝大臣,几乎全部都要步行。

只有苏旖,魏征,高士廉,萧瑀,还有那些两三岁年龄小的宗室子弟,才会被允许坐在马车上前往。

出了朱雀门,轰然的哭泣声从朱雀大街两侧顿时传来。

仿佛一瞬间,整个长安城近百万人都在哭泣。

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天地同悲。

阿史那·贺鲁从朱雀门下走入,走过朱雀桥,进入朱雀大街,看着长街两侧密密麻麻的人影,他甚至感到一股头皮发麻的感觉。

仅仅是一座长安城,人口就已经达到了整个西突厥的一半。

更别说类似长安这样的宏伟巨城,大唐还有一座洛阳。

整个天下的人口有两三千万之巨。

然而即便是如此,大唐皇帝依旧嫌弃天下人口不足,他要达到隋初的天下六千万人口。

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阿史那·贺鲁的目光落在远处哭泣着步行的李承乾身上。

他实在有些难以想象,如今庞大的帝国,皇帝竟然能够一手掌握,实在惊人。

贺鲁在长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整个长安城,从官员到百姓,对皇帝都异常敬服。

贺鲁知道,这里面有不少都是皇帝已经登基一年的结果。

而且这一年间,还有先帝在后宫坐镇。

如今虽然先帝崩逝了,但皇帝依旧牢牢的掌控着天下。

贺鲁的目光落在更前方的十六卫大将军,将军,中郎将的身上,这些人每一个都是厮杀战场的宿将。

更别说,还有李勣,李道宗这些真正的名将是站在诸王和群臣的队列中。

便是那位尚书左仆射,司空长孙无忌,也曾经随先帝征伐多年。

还有李靖,郭孝恪,李君羡,牛进达,苏定方等诸多悍将镇守天下四方。

大唐的年轻一辈也是人才济济。

贺鲁真的是怀疑,他之前的那些西突厥可汗,都是昏了头了吗?

面对这样一个强悍的大唐,他们竟敢反叛,而且还是在天可汗活着的时候,真的是疯了。

贺鲁轻轻低头,他的呼吸沉重了下来,一切没有那么容易。

但一切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皇帝不过是初登基,借助于先帝的威望,天下四方才能安稳。

他想要真正的坐稳皇位,还要看遇事。

遇事处理妥当,那么自然是天下人心归附,可若是遇事处理不当,那么就是天下散乱,烽烟四起。

前隋杨广就是例子。

另外,程知节,尉迟敬德,张士贵,李靖,李勣,长孙无忌这些人都老了,等这些人都死光了,皇帝能借助的力量会急剧下降。

不急,不急。

贺鲁有足够的耐心。

他的目光落在前方的吐蕃使者身上,心里忍不住的摇头。

吐蕃赞普的身体不好,虽然因为消息断绝传不到大唐来,不意味着他们传不到西突厥。

所以,吐蕃人,很长一段时间都用不上。

倒是身后的高句丽使者,希望他们能够在东北严寒的天气中,给大唐带来狠狠的战事失利。

只有大唐无敌天下的光环被彻底的碾碎,天下四方才会联起手来,毁灭大唐。

一定的。

阿史那·贺鲁紧紧的咬着牙。

……

明德门外,看着从明德门向东延伸出去的无数铁甲骑兵,阿史那·贺鲁整个人都懵了。

出了明德门,先帝灵柩东行。

明德门外,每隔三丈,就有两名黑甲骑兵骑在马上,手持长槊,垂首护送。

从明德门,过渭水,一直到一百四十里外的昭陵,同样的,每隔三丈,就有两名黑甲骑兵骑在马上,持槊护送。

贺鲁站在九嵕山脚下,回头南望。

一条清晰可见的黑线,从九嵕山延伸到整个长安城中。

一百四十里

这一幕看的贺鲁头皮发麻。

不仅是他,吐蕃国使,高句丽国使,还有来自天下四方的诸国使节,甚至还有东*突厥,吐谷浑,党项头人等等,全部看的头皮发麻,全身发寒,臣服地上,一阵阵的瑟瑟发抖,不敢有丝毫异心。

大唐,大唐。

永远是天下最强盛最无敌的大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