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 > 第四百五十九章 李义府,用出些手段来,让朕高兴高兴(第一更)

两仪殿中,李承乾放下手中细竹金笔,抬头看向站在一侧的段宝玄,道:“所有一切都安排妥当了。”

“是。”段宝玄拱手,说道:“遵陛下旨意,吐蕃国使入京之事极为隐秘,不会有人知晓。”

“嗯!”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接下来的事情也由你负责,盯着那边,不要让任何人接触。

同时,若有人试图窥伺,查清楚他们背后的人。”

“喏!”段宝玄肃然拱手。

李承乾神色缓和了下来,说道:“此番段卿辛苦了,先回家去一趟吧。

另外,将卿在西北的一切见闻,写成奏折送上来。

不必急,写的详细一些。”

“臣领旨。”段宝玄躬身,然后道:“臣告退。”

“嗯!”李承乾点头,然后目送段宝玄离开。

……

“陛下!”李义府从一侧走了出来,看着段宝玄离开的背影,拱手道:“吐蕃国使既然已经求和而来,为何不先将这件事情解决掉?”

“因为朕不想现在就杀人。”李承乾侧身看向李义府,平静的说道:“眼下最大的事情,就是科考成绩出炉,接下来是卫国公回京献俘虏。

以大捷册封太子,最能让人心敬畏。

之后才是开始三司会审禄东赞。

若是父皇不下宽赦诏书,那么朕便会杀了禄东赞。

那个时候见血,比现在要好。”

李义府轻轻抬头,小心的问道:“圣人会不下宽赦诏书吗?”

“谁知道呢。”李承乾淡淡的摇头,说道:“一切按照朝规行事,父皇便是在午时三刻后多一点将诏书送到刑场,人也一样会被砍头。”

李义府嘴角微微抽搐。

那样实际上就等于太上皇从心里就没有要宽赦禄东赞的打算,其他不过是做个样子罢了。

那样的话,杀死禄东赞的缘由就会落在李承乾的身上,毕竟事前已经说好要宽赦禄东赞父子的。

以李义府对李承乾的了解,皇帝是不会在意这些闲言碎语的,相比于而言,他更愿意杀了禄东赞父子。

“禄东赞父子的事情解决之后,再开始和吐蕃人的谈判。”李承乾微微摇头,说道:“朕不想看到这些事情混杂起来,一件一件延续,才能将效果做到最大。”

“臣受教。”李义府很诚恳的拱手。

“到时候和吐蕃人谈判,你也去看一看。”李承乾微微抬头,看向李义府说道:“用出些手段来,让朕高兴高兴。”

“陛下放心,臣知道该怎么做。”李义府面色严肃的躬身。

“很好。”李承乾将手里的短笺递给窦知节。

窦知节走下丹陛,将短笺递给李义府。

看到李义府在看这份短笺,李承乾这才开口说道:“三月初一,太极殿册封太子,立政殿册封雍王,代王,燕王,相王和寿王。”

李象是太子,李厥是雍王,李隅是代王。

李玖是燕王,李善是相王,李纇是寿王。

李义府看着手里的短笺,他抬头看向李承乾道:“陛下可是放心不下齐鲁和淮南?”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玖儿朕原本想封为冀王的,但郑妃不愿意,就改为了燕王。

五郎是郑国公的外孙,封相王正好。

至于六郎,他母亲出身江南,恰好能将触角伸入淮南,到时候派两个朝中官员过去,依托渗透便好。”

魏妃是郑国公魏征的女儿,魏征出身河北魏氏,和齐鲁往来不少,魏征的外孙封相王,紧邻齐鲁。

齐鲁的人心多少能够有所畏惧。

其余为什么不直接封齐王?

看看先后两任齐王吧,一个被杀,一个被废。

这个王号多少有些不吉。

鲁王也不见得多好。

李义府稍微沉吟,拱手道:“陛下,陛下难道不担心江南张氏和淮南世家勾连吗?”

“不担心。”李承乾很平静的抬头,说道:“要勾连,起码张家和淮南世家要深入的接触,彼此利益绑定到极深的地步,才会想着来忤逆朕。

那个时候,朕只需要对张家动手,那么拔出萝卜带出泥,淮南世家的一切也就清晰可见了。”

李义府突然感到身体微微一寒。

江南张氏,寿王的母族,皇帝一念之间就会被彻底罢黜,同时,也将淮南世家彻底毁掉。

所以对于江南张氏而言,要么老老实实按照皇帝的想法去和淮南世家争斗,要么就和淮南世家一起陨落。

他们没有其他选择。

李义府一时间脑海中翻涌起很多思绪,但最终还是将他们全部都压了下去。

李承乾没有在意李义府想什么,他接着说道:“诸王还未敕封,王府诸官也多有空缺,爱卿这边推荐上几个人来了。

高位的,朕给不了,但各王府从八品的典签,却是可以随意一些的,爱卿挑选一些人才上来。”

“臣领旨。”李义府低头拱手。

王府典签是从八品的官职,在整个朝中上是很不显眼的,但是比从八品更不显眼的,是众多正九品从九品的官员。

正九品的年轻官员还好说,只要有能力,那么不需要多做什么,就能升到八品。

这个从八品的典签对他们毫无诱惑力。

反而是众多的从九品县丞、县尉、主簿,尤其是出身寒门,能力一般的官员。

这些官员除了无限忠诚能给皇帝以外,其他的也就没有多少了。

剩下的,就是以自己在地方行事的经验,来监察地方。

李义府很通人心,李承乾话说的也很直接,但想要将事情做好,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皇帝交代的事情,哪有容易的。

皇帝给了机会,李义府转身下去挑人。

机会有了,愿不愿意抓住,能不能够抓住,就是个人的事情。

成了,自然是一片坦途。

不成,不是死在世家手里,就是死在皇帝手里。

机会,不一定能够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是,不抓住这个机会,就一点好处也没有。

李义府深深知道,这天下,八九品的底层官吏之间,有太多有野心,又上不来的不甘之人了。

他的手上不缺人。

皇帝的手上也不缺人,缺的是能做事的人。

……

“陛下!”通事舍人张大安站在殿外,对着李承乾沉沉拱手道:“启奏陛下,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吏部侍郎,吏部考功司郎中求见。”

李承乾侧身看向李义府,笑着说道:“科举名单出来的,爱卿觉得谁可能本次科举首名。”

李义府神色收敛,但却笑容拱手道:“陛下,科考之间,坊间有赌坊,状元赔率最低的,是太原王公瑾,王公瑾和张昌龄齐名,早年两人齐齐科考,名声甚至为太上皇所知,然而那一年的科考却没有两人名字。”

“因何?”

“时任考功员外郎王师旦曰:此辈诚有词华,然其体轻薄,文章浮艳,必不成令器,恐后生相仿傚,有变陛下风雅。”李义府拱手,肃然道:“魏晋南北朝时,天下文辞华丽,格式恒一,内容虚浮,又晦涩难懂。”

李承乾点点头,南北朝乱世,文人也只能在文词之中,追究美好了,所以辞藻华丽。

“入本朝以来,房相,魏相,皆以文词简单,直接,行文豪迈著称,而天下取仕也多以此为准。”李义府轻轻躬身。

魏征不仅天下谏臣,宰相,同样还是文学家,诗人。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张昌龄年轻,故而文风改易很快,而王公瑾又多花了两年时间。”李义府笑笑,说道:“最倒霉的,是张昌龄的兄长张昌宗,他年纪较大,名声虽然比其弟更甚,但却最改不过来。”

李承乾笑笑,没有说什么。

李义府虽然是人心透彻,但很多事情,也不是他能够看的明白的。

文风华丽也好,文风朴实也罢,这些从来就不是皇帝选择进士文章的根本原因。

在皇帝眼里,真正在意的,是话语权。

南北朝以来,天下文道都掌握在世家手中,世家对文词专研极深,而文词华丽于彼辈而言轻而易举。

于寒门子弟而言,他们的文词就相对简单的多。

若是在科举上,不将文风偏向于简洁淳朴,那么科举进士恐怕还是要多以世家子弟为主,而寒门子弟将没有一点机会。

削弱世家的权力,这本身就是皇帝的本能。

科举尤其是皇帝打破世家垄断最重要的手段。

如何会让世家把持。

……

李承乾抬头,说道:“宣!”

张大安立刻转身,看向殿外,高声道:“宣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吏部侍郎,吏部考功司郎中觐见。”

片刻之后,长孙无忌,唐俭,柳奭,王师旦四人步入殿中。

四人同时对着李承乾拱手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平身吧。”李承乾抬头,笑着看向长孙无忌道:“朕刚才听李义府讲,本届科举有与张昌龄齐名的王公瑾参考,他的成绩怎样?”

张昌龄是贞观二十一年的科举第一,也就是状元。

王公瑾与其齐名,民间以其为科举第一。

“陛下!”长孙无忌拱手,说道:“王公瑾此刻科举得中,此人的确不负才名,但可惜,有人之才在其上,故其为科举第二。”

李承乾神色诧异,问道:“何人在其上?”

“太原郭正一。”长孙无忌将科举名录,还有前十的文章递上。

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相比于王公瑾,郭正一与他而言还是有些耳熟的。

郭正一在王公瑾,就文章而言,的确如此。

李承乾看完郭正一和王公瑾的文章,对着长孙无忌笑着点点头。

长孙无忌心中不由得松了口气。

李承乾顺带看了下面的文章一眼,然而仅仅是一眼,他就愣住了。

永惟元年,科举第三名,娄师德。

娄师德,怎么会有娄师德?

他竟然是这一年参加的科考,而且还考到了第三名。

李承乾低头,开始详细的阅读娄师德的文章。

长孙无忌等人有些诧异的看着皇帝。

“滋”的一声,李承乾突然那将娄师德的文章抽出来,递给窦知节。

窦知节立刻走下立刻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有些愕然的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突然笑笑,说道:“舅舅,朕以为这份文章更好一些,你觉得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