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北宋振兴攻略 > 第四百零八章 昭勋阁评价历代功过

北宋振兴攻略 第四百零八章 昭勋阁评价历代功过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2:03: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官家高兴的时候,很容易听进去劝谏,李纲小心的组织了自己的语言,尽量不触碰到老赵家的底线。

当初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一直是烙印在老赵家身上的铁一样的事实。

欺负孤儿寡母这种事,说出去是真的不好听。

但当时是五代十国的黑道政治,谁的拳头大谁就是爹,谁就是皇帝,这是不争的事实。

况且第一个干出黄袍加身这种把戏的,也不是赵大。

五代十国天福十二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逝,在其临终之际,刘知远命郭威辅佐他的幼子刘承祐。

当时的郭威是后汉的枢密使。

郭威和朝中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把持朝政。

刘承祐想要亲政,四个大臣,谁都不让。刘承祐只好和亲信密谋,埋伏了刀斧手在了宫门。

趁着上朝的时间,杀死了杨邠、史弘肇、王章,并且将他们所有的族人,杀的干干净净。

郭威在邺城,侥幸躲过一劫。

他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大败了后汉的禁军,汉隐帝刘承祐逃亡途中被杀。

郭威进入汴京,请太后临朝称制,并且立了新的皇帝刘赟(yun)作为皇帝。

在刘赟还未走到京城的时候,郭威指使人假报契丹入寇。

他自己本人率大军出京迎敌,行至中途,兵士哗变,将黄袍加于郭威之身,拥立为帝,然后他转回汴梁。

刘赟行至宋州时,被人杀害。

郭威正式登基,成为了后周的开国皇帝。

而后,郭威传位给了自己的义子柴荣,柴荣和赵匡胤联手,打下了大片的江山,可惜柴荣英年早逝,传位给了幼帝。

赵匡胤几乎和郭威一样,带领军卒北上抗辽,走到陈桥驿,被黄袍加身,登基称帝。

本身后周就是黄袍加身来的皇位,被赵匡胤用同样的黄袍加身灭国。形成了一种历史非常常见的循环。

赵匡胤当年的黄袍加身,不管他到底愿不愿意意,陈桥驿,彻底成了他身上永远洗不掉的污点,陈桥驿也成了武夫乱国的象征。

而现在的赵家人可是太宗一系,赵光义的血脉,自然对这件事防范更深。

李纲认为陈桥驿不能碰,赵桓却偏偏一直对陈桥驿有想法。

“太宰啊,一百六十年过去了。应该转变下大宋国民对大宋武人的看法了。陈桥驿是个不错的选择。”赵桓反过来劝说李纲。

在陈桥驿接王禀回朝,在赵桓看来是对王禀最高的认可。

“官家,你这不是在迎王禀,是在杀了他啊。届时朝政必然议论纷纷,时日一久,王禀如何自处?狄青之事,一如昨日。”

李纲反手将了赵桓一军,官家你可以永远信任王禀,但是朝臣绝对不会,那王禀他自己呢?

朝政议论抹黑,逼迫武将,狄青的例子可就在这文德殿发生的!

赵桓一惊,他光想着改变大宋人对武人的看法,但是忘记了王禀本人。

自己这是在消费王禀的忠诚啊!

有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手段,叫做捧杀,把人捧得高高,捧到天上去,然后摔死他。

自己这是把王禀放在火架上烤,王禀杀人打仗那是一等一的强,但这朝中的明枪暗箭,王禀能应付?

改变大宋百姓对武人的看法很多很多,潜移默化最为合适。

赵桓点了点头,李纲这个宰执当的很好。

“行了,行了,你们文臣一张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那就换个地方,换个地方行了吧,怕了你了。”

“即使不在陈桥驿办了,也要办的盛大,办得体面。”

李纲听到官家不在陈桥驿,搞天子亲自出城相迎,他松了一口气,这世界上有一种死法,叫君恩难受。

“叫李邦彦过来一趟,好不容易出了个人物,一定要好好宣传一下。”赵桓笑着对赵英说道。

赵桓当然不打算捧杀王禀,但是必要的宣传还是要有的。

他准备让王禀在汴京过个年,过几天的舒心日子,再去云中路。

王禀这样的锋利的剑,窝在朝中实在是太浪费了,王禀归京授勋之后,过个舒心的年,安排他回到云中路去。

待在朝堂这个阴谋场里,整天跟文臣们搞什么唇枪舌战,气都要气死。

军人的归宿,就是战场。

李邦彦来到了文德殿,献上了他最新写的大宋英豪传。

官家让他宣传王禀,当然不能只写王禀的丰功伟绩,那样百姓们只能抱有崇敬,却没有亲切。

李邦彦从宋江起义开始写起,贴合实际的把王禀平叛和被人误会渲染的极其到位,把河东路的关键之战,太原守城的二百天,从地理位置到王禀的种种应对,写的一清二楚。

“士美写的这个大宋英豪传,一经刊印,大家又要骂童贯了。”赵桓无奈的说道。

童贯当年到底是赵佶授意令其千里赴阙,还是他自己决定,这个问题,土里的童贯回答不出来了。

“就这样刊印吧。”赵桓想了想,还是决定就这样刊印,求仁得仁,童贯到最后用自己的自杀,为赵佶换取生机,赵桓也不想再计较了。

“还有这个官家,臣随册刊印了一组王禀的画像,还有烘焙好的王禀的陶塑。”

“大宋书局刊印的三国演义卖的很好,典藏版一出,就是哄抢一空,和三国杀那副牌,有很大的关系,臣就想到了这个。”

李邦彦将另外一组物件递了上去,是来自大宋书局刊印的画像和陶塑。陶塑的个头不高,但是非常的精致,看来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赵桓拿着王禀的陶塑看了半天,这李邦彦还真是有点商业头脑啊。

写的书引人入胜也就罢了,这做买卖,都直接学自己搞起了周边?

“臣也找到好多茶社的说书人,还有不少的民艺社,让他们出了不少说书人用的话本,专门用来说王禀的事。”李邦彦又掏出了一沓札子,递了上去。

从官方媒体,到民间口舌,没有一处放过的全方位宣传攻势。

赵桓看着李邦彦的袖子,寻思着,里面是不是还有东西可以掏出来。

“没了,官家。”李邦彦无奈的摊了摊手。

“李太宰,朕决议仿照前汉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的云台阁二十八将,前唐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做一个咱们大宋的昭勋阁。”

赵桓直接抛出去扔出去一个蒺藜炮的药包,炸的李纲和李邦彦目瞪口呆。

李纲犹豫的说道:“官家,大宋中兴在即,不适合建阁。”

“不管是麒麟阁、云台阁和凌烟阁多数都是纪念死去的元勋。朕知道,朕这个昭勋阁是给天下人看的,不是给朕一个人看的。不是建在宫内,而是建在城外。”赵桓解释道。

麒麟阁、云台阁、凌烟阁都是皇帝拟好名单,画好画像,放在宫里,而赵桓却打算建在城外,雕上雕塑,告诉大宋所有人。

青史留名,就在此时。

“建在城外?”李纲一脸茫然,官家又准备搞什么幺蛾子?

赵桓解释道:“就是专门兴建一个从太祖时候起的名臣名将阁,左为功高宰辅,右为功高侯王。雕陶塑题功过。隔外面次第功臣,挂画像书事迹。此举旨在激励民心。”

李纲这才明白官家的意思,主意倒是不错,看起来是个虚名,但是人这一生,不就是争名夺利吗?

不过他很快的想到了一个问题,轻声问道:“那太宗朝怎么办?”

赵桓这才想起来,赵光义的名臣都是赵大留给他的。

为了凑数,太宗朝配享太庙还有个懿德皇后符氏。这是从配享太庙这个待遇,唯一的一例。

太宗朝配享太庙的其他人,都是赵大的人。

比如薛居正,就跟着他赵光义混了五年。比如潘美,那是从赵匡胤还未称帝就鞍前马后。

赵桓当初给种师道配享太庙的时候,专门研究过这件事。

有点难办啊!

赵桓挠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