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明廷 > 第四百三十二章 狠手

明廷 第四百三十二章 狠手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2:03: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明朝廷有很多问题,非常非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去追究,摆在朝廷面前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钱粮。

这些钱粮,往往通过各种名义加税来获取,但这种行为不但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是火上浇油。

大明朝廷上下都不傻,个个心知肚明,但除了饮鸩止渴,他们也别无他法。

可以说,大明朝廷上下,包括皇帝崇祯,都为钱粮愁白了头。

现在,有高达一百万的钱粮,‘凭空消失’,第一个不能忍的就是崇祯!

在周延儒话音落下,崇祯就以一种十分严厉,带有杀气的眼神看向温体仁。

温体仁近来很合他心意,因为周延儒对很多事情敷衍塞责,令他不满,温体仁则能体察的心意,认真做事。

但涉及到一百万钱粮,再合心意,崇祯也不会留情!

温体仁不急不缓,抬起手,与他外表和气的不同,声音铿锵有力,道:“陛下,第一个攻破莱州府的是周征云,率先攻入登州府的也是周征云。这一百万钱粮,朱大典没有提,可这周征云也没有提,这里面,有些蹊跷。”

崇祯刚要皱眉,不等他说话,周延儒就转过头,淡淡道:“我怎么记得,朱大典的奏本里说,是他攻破的莱州府,也是他攻破的登州城,现在怎么成了周征云?”

温体仁依旧不急不缓,道:“确实是朱大典攻破的登莱二府,这无可争议。但确实是周征云率先进入,他在奏本里只字不提,难道元辅不觉得怪异吗?”

周延儒被温体仁说的哑口无言,神色恼恨,转向崇祯,道:“陛下,温阁老这是巧言令色,一百万钱粮不是十两二十两,能随手藏起来,臣请将朱大典下狱,彻查此事。”

温体仁则道:“陛下,朱大典剿灭孔有德,抚定山东,功勋卓著,岂能在这个时候下狱?令有功之臣寒心。微臣建议,将周征云下狱,查明原委,找回百万钱粮为要。”

如果是往常,下狱朱大典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孙承宗在辽东做了那么多事情,都被无中生有的逼得致仕,何况区区一个朱大典。

崇祯在朝野耳目极少,很多事情被蒙在鼓里,但这件事,他却有人耳目,那就是负责这次押韵粮草的中官,高起潜!

高起潜早有密奏上来,将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周正。

现在听着周延儒与温体仁的对质,崇祯有些拿不定主意。

恰恰这时,李忠神色犹豫,欲言又止。

崇祯本就目光闪烁,瞥见李忠的神色,冷声道:“混账东西,你在干什么?”

李忠一个激灵,连忙上前,嘴角动了动,看了眼王承恩,道:“万岁爷,这件事还是让王太监禀明吧。”

崇祯眉头一皱,转向不远处的王承恩。

王承恩看了眼李忠的背影,向着崇祯平平静静的道:“万岁爷,宫里出了赌场,奴婢抓到后审讯得知,高起潜刚刚在苏州买了上千亩良田,购置了大宅,纳了三房夫人。宫里,不少人得了分润。”

崇祯脸色陡变,阴沉如墨,喝道:“你是说,高起潜那狗东西,欺瞒了朕?他好大的胆子!”

温体仁在王承恩话音落下,眼神就猛的一变,浑身发寒。

他,好像掉入了陷阱里!

他不动声色的拧着眉,悄悄看了眼崇祯,又看向已经面无表情,却又好像智珠在握的周延儒,心里暗惊。

他没想到,周延儒不声不响,居然与宫里的大太监勾结到了一起!

王承恩微低头,没有多言。

王承恩是不涉朝政,谨言慎行。但在崇祯眼里,无疑是默认了。

崇祯牙齿咬的咯咯响,脸角狰狞,声音几乎嘶哑的低吼道:“将朱大典下狱,将那百万钱粮给朕追回,少一个子朕决不轻饶!”

周延儒眼神笑意一闪,抬起手,道:“臣遵旨。”

崇祯怒意难平,道:“彻查!凡是涉及此案的,不管是内监还是外臣,都给朕抓起来,胆敢包庇,求情,一律同罪!”

温体仁胖脸依旧温和,只是紧了几分,给人一种十分紧绷的感觉。

他没有说话,心里有些发凉。

朱大典是他举荐的,刚刚皇帝的话,是不是在警告他?

很快,两人就被崇祯轰了出来。

周延儒自然意气风发,帮周正解决了朱大典,最重要的是打击了温体仁!

周延儒瞥了眼身侧看似如常,实则紧绷异常的温体仁,心里舒坦的不行。

‘周征云这一招还真是高明,一箭双雕!温体仁啊温体仁,我的位置,就那么好做的吗?’若不是在宫里,周延儒怕是要大笑出来。

温体仁八面不动,心里则很是着急。

他很清楚宫里这位皇帝,一旦被他记恨,那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必须尽快想办法弥补。

朱大典已然不可救了,只能从别的地方想辙。

于是乎,大明朝廷发生了喜闻乐见,毫不意外的场景。那就是刚刚剿灭孔有德,功劳甚大的主帅朱大典,被下狱了。

也毫无意外,围绕着这件事的党争又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朱大典被抓回京城,周正与金国奇,陈洪范等人则留守登莱两府,其实是朝廷也怀疑他们,但不宜动作太大,所以暂且没动他们。

十二月中,朱大典招供,确实得了二十万钱粮,被他以‘犒赏’的名义分了出去,自己得了七万两。

这自然不能令朝廷以及崇祯满意,于是朝廷将朱大典的党羽悉数抓获,严厉追赃。

围绕着朱大典这件事,除了温体仁没有被牵连外,大大官员二十多人被夺职下狱,追赃三十万。

内监高起潜没人提,好像消失了一样。

只追回了五十万,朝廷与崇祯勉强满意,接下来就是围绕着登莱两府的安置以及军功的分配。

其他人还好说,多是武将,赏赐,加虚衔就是了,唯独周正不同。

他是文官,出身都察院,而后是天津兵备道,记录在案的有两件大功,现在又加一件,该怎么赏赐,朝廷里出现了一些争论。

总共出现了三种比较大的不同意见,一种是调周正去兵部,发挥他的军事才能;第二种是户部想要周正,是毕自严点名要的;第三种,则是有人举荐周正驻守山海卫,拱卫京师。

其他的也包括调周正去右屯、去追剿山西的乱匪,甚至于还要周正去成都府做知府的,不过这些声音不大,很快被淹没了。

另外还有人指出了周正的学历问题,那就是周正只是举人,并非进士,不能拔擢太高。

周正屡屡立有大功,这次挂的还是正四品的‘佥都御史衔’,若是升官,怎么也不能低于正四品,否则那就不是奖赏,而是惩治。

因此,颇有些争议,悬而未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