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虎贲郎 > 第486章 仰慕德行

虎贲郎 第486章 仰慕德行

作者:中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赵基返回晋阳城时,先期解散的裴秀、张纮以及许多将校已先一步抵达。

虽然不喜欢形式化的东西,可很多必须通过形式化进行宣扬。

从晋水中桥向北直通临晋门,道路宽三十余步,是今年新夯筑而成的硬化路面。

赵基乘战车而行,道路两侧是披甲盛装的虎步兵、晋阳国兵。

虎步兵依旧是汉军装束,而晋阳国兵暗紫色军服外也是与虎步军一样的两裆铠,然而铠甲之外是对襟罩衣。

因天气转寒,用的是细毡质地的短袖毡衣,整体染成暗紫色,就领口、衣襟、袖口刺绣绿色花纹;衣摆垂挂装饰褐黄丝绦。

背后又是赤边烈日刺绣,再算上其他一些细微装饰、配色,晋阳国兵的罩袍堪称五行、阴阳齐备。

主色是赵氏的紫色,这种紫色也非赵彦、赵基首创,而是赵氏的族群象征色彩。

赵国就是紫色,三家分晋时韩魏是姬姓,使用姬姓火德赤色旗号即可,可韩国推演自身为青色木德,为的是更好的扶助姬周火德。

赵氏为了宣扬对姬周的忠诚,就用了火木德,以示以木助火匡辅姬周火德之忠诚。

于是赵氏宗族内部崇尚水德黑色、金德白色的同时,军服、旗号用七红三青构成的紫色。

德行这种东西,赵氏立国之初是一套说法,后期形势变化,话语权、立场也会变。赵氏的特色就是灵活善变,并不拘泥于固定的配色。

但紫色,与赵氏有着一定捆绑。

就如袁氏兄弟,麾下军队旗号配色就会采用土德黄色为主。

五德配色这种时期,春秋是一种,战国又是一种,秦定天下后又是另一种。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但此刻因赵基两次出兵关东打下的威名,以及自身喜好紫袍的形象,已经牢牢与紫色绑定。

服色变化,这绝不是小事。

颜色是有等级的,引用五德学说后,又有了特殊的政治意义。

晋阳国兵全员配紫,本就是一种内部的思想同化。

认同紫色,那就是自己人;不认同,那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都认同紫色了,也穿着紫色,那你肯定同意联手推翻火德炎刘赤色天下。

已经不止是晋阳国兵配紫,去年时赵基就给匈奴义从配紫,以区别于赤色的虎步军。

一年两套军服,在编义从也会分发。

大量的紫色渲染需求,使得民间也开始流行紫色布帛。

以至于赵基乘车而行,就见道路两侧围观的百姓男女中许多人衣袍都配饰紫色,但最多的还是布帛褪色后的泛白旧黄之色,或符合冬日的肃杀黑色,再要么是秋季的褐黄之色。

紫色多是配色,除了军士家属穿戴裁剪后的暗紫色军服外,其实并没有多少人会穿全身紫。

赵基座下战车缓慢前进,路边民众密密麻麻,都在努力向前拥挤,想要将赵基看的更清楚一些。

年纪小的孩童、少年结伴而来,他们不论男女纷纷对着赵基挥手、叫喊,想要吸引赵基望过去。

赵基也热情回应晋阳军民,不时展臂调整方向,引的少年、青年纷纷效仿,对着他展臂高举。

时不时就有面色涨红激动晕厥的人……

去年率兵向北离开闻喜时,乡里人就是如此欢送赵基的。

那时候赵基还敢抛洒钱币或别的东西,现在是真的不敢抛洒小礼物,这会引发大面积的哄抢与践踏。

晋阳南门,临晋门。

赵彦站在战车上,望着二里外缓缓而来的赵基队伍,‘万胜’、‘万岁’呼声不绝于耳,如似山呼海啸一样,一波接着一波。

贾诩立在车下,抬手抚须,神情欣慰嘴角含笑。

至于对汉室社稷传承的忧虑,自然不会在这种时候表达出来。

赵基的战车缓缓抵达,相距二三十步时赵基一跃下车,快步到赵彦车前,拱手长拜:“拜见祖父。”

赵彦也下车,贾诩还搀扶一把,赵彦上前搀扶赵基,仰头观察赵基略晒黑的面容:“元嗣更健壮了。”

“劳累祖父,孙儿不孝。”

赵基嘴上说着,远近还有围观的军民呼喊声,各种噪音聚在城门附近,赵彦听不清赵基说什么,只是连连点头,说着什么也有些含糊不清,拉着赵基的手向自己战车走去。

赵基先是搀扶赵彦登车,又不顾贾诩推辞将贾诩推上车辆。

他则坐到御手边上,对着乘马的金甲徐晃重重点头,徐晃也很快点出更大幅度的头做回礼。

这种时候,说什么都听不清楚。

越早回城,聚集的军民也就能解散。

城中百姓依旧挤在道路两侧,他们衣装比城外民众更精致一些,许多人都外罩对襟皮草大衣。

赵基见很多人皮草大衣领口是外翻的带毛皮革,就知道自己设计的军用皮大衣已经泄露并流通起来。

这没什么好生气的,官营皮革坊里也会有残次品,能在市场上流通,改善民众冬季保暖条件,那比什么都好。

再厚实的细毡罩衣,也比不上一条皮草大衣。

据点、城邑内冬季执勤时穿细毡罩袍勉强够用,可外出野战的话,就必须上皮草大衣。

赵基目光探寻各处,观察晋阳新城的各处变化。

临晋大街直通城中晋阳侯府,侯府与大司马幕府一体两面,侯府东侧,幕府在西侧,彼此之间搭着天桥复道。

天桥之下,依旧是临晋大街。

如今大司马幕府依旧是原木搭建的野战行营状态,以示不忘创业本心。

而侯府墙壁板筑,如似一座小城邑,外墙涂刷石灰白墙。

临晋大街再向北,西北角就是原晋阳城,因地势最高,是目前的晋阳仓城,储备了应对各种变化的粮食与军械;东北角则是太原郡府。

赵基扭头去看西边,就见龙山半坡之上也修筑了简陋的屋舍。

那里就是龙城大学所在,既然要求学,就搬到山里去,清苦的生活环境下,更容易保持专注。

跟着赵彦进入了晋阳侯府,赵基的世界才清净下来,整个人也放松下来。

解下战盔提在左手,赵基以右手小拇指扣耳朵,感慨说:“回晋阳城,军民之热情,比关东十万兵还要可怕一些。”

赵彦呵呵做笑,身边跟随的韩融故作不解:“大司马何出此言?难道是关东各军,还不如晋阳民众雄壮?”

“我怎么会这样轻视我的对手?”

赵基说:“关东十万兵,我自一剑荡之。而晋阳民众,老少喧哗欢呼,男女争相上前围睹,若是寻常人,恐被看杀矣。”

韩融闻言仔细看赵基侧脸,转头对赵彦说:“大司马仪容英武俊朗,双目皎皎熠熠而生辉。吏民争前围睹,如黑夜飞虫追逐光明也。”

赵基回以微笑,这姓韩的仁厚善名传于海内,围着老爷子转,目的还是拿到大学的教育权。

赵彦摆手:“元长过誉了呀,男儿岂能以姿貌颜色称美?”

“是,老夫的意思是大司马品德高尚皎洁如皓月,吏民争睹,实为仰慕德行。”

韩融转而就开始夸赞赵基的德行、功绩,赵彦听得眉目舒展,很是受用。

当年平泰山反贼时,赵彦与韩融也只是认识罢了。

赵彦虽然献策,以‘五阳郡兵’的言论成功说服桓帝,并讨来了五阳郡兵助战,才一举荡平叛军。

虽然名动一时,可依旧沉沦于仕途,在太原北部、雁门、定襄各郡县来回转任,摆明了拿来当安定边郡、边地的工具人。

那一战时,韩融虽然毫无功绩,但不影响他成为海内公认的敦厚长者。

韩融废物到了何种地步?

帮董卓去关东联军传话,其他公卿名士如胡毋班、阴修、吴修、王瑰等人,俱被袁绍授意杀戮。

不杀韩融,就在于这家伙名声实在是太好,以及杀不杀都不会影响什么,才被袁绍抬手放过。

可也不能说韩融太废物,一个能把名声养的这么好的人,又怎么可能会缺乏眼光?

韩融性格本身也开朗,根本不在乎颜面什么,没有架子。

此刻伴随赵彦左右,引导话题,助长气氛,显得的确很有用。

至于龙城大学……赵基宁可迁走,也不会给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