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虎贲郎 > 第425章 捋清思路

虎贲郎 第425章 捋清思路

作者:中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陈留城内,陈宫遣退信使,神情凝重。

略略思考,陈宫转身进入郡守府内。

张杨目光探寻过来,直接问:“朝中如何回复?”

陈宫有陈宫的信息源,张杨的信息源是吕布。

陈宫落座后才说:“朝中公卿多指责使君不智,皆庆幸大司马提兵向北,而非一怒之下,率兵入许。”

张杨闻言长舒一口浊气,整个人放松下来。

赵基提兵来兖州,那很多事情他可以亲自来谈,还有挽回周旋的余地,虽然谈判过程很被动,但尺度大小的主动权在他。

若是赵基愤怒之下率兵去许都,找天子倾诉委屈与愤懑;在吕布不肯火并、内战的情况下,天子与公卿才不会在意张杨的命,也不会在意陈宫这些人兖州人的想法。

随即张杨就问:“今大司马威势正盛,我等应如何是好?”

陈宫不暇思索就说:“大司马直趋陈留城而来,余下无非兵分两路,北路走东郡取濮阳、离狐,以御河北兵马侵扰;南路顺济水而下,定济阴、入山阳、济北、东平。以我之见,当急趋定陶,以控济水,阻其大军。”

张杨更感为难:“若是大司马发兵攻城,如何是好?”

定陶是济阴的郡城,坐落于济水两岸,是中原有名的纺织大邑。

真把济水堵住,赵基肯定要攻城,绝不会给守将什么面子。

哪怕朝廷、吕布派人来调解、说和,也是无用。

反正张杨不认为自己有这个面子,可以抢占定陶后,能让赵基舍不得下手。

好在赵基已经提兵北上,不会调头兴兵入许。

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赵基已经不可能再调头向南,这对他来说是好事,可以避免成为朝廷妥协的牺牲品。

也是因为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己方想要全取曹操的遗产,等于虎口拔牙。

所以不管是他,还是陈宫,谁来守定陶,都会遭遇赵基的进攻!

只要许都朝廷、天子还认赵基这个大司马,那堂堂汉室大司马想要进入定陶城,你开不开城?

不开城,那你就是叛军、乱臣!

后续兖州方面会怎么操作,赵基已经在扶沟演示了一遍。

主动开城,大概还能从轻处理;若是据城而守强硬抗拒,那肯定是以从叛论处!

有理有据,合情合法。

而许都朝廷那边呢,又怎么会否定赵基?

是天子廷议时列位公卿与大将军吕布一起决定的事情,大司马赵基也选择遵从,愿意督兵万人北上来解决集结陈留北部的兖州各军。

反而是张杨分兵于州界,拒大司马赵基北上,狠狠挫了大司马的威严。

随后就是大司马调所属各军北上,大将军调麾下各军接替不及,导致陈县围城阵地出现疏漏,逆臣袁术察觉机会,胁迫城中男女为人质,突围而走。

紧接着就是大司马依托朝廷威信,和平解决了兖州兵堵塞州界一事……没有爆发内战,已经是极大的幸事了,朝中天子、公卿哪里还能奢望更多?

赵基进入兖州被阻,急速调兵倾力北上,这更是合情合理。

就张杨的行为来说,背后有没有吕布的支使?

赵基灵活运用了权限,更是没有去跟吕布对质……否则惊弓之鸟一样的天子、公卿,极有可能决定牺牲张杨。

就现在来说,陈宫、张杨的冒险已经成功了第一步。

想要接管曹操的大部分遗产,又谈何容易?

必须有一个人死守定陶,给另一个争取时间。

反正张杨不乐意,陈宫则劝说:“使君,今袁术造逆,徐州刘使君已督各路兵马攻入淮南,袁术败亡或早或晚而已。天下诸刘虽为宗藩,然徒有其表而已。朝廷一纸诏令,即可征入朝中。如今大将军心腹之患,唯有大司马与河北袁绍。”

张杨不想听这种分析,扭过头去:“这与我何干?”

陈宫耐心解释:“大司马挟朝廷大义,迫使曹孟德赴宴,宴席中臧公旧吏刺杀曹孟德。曹孟德乃袁绍爪牙也,袁绍失曹孟德,如高祖折韩信,其焉能不败?如孔文举所言,袁氏四世三公俱为冢中枯骨,袁术、袁绍也将先后败亡。此后天下只余大司马一人,若能慑服、劝说大司马忠贞辅国,则汉室得以三兴,大将军功比吕尚、伊尹,而使君也将成为国家中兴柱石,将垂名竹帛也。”

陈宫说的也有些道理,就目前来看,赵基之外就袁绍比较难处理。

刘备、刘表、刘璋、刘艾这些人各有隐患,朝廷下诏征入朝中担任公卿辅政,连锁之下,一个个也将迫于压力入朝。

公孙瓒、孙策、马腾、韩遂之流,当朝廷能间接控制四个大宗藩后,公孙瓒四人更不成问题。

所以真正的难点就剩下赵基一个人,赵基的家族底蕴并不很强,堪称虚弱,也就比吕布好一些,严格算起来与马腾类似,还不如韩遂。

可赵基最难的是复土均田,别看赵基治下的官佃只能分五成……其实各地缴纳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的编户,实际税赋压力早就高过了五成!

现在赵基麾下的官佃只是需要养活官吏与军队;可若是并入朝廷,归朝廷直管,那还要奉养朝廷百官,税赋物资可能还要征入朝中。

同时赵基麾下的官吏、军队也只是对赵基一个人负责,当并入朝廷这个大家庭后,能插手、骑在这些人脖子上的人、机构也会越来越多。

所以放任不管,赵基这里会形成越来越大的惯性,直到朝廷大义无法羁縻,双方将分道扬镳,在战场上一决生死。

趁着目前还能施加影响,就该紧锣密鼓敲打赵基,瓦解赵基构建的自足组织。

可陈宫讲述的再美好,张杨还是连连摇头:“公台不曾与大司马共事过,不知大司马骁猛。我若留守定陶,他知我性格宽和,必然果断发大军强攻。我又怎么敢与他交兵?”

下面的将校率兵与赵基打起来,被灭就灭了,不会影响到更高层。

可张杨不一样,他本身陷入战争中,那么吕布不可能牺牲他,赵基决定动手时更不会放过他。

那么双方之间会立刻爆发内战,这不是张杨想看到的事情,更违背了陈宫描述的美好前景。

陈宫无奈:“难道就这样放弃?”

出乎陈宫预料,张杨竟然点头:“如此也好,大司马不杀闾丘简,反而擢升此人,这是给我留下了余地。我若再执意与他相争,以我对大司马的了解,他肯定不会放过我。”

听得陈宫瞠目结舌,一时无语,不知该说什么了。

仔细看张杨,难道真有这么天真的人?

张杨原地想了想,又说:“公台,大司马并非嗜杀之人,何不配合大司马,从而快速安定兖州?如此吏民也能早日休养,朝廷也可得兖州之助,能施威于宗藩。”

兖州宗贼的死活,对张杨来说并不重要。

赵基帮他清理干净,反而他这个兖州刺史能更好做事。

兖州对吕布关键,意味着可以撬动更多的力量,使得朝廷影响力得到巨大增长,可以往宗藩治下派遣郡守级别的官吏,也能强征宗藩的肱骨谋臣、爪牙入朝。

入朝沉淀三五年,那就是朝廷栋梁,再派遣到其他宗藩治下。

这样来回折腾两三次,就能瓦解刘表等人的割据独立性,随即陆续征拜刘表等人入朝,位列公卿,授封重爵,并荣誉退休。

吃掉四个大宗藩后,赵基割裂的西州……还算事?

张杨渐渐捋清了思路,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赵基自行委任新的兖州刺史。

可只要赵基还遵守三省执政,那新的兖州刺史人选只能通过门下省提议、决议后,再走中书省批准,尚书省执行。

吕布有太多的环节进行干扰、否决,所以三省制度下,赵基不可能背着朝廷委任新的兖州刺史。

也就是说,自己没必要跟赵基斗。

距离豫州这么近,张杨也不可能有割据的机会,所以兖州宗贼的支持与否,重要么?

没了这些人,反而好处多多,数之不尽!

固然,得到这些宗帅豪强的支持,能立刻聚集出三四万的军队。

可没了这些上下其手的宗贼,兖州或许能动员出更多的军队!

渐渐想明白这些,张杨看陈宫的眼神都有些不一样了。

见张杨神情疏远,陈宫无奈:“既如此,某这就驰往定陶。济阴之士若是愿意遵奉朝廷,遂我守城,那就在定陶阻挡大司马。而使君驰往濮阳,向东掠地,纠合兖州各军。待大军聚合,大将军又聚兵于州界,中间又有朝廷调解,我想大司马愤怒之余,也会放弃争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