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剑走偏锋的大明 > 第七百四十二章 皇帝松动

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七百四十二章 皇帝松动

作者:郁雨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1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曹吉祥很想打潘筠,但这些话他还是听进去了。

皇帝一开始是不想开海禁的,但在朝臣们的劝说下,他已经松动。

曹吉祥离京时,皇帝已经计划着在沿海几座城里开海禁,比如泉州、南京、苏州和天津卫一带。

可是,皇帝只是想在这几座城中布置市舶司,部份开放海贸,可没想过自己出船也要纳税的,潘筠想通过他提如此建议,不是让他惹恼皇帝吗?

到时王振再在一旁添油加醋,挑拨离间,他危矣。

所以曹吉祥没打算上报此事,可这话到底听进了心里。

曹吉祥会用兵,亦读书识字,且一直跟在皇帝身边,太知道一条新政令从诞生到州,到府,再到县城,最后施行有多困难。

远的不提,太祖皇帝规定商人只能着皂、白两色,红黄紫青等鲜艳色彩皆不能着,但建国七十余年,商人何曾遵守过?

现在来看,这条政令怕是永远都不能真正施行,地方衙门还真能因为一个大商人穿了青色、红色的衣裳就把人锁了关进牢里吗?

同样的,即便开海禁之策出来了,何时能开,开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

更不要说让官船像私船一样纳税了,这是提都不敢提的事。

曹吉祥不提,锦衣卫却会把今日之事如实报给皇帝知道。

飞鸽进京,因此没两天,在皇宫里的皇帝便知道了潘筠和曹吉祥的前厅对答。

皇帝气得将纸条拍在桌子上:“放肆!”

正坐在不远处替皇帝批阅奏折的王振立即起身,疾步上前:“陛下,出了何事?”

见王振一脸关切,皇帝脸色稍缓,正要把纸条给他看,想了想,却按在了掌下,摇头道:“福建的一群蠢货,至今不能平叛,宋彰无德、无能,朕恨不得砍了他,竟让叛贼发展至此,竟妄想取南京和苏州。”

王振垂下眼眸:“陛下,这些叛贼狗胆包天,当增派大军剿杀,他们想攻泉州、南京和苏州,显然是意在倭国银山,陈尚书提过,银山之重不亚于大明宝钞流通,叛军这是想代朱家而御天下,狼子野心,诛其九族亦不为过。”

皇帝垂眸道:“朕也想增派人手,但此时正是各地收稻谷的时候,兵部回话,西南夷族又蠢蠢欲动,大有再进犯的意思;西北、北方和东北,瓦剌、鞑靼和女真也有异动,需派兵巡防,出兵不仅需要兵马,也要粮草军备,户部说,赈灾之后,他们拿不出军饷了。”

“这都是户部和兵部的推托之词。”王振道:“陛下,兵部现如今还是以王骥为首,但王骥已经六十六岁,廉颇已老,总要培养新的将帅,否则,将来兵部就要听于谦、石亨、蒋贵之流的意见,这三人中,于谦脾气死臭,不会遵照陛下心意而动;

石亨则如墙头草,一会儿听陛下的,一会儿听内阁的;蒋贵更不必说,其听命于王骥,是旧勋的人。”

王振低声道:“陛下需要的是完全听从自己的兵部,如此方能控天下兵马如臂指使。”

皇帝越听眼睛越亮,虽然现在王骥还算听话,但他年纪大了,又几次立功,总有隐退之意。

皇帝能感受得出来,他也不想再打麓川之战。

但麓川之战是皇帝的骄傲,是他的战绩,将来是要写进史书里青史留名的,他必须要善始善终!

王振说的对,他需要一个完全听从自己心意的将帅。

王振偷看皇帝脸色,更靠近一步,低声道:“兵部如此,户部更当如此,陛下可还记得陈尚书在上书房历陈银矿的重要性?”

皇帝沉声道:“当然记得。”

就是那一次,他才偏向开海禁的。

陈循说:“若倭国银山的产量果如潘筠所言,那就相当于在海外再建一个大明朝,陛下,若朝廷不能掌控这样的银山,百年之后,我中原大地怕是有大祸。”

皇帝觉得陈循在危言耸听,就连和陈循一样主张开海禁的大臣们也觉得陈循在夸大其词,武将们更是直接对他翻白眼:“这大祸是从谁身上来?潘筠?那不是个修道的道士吗?”

陈循摇头:“不,当从倭国来。”

文武百官们不由笑出声来,连王骥都笑道:“陈尚书,倭国与我大明隔着一片海,远海来攻,你觉得可能吗?”

陈循:“有何不可能?东南沿海横行的倭寇不就是从倭国出来的吗?”

“区区千余人而已,”王骥道:“难道我泱泱中华还会被几千人攻下?”

“他能运来几千人,就能运来几万人。”

“那也只是几万人而已,”连文官都忍不住反驳他:“难道我大明的将士连几万反贼都拿不下?”

“也就是在沿海了,他们胆敢进入大陆,我必叫他们有来无回!”

“为何一定要等他们进入大陆?沿海、甚至海上难道就不是我大明的疆土吗?有本事将他们拦在海外,连大海都不叫他们靠近方好!”

“倭国,弹丸之地,倾国之力也不过千万人口,不及我一州之民,我们何须惧怕?更不要说成为我大明之祸。”

“与其眼望倭国,不如看一看北方的瓦剌、鞑靼和女真,历来只听说有北蛮南下攻城略地,夺我正统,没听说过倭人能越过大海攻我中原的。”

陈循等他们说完了才道:“诸位别忘了这一座银山,他们之前做不到,不敢做,不代表以后不敢做。

当然,我亦觉得他们打不下我中原,但战乱总是伤民,他们只要来了,于我中原来说就是大祸。”

“打仗拼的是人,以前不敢来,就因为有了一座银山,他们就敢来了?”

陈循道:“诸位可还记得宝钞提举司发行的宝钞?”

诸位大臣一静,那是相当记得啊,毕竟,现在已经不怎么印宝钞了,但这东西还是会时不时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国库缺钱了,有时候就给官员们发宝钞,以代替俸禄。

拿了宝钞却花不出去,当中的苦只有官员们知道。

陈循见他们安静了,便继续道:“假若宝钞的价值等同于银,天下百姓以宝钞为钱币交易,而铸币权在陛下、在户部,想要多少时就印多少,而不论印多少,其价值皆等同于银,不会浮动太多,那我大明将会如何?”

皇帝:“我大明将强壮无比!”

陈循:“户部会如何?”

曹鼐心中震动,轻声道:“户部将凌驾于六部之上,可比肩于内阁。”

陈循:“宝钞提举司又当如何?”

众人没说话。

陈循已经道:“它亦可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甚至,皇帝废立它都能说了算,这就是货币发行权,天下钱财尽归它手。”

陈循严肃地拱手道:“陛下,倭人心胸狭隘且狠毒,狼子野心一点不落于瓦剌、鞑靼,现在他们不过来,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因为做不到,因而不敢。可他们一旦发现银山,大量开采,他们就可以先用白银轰开我大明国门,和百姓的心门,然后再动手,妄想将这片土地变成他们的。”

“这是痴心妄想!陈尚书,你今日莫非喝酒了?”

陈循沉声道:“治国同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而退,陛下,我大明积弊日久,若不更进一步……”

皇帝脸色一沉,王振当即一声怒喝:“大胆!”

王振诘问道:“我大明正是国富民强之时,弊从何来?太祖高皇帝开天辟地第一人,使四百年分裂国土一统,太宗文皇帝更是令四夷宾服,天下安定,仁宗昭皇帝亦朝无废事,为政开明,先帝亦是文治武功,难道,陈尚书觉得,太皇太后和陛下让我大明积弊了?”

陈循胆子不大,才激起的勇气被王振打击得散了大半,他只能跪下请罪:“臣并无此意,只是此时国库空虚,臣常想,若国库再丰盈些,国力再强盛些,下次再遇天灾,便可早早拨下赈济钱粮,使百姓不再受饥寒之苦。”

他顿了顿,咬牙认错:“臣不擅军事,或许想错了,倭国的确国小位卑,或许不敢来犯,但大明银荒是实打实的,陛下,还请开海禁,前往倭国开矿。”

“不止,还请陛下与倭国国书,正式开通两国海港对接,”鸿胪寺少卿杨善出列,郑重道:“我大明愿以重金购买银山……”

“购买?”将军蒋贵忍不住道:“杨大人,你脑子坏掉了?”

杨善:……

他一脸严肃道:“陛下,我大明泱泱大国,岂能行宵小之行?还请陛下组建使团前往倭国购山,并命倭国对去年倭寇屠村一事做出交代。”

蒋贵大声嚷道:“你让他们给出交代,他们就给了?要我说,不必谈这些,直接打过去,至于银山,我们先派人过去采矿,若他们不从,直接打下来。”

杨善:“失了大国风范……”

最后,上书房的朝会是以文武两派官员问候彼此十八代祖宗结束的,因为他们骂得太脏,加上又有新的提议,新的问题出现,让皇帝心累不已,好几天都不想讨论这件事。

皇帝怠政,这件事就暂时被搁置,还是锦衣卫的一封秘密报告让他重新想起那天的朝会。

虽然心累,皇帝却不得不做出选择了:“宣内阁和鸿胪寺、户部、兵部和工部的人过来议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