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宋枭途 > 第九十二章 得贤治定

大宋枭途 第九十二章 得贤治定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9: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赵佶登基初期,徽宗一朝的情况一度还很不错——内有蔡京主掌国政,增加国家财税收入。外有童贯领兵攻略,连取湟川等数个边地州郡,和西夏与辽国的交涉都从消极防守转向了积极进攻。一时之间竟然隐隐有中兴之象。

然而——

随着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一个不错的高度,赵佶开始飘了。

赵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家皇帝,对园林景观有发自内心的爱好。

蔡京第二次任相之后,总结了之前的经验教训,认定:只有讨好赵佶,让赵佶高兴,他才能一直拥有权力。

于是,蔡京开始逢迎赵佶的爱好,在东南几个路专门设立应奉局,搜罗东南的奇花异石运往东京汴梁城用来装饰内宫。

这就是明代小说《水浒传》当中屡屡出现的花石纲。

在唐宋两代,纲指的就是成批运输的大宗物资。物资囤积起来了之后,进行集中运输(主要通过水路),就是纲运。比如花石纲,以十艘运输船的货物为一纲。

其实——

在蔡京的立场上,所有的花石纲都不应该征收,而是应该以合适的价格进行采买。

但在宋朝的官僚行政体系下,一切国家行为都成为贪官污吏敛财的方便之门。

结果就演变成,官府千方百计的探听民家哪里有奇花异石,一旦查实,马上查封。乃至于拆房扒屋,敲诈勒索。民众稍有抵抗,立马投入监牢。无数中产之家为之倾家荡产。

花石索取到手之后,又要通过水路运往东京汴梁城。

为了使纲船通行无阻,甚至拆毁桥梁,破毁城郭。

运输途中,官吏又强行征用大量商船和向汴京运粮的漕船。

船队沿途骚扰两岸百姓,强使供应差役,民众苦不堪言。

截至到目前为止,花石纲已经陆陆续续搜刮了十五六年,这成为北宋朝廷在东南的最大弊政。

而实际上,北宋朝廷因为要维持行政和兵政体系,开销本就特别大。

再加上赵佶这个皇帝的大肆铺张浪费、穷兵黩武,即便蔡京等人再能赚钱,也慢慢入不敷出了。

没办法,蔡京等人只能变相的增加民众的税收。

像:

和买——合买原是北宋朝廷提供给农民的一种贷款,春天放钱给农民,秋天收取丝绢作为回报。到后来国家春季不放钱,秋天也照收丝绢不误,成为杂税之一。

折变——北宋一朝出于实际需要,有的时候会将征收的实物赋税折变为其他物品,比如以钱折麦,以钱折绢等等。

支移——指农民必须将缴纳的谷物丝绢等运到官府指定的地点交纳,如果不想改变缴纳地点,则必须多缴纳一笔运输费。

头子钱——指与官府府库发生帐目往来的时候缴纳的一笔额外费用。一旦缴纳赋税,则必然加收头子钱。

而这些还不算最基本的税收——田赋。

田赋包括了朝廷所有的公田出租收入、私人田产的田赋、城市里私人住宅、店铺和菜园的土地赋。此外还有人头税和各种正常赋税之外的杂变赋。

如此沉重的赋税,本就压得民众受不了。

北宋朝廷又在富裕的东南地区更加收进际,收取了吴越国时代对两浙的附加税。大体上就是每十亩田地比照十六亩征收。

后来,又在正规之外采用借支的办法,即今年预借明年到后年的赋税,乃至借支到七八年以后。

压榨之下,以至于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

而即便如此压榨东南之民,宋朝的财政状况却还是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恶化。

在这样危险的局面下,原本官僚系统存在的上下贪墨的现象,就成为点燃炸药桶的导火线。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从去年开始,宋境内又灾难连至,各地不是旱,就是涝,尤其是东南地区和淮河地区——从去年十一月发始,东南地区连发大洪水,导致东南诸路全都遭到了很严重的水灾。与此同时,淮甸(淮河流域)又发生极为严重的旱灾。两人民众纷纷失业,难以生活。

终于,到了今年四月,江西、广州两地开始爆发民乱。

也就在这个当口,为北宋这艘大船掌舵了十六年的老船长蔡京致仕了,换上了赵佶认为的年富力强完全可以取代蔡京的王黼来成为北宋这艘大船掌舵。

去年,王黼连升八级,从通义大夫一下子跳到少宰(即副宰相),在北宋朝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王黼升迁速度如此之快,绝对是北宋开国以来的第一人。

其实——

那时,聪明人对赵佶的用意就已经猜到了——赵佶这是在安排王黼接蔡京的班。

所以,王黼接替蔡京主政并不令人感到突然。

王黼,原名叫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人,是赵佶给他赐名王黼的。

王黼长得很英俊,皮肤白白的,一头卷发,眼色发黄,有点像个混血儿,他口才很好,文采也不错,崇宁二年考中的进士。

王黼此人很会钻营。

刚开始做官时,王黼跟吏部尚书何执中的儿子在一起共事,他想方设法赢得了何执中的好感并得到何执中的推荐,一路升迁。

后来,王黼又紧跟蔡京的脚步,获得了蔡京的提拔,从校书郎到御史中丞,他仅用了两年时间。

再后来,王黼见宦官梁师成很受赵佶宠,便又投靠梁师成,与之建立密切关系,“以父事之”,称梁师成为“恩府先生”。

也正是因为有梁师成支持和帮助,王黼才能有当宰相的政治实力和屡屡猜中赵佶的心意很好的逢迎赵佶所想,最终取蔡京而代之。

其实——

赵佶之所以重用王黼,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王黼坚决支持联金灭辽收复燕云这个战略构想,而蔡京对这个战略构想的态度越来越消极,赵佶觉得蔡京老了,已经变得畏首畏尾,就让蔡京退休了。

王黼上任之初,大力推行精简官僚机构、减轻赋税杂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让人刮目相看,这时人人皆称其为贤相。

赵佶对王黼的表现也很满意,在他的住宅大门上亲笔题写了“得贤治定”四个大字。

不过——

王黼之所以能上台,是因为收复燕云需要。

所以,王黼上台了之后,联金灭辽收复燕云这个战略构想也正式开始实施。

……

垂拱殿中。

赵佶意气风发道:“现在看来,出兵北伐收复燕京已成定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亡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古人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我们应该制定出一个最佳的出兵方案。”

王黼紧跟着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现今契丹内乱不止,民不聊生,而我大宋太平盛世,兵强马壮,正是气吞山河收复旧地之时机。此时联金夹击,乃天赐良机,恢复汉唐疆域,在此一举。”

童贯沉默不语,一脸沉思状。

赵佶注意到了童贯的神色,收敛笑容,问童贯:“童太傅,有话直说无妨。”

“官家,臣一直在想,究竟是首先进攻西京,还是进攻燕京?两者各有利弊,难下断语。”

童贯曾给赵佶上过一道《平燕策》,他在这份奏章中主张先取云中再夺燕京,如今童贯旧话重提,自然是想先取云地,然后再谋取燕地。

赵佶对童贯的观点并不赞成,但他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望向赵良嗣,转移话题道:“赵修撰,你说那些女真人会不会中途变卦?他们会不会又与契丹讲和?”

赵良嗣回答说:“不会的,陛下,臣感觉那个女真皇帝是个诚实守信之人,他既然已答应与我大宋结盟,应该就不可能再与契丹讲和了,再者说,他亲率大军攻下契丹都城,又放火烧了契丹宗庙,他们之间的仇已经深到不可化解,如何能再讲和?”

赵佶听了,脸上又露出笑容,道:“那就好!”

这时,赵佶才又看回童贯,道:“至于先夺西京,还是先攻燕京,朕以为,还是先攻燕京为好,燕京地理位置更重要,西京嘛,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赵佶说得其实也不算错。

事实上,河东不同于河北。

河北是平原,一马平川,胡人只要过了燕京,数日之内就能打到东京汴梁城。

而河东,地势则要复杂得多,还有雁门关等数座难以渡过的险关,因此,对于北宋而言,云地那里的长城的意义远没有燕京那里的长城大。

王黼立马赞成赵佶道:“陛下说得对!擒贼先擒王,攻城先破坚,若首先夺取燕京,西京则不攻自破。”

童贯则坚持道:“臣以为,还是应该先出兵占领西京,然后再与金军夹攻燕京,因为西京的防御比较差,获胜把握大一些,而燕京城防坚固,又一直有契丹重兵把守,不易攻取。”

见童贯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赵佶便道:“要不然这样吧,让西军宿将们都来京师,共同研讨进军路线,拿出一个详实可行的出兵方案,如何?”

童贯一听,笑了,说:“这样好,集思广益,取胜之道。”

然后,童贯狠狠的看了一眼王黼,脸上流露出了满满的自信。

然而——

童贯还是自信过了头,也低估了王黼。

童贯本以为让西军将领去讨论,就一定会按照他所想,先取更容易攻取的西京。

不想,在王黼的授意下,在开会之前,谭稹四处奔走联合,以至于最终西军将领讨论的结果却是:童贯提议的“从代州北上,先取蔚、应、朔三州,然后占领西京。”的方案,并没有赵佶暗中授意的“从雄州北上,过白沟河,占领涿州,进而攻取燕京。”的方案支持的人多。

赵佶对这个讨论结果很满意,于是正式下达诏书:令环庆路、鄜延路禁军与河北禁军进行换防。

环庆和鄜延两路禁军是西军主力,将他们换防到河北前线集结,当然是为出兵北伐做准备。

与此同时,有人提出来,五马山那里还在打仗,这占用了大量收复燕云的资源,并且还要源源不断的往那里运送粮草物资,如果要出兵收复燕云,必须勒令那里尽快打出一个结果。

作为执掌北宋王朝的人,王黼是知道江西、广州两地乱了的,因此五马山那里是不能再打下去了,否则就该打成一锅粥了,所以王黼也向赵佶建议终止五马山那里的战争。

赵佶认为有理,于是给河北招讨司下了一道圣旨:勒令河北招讨司必须在一个月内解决盘踞在五马山上的宋江义军。

河北招讨司的黄潜善、梁方平等人接到赵佶的圣旨之后,赶紧将众将召集来商讨对策。

而原本在张良山上舔舐伤口的蔡仍,也在应召之列……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