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宋枭途 > 第八十九章 六贼之首

大宋枭途 第八十九章 六贼之首

作者:任鸟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9: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蔡京第一次任相是崇宁元年七月。

那一年,蔡京五十六岁,赵佶二十一岁。

当时,已经立国百年的大宋,正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要么走改革之路,要么走保守之路。

新党与旧党为此展开了激烈斗争。

刚开始执政不久的赵佶,迫切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毅然选择了绍述父兄(即走改革之路),并选择蔡京作为首辅大臣。

蔡京对赵佶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决心尽死以报。

蔡京上台伊始,便迅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崇宁变法热潮,国家面貌很快就焕然一新。

蔡京的政治作风,一贯雷厉风行,有时候气势咄咄逼人,这让赵佶感到很不舒服,赵佶也开始怀疑蔡京有专权之倾向。

对于蔡京的强势政治,一些大臣也感到不满,但苦于找不到攻击的机会。

直接崇宁五年正月,西方天空出现了一颗彗星,尾巴很长,横亘于天际,每当夜里,照得皇城宫殿窗户一片明亮。

赵佶有些惊慌不安。

一些人看准机会上书,说朝廷政策有阙失。

中书侍郎刘逵劝赵佶毁掉元祐党籍碑,停止蔡京推行的变法举措,他信誓旦旦的对赵佶说:这样天象就会正常,人间就会太平。

赵佶采纳了刘逵的建议——一天半夜,赵佶派出一群宦官至文德殿,将东壁上的石刻全部毁掉。

第二天早晨上朝时,蔡京忽然发现石刻被毁,遂厉声说道:“石可毁,名不可灭!”

蔡京的激烈对抗态度,让赵佶实在是无法容忍。

二月,蔡京罢相,任中太乙宫使闲职,留居东京。

赵挺之(李清照的公公)被任命为右仆射,刘逵继续为中书侍郎,他们二人紧密配合,将蔡京推行的各项变法改革事业全部废止。

朝廷内外又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

而当时社会上则开始广泛流传“三不可”之说,即“法度不可变,刘逵不可用,蔡京不可罢。”

数日之后,彗星消失了。

赵佶对赵挺之和刘逵的施政措施也很不满意,并对罢免蔡京之举有些后悔。

赵佶的心事被郑贵妃(即后来的郑皇后)发现。

郑贵妃将这一信息透露给了她父亲郑绅。

郑绅又将这一信息透露给了翰林学士郑居中——郑居中自称是郑贵妃的从兄弟,经常来郑绅家拜访。

郑居中感觉这是一个表现自己政见的好机会,他于是立即进宫,对赵佶说:“陛下建学校,兴礼乐,置居养院、安济院,这都是造福百姓的措施,怎能全部废除呢?怎能说这是逆天之举呢?”

赵佶深以为然。

礼部侍郎刘正夫也进宫向赵佶进言,与郑居中说法相同。

仅仅十个月之后,即崇宁五年十二月,蔡京便复出,第二次任相。

第二次任相之后,蔡京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政治地位也更加稳固。

蔡京意识到崇宁年间在打击元祐党以及政敌方面有些扩大化,于是陆续进行了一些甄别与平反。

蔡京接受以前的教训,实行宽柔之策,奏请赵佶大赦天下。

蔡京又召集百官议政,朝中政治斗争的严峻气氛有所缓和,“天下大治,四方向夷。”

蔡京第二次罢相,跟童贯有很大的关系。

童贯因能征善战,而身价倍增。

慢慢的,童贯掌控起西北军政大权,然后开始侍功骄横,对西北军政将领官吏的选拔,完全撇开朝廷,绕过蔡京,直接奏明赵佶。

这既伤害了蔡京的自尊,也破坏了朝廷的制度,引起蔡京极大的不满,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大观三年五月,赵佶念及童贯在西北开边战功显赫,下诏授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一个显示皇恩和崇高社会地位的荣誉官衔。

对于这个诏命,蔡京坚决反对并且拒不执行,他忿忿而言:“童贯是一个宦官,让他担任节度使都有些过分,怎能再授予他使相呢?”

蔡京的强硬态度,让赵佶感到很恼怒。

皇权又一次遭到挑战。

童贯听说此事后也非常生气,他暗中秘密联络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张克公等大臣,上朝弹劾蔡京,他又鼓动郭天信进宫对赵佶说:“太阳中出现了黑子,主在斥退大臣,否则不详。”

郭天信在太史局任职,赵佶任端王时,他曾预言过“王当有天下”,因此,赵佶对他的话比较信服。

赵佶又产生了罢相之意。

蔡京屡次进宫求见,均被赵佶拒之门外。

蔡京何等聪明,如何能不明白赵佶想罢免他?

于是,不久之后,蔡京上表主动请求辞去相位。

赵佶很快同意,让蔡京再次担任闲职中太乙宫使。

又过不久,赵佶进升蔡京为楚国公,令其致仕,仍提举编修《哲宗实录》,每月初一、十五上朝。

这是蔡京第二次罢相。

蔡京这第一、第二两次罢相虽然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因为出现了“天变”。

古人认为,出现天变,就意味着朝政有缺失,作为总领朝政的宰相理应承担责任,要么直接罢免,要么引咎辞职。

其实,这只不过是朝廷政治斗争的一个借口罢了。

蔡京两次被罢相,本质原因是相同的,都是蔡京以相权冒犯了赵佶的皇权。

自宋神宗以来,北宋政坛已经形成了一切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局面。

蔡京竟公然挑战这个局面,赵佶岂能容忍?

年轻时的赵佶,其实政治头脑很精明,他很善于运用政治手腕,他要牢牢掌控最终决策权,他想将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

而第二次罢相之前的蔡京,所追寻的是这样一个理想局面,即相权与皇权共治天下。

这也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一贯梦想与追求。

然而,赵佶却不这样想,他认为,相权是为皇权服务的,相权不能对抗皇权,所以,他既要利用蔡京的才能为他自己服务,又要适时打击一下蔡京的气焰,给蔡京一点颜色瞧瞧。

而打击蔡京,实质上就是打击蔡京所掌控的相权,赵佶的目的是给满朝文武显示一下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赵佶要让满朝文武明白:朕可以给你高官厚禄,也可以让你什么都不是,甚至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到了此时,蔡京终于明白,相权在皇帝眼里只是皇权的附庸,自己所要服务的对象不是大宋王朝,而是大宋皇帝赵佶。

这年蔡京已六十三岁。

这年冬天,蔡京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他以为自己从此可以告别政坛了。

虽然已经下台,但因为对蔡京的忌惮,蔡京仍不断遭到政敌的攻击。

蔡京被迫离开东京,到杭州居住。

如果蔡京从此退出政坛,在杭州颐养天年,那么,蔡京或许就不会被明代小说《水浒传》塑造成一个奸臣形象,或许也不会被太学生陈东列为“六贼”之首成为北宋灭亡的替罪羊了。

可是,蔡京答应过赵佶,要尽死以报赵佶对他的知遇之恩。

蔡京要兑现他自己的诺言,所以,如果赵佶需要他,他还会欣然复出的。

三年后,童贯动了收复燕云的念头,而当时的宰执(张商英、郑居中与何执中)都不堪大用,于是童贯便助蔡京复相。

那时,赵佶也受够了一众无能的宰执将北宋弄得乱糟糟的。

于是,赵佶给已经赋闲接近三年的蔡京下了道御笔手诏。

在这道御笔手诏中,赵佶先是肯定了蔡京这些年的功绩,然后赐给蔡京一座位于东京汴梁城中的豪华宅邸(即鸣銮堂),令蔡京复太师,仍旧楚国公致仕。

收到赵佶的御笔手诏之后,蔡京立即带着全家老小从杭州搬回东京汴梁城。

不久,蔡京落致仕第三次出任宰相。

蔡京这次出任宰相,时间长达九年,直到今年六月才第三次致仕。

这九年,是蔡京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宋徽宗时代最辉煌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北宋最顶峰最鼎盛的时期。

在这九年间。

社会救助制度的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其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无疑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元明清三代之上。正是蔡京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

蔡京在崇宁年间主持的“崇宁兴学”,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其主要举措有: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是北宋“兴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对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蔡京的第三次复相,与收复燕云有关,蔡京的第三次罢相,也与收复燕云有关。

赵佶刚开始启动“联金灭辽收复燕云”这一战略时,蔡京是极力赞成并且积极推动的。

但后来蔡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一个原因是,蔡京对童贯挂帅很不满;

另一个原因是,蔡京见天下已匮乏,边境又无备,心里有所忧惧,不想打这场国战。

有一次,赵佶在禁中曲宴宰执,酒酣后大家一起泛舟。

赵佶忽然发给大家一张纸片,让大家对收复燕云之事进行表态,如果同意就在纸片上签名。

蔡京当场拒绝签名,他说:“容仔细面陈,难便书名。”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蔡京其实已经察觉到大宋军政腐败不堪,如果此时发生战争,胜败真不可预料。

蔡京甚至多次劝赵佶放弃燕云之梦。

但赵佶不以为然,赵佶觉得,蔡京随着年龄增长,胆子却变得越来越小。

赵佶将蔡京找来,对蔡京说:“当年,太师一再劝朕收复青唐,结果,朕一出兵就把青唐给收复了,可现在,太师怎么变得缩手缩脚了呢?”

蔡京苦笑了一下,说:“官家,不是老臣变得胆小,而是形势不同啊,如果当年也是今天这样的形势,老臣也不会主张收复青唐的。”

听了这话,赵佶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从此,赵佶便不太愿意搭理蔡京了。

今年六月,也就在蔡仍在五马山剿宋江义军的时候,蔡京被罢相,现在朝廷大事均由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王黼负责处置……

……

……

求收藏,求推荐票,求加书单,求新书投资,求帮忙推广一下,求求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